许石林作者简介:许石林,男,陕西蒲城人,中山大学毕业,现居深圳。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曾获首届中国鲁迅杂文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主要作品:《损品新三国》《尚食志》《文字是药做的》《饮食的隐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风明月旧襟怀》《故乡是带刺的花》《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等。主编丛书《近代学术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民族风俗卷》《晚清民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艺术家文献》《深圳杂文丛书·第一辑》。 |
今天的中国人学国学,就像去看病
作者:许石林
来源:作者赐稿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七月十六日庚寅
耶稣2018年8月26日
【作者按】2018年8月26日,受至圣孔子基金会的委托,以学术委员的身份出席“亚洲经典传承研究中心”挂牌国际公益学院,并即席做了发言。此为国际公益学院根据当时的发言录音整理的文字。求教于方家。
尊敬的约翰•布拉迪先生,杨先生、傅教授,你们好!
本来今天应该站在这里的是至圣孔子基金会的会长、孔子的第79代嫡长孙孔垂长先生,或者是我们基金会的执行长陈泰旭先生,但是由于接到邀请比较晚,他们提前在台湾安排了活动,所以委托我来代表至圣孔子基金会做一个发言,我本人感到非常荣幸。
因此我谨代表至圣孔子基金会和孔垂长先生、陈泰旭先生对“亚洲经典传承研究中心”挂牌国际公益学院表示衷心的祝贺!
刚才听了约翰•布拉迪先生、王振耀院长和杨鹏先生的演讲,我本人首先受到了很多教育,学到了很多东西。公益学院做的是公益的事情,我想先分享一下儒家是怎么理解公益的。
当今世界,人们充满着分别心,各执一词、各执己见,有很多矛盾解决不了、僵持无果,但是。面对一个问题,大家至少在口头上都不否认,那就是都希望世界和平,并且希望人类将来有一个共同的理想:走向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这个概念就是儒家提出来的。为了实现这个“大同”,儒家提出来“天下为公”的思想。所以,在儒家的思想里面,处处都是公益,儒家思想就是公益思想、儒家的价值就是公益价值。
儒家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穷则独善其身”是儒家近人情的思想,因为儒家首先认为人是有差别的,人面对自己的亲人、面对自己的家庭,首先会想到照顾好,其次才能推己及人。你在家里做一个好的家庭成员,是一个孝子、好父亲;那么,把你推到朝廷里面去,你就是一个忠臣;到社会上,也是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人。儒家所说,往往以小见大,“穷则独善其身”就是一句谅解人情、体贴人情的话,当你力量有限的时候,把你自己做好。当你的财富刚刚多余出来、稍微超过你的生活基本需求,你就要做对他人、社会、国家有益的事情,这就叫“达则兼济天下”。其实,儒家的思想都是非常近人的,不玄妙的,我们的日用伦常都是儒家的文化,我们人群就是靠儒家文化维系的,哪怕被儒家的价值维系着的人群成天在误解、污蔑、诋毁儒家,但因为近人情,儒学成为人的日用之学,所以,儒家文化顽强地温柔地存在着,圣人时刻与我们同在,先儒说:自古圣人不曾被杀死。就是这个意思。
今天的中国人学国学有一个障碍,就像你去看病——你不觉得我们今天的中国人看病有一个问题吗?他对医学、对这个病一无所知,平时也不关心,但是得病了,或者家人得病了,由于求医心切,他见了医生,先要跟医生辩论,就是说,我是来看病的,我对医学无知,但还要和医生辩论。是不是这样?这种情景熟悉不熟悉?医生耐着性子跟他把那些道理讲清楚,才给他治病,他才将信将疑接受某个治疗方案。这就变成了,他不是在治病,是在突击性、临时性的学医。当今学国学也是一样,我来学国学,还没有把一部经典,甚至没有把《四书五经》里面一个章句理解,但我是会先带着一大堆东西来跟老师辩论。
在过去各地的学校里面有一个卧碑,上面刻着学生守则,其中有一句非常重要:“毋妄行辩难”。这个现代人忘记了,现代人用一种现代的观念把它推翻了,说学生就是要和老师辩论。“毋妄行辩难”,你不能辩论,你好好听就行了。为什么不让辩论?因为你一辩论就卡在这里不能往前进步了。你好好学习,中间过程,老师随时都给你会讲,会跟你沟通,你应该“诚心听受,如有未明,从容再问”,而不是让你还什么都没学就无知妄辩。
刚才杨先生提出来《道德经》的“天”,我自己曾经在做讲座的时候,有人一上来就说,你们儒家说的“存天理,灭人欲”不对,是违背人性的。宋明理学说的“存天理,灭人欲”是什么意思?实际上他没有理解。什么叫存天理?打个比方,你们夫妻两个人关上门做什么事情都是应该的,那就叫天理,是合乎道的天理。什么是道?理学的创始人张载说:“循天下之理之为道”。根据天下任何事情的合理性,那个终极的就是道。夫妻、男女朋友在一起叫天理,夫妻之外的事情就叫人欲,就是非分的、不合天理的,多余出来的,要灭掉。灭是一种管理的手段,表示力度和决心,尽管用灭的决心去灭,还不一定灭得了。“存天理、灭人欲”,大家如果把这六个字理解了,哪里听课的时候还要一上来气势汹汹地质问老师。好多老师还被问倒了,不知道怎么简捷、浅近、生动又有效地回应解释。这种带着来治病先学医的心态,就是当今国学推广缓慢的原因。
我刚刚听了约翰•布拉迪先生讲的计划,我觉得非常高兴。而且,我为公益学院能够组织这场活动感到高兴。各位会理解一个概念,理解儒家文化有一句话“仁者以财发身”,再理解一句话“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不一定非得是长袍大袖的才是仁者,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仁者,“吾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就一定具备公益心。“仁者以财发身”是什么意思?我挣了钱,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之外,我要用这个钱完善、升级我的生命,让我这个普通生命的质量变得更高级。为什么要让生命高级?一个人去世了,你把他忘记了,但是有的人去世了你永远记得他。有的人消耗了世界上很多财富,占有、聚敛了很多财富,最后消失了,没有像孟子说的那样,像一股正气浩然存在于天地之间,“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明则复为人”。一代一代的,你生下来,秉天地之气,若讲轮回,有可能同时秉的是某个人的气,比如说欧阳修的文章秉的是韩愈的气,韩愈秉的是孟子的气。为什么要这样呢?你做的事情要被他人记住,哪怕一句话、哪怕一句鸡汤,能够造福于他人,你这个人就没有白活。
汉代有两个人,一点都没有名气,疏广、疏受叔侄二人,这两个人都在朝廷做官。他们退休,官不做了,回到老家去。朝廷因为他们在任上很有作为,非常廉洁,给他们很多退休的赏赐。他们回去以后全部分给了族人和乡亲,跟他人均分。为什么均分?他说了一句千古名言,后来被司马光引用,“贤者多财则损其志”。贤明的人钱多了,非常有可能把这个人的浩然正气给损耗掉,因为很容易办一件事情就拿钱说话。“愚者多财则益其过”,一个资质很愚笨或者品性不好的人,钱多了会把他不好的缺点放大。到了宋朝的时候,司马光用来教育自己的家庭成员。从汉代留下一句话,到了宋朝被人记得,到现在还被我们记得,所以我们说疏广、疏受他们叔侄两个人没有去世。
约翰•布拉迪先生做这个事情,感动之余,我脑子里冒出来四个字“功侔鲁壁”。什么是鲁壁?汉代的时候,汉代的鲁恭王搞建筑,在孔子的旧宅位置,有一堵旧墙,当把这个墙打开以后,发现里面有一批珍贵的古代文献,其中一部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典籍《尚书》。秦始皇焚书之后,把天下他不喜欢的著作都烧光了。当时靠一个儒生,这个儒生叫伏生,他把《尚书》全背出来了,加上他到处搜访记录,用汉代的隶书默写了一部,这就是过去的《尚书》。当鲁壁夹墙中的《尚书》被发现了以后,人们发现这是用秦统一前的六国的文字书写的版本,比伏生的版本多了16篇。后来孔子后人孔安国整理出来,所以叫《古文尚书》。尚是上古帝王的书,中华古代文化元典,其义最正的书。清朝末年的一个状元写过一幅对联,现在在苏州园林里面,下联开头就说“读书取正”,就是说读《尚书》能够获得中华传统文化最原始元典的正义。
所以,以后,人们把保存古老的文献和文物有巨大功劳的人和事,就用“功侔鲁壁”四个字形容。四川宜宾的李庄,当年保存故宫文物有功,人们就给李庄送了匾额,就刻上这四个字“功侔鲁壁”。
约翰•布拉迪先生做这个事情,保护全人类文化遗产的宏大工程,一系列的行动,包括我们今天的挂牌仪式和今后保护中华传统珍稀文献的计划,真的可以配上四个字“功侔鲁壁”。如果有朝一日至圣孔子基金会跟亚洲经典传承研究中心合作的话,我会建议送你们一块匾,就写上“功侔鲁壁”。、
说到国学应用的问题,刚才我特别感动的是,传承中心的工作,不仅是保存,还用现代的科技把它应用、化解、提纯,不曲解文献的原意,还能作用于现代人的生活,我尽管觉得这非常难,但是很有必要,一定要这样做,否则读古典文化那种高高的阅读门槛会把很多人吓坏。
中国古代的典籍跟西方有一个大致的区别,即书话不同文,我们说的和过去古人说的、古人写的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古人写的是书,用的是文言文;古人说的是各个时期的白话,书话这两个基本上是两条轨,不交叉,因此,我们的白话文基本上不干预文言文,就使得文言文数千年保持高度的稳定。这个高度的稳定有一个优点,哪怕是非文科专业的人,只要你用上两三年刻苦的功夫,文言文阅读过关,借助工具书,基本上读三千年以前的典籍没有太大问题。像现在这样,我手写我口就是书话同文,书话同文的缺点是什么?比如汉语这半个世纪的发展,每几年出现一些新词,再过十年以后,人们不理解十年前留下的某个词是什么意思,就需要一门专门的学问来注解之前的新词,就像一部电脑和手机不断积累很多垃圾,需要升级清理,否则叠加越来越多,负担越来越重。用文言文就没有这么困扰,文言文非常简洁、节省。
由此想到一个问题,在这里分享一个概念:为什么西方的、外来的宗教到了中国一直没有占据主流?原因是什么?原因是饱读诗书的儒家文人士大夫手中的文言文像防火墙一样,阻挡了外来口语性的东西,它文辞不美、不典雅就进不来。这是方东美先生发现的,他是哲学大家,他发现原因就在这里,文言文高度封闭,它的封闭保持了它的纯正,外来的都侵入不了。同时,正因为这样,中国才给我们延续了一条日用伦常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儒家文化。
刚才王院长讲,犹太人曾对他说,你们中国人对犹太人好,让犹太人忘记了自己是犹太人。中华文化就是这么强大的作用,包括我们在座的各位,如果从纯粹的血统上来讲,还有几个纯正的汉人吗?我们知道几千年前汉人的DNA是什么吗?不需要,没必要。儒家是很开放的,一种文化化了什么人,被化之人就是我的人,我用这种文化化了黑人,黑人就是中国人。中华文化是一种价值观的传承,不过分强调血缘传承。
还有一个概念需要跟大家分享,我们经常提起古代历史,功利主义就会想,历史上的鲜卑族不见了、匈奴族等等分化了、不见了,实际上他们都是最伟大成功的民族,为什么?我们不能讲被同化了,一定要讲我们融合了。我们的历史、本身就是一个民族不断融合的过程。今天很多人把很多不是问题的问题拿出来讨论,永远没有结果。
儒家文化的强大,就在于让你诬蔑它、曲解它、批判它,但你还在不知不觉地用它。有一个武汉大学的哲学教授说,儒家文化很虚伪、集体无意识。我说,我改天见面不应该叫你老师了,我见面给你两个耳光,因为我必须真实啊!但我不要这种真实,我虽然很厌恶您,可是我还得客客气气的跟你表示礼貌,不是吗?这就是儒家文化教你的,你装一辈子就是真的文质彬彬。集体无意识多好啊!杨教授刚才说,中国伟大的思想在先秦就创造完了,是的,我们后面的人非常幸福,不需要创造了,我们每说一段话就只需要担心怎么防止跟前人伟大的思想家不一样就行了,为什么要有自我的意识?那有什么用呀?自我的意识,现在的人各执己见已经很严重了,小小的一件事情,再加上面子的原因,永远协调不到一起,这种分别固执的世界,让人类越来越付出巨大的代价。
亚洲经典传承研究中心这种文化的承传,是文化共享,做到了应用,这一点非常好。我希望从保存到应用的艰难而复杂的转化,能够解决我上面说的现在学习传统文化面临的诸多问题。
最后,我要发出一个邀请,孔府档案呼唤着各位的关注。孔府存在了多少年,这个我们大家都知道,孔府档案系统性的保存,建档是明朝嘉靖十三年开始的,一直到现在,四百多年的历史。总共积攒了究竟多少档案?如果我现在能告诉您一个准确的数字,我就不需要发这个邀请了,正是因为多得不可胜计,我才受基金会的邀请,来把这个信息告诉大家,希望引起大家关注。
研究儒学、研究明清历史、研究中国文化史,都缺不了孔府真实的第一手档案,包括朝廷的诏令、祀典、家产的管理、各种政令和文书的来往以及著述,非常非常多。现在,当你真正研究中国典籍,做具体的事,而不是停留在空泛的概念上,真正做事的时候,你的尴尬每一秒都有。什么尴尬呢?孔府所在的曲阜,它的级别只是一个县级市。大家知道,县级市有诸多行政上的不便,很可能你要调一份档案、做一件事情,会非常麻烦、程序复杂,所以现在孔府档案的研究,整理、分类比较迟缓,而纸质的记录是有寿命的,再加上经过文革,破坏很严重,因此这部分档案尽管已经有很多有识之士愿意参与,但是的确整理起来非常麻烦、进度也非常缓慢。因此,也呼唤各位的关注,尤其是呼唤亚洲传承文库这套方法,能够使孔府档案焕发出历史信息真实的光彩,能够造福未来。
儒家文化一点都不保守,经常听人说,你们这帮读书人是不是很保守?从个人角度来说,我还愿意给约翰•布拉迪提供合作,比如我们广东省境内的国学爱好者,尤其像陈唐先生这样优秀的年轻人,有国学修养都非常好的才俊,他们每个人写作等等各方面都非常好。我们这几年做了一件事情,我们不停留在每次宣讲的时候只讲大概念那样“大水漫灌”,我们一定要培养一群人,特别会“滴灌”,我们做“说文解字”,做得很具体,一定要到应用层面。这是我的一个体会。
我特别期待至圣孔子基金会能够跟您合作,能够跟各位合作。时间关系,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柳君
【上一篇】 “齐风鲁韵——‘开放的山东’全媒体采访活动”走进曲阜 感受儒家文化
【下一篇】【许继强】 品“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