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石林】中国农村最大的问题是;风俗败坏了!以农村“吃破户儿”为例——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18-08-22 21:19:37
标签:
许石林

作者简介:许石林,男,陕西蒲城人,中山大学毕业,现居深圳。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曾获首届中国鲁迅杂文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主要作品:《损品新三国》《尚食志》《文字是药做的》《饮食的隐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风明月旧襟怀》《故乡是带刺的花》《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等。主编丛书《近代学术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民族风俗卷》《晚清民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艺术家文献》《深圳杂文丛书·第一辑》。


原名:陕西最坏的风俗:“吃破户儿”——当今无人能遏止风俗之败坏

作者:许石林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原载于“许石林”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七月十二丙戌

         耶稣2018年8月22日


 

“吃破户儿”,是陕西关中的旧风俗。似乎全国各地都有此俗——一个人有了好事儿,尤其是骤然有了什么好事儿,要请客,重则大吃一餐,轻则买一把糖、买一包烟,与周围人分享,求一个皆大欢喜,让别人也沾沾福气。

 

若事情到此为止,则可以说是良风美俗!甚至可以说有点“衣锦尚絅”的意思——您看古代宫廷戏,帝后于盛大典礼,身着华丽的礼服,但是,光华灿烂的衣服外面,要罩一层薄薄的、透明类似纱一样的宽松外衣,以遮挡礼服夺目的光华。奇妙的是,这样一遮挡,反而使得华美的衣服更加有了含蓄无尽的内在深厚之美。因此,古人说:“《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见《中庸》)。将这个意思引申一下,就是,一个人得了好事儿,要懂得自抑谦让,要照顾其他人的感受,要让大家适当地分享一下,一能平衡众人之心,二能使自己获得兼爱、仁义的美好感受。

 

汉代经学家郑康成对“衣锦尚絅”的注解是:“襌为絅,锦衣之美,而君子以絅表之,为其文章露见似小人也。”意思是说,有德行的人,穿华美的服饰,要有意遮挡一下,表示谦逊、不敢当。而不像无德的小人那样,故意以奢华的服装炫示于人那么浅薄。

 

但是,关中现在的风俗变得越来越坏了。我在老家的弟弟对我说:某某村,现在风气坏得很,吃破户儿,以咱们这儿的物价,一个普通家庭,一个月有的被吃掉3、4万元!可憎得很!遇到丧事,原本义务帮忙的相奉们,现在也以要钱为主,比如出嫁的女儿哭哭啼啼地抬着一桌饭来,相奉在村口挡着,不给钱不往家里抬;灵前祭奠,亲戚行礼前,相奉也挡住要钱,给了钱才能哭奠,难看得很!好像绑架了事主一样,事主忍气吞声,任由宰割。到了别家过事,轮到事主当相奉,再报复。

 

今年春节有老家同学任兄来深,言及所亲历者,痛心疾首,深感风俗大坏,又难以拯救的焦虑。任兄可印证舍弟所说,当不虚也。

 

风气之坏,皆表现为坏礼而滥俗——以“吃破户儿”为例,从前是主人在其他人的起哄娱乐气氛中,稍微表现一下,所谓请客,娱乐大于消费,现在完全反过来了:一个人家,如决定给孩子娶亲,日子定下来,传出去,本村邻村与这家人关系好的,或自认为与其关系好的,就开始在镇上任何一家的酒楼饭馆吃饭消费,而账都记给有喜事的人家。被记账的人家,不敢发声,心里再不愿意嘴上不敢说。否则人家立刻不吃了,还不理你了。就是说,吃你,是看得起你。据说有的更可恶,将自己理发的账都给人记下了。等到真正办喜事那天,这些一段时间来“吃破户儿”的吃主儿们,都以事主家的朋友的身份,到门贺喜,给一个红包,十块至百元不等,再大吃一顿,算是这一个“吃破户儿”的活动结束了。

 

遇到有人家生了孩子,“吃破户儿”一直从孩子出生会吃到满月!而主人则在这一天,要到镇上的酒楼饭馆,挨家去结账。心里再难受,脸上还得装得很高兴,否则传出去,你被人吃了,反没落下人情。

 

我问:谁把风气搞成这样坏?弟弟说:叫我看,村里有本事的人,读书到外地去了,就留下这些二杆子,不懂王化(规矩),比如说一个二杆子在一个事上挑头胡来,没人阻止、纠正,这些人尝到甜头,就到另外一家的事上继续胡来,又没人拦挡,就这样,很快就把风气弄得越来越坏。

 

陕西关中,所谓自古土厚俗良之地,旧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士绅固然与全国别处的士绅一起同步消失了,但士绅的气息仍然长时间存留于此,以士绅的价值观即文,化育一方民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块自古“崇实学、耻奔竞”的地区,数十年来,力求发展经济,因而不遗余力地轻贱、厌弃自己原有的价值观,而拼命鼓动人的逐利之心,就我所见所闻,我们陕西人近三十年,都处在自卑的集体心理中,自卑什么?自卑不如别处人能挣钱会逐利,恨自己性格保守不会来事儿太要脸面。所以,那种在乡间原本强劲地存在着的古老价值观,逐步消散殆尽。人开始不要脸了,并且惊喜地发现,自己不要脸起来,比别处还会不要脸。

 

风俗从来有纯良者,也有丑陋者。原本再良好醇美的风俗,也有久则生弊的问题,或因厌繁密而就简易,或因贫陋而荒废礼仪,习惯成自然、约定成俗,像智能手机用久了积累的垃圾一样,干扰正常,偏离礼仪的旨意,需要不断地矫正、升级、清理垃圾,使其废恶丑而归于纯良。礼俗是对人的约束,犹如裤腰带一样,松弛懈怠是避免不了的,因此,需要时不时紧一紧,不让人看上去很难看。

 

所谓移风易俗,自古以来,一有赖于为政者以律令规导、劝勉之,二有赖于有声望的士绅君子以身作则,引导、损益之。此所谓国之所倚重者,人才与风俗也。

 

“道丧文敝”之世,人才在哪里?这个时代谁是人才?谁说话能合圣贤之理而动乡人之心?所谓德高望重者,在当下,无非是所谓成功者,而现在成功者们,还没到对一方风气做榜样起带头作用的时候,他们也不看重周围人如何看待自己。所谓成功者,就是在别处买房,不再回到原郡。偶尔回来炫耀一下自己的成功,将亲邻刺激伤害一下而已。不带坏头,做坏榜样就已经是功德无量了,就算是“独善其身”了,至于“兼济”,则非常奢侈无望。因此,出现败坏风俗的现象,没人愿意站出来以正当的礼俗规劝、训导之,也越来越没有人有威望承担这个角色。就像老人摔倒了没人敢扶一样,风气被败坏了,也没人敢匡正,没人愿意匡正,没人有能力匡正。

 

“治隆于上,俗美于下”,是古代读书人的美好治世理想,因为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从来都是“美法不如美俗”。今天的人奢言建制,又所谓“顶层设计”,其实是舍本逐末,不若入乡问俗,移风易俗。

 

2014年4月14日


责任编辑:柳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