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石林】真文化的味道、风度和气质——佀保军《文化行思》序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7-01 21:41:05
标签:
许石林

作者简介:许石林,男,陕西蒲城人,中山大学毕业,现居深圳。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曾获首届中国鲁迅杂文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主要作品:《损品新三国》《尚食志》《文字是药做的》《饮食的隐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风明月旧襟怀》《故乡是带刺的花》《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等。主编丛书《近代学术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民族风俗卷》《晚清民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艺术家文献》《深圳杂文丛书·第一辑》。

真文化的味道、风度和气质——佀保军《文化行思》序

作者:许石林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原载于“许石林”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五月十八日甲午

          耶稣2018年7月1日

 

  


我曾经做过十几年的文化记者,似可谓熟悉文化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有感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对群众文化工作这一块尤其有感觉,也可以说是钟爱,对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人也非常尊重、欣赏,我曾经不止一次对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专家如杨素贤、刘兴范等人说过:相比堂皇的舞台上的精英艺术,群众文化工作这一块,被大众认识得还不够,其实这一块恰恰是对群众市民日常生活起到实质性作用的一大块,我称之为真文化。

 

我估计不仅一般人认识不够,就是文化部门内部,也不免会有一种习惯,轻视群众文化,倾心于精英文化。倾心精英文化是应该的,多重视都不够,但对群众文化的轻视是不应该的。

 

多年前,我见加拿大皇家学院院士、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天津南开大学古代文学研究所所长叶嘉莹先生,先生津津乐道的不是她在什么世界级高等学府、国际级恢弘殿堂的学术活动,而是最得意于她曾经初到台湾,历经丧乱却能在一所普通的技工学校讲唐诗宋词;她已经成为世界一流学术机构院士和大学教授,却喜欢经常到社区、幼儿园、小学为群众讲课,她认为这样播撒文化种子是最有效、也最成功的、最有益于社会和未来的。

 

叶先生做的就是群众文化工作,其功莫大焉,是有目共睹的。

 

再说我所接触的群众文化工作者,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为群众搭台唱戏、为民众提供文化服务,使文化资源能够最亲切、最得体地为群众所利用。群众喜闻乐见,得益于群众文化工作者的精心策划和勤恳工作。群众文化工作做好了,民众望风向化,接受到文化艺术、文明资源的滋润和抚慰,接受技能的培育和精神的资助,人生变得丰富了、生命变得丰润了,这正是文化的真实功能和作用。从前的中国,士大夫读书做官、公干,立则辅政于朝,退居林下,必行教化于乡里,未敢有少许惰怠。在现代社会,制度化的分工,将古代士大夫的这种职责分工给了群众文化工作者,这一点大概是许多人可能意识不到的吧?

 

佀保军先生出身专业艺术院校,长期从事群众文化工作,为人勤恳扎实、不虚不矫,对机关工作程序得心应手,对群众文化工作不仅有专业素养,还有感情、有经验。他为人又勤快好学,凡做工作,必勤于思考,归而诉诸笔记,将群众文化工作的理论、实践与理解、感想、思路等等,忠实地记录下来,一是备忘,二是以期于他人、同行有借鉴价值。自古公务人员有做笔记的习惯,今天我们翻看宋代人出使辽金的史料,大部分就是这种笔记。它讲求纪实有用,而不敷以所谓当今人讲究的文化架势,即相比于现代人写所谓文章讲究架构,它更实用、朴素,即所谓以质胜,“质胜文”。

 

我是很喜欢读这类文字的,反而不喜欢被陈丹青先生批评的现代人写文章的所谓舞台腔、表演味儿。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文无成法,文成法立。大体则有,具体则无,不拘一格,精彩纷呈。

 

文如其人,从本书中,可以看出保军为人的质朴实在,不务纷华。文化系统凡是与他有过交集的人都知道,他谦和勤恳,任劳任怨,合作中喜欢成人之美,甘愿做铺路搭桥的工作。这正是从事群众文化所需要的首要品格,“为人谋而不忠乎”,在他的文章和行为中,体现得最明显。

 

作家吴君女士曾经对我说:接触了佀保军,与他合作过一些事情,改变了她的人才观,即什么是真正的人才?比如文化部门的人才,不只是能写会唱的专家,目前最缺乏的是保军这种熟悉工作流程,既掌握原则又熟悉变通,凡事耐烦周全,事后又能用文字总结上升为理论的人才。

 

吴君女士曾长期从事机关和办公室工作,她这样评价是很能让人信服的。

 

保军的这本著作,可以说是群众文化工作的志书,不仅具有理论和经验的价值,还有史料文献价值。

 

即将付梓,保军嘱我作序,我有感于保军其人其文的味道、风度和气质,弁言如上,求教于方家。

 

责任编辑:柳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