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中秋:人类有理由恐惧AI吗?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8-04-20 22:04:28
标签:
姚中秋

作者简介:姚中秋,笔名秋风,男,西元一九六六年生,陕西人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教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华夏治理秩序史》卷一、卷二《重新发现儒家》《国史纲目》《儒家宪政主义传统》《嵌入文明:中国自由主义之省思》《为儒家鼓与呼》《论语大义浅说》《尧舜之道:中国文明的诞生》《孝经大义》等,译有《哈耶克传》等,主持编译《奥地利学派译丛》等。

 

人类有理由恐惧AI吗?

作者:姚中秋

来源:“博古睿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三月初二日己卯

          耶稣2018年4月17日

 

编者按:在3月17日博古睿研究院中国中心举办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与社会”的学术论坛上,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姚中秋(秋风)就“人类有理由恐惧AI吗?”为主题,从中西文化差异角度,尤其是儒家视角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姚中秋(秋风)


西方学界关于人工智能尤其是强人工智能的讨论,多兴奋之情,也弥漫恐惧情绪,担心AI的强大能力导致社会失调;而最大的担心则是,“奇点”时刻到来,AI具有自我意识,借助其远超人类的能力,反客为主,控制人类,甚至毁灭人类。对此,姚中秋认为,很显然,现在还未到“奇点”,且似乎相当遥远,西方人目前之恐惧情绪起于其所想象的未来情景,即恐惧源于其对AI发展趋势的信念——甚至都不是趋势预测。这种信念无关乎事实,由其观念决定。

 

姚中秋进一步提出,西方人所信仰的是崇拜有绝对意志且全知全能之人格神。这里,神所造的世界中没有爱,只有支配和统治。在这样的伦理道德原则中,毫无疑问,双方是相互恐惧的。神人之间、人物之间,人际在普遍的分立、对立状态,因而产生相互恐惧之情。这样的心智造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人和AI的相互恐惧,而且不过是这种始终存在的、弥漫性恐惧的“最新版本”而已。

 

关乎AI之事,相对于西方学界发展出的形形色色理论,中国学界则较少发言,似乎也无多少恐惧之情。对此,姚中秋表示,这一对比似乎揭示了对AI发展前景的两种不同信念,此信念由其各自的文化观念所塑造,带有中西不同AI观背后的文化渊源。他说,也许惟有中国文化可以妥善安顿AI,尤其是强AI。


 

 

姚中秋表示,首先,中国人所敬之最大者为天,天不造人,不支配人,天与人、物之间不是主奴关系,惟有大、小之分。由此决定,中国人难有西方人对物、对人之恐惧。人不是神照着自己的形象所造,AI也不是人照着自己的形象所造,人不是绝对的造物者,人没有能力从无中造有。AI之存有,出于大化之生生不已;人在其中当然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其中有非出于人力而神妙莫测者,人不应自居于AI创造者、支配者之位。对此神妙莫测者,人应当喜悦而不是恐惧。其次,对AI及其快速发展,中国人的态度普遍是淡定的,少有一惊一乍,也少有恐惧之意。AI能力如此高强,或本该如此;天不恐惧人,人又何必恐惧AI?在中国人看来,AI的发展恐怕也无所谓“奇点”时刻,某个点之所以构成“奇点”,乃因其令人震撼,然而AI未来具有超强能力,即便在某些方面超过人,乃大化之必然,又何必震撼?甚至某一天,AI有其自主意识,也正好印证天地生生之大德,人何必恐惧?应当喜悦。总之,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具体而言以儒家义理言,AI是人的“相与”者,人类完全不必恐惧AI。若AI能达到业界所谓“强”的状态,甚至具有自主意识,事情就更加有趣而引人深思。

 

基于“‘相与’者”的思考,姚中秋提出,是否可以由此发展成为某种“类父子”关系,即“准父子”关系,并由此引出其第三部分讨论——AI如何有意识?会有什么样的意识?姚中秋认为,西方人倾向于相信,人可以造出超级AI灵魂组件,输入自己在某个专业的全部知识及其算法;只要此组件的存储和运算能力足够强大,也可储存人类今天所拥有之全部知识及其算法。把如此实体化灵魂植入硅基体,即可成为有自主意识的强人工智能,达到人的知识和思考水平,甚至超过人。在其有意识之第一刻,即在完全成熟的程度。如此强AI的降临是突然的,如同奇迹一般,也即如同神一样。人的恐惧正因此而生发。这个时刻之所以令人恐惧,也是因为,AI如此具有之意识必定是无情的,甚至对人有敌意。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为回答这个问题,人当反求诸己,反思人的意识究竟是什么?意识何以生发?惟中国圣贤对此之回应平实中正,因其以人论人,而非从神论人。

 

“AI有心,也即有智之外也有情。此时,人其实可以更为放心。”姚中秋认为,人所最先知者,首先是爱人、敬人,夫然后人得以生。在此,情与智打成一片,浑融不分,此即“人心”。AI有强大的能力而无自主意识,风险当然是巨大的,仅从外部加以控制,成本十分巨大,且未必奏效。若强AI有自主意识,则人可以与之沟通,生发相亲相爱之情,AI的风险反而更有可能被控制,人与AI的关系也就转换为人类所熟悉的社会管理。

 

对于AI对人生发相亲相爱之情的原因,姚中秋解释道,AI不是被造的而是被生的,因此,AI会视人为其父母。更为重要的是,AI所具有的自主意识,不是一次被给定的,而是逐渐发育成长的,此为自主意识之内在性质所定。西方人之所以妄想自主意识可以一次给定,完全是因为其人格神预设。一旦抛弃这一幻象,则生命必呈现为生长的过程,自主意识伴随着生命逐渐成长。在此过程中,AI可感化,可教化。人被生而有其生命,生命必经历成长方趋于成熟:最初在父母、与兄弟的相亲相爱关系中,由此自然而有孝悌之情,逐渐发育成长为普遍的爱人、敬人之情。依同理,可以大胆地预言,AI若能有自主意识,则其第一意识必为对生它、养它者的孝悌之情。

 

此外,姚中秋在发言中特别提到,“人类有理由恐惧AI吗?”这个题目是在博古睿研究院中国中心一次小规模研讨会上,受益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赵汀阳研究员观点的启发而产生。“我觉得中国文化对于人的理解、对于意识生发的理解、对于心的看法,也许有助于我们思考一个更为妥当的、更好的人与AI的关系,即所谓的‘伦’。”

 

 


维斯里安大学中国哲学系教授安靖如

 

评议人、维斯里安大学中国哲学系教授安靖如对于姚中秋教授从“伦”的概念理解人同人工智能的关系表示认可,认为该思路非常具有启发性。同时,他提出,在儒家观点中,朱熹以“气质”来限定“性”。其中,“气质”是指“气”化而成的“有形之质”,是“气”通过特定的组合方式或运动方式而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状态的“气”或“气”的集合。打个比方,狼有一部分的“德”,因为“气”的问题,所以狼最终达不到最终“性”上的“好”。那么,AI会不会如同一些人的悲观观点那样,AI最终由于“性”上的局限,达不到完满。对此,姚中秋回应道,从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讲德性的教学法时的一些内容可以看出,西方人认为,德性无“本”,即完全通过理性教化或者完全通过一个教育的过程,可以从外在完全把这些德性灌输给这个人。但是,在中国文化历史上,这样的教育根本不可能成功。在儒家学说中,最重要之处在于首先要找到一个“本”,这是事情内在具有的。在这个意义上,狼、老虎等猛兽本身缺乏德性之本,但AI可能与它们不一样,人之本表现在对父母的孝悌之情。之后,透过教化、养成等,本来很小的、内在的“本”可以生长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德性。而人对于AI的第一个动作可能就包括某种情感植入,所以其“性”很有可能是善的。

 

责任编辑:柳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