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樟法】感谢和感慨——儒家事业需要志士,《大良知学》期待知音

栏目:
发布时间:2010-06-23 08:00:00
标签:
余东海

作者简介:余东海,本名余樟法,男,属龙,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丽水,现居广西南宁。自号东海老人,曾用笔名萧瑶,网名“东海一枭”等。著有《大良知学》《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论语点睛》《春秋精神》《四书要义》《大人启蒙读本》《儒家法眼》等。

 



东海从王阳明的良知学中发展出大良知主义,以此为旨归,融佛道之精华,摄西学之先进,形成了独具一格、自成一体的东海儒学,有述有作,可谓儒家与时俱进的升级版与融今汲古的集大成。

《大良知学》揭示的各种良知主义定律如道德不虚律、圣徳不退律、德智统一律、体用不二律、本性至善律、良知平等律、良知不灭律等等定律(详见《良知主义十八定律》),会经得起实践和时间的考验。同时,东海站在儒家立场上,对中西文化中的哲学、道德、政治、宗教、教育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确切、圆融的论述,可谓“牛毛茧丝,无不辨析”。

东海“毫不客气”地自信,《大良知学》是一本大真大美、大雅、大智、大善、大成的书,一本值得流通、值得传播、值得有识有志之士阅读和收藏的书。偈曰:人等百千金,持用行布施,不如一善心,广传大良知。又如拙作《无相大光明论》所自许:

“不读孔子,不知儒家之广大;不读孟子,不知儒家之庄严;不读程朱,不知儒家之高明;不读陆王,不知儒家之精微;不读东海,不知儒家之豪华圆融无量光明也。” 

当然,《大良知学》很难成为畅销书,因为这是一个把财富和权力视为品位的下流时代,一个以反儒为风尚、骂孔为时髦、读经为耻辱、送书为忌讳的时代。加上其它种种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它一时或许还难以进入市民大众的视眼。

但我相信,它会成为一本长销书,其影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而不断递增,借助良知学而皈儒家、养浩气、致良知、明自性的志士和智者也会不断递增。

借此机会,让我对那些阅读、流通拙著的旧雨新朋表示诚挚的感谢和祝福。 



因对“原始”版本不太满意,《大良知学》一书出版后,仅主动通报了“一小撮”儒友及故人。其中有两个是搞企业的,一个与东海十余年前相识,也算故人了,曾多次表示要襄助“酒资”,皆婉言谢绝。久未来往了,这次便建议他购百十冊作为礼品送送朋友,并提供了本书责任编辑的联系方式(可以特惠)。

当他得知书的销量多少与个人收入并不挂钩之后,拒绝了我的建议,表示不如直接给钱,并哈哈告诉我,送什么也别送书,书与输同音,送书是现代人一大忌讳云云。这样的反应让我啼笑皆非,既感谢他的直言,又深悔自己冒昧和“失言”,忽略了对方的“身份”。

但我真想告诉他,学术性质的书籍能出来就不错了,编者出版者慧眼相赏且没让我个人掏一分钱,已值得东海铭感,岂能另有奢望?

我更想告诉他,《大良知学》的销量多少,与我的收入固然不挂钩,与儒家文化的复兴、与东海思想的影响却是挂钩的,某种意义上说,与我的“利益”也是挂钩的。因为儒家的利益、中华的利益,也是我东海的利益所在。购阅、流通东海之书,协助传播儒学和良知学,所费无多而利人益世,是对儒家也是对东海最好的关心和帮助。

今人往往“唯物”主义和唯钱主义,送礼大多送钱送物,不知这种方式最是庸俗。如果送之不当,即轻贱了自己,又侮辱了对方,所谓宝剑赠与烈士、脂粉赠与佳人、鸦片赠与烟鬼、阿堵物赠与贪财鬼也。另外,在支持他人时,商贾们首先想到的也往往是金钱施舍和物质援助。其实这种支持层次不高。别说一般没有必要,即使有必要,正人君子也不会轻易接受。

顺便说明一下:东海一生,早有规划,十余年来没有工作,没有正常稳定的收入,固不宽裕,却也够用,没有过不去的坎、克服不了的困难----偶尔有点小困难,也会遇难成祥。除了曾经接受正常的(与别的投稿者同等数额的)稿酬,除了偶尔外出朋友抢着买票、偶尔请客对方抢着买单之类零星小钱,的从未接受过外人金钱方面的“援助”。相反,十余年来即使在自己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仍陆续悄悄小助过一些人。

(自注:至今为止东海在金钱方面没有任何债务亏欠,但此生欠着不少人情,特别是近十年来,不少师友及儒生通过其它方式明里暗里给了我各种支持和帮助。这是不能忘怀的。)

物质上清清贫贫,生活上清清淡淡,金钱上清清楚楚,经济上清清白白,品德上清清正正,这是东海一向引以为自豪的。大半辈子直来直往,十多年来枭鸣狮吼,狂狷有余温良不足,不买任何人物和势力的帐,不假小人痞子以辞色,难免到处树敌,招致众多仇恨攻击。但即使恨我最深、攻我最狠、骂得最猛者,也无法从经济问题上找到我的一点暇疵或破绽。



另外,我还想告诉那位企业家,自古以来,朋友之间送书是一种风雅,一种尊重,一种高尚的友善。古人云:流通善书,福泽无穷;又云: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随缘赠送善书,协助流通儒书,是大善事,大功德,何忌之有,何讳之有? 

杨雄说得好:“女有色,书亦有色。”(《法言》)女色的美,对眼晴的要求不高,有眼者大多懂得欣赏,好书的美、经典的美则有赖于慧眼和法眼。同时在慧眼或法眼里,平时阅读什么书,架上存摆什么书,是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判断一个人的素质、品位和精神品质的。

君子书、大人书是最好的礼品。送书送上的不仅是思想学问智慧福德和真正的关心尊重,也是素质、品位呢。那些以儒书为“输”、以良知为迂或愚的人,是没有方向、没有质量、没有根的人,无论贫富贵贱沉浮起伏,其人生都是输的。

上述这些道理,对于大多数国民特别是商企界人士来说,只怕不易理解,私下多言无益,反更要被笑迂腐、愚蠢或矫情了。

自古以来,商人重利轻道义,当今之世,全民皆商,举国皆商,无官不商,各行各业人士包括文坛学府官场,本质上都已商场化了。而且很多人变本加厉,不仅唯利是图,而且唯一时之利、不义之利是图。古联云: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今人正好相反:无益身心事常为,有关家国书不读。滔滔天下几人听得进东海的心声啊?

然而,士不能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越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时代,东海越是应该敲钟不停弹琴不休,这是孔孟的命令,这是自心的律令。只要有少数耳朵听得进,就算功不唐捐、琴不白弹、钟不白敲了。

儒家事业需要志士,《大良知学》期待知音,期待更多的人与我共弹儒琴。古人云:“为相者为国求人,吾辈为道求人。苟为道求人,则焉得自重而不汲汲于天下之士?为道求人与为道自重,并行不悖。” (这里的求人,是寻求人才之意。)

2010-6-11东海老人余樟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