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樟法】学儒乃大丈夫事——《论语点睛》自序

栏目:
发布时间:2010-06-02 08:00:00
标签:
余东海

作者简介:余东海,本名余樟法,男,属龙,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丽水,现居广西南宁。自号东海老人,曾用笔名萧瑶,网名“东海一枭”等。著有《大良知学》《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论语点睛》《春秋精神》《四书要义》《大人启蒙读本》《儒家法眼》等。

 

 
 
仁者人之本。从本质上说,每一个人都是天生的儒家,因为仁是每一个人的本性、即生命本质和本质生命。孔子之仁,即《易经》的乾元,《大学》之明德和至善,《中庸》之诚,程朱之天理,阳明之良知,佛家称之为真如、如来藏,禅家称之为的本来面目等等。不同圣贤和派别理解或有差异,所指的则是同样的“东西”。借用康德“物自身”的说法,人的肉体和意识都属于现象,本性则属于人这种“物”的“物自身”,或称为“人自身”。
 
然而,人人习性不同犹如其面,千殊万异千奇百怪,每个人的本性(“人自身”)不同程度地受到习性的遮蔽和污染。只有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克己复礼自我修炼的工作,才有可能转染成净、去习归本,才有机会明自本心、识自本性。儒佛道三学都是很好的自我修炼的方法和教材,相比而言,儒家又具有最高的普适性,普遍适合大多数上中下根之人。古语云:除却巫山不是云。于东海个人而言,确有“除却儒家不是家”之感。
 
另复须知,儒家的仁是体用不二的,于天为“天行健”,于人为“性本善”,于个体为内圣修养,于外王为社会政治实践。仁,兼具道德性与政治性(制度性)、科学性与宗教性、道义性和功利性,利己性与利他性、自由性与约束性、忧患性与快乐性、先进性和保守性,有序性和无限性等等特性。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不仅将社会与个体、政治与道德打成一片,而且将人与天、器与道、现象与本质、有限与无限、形下与形上、此岸与彼岸通而为一。真可谓:极高明而道中庸,极广大而尽精微。
 
儒者人之需,儒家,是每一个人的家。同时儒家不仅尽己之性自我成就,并且自立立人,尽人之性,尽物之性,极裁成天地、辅相万物之大用。对于儒家来说,格致诚正修齐治平,都是明明德、致良知的方式和渠道。易言之,一切科学实践、道德实践和政治社会实践,都是对仁的践履,都是成仁的途径。
 
 
但要正确、充分地把儒家这一大好教材用好,首先必须正确理解和全面领会。由于古今文字的差异、历史环境背景的不同和读者智慧水平、阅读能力的区别等等原因,对儒家经典,不仅一般人士和其它宗派的学者信徒会产生种种曲解误解,便是古今大儒也常常会出偏出差。
 
明清四大高僧之一蕅益大师也作过《论语点睛》。蕅益四十九岁时定稿的这本《论语点睛》,将儒家的“仁体”诠释成佛教的如来藏性,而为《论语点睛》之思想核心。其《四书蕅益解序》说:“解《论语》者曰点睛,开出世光明也。” 可见蕅师此书乃是欲藉儒家这部经典阐发出世思想。
 
儒家良知仁体与佛家如来藏性所指相同,都是指人之本性,但两家的解悟和认证有所不同。两家性体皆“无灭”,此其同;儒家“生生”,佛家“无生”,此其异。可以求同,但不能不辨异。以佛理解释儒经不是不可以,前提是把握住儒家的仁义原则,包括民本、人道、仁政、德治、经权、中庸等等思想,否则必然偏离儒家根本。
 
蕅益站在佛教立场上为论语点睛,“以世間儒書作佛教出世之階”,把《论语》佛教化了。即使某些“点”上不乏深刻,在“面”上、整体上也无法做到准确中肯,在關鍵所在无法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点论语之睛的工作,只能由儒者来完成。
 
本书内容共分注释、试译、点晴三部分,以点晴为重心。
 
【点晴】长短不一,品类参差,或阐本义,或发议论,或臧否人物、或就文论事论理,或借题发挥引而申之,或引证他人著述加以己意评析,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注释与试译仅是为了方便读者,与其它《论语》的注解书相比,【点晴】才是东海耗费时间、精力最多的部分,也当是本书最有价值最为“耀眼”的亮点。至于论语这条龙的睛是否被点亮,是我注论语还是论语注我,且交给读者去评判吧。
 
【注释】包括音读、字、词、句的解释以及收录古人的注解。本书采取的是“雨枫轩”网站《论语》电子书(原文+注释+译文),该书由cpx90整理,OCR校对。故本书部分音读、字、词、句的解释及试译参考了该书的注释及译文。古注主要从朱熹《论语集注》(简称《集注》)和程树德《论语集释》(简称《集释》)二书中选优,兼采它书之优异者。
 
【试译】翻译力求信达雅,即准确、通顺、文字优美。希望这是至今为止在《论语》在古译今方面比较好的一本。
 
《论语》的注解古今甚夥,各有优长也各有不足。在以儒解儒的注解本中,古人以朱熹《论语集注》为优,今以钱穆的《论语新解》为长。但在理解、注释及翻译各方面仍不尽妥帖。本书注释及翻译集二书之长,参考《论语集释》集中的各家注释,同时还参考了其它诸书及论文(参考书目附后)。
 
 
学佛学道是大丈夫事,学儒更是大丈夫事。被孔孟降服,是我最大的成功、最大的胜利、最大的幸运;向儒家归根,是人永远的归宿、永远的快乐、永远的幸福。但愿本书有助于让天下后世更多的人被孔孟降服、向儒家归根。特别是一些狂者狷士英雄豪杰,如果有生之年不能临门一射归本儒家,那实在是太遗憾了,于个人于社会,都是千古太憾啊。清儒潘平格说得真好:
 
“狂狷气魄大,若无圣贤大学问、大道理,终按抑此气魄不得。一闻圣贤大学问、大道理,恰如以楔合楔,恰恰入得;又如以盖合底,恰恰合得,全不见其大,全不见其气魄。气魄之大,转而为力量之真。”(《潘子求仁录辑要》)
 
古人说:先为豪杰,再为圣贤;又说:天下唯豪杰,圣贤立地成。原则上说,人人良知平等,人人都可以成德成圣,但由于习性的遮蔽和污染,在一期生命中,能够成就仁德者毕竟是少数,其中狂狷豪杰之士又最容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证入良知这一大光明藏,为生命找到永恒的归宿。
 
2010-5-27东海老人余樟法于南宁
 
附:参考书目
 
朱熹《论语集注》
程树德《论语集释》
钱穆的《论语新解》
李炳南(雪庐老人)《论语讲要》
王文特《原来论语可以这样读》
杨三石《论语别解》
《安德义论语解读》
杨树达《论语疏证》
云尘子《论语说解》
安德义《论语解读》
徐刚《论语》故训疑误举例
“雨枫轩”网站《论语》电子书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发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