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东海作者简介:余东海,本名余樟法,男,属龙,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丽水,现居广西南宁。自号东海老人,曾用笔名萧瑶,网名“东海一枭”等。著有《大良知学》《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论语点睛》《春秋精神》《四书要义》《大人启蒙读本》《儒家法眼》等。 |
“行同伦”微论
作者:余东海
来源:作者赐稿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八月十五日甲子
耶稣2017年10月4日
伦者,人伦、伦常、伦道德理也。行同伦,指人们的日常行为遵从同样的道德标准和伦理规范。语出《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孔颖达疏:“行同伦,伦,道也,言人所行之行皆同道理。”
百余年来学界很多人把“三同”即“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看作秦始皇的功劳,不仅不学无术的鲁迅们这样讲,连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词家于一身的大学者陈寅恪也这样讲。
其实,《中庸》是子思的著作,那么文中的“今”,只能是指东周。朱熹注说得明确:“今,子思自谓当时也。轨,辙迹之度。伦,次序之体。三者皆同,言天下一统也。”(《中庸章句》)关于“书同文”,最迟在西周,汉字的符号、文法和文章结构就是统一的。秦朝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隶书,只是书写方法的简化,并非首次统一文字。关于“车同轨”,西周就有国家级道路,称为“周道”或“周行”。
至于“行同伦”,更是三代的共同点,还可上溯至尧舜之时。盖“行同伦”的伦,是指以仁为本的伦理礼制。王道政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以礼制为广大君臣官民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
陈寅恪将“行同伦”解释为“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大错特错。冠带之伦意谓高冠大带之辈,指六国诸侯。秦始皇兼并冠带之伦,将伦理道德彻底破坏无遗。暴秦恶法恶行,毁文灭伦,何同伦之有。秦始皇实现的是行无伦、行同恶。
看原文上下文语境,“三同”也显然不是说暴秦。“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作者认为,唯有德位相称的天子,才有资格作礼乐。(周公曾经摄政,故能制礼作乐)而秦始皇虽有其位,却无其德,极其缺德。其次,暴秦实行的是法制而非礼乐制度。
“三同”之中,行同伦最为重要和关键。这是天下统一的基础和根本。没有这个基础,统一就是恶性、暴力性而缺乏可可持续性的,如暴秦的统一。
要长治久安,仅仅车同轨、书同文是不行的,暴秦和民国都是殷鉴。国共两党书虽同文,然行不同伦,没有共识。至于现今,伦理规范、道德标准和价值观更是杂乱不堪。儒学、佛学、西学、马学各种学说棋逢对手,人本、国本、神本、物本各种主义各领风骚,乱成一团,文化、道德、政治、制度各方面,最基本的共识也建立不起来。
社会求和谐,先求行同伦;政治求文明,先求行同伦;两岸要统一,先求行同伦;天下要大同,更要行同伦。行同伦的最高境界是天下归仁,共进大同。
人伦道德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根本,其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的高低对错,决定着道德标准和规范的优劣正邪。仁本主义三观最为中正,故儒家社会君子较多,为君子社会。西方现代文明以人为本,为万物的尺度;中华文明则是以仁为本,以仁为万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以五常道为最高标准和普世价值。要求行同伦,先求同德同文,对仁本主义文化的基本认同。
责任编辑:柳君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