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纲作者简介:金纲,原名李作乾,男,西历1952年出生于天津市。著有《论语鼓吹》(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大宋帝国三百年》(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年)等。 |
“大一统”散论
作者:金纲
来源:作者授权 发表
时间:西元2017年7月3日
大一统,是史上铁律,三千年来,无人可以撼动。如果承认传统功能的正当,大一统,作为一种实然经验和应然愿景,也不应该撼动。
汉字、汉语,史籍、史心,儒经、儒学,是吾土文化之核,保障大一统之理念不坠,有赖于此。
大一统之近代表述,是47宪法。台陆关系与未来,只能如此叙事。舍此,必有期待后王者。盖地缘态势,不取决于主人与客卿之人数多寡也。
今无明王,遂使竖子播乱;但正是乱局中,可诞育明王一一明王者,擘画吾土百年复兴大纲之政治精英也。此语看似大言炎炎,实为往古不易之经验也。“奚我后,后来其苏”,三千年屡验不爽。即使在现代宪政条件下,政治精英挽救族群沦陷,也是值得期许的美政。
山寨自由主义下的个人主义与邪恶极权主义下的个人主义,并不同抅,但却同样消解着保守主义的权威认同,是大一统的政治天敌。
所谓“极权主义下的个人主义”:譬俄苏系统下的各类人物,搬倒诤臣时并不念及同道,清洗对手时并不念及同党,杀戳国人时并不念及同胞,他们在权力争夺和特权享用时,均呈现为超逾法律的贪欲性质的个人主义。
这方面与正宗自由主义下的个人主义有不同,后者承认法律的权威性,而法律包括了邦国大法暨宪法,“山寨自由主义下的个人主义”则视宪法如无物,动辄“这是我的权利”。47宪法对历史遗承下来的领土边界之规定,就是“大一统”的近代性表述。
从毛派到改革派到自由主义小清新到老牌自由主义到保守主义到新三民,是认真体察吾土吾民的经验跃进过程,更是真诚反省政治哲学的思想更化过程。有此过程,即不难理解大一统的正当、合理与合法。目前,反对大一统的,主要是自由主义小清新也即山寨自由主义者。
[按:据十几年来对“群众性格”和“坊间深刻”之观察,我此语一出,必有人来点拨我:“期待明君不如期待宪政法治!”现在预先回复在这里:1、我,说,我的话;不是说,你的话。2、呵呵。]
理解“大一统”,首在为时人纷纷贬抑之“民族主义”正名。
推演宪政,并不需要省略丰厚沉雄之家国情怀。孙文论“三民”,根底在“民族主义”。故当下一般性质的“反民族主义”,是政治哲学讨论中流于浮薄&浮浅之幼稚病。
要之,我心目中(也即不是你心目中)之“民族主义”,含有如下五大要件:
一、理解并接纳世界文明。
二、珍爱并赓续传统文化。
三、爱护并救助华族士庶。
四、(因一、二、三,故)苟有丑诋世界文明者必起而批判之、苟有破毁传统文化者必起而反抗之、苟有欺凌华族士庶者必起而回击之。
五、由中西圣贤之道推演华族使命,期之以三大愿景:
1、接续“天下为公”之圣贤理念,次第展开中华之价值观;
2、鼓吹“民国宪法”之制度安排,次第展开行宪之路线图;
3、推演“六法全书”之法治天下,次第展开中华之“大一统”。
如此讨论“大一统”,知我者当知我为河清说法,不为乱世洗地。我所有的言说只关乎于他日,与当局无关。
“大一统”是吾土核心价值之一!但近世以来被伪自由主义者妖魔化。因此,“大一统”也需要正名。
何谓“大一统”?
以一统为壮、为美、为大义也。
现代条件下,俄苏割我旧土当归,为大一统;奉赠清廷割让旧土则为破毁大一统。
“大一统”,实为春秋公羊之大义、蒋公中正之遗志、民国卿士之愿景,是为吾民谋生存空间、争地缘利益、守祖宗基业之远猷宏略。近世,俄苏残汉以来,此义凋零;更经诡异公知以“自由主义”之名唱和,“大一统”遂蒙“封建专制”之恶名。
要之,奉“大一统”作恶者,恒有之,但恶不在“大一统”。
基督教,佛教,儒学,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做为文明主体,皆滋生败类。但败类,无资格“代表”文明主体。
基督教里出现败类,并不意味着基督教主体就是败类;佛教出现败类,并不意味着佛教主体就是败类;儒学出现败类,并不意味着儒学主体就是败类;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出现败类,并不意味着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主体就是败类;犹如男人有败类,并不意味着男人主体就是败类;宋代大臣有秦桧,并不意味着宋代大臣主体就是败类。诸如此类之概念转移,不仅是逻辑问题,也是数学问题: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叙事主体之价值,有独立方向,不具备统计意义之败类,无能败坏其价值之优。重复说:有人籍“民族主义”、“大一统”名义说昏话,并不意味着讲述“民族主义”及“大一统”之叙事主体皆昏皆妄。
在《公羊传》中,“大一统”是一种地缘政治理念。此理念衍义为圣贤传统,流布几三千年。
但不同历史时段,此义不同。
在某些特殊时刻,民生,大于一统。譬如,古公亶父“让土”,大宋契丹“和议”,也为圣贤所肯认。个中的“内在张力”,体现了圣贤在困境中选择与坚守的艰难。古公亶父时代、真宗赵恒时代,倡“大一统”就“时”未至。因此,“大一统”做为一种理念,恒存;做为一种践履,待时。
它与国运关联甚大。
当下,由于种种政治邪痞与昏妄,更由于世界格局在変动不居中,尤其在“民国当归”之潜流中,“大一统”,在价值理性之外更有了工具理性之意义。
现代学人上溯并追诘“大一统”被妖魔化之逻辑起点、之来龙去脉,当有意味深长之发现。
中原与周边,存在多种关系,可概言为泛帝国模式。
一、地缘划分。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侯服以外,皆为附庸性质之邦国。
二、侯服以外,隶属中原帝国的模式包括册封、朝贡、来朝、交聘等。
三、帝国视侯服之外的形势,或实行驻屯制(如元明时对“绝域”之驻兵),或实行一国两制(如汉文之于赵佗),或实行类今之总督制(如西域都护府)等。
四、中华帝国之殖民运动或隐或显,或自觉或盲动,三千年间,迄今,从未止息。
五、帝国之显著诉求一是扩大版图,争取更辽阔生存空间;一是扼守瓯脱之地,极力捍卫中原安全。
六、帝国扩张的隐性诉求是:传播衣冠文明暨圣贤价值观。
七、帝国扩张之手段主要是战争,其次为异族入侵后的“文化反向征服”。对暂时无法征服之地,则施行“臣服”(如唐初对突厥)、“和亲”(如西汉对匃奴)、“盟好”(如宋真宗对契丹)、“羁糜”(如宋仁宗对西夏)等韬晦战略,但力量允许,即谋“恢复”,如汉灭匈奴,唐击突厥,宋攻大辽等。
“有犯汉者,虽远必诛”,是一次“民族抱负”的淳朴“泄密”。
八、中原“权道”智慧,自孔子以来丰富了“天命”意识,此中之“大一统”理念,乃是帝国最高利益的“心传”之秘,不宜堂皇讲述。
但在所有“曲折”讲述中,以“天命”为核心,以“修德以来远人”为方法论的阴阳密运,最为动人。当一切看似渺茫,毫无希望之际,中国,这个厐大的利维坦,会蟄伏,会等待。她相信:贞下起元,会当有时。历史之有机性昭示,中国,无上智慧在此。
要之,吾辈之书写与讲述,当省略“扩张叙事”,恪守“一统叙事”,摒弃“分裂叙事”。
附:大一统还有一个重要“外部”原因:西部,北部、东北部地缘环境的恶化。周以来,北部威胁愈趋严重。先贤有过退让,包括汉唐时代。《公羊》大复仇理念渐演为族群性质。中原安全成为先贤一大焦虑。历史有机性,至民国时期,底定为桑叶版图。观察此图,可以感受到先贤的“密勿”。桑叶图,是先贤永恒的智慧大勋章!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