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牟宗三先生·时代之笼·整体儒学·东海微言(2015-11-27)
整理者: 冷长安
来源: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十月十六日丁未
耶稣2015年11月27日
#快评#
@心通九域:
【评《刘述先:谈牟宗三先生的几个面相》】熊牟在儒学史上,已足以与孔孟程朱陆王并列,此无疑义。潘雨廷先生则谓,牟唐只属泰山、安定一流人物,方今大陆儒学复兴,从长远看,似乎真有宋学兴起时“三先生”之后的一点气象苗头,吾辈拭目以待。但无论如何,五百年来一宗三,诚非虚言也。先生萎逝已二十载,当今后学岂可不尽心力继其志业。
@山听风_s16:
【评《刘述先:谈牟宗三先生的几个面相》】儒家有理性的基因,脱离神性崇拜,确认人性,走在西方社会前面,因此得到西方思想家赞许。西方的理性主义和人性主义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的宗教反思与改良。理性主义是中西方文明接轨的共通点。极端化民粹思想多是狂热的理想主义,而儒家则是秉持中庸之道。学而时习之,对待西方多一分借鉴与包容。
@米灣卮譚:
【评《刘述先:谈牟宗三先生的几个面相》】一牟先生从更高和更深的境地批导中西哲学文化,少意气用事;二补中国文化“分析的尽理”精神之不足(科学与民主法治之未发达)而未流于科学一层论;三其人在”动容貌、吐辞气“上有不足,而大节炳然;形骸有所放浪而不欲掩饰(不讳言曾”声色自娱“于”醇酒妇人“),可谓心底光明。卓然大醇,小疵。
#其他微言#
@崇儒_梁知一:
【时代局限】即所有错误的学术观点,和时代性无关。即通常认为因“时代局限”而产生的错误的思想与学术观点,其本质是:见地局限(注意)。儒家认为:象圣人孔子那样的,其所有话语皆是圆满无漏的,不存在丝毫“局限性”。设有一庸人能活84000大劫,庸人还是庸人,和他积累到的历史印象多少无关。
@崇儒_梁知一:
【时代之笼】人本主义。人之本何谓?自由主义。何谓自由?平等。性有平等而相有平等乎?近代西哲以其不见性故,执以为公理。然又不谓其无见,特所见者未的、未圆故。此处大须以佛与儒眼“解构”之。今日西方之病未尝不由三百年前有以启之也。今西人有识者亦能觉之,特自由平等权利观念已成时代之笼故。
@崇儒_梁知一:
【身份】盖一个人,不管信儒、信佛、信道,只得由一扇门而进。此楚狂谓之“根本皈依处”也。进此一扇门,然后树立唯一精神身份。是儒者,抑或居士、道士,不容有二三。即一事之微,三教处置不同,而起心动念落脚处即有差距。作为儒家,“以直报怨”时不容你擅自“忍辱”,以此类推,事事亦确又不同。
@斯文V:
【幸福哲学】一个成语就够了:推己及人,爱人如己,成己成人。康德”保证个人幸福是责任,不满、忧患和困苦,多致不负责。“康的说法很片面,儒学也讲私,修齐治平,身家国天下,由私至公,公私一体,都是分内事,能力所及罢了。但幸福/幸福哲学是有大问题的,思维级别还较低。儒学讲成人,讲君子圣贤,全面通达。
@斯文V:
【责任】鄙人也说过: 责任即价值。夫子讲的修齐治平。曾子讲,任重道远。孟子讲,天将降大任。儒学也重责任,但把责任和爱好分着讲,问题就在这里。又如,权利(自由)与义务(责任),人与群,人与自然,等等诸二分法,是有大问题的。儒学是整体,不可分割,高深通达。当然可以从不同侧面去认识,但专家是不够的。
@吴钩:
【私有制】中国自古推行私有制,土地私有,产权明确,因此古人有了钱,往往会购置大片土地,建造园林,修得非常漂亮,庭院深深,小桥流水,曲径通幽。说起来,中国古代私家园林有一个非常可贵的传统,那就是园林与公众共享,对外人开放,谁都可以进去游赏。今天虽行公有制,但人们的分享精神不及古人万分之一。
#东海微言#
@余东海三世:
【政治】在政治上,良知良制不可分割,有良知必有良制,必须落实为良制;有良制必有良知,必然有良知依托。如果制度不良又不能致力于改革,就证明没有政治良知。换言之,道德和制度相依为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态度】悠宙无始,广宇无终;宇宙坏空,成而复始。从历史的高度看,万年何异一瞬,一期生死更短。然儒家因此特别珍惜人生,以一瞬万年的态度对待人生,做一天人尽一天人道。光明良知,弘扬良学,昌明良制,开发良器,都是尽人道的法门。仁者人也,天人不二,人道就是仁道和天道。
【东海曰】以怨报德,恩将仇报,特别反常、丧心、非人化,对世道人心的影响特别恶劣深刻。《礼记》有言:“以怨报德,刑戮之民也。”对于这种人,怎么鄙弃、批判都不过分,如果触犯法律,应该根据情节轻重,轻则刑罚,重则刑杀!平民弱者残疾人同样没有恩将仇报的特权。
【共勉】托马斯•潘恩如是说自由:“上天知道怎样给它的货品定出适当的价码。如果对自由这样神圣的东西反而索价不高,那岂非咄咄怪事。”以此言说中道,同样合适。中道的来复、中华的重建将是非常艰难的。但过程的艰难和斗争的艰巨,恰是儒者和广大奋斗者的光荣。
【答客】或说:“儒道皆见性,且皆见性全。皆有各自体用。”此言不当。性即体也,儒道于性体皆有见,故各有其体和用,然道家见性不全,故其体用与儒家大不同。儒家见得全体,故得大用,三纲八目,大用无穷;道家有所见而不全,故疏于格致修齐治平,于诚意正心亦有所未能,言行常常无礼失常。
【体用】或谓“孔老均为智慧极高之人,他们见到的是同一个道,差别在于处世的态度。”此言有违体用不二之旨。见多么体得什么用。孔老处世态度及政治态度大异,是因为所见之体不同,世界观不同。体唯一,三教均有见,都能从心性上修,唯儒家所见最全,故修道法门最为全面,极三纲八目内圣外王之全。
【儒佛道】中华文化三大家,儒家是主统,佛道是辅统;儒家是大宗,佛道是小宗;儒家是大堂,佛道是侧室。对于中华来说,儒家必须是国家意识形态和政治指导思想,居于宪位,佛道作为中国的正教正信,自应受到高度尊重,但必须守住宗教本分,不许僭越到政治领域。
【解疑】“如果儒家很好,为什么两千多年实践,结果是两千多年黑暗,至今导不出一个好制度?”这是问题幼稚而伪。儒家导出来的礼制,无论尧舜禹的公天下礼制禅还是夏商周汉唐宋的家天下礼制,都是历史上最好的制度,所缔造的中华文明,整体上远高于西方。
【书痴】有忘年交见我书多,以为我好藏书,以古人“书非借不能读”相告诫。殊不知东海穷人,哪有闲钱为了收藏或摆谱而买书,买书所费数十万元都是平时酒口拔牙节省下来的。买书就是为了读。所买之书无不读过,区别只在于是精读、通读还是选读而已。且近十几年来,非需要精读通读之书不买。
责任编辑:梁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