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访学驻研计划”系列学术讲座第六讲,伊万娜·布莲主讲“中国早期哲学中的忧与乐”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5-09-06 23:06:20
标签:

原标题:伊万娜·布莲主讲“中国早期哲学中的忧与乐”

来源:“孔子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七月十四日丁丑

          耶稣2025年9月5日

 

 

 

9月4日,“齐鲁访学驻研计划”系列学术讲座第六讲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系列学术讲座第二十三讲在孔子研究院举行。2025年度“齐鲁访学驻研计划”访问学者伊万娜·布莲(Ivana BULJAN)教授以“中国早期哲学中的忧与乐”为题作学术报告。孔子研究院全体科研人员参加。

 

 

 

伊万娜·布莲教授以《论语》《孟子》《易经》《礼记》四部儒家典籍及医典《黄帝内经》为基础文本,运用文献学分析与哲学重构的方法,从伦理、礼仪与医学三个视角,追溯了中国早期哲学中的忧患(anxiety)概念,分析了“忧”与“乐”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忧”和“患”的多重意涵及其应对之法。她指出,与希腊传统将忧患置于死亡视域下不同,中国早期哲学将忧患视为一种深植于文化语境、具有伦理与社会可理解性的现象,包含伦理、礼制、政治、医学、宇宙学等多重意涵。先秦儒家忧患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前者指向德性,后者指向富贵利达,忧患对象之不同,正是君子小人区分之标志。君子忧道,忧患的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小人忧贫,忧患的是利益之得失。积极维度的“忧”“患”是通向美德、知识和内在生命力的必要过渡,而要达成“乐”的状态,还需要经过长期不断的道德修养、礼仪实践等,彰显了早期中国忧患观的文化嵌入性、关系性和伦理色彩。

 

 

 

助理研究员陈松博士主持并担任翻译

 

 

 

胡海洋博士、冯斌博士担任与谈人

 

本场讲座采用跨文化的视角,将中国早期哲学与西方传统进行对比,深入揭示了中国哲学对忧患概念的独特性理解,为现代人理解忧患、焦虑等情绪提供了深厚的哲学思想资源,也为东西方在情感议题上的交流互鉴搭建了共享桥梁。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