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李善庆主讲“《周易》的生死观与‘生生’哲学”
来源:“孔子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七月初五日戊辰
耶稣2025年8月27日
8月26日,“齐鲁访学驻研计划”系列学术讲座第五讲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系列学术讲座第二十二讲在孔子研究院举行。2025年度“齐鲁访学驻研计划”访问学者李善庆(YI SUHNG YOHNG)教授以“《周易》的生死观与‘生生’哲学”为题作学术报告。孔子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研究员孔德立,党委委员、副院长、研究员魏衍华,“齐鲁访学驻研计划”访问学者伊万娜·布莲、李诗然以及院全体科研人员参加。
李善庆指出,《周易》虽未直接深入探讨“死亡”,却基于“永恒变化”之理念,将其视为变化的一种形态。《周易》死亡观以对生命的整体认知为前提,死亡作为“阴”的典型表征,与属“阳”的生命互为根基,二者不存在绝对对立,而是共同构成宇宙变化的完整循环。《周易》中用“终始”来表达循环变化,从这一视角考察“生死”,乾卦《彖传》“大明终始”体现“终则有始”的循环,死亡是新生命的预备;《系辞传》“原始反终”则认为生死是“气的聚散”,属自然节律。对于生死的内在超越,李善庆提出,儒家虽认可生死的自然性,却不回避死亡带来的情感冲击,体现出对生命情感价值的尊重。“哀而不伤”的中道智慧既为悲痛提供合理宣泄渠道,又以礼制规范避免过度沉溺。她以困卦“致命遂志”为例,指出极端情境下“舍生取义”的选择并非对生命的否定,而是通过肉体死亡实现存在意义的升华。“诚”则是超越生死的核心路径,以“诚”践行“成己成物”在每一刻实现“时中”,才能让生命突破有限性,达成精神层面的永恒。对于“生生”哲学,李善庆认为“生生之谓易”的“生生”,绝非单纯的“生命延续”,而是阴阳统合的动态平衡。真正的“生生”,是在“克己复礼”的实践中,以“小我”的微小“死亡”成就“大我”的持续新生;永恒不在彼岸世界,而在当下践行“诚”与“时中”的生命现场。李善庆还介绍了韩国易学研究的现状以及《周易》在韩国的深远影响,指出中韩易学研究存在的差异与未来可合作的领域,并就《周易》生死观如何帮助个体面对死亡、儒家生命哲学在临终关怀中的应用、《周易》是否构成一种“非死亡”哲学等问题阐述了见解。
孔德立作总结发言,鼓励青年学者结合道家生命观、宋明理学及《中庸》《孔子家语》《朱子语类》等文献拓宽易学研究视野,并期待未来在中韩学术交流、著作出版与翻译项目等方面深化合作。
孔子研究院科研管理部部长、副研究员房伟主持讲座
辛敬博士、张晔博士担任与谈人
作为“齐鲁访学驻研计划”的重要学术交流活动,本场讲座不仅深化了对《周易》生死观与“生生”哲学的双维解读,也搭建了中韩易学对话的桥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来自东亚文化视角的有益启示。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