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绪波 著《仪礼丛考》出版暨前言

栏目:
发布时间:2025-09-06 22:59:33
标签:

陈绪波 著《仪礼丛考》出版暨前言

 

 

 

书名:《仪礼丛考》

作者:陈绪波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20258 

 

作者简介

 

 


陈绪波,1982年生,山东莱芜人,南开大学文学博士。现为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经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孔子学会经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经学文献学、礼学、春秋学。着有《仪礼宫室考》、《春秋左传杜氏集解辨正》(点校)。在《安徽大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古典研究》《敦煌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国学研究》《国际社会科学杂志》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内容简介

 

《仪礼》古称《礼经》,为儒家「五经」之一,记载了中国先秦时期的冠昏、丧祭、乡射、朝聘等礼典仪式,被后世誉为礼书之祖,于「三礼」中素称难读。

 

《仪礼丛考》一书分为四章:宫室研究、仪节研究、礼例研究、礼义研究。宫室研究部分通过与三代宫室结构的对比,揭示《仪礼》宫室结构存在的独特性。仪节研究部分以点带面,借助对「席」「左还」「右还」「门闑」等具体仪节的考察,客观再现古礼实操的情况。礼例研究基于对礼经中「布席例」的考辨,系统解构空间方位与人神尊卑之间的联系。礼义部分透过《仪礼》中的成人、婚姻、死亡、祭祀等观念,发掘礼制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

 

全书考证精审,括例贯通,并辅以数十幅图示,使三代建筑规制、揖让周旋之礼跃然纸上,兼具学术深度与实用价值。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宫室研究

第一节 《仪礼》宫室结构考

一、《仪礼》宫室的基本结构

二、与《仪礼》宫室结构相关的几个问题

三、“两下五架”与“四阿重屋”

四、结语

第二节 《仪礼》庙制考

一、天子、诸侯、大夫、士庙数

二、前人诸庙布局之讨论

三、与宗庙布局相关的几个问题

四、诸庙之位置

五、结语

第三节 《仪礼》宫室与三代宫室结构考论

一、文献记载中的三代宫室结构

二、考古所见三代宫室结构

三、三代宫室与《仪礼》宫室

四、结语

第二章 仪节研究

第一节 《仪礼》中与“席”相关的几个问题

一、“筵”与“席”

二、席面

三、席之首尾

四、席上

五、结语

第二节 “左还”“右还”考

一、“左还”“右还”与“左旋”“右旋”

二、“左还”“右还”与“左环”“右环”

三、结语

第三节 门闑考

——兼论《礼记·曲礼》《仪礼·聘礼》中的入门之仪

一、“闑”之名义

二、孔氏“一闑”说及《玉藻》中的入门之仪

三、贾疏“二闑”说与《聘礼》中的入门之仪

四、结语

第三章 礼例研究

第一节 堂上布席例探析

一、前人“席上”之讨论

二、主人席与宾席

三、介宾席、众宾席

四、《乡饮》《乡射》中的遵者席与《燕礼》《大射》中的卿、大夫席

五、诸公席、外宾席、工席

六、结语

第二节 室中布席例探析

一、庙室布席例

二、寝室布席例

三、结语

第三节 妇人布席例探析

一、寝中妇人之席

二、宗庙中妇人之席

三、结语

第四章 礼义研究

第一节 先秦儒家成人观念探析——以《士冠礼》为中心

一、“三加”之仪:冠义解读的关键

二、三服与“三加弥尊”

三、成人之志:事亲、事君、事鬼神

四、成人之德:儒家伦理之践行

五、结语

第二节 阴阳鬼神:先秦儒家婚姻观念的另类阐释——以《士昏礼》为中心

一、从“昏礼有六”到“妇馈舅姑”

二、婚礼中的“阴阳”

三、婚礼中的“鬼神”

四、结语

第三节 先秦儒家死亡观念探析——以《士丧礼》为中心

一、魂、魄:对死亡的基本认识

二、事死如事生:未忍异于生

三、由生入死:生死有别

四、葬、祭:死有所归

五、结语

第四节 先秦儒家人鬼祭祀观念探析——以《特牲礼》《少牢礼》为中心

一、从魂、魄到鬼、神

二、尸与祝

三、祭祀:从人道到鬼神

四、鬼神世界:生人世界的映像

五、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我从2011年开始专注于“《仪礼》学”之研究,至今已有十余载。书中内容,多是我这段时间以来的习作。由于主题相对集中,今汇爲一册,名曰“《仪礼》丛考”。全书共分为六部分:前言、第一章“宫室研究”、第二章“仪节研究”、第三章“礼例研究”、第四章“礼义研究”、参考文献。“前言”部分是对本书内容的一个大体介绍,第一到第四章是本书的主体部分,“参考文献”部分是对本书参考文献的汇编。

 

清人洪颐煊云:“礼经莫大于宫室,宫室不明,则古人行礼之节、周旋升降,皆茫然莫知其所处,此议礼所以如聚讼也。”[洪颐煊:《礼经宫室答问》,《续修四库全书》第11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49页。]洪氏所言甚是。宫室不明,礼经则不明。《仪礼》之学习、研究自有其次第,宫室则是首要。本书第一章“宫室研究”,即是对《仪礼》宫室的综合研究,其中包括“《仪礼》宫室结构考”“《仪礼》庙制考”“《仪礼》宫室与三代宫室结构考论”三部分。具体而言,“《仪礼》宫室结构考”主要是对礼经所涉及到的天子、诸侯、大夫、士宫室以及庠、序宫室的基本结构问题、朝制问题、“两下五架”与“四阿重屋”问题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仪礼》庙制考”主要是对礼经所涉及到的天子、诸侯、大夫、士宗庙之庙数、庙名、布局、位置问题,以及宗庙与大门、宫门、朝制的位置关系问题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仪礼》宫室与三代宫室结构考论”主要是从文献学与考古学角度,对《仪礼》宫室与三代宫室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详细考察,我们发现考古所见三代宫室遗址与礼经所涉宫室结构不能完全相合,但是礼经宫室中的多种建筑因素却在考古所见的宫室遗址中都已经出现了。由此可见,《仪礼》所载诸礼及所描绘出的宫室结构,虽然存在一定的理想因素,但是还是存在基本上的真实性。

 

《礼记·礼器》云:“经礼三百,曲礼三千。”“曲礼三千”,盖指具体仪节而言。纵观《仪礼》十七篇,所涉仪节何止“三千”之数。古人议礼如“聚讼”,亦是多指此而言。本书第二章“仪节研究”,即是对礼经中个别仪节的考察,其中包括“《仪礼》中与‘席’相关的几个问题”“‘左还’‘右还’考”“门闑考”三部分内容。“席”是礼经之大节,“《仪礼》中与‘席’相关的几个问题”主要是对“筵与席”“席面”“席之首尾”“席上”等问题的探讨;“‘左还’‘右还’考”是对“左还”“右还”在礼经中具体含义的考察;何为闑,古之门制,有一闑还是二闑?后世聚讼不已,争议巨大,“门闑考”部分即是对此问题的深入考察。

 

“礼例研究”是指将礼经中繁复的仪节条分缕析,理清头绪,考辨异同,区分伦类,归纳其凡例。《仪礼》之凡例,作《记》者已有发明,至于郑注,发凡者有数十条,至于贾疏,考之更为详备。清人凌廷堪《礼经释例》详细归纳礼经中的通例、饮食之例、宾客之例、射例、祭例、变例、服器之例、杂例等八类,凡二百四十六条,可谓礼例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本书第三章“礼例研究”即是对礼经中“布席例”的全面考察,其中包括“堂上布席例探析”“室中布席例探析”“妇人布席例探析”三部分。《礼经释例》云:“凡设席,南乡、北乡,于神则西上,于人则东上;东乡、西乡,于神则南上,于人则北上。”[凌廷堪《礼经释例》,《安徽古籍丛书》,黄山书社,2009年,第92页。]考诸经义,礼经中所涉及到布席之例,多与此不合。凌氏将礼经中的布席之例分为人、神二类进行讨论,是非常有见地的。但是,除此之外,布席地点也应该是探讨布席例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在探讨布席例时既区分了人、神之别,也分别了寝、庙、堂上、室中、房中、门外等因素。如此思路,才能归纳出更加合于经义的礼例。

 

《仪礼》十七篇,除《丧服篇》外,共记录了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士丧礼(包括既夕礼)、士虞礼、特牲礼、少牢馈食礼(包括有司)等十四个礼典。《仪礼》文本重在对典礼仪式的陈述,而缺少对礼义的阐发。然礼仪与礼义是并存的,小到具体的仪节,大到一个个礼典,无不包含者深深的礼义,其中所包含的礼学思想、礼学观念更是影响深远。《礼记》现存四十九篇,其中直接解经者仅有《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诸篇。《仪礼》“礼义”之研究”当礼仪与礼义相结合,既要揭示出具体仪节所包含的礼义,也要进一步阐释出整个礼典所具有的礼学思想与礼学观念。

 

本书第四章“礼义研究”,即是在此思路的指导下完成的,其中包括“先秦儒家成人观念探析——以《士冠礼》为中心”“阴阳鬼神:先秦儒家婚姻观念的另类探析——以《士昏礼》为中心”“先秦儒家死亡观念探析——以《士丧礼》为中心”“先秦儒家人鬼祭祀观念探析——以《特牲礼》、《少牢礼》为中心”四部分。“先秦儒家成人观念探析——以《士冠礼》为中心”是以《士冠礼》为中心,结合《冠义》内容,对冠礼中所体现出的“成人”思想与“成人”观念的深入辨析与考察;“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这是前人对于婚礼意义的最集中阐释。除此之外,通过对《士昏礼》深入解读,我们会发现整婚礼仪式中还有一种“阴阳”“鬼神”之气。因此,“阴阳鬼神”又成爲了婚礼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阴阳鬼神:先秦儒家婚姻观念的另类探析——以《士昏礼》为中心”即是对《士昏礼》中所体现出的“阴阳鬼神”观念的探析;魂、魄观念是先秦儒家对于生死的最基本认识。“先秦儒家死亡观念探析——以《士丧礼》为中心”便是以《士丧礼》为中心,对丧礼中所包含的死亡观念的考察;在《周礼》中,先秦儒家将整个鬼神体系分为天神、人鬼、地祇三类。三类之中,先秦儒家更多重视的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更为密切的人鬼。在人鬼祭祀中,尸作为神主,再一次完成了魂、魄的聚合;祝则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沟通了鬼神与现实世界。“先秦儒家人鬼祭祀观念探析——以《特牲礼》、《少牢礼》为中心”即是以《特牲礼》、《少牢礼》为中心,对其中所藴含的“人鬼祭祀观念”的考察。

 

全书从“宫室研究”“仪节研究”“礼例研究”,再到“礼义研究”,共分为四章。所以如此排序,是因为在“《仪礼》学”研究中,“宫室研究”是首要,“仪节研究”是深入,“礼例研究”是融会贯通,“礼义研究”是深度阐释。如此研究思路,也是符合“《仪礼》学”研究一般路径的。

 

需要帮助的是,以上有些内容已经在相关刊物上发表[具体可以参见文中相关章节的页下注。],在收入本书的过程中,为了使得体例前后统一,或者有了新的认识,故而作了不同程度的删改、修订。

 

现在本书能够结集出版,实在是令人开心的事情,这既是对我以往“礼学”研究的总结,也将是我下一阶段礼学研究的新起点。最后感谢重庆大学“文字斋学术丛书”项目出版资助,感谢诸位师友长期以来的帮助与鼓励,感谢中华书局朱兆虎老师在本书出版事宜上的大力帮助,感谢王鹏鹏老师的精心编辑。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本人学力有限,书中还有诸多错漏之处,也敬请各位师友不吝赐教。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