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石林作者简介:许石林,男,陕西蒲城人,中山大学毕业,现居深圳。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曾获首届中国鲁迅杂文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主要作品:《损品新三国》《尚食志》《文字是药做的》《饮食的隐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风明月旧襟怀》《故乡是带刺的花》《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等。主编丛书《近代学术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民族风俗卷》《晚清民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艺术家文献》《深圳杂文丛书·第一辑》。 |
原标题:《抄碗子》
作者:许石林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原载于 “许石林”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正月十三日乙酉
耶稣2019年2月17日
关中东府渭南一带,过红白喜事办酒席待客,有一个老讲究:有的亲戚回家前,会发现在主人的回礼中,会多出一碗菜,附带几个白小馍,等于是额外回礼。这碗菜和馍,包含着一个意思:请没来吃酒席的老人尝尝味儿。所以,这不是给家家都回的礼,而是给家里有老人的亲戚的特别的赠礼。
这与西府宝鸡一带的“孝子席”是同一个意思,都表达了关中人的仁孝文化礼俗和习惯。
西府的孝子席,我没有亲眼见过,但看介绍,就很令人神往并感动:过红白喜事的人家办酒席待客,会将家里有老人的亲戚,特意集中安排在同一席或数席,给这种席上菜跟别的席不一样,先上一遍菜,菜品也有讲究、有说法,每一道菜都有寓意和寄托。菜上来,坐席的人客人并不吃,而是根据各自家里老人的情况,将这些菜分了,装起来,就是现在说的打包,带回去给自己家的老人品尝。等这一席菜打包完了,重新上菜,才是这些坐席的人吃的菜。
这个礼俗实在是太美好了!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延续?我希望这种良好的风俗能持续下去,哪怕现在的人不稀罕吃这一口,也应该将这种仪式以某种合适的方式延续,实用的演化为形式的。因为即便吃不是问题,但仁孝永远是问题——前人说“治隆于上,俗美于下”,又说“美政不如美俗”。美好的礼俗对于淳厚人心,作用非常大。
这么美好的习惯,恐怕很多人不以为然,认为是虚礼——现代人对老规矩、老风俗认识不到位,抛弃和践踏是非常轻易的。其实,我常常想像,这要是给日本人学了去,指不定怎么重视呢。
凡事都讲求实惠、要求眼前兑现的人,可能不太理解这种看上去很虚、很形式化的仪式,认为看不到更深层的效果。其实,凡是见效快的,都对世道人心无渗透力,陡然而来,疏忽而逝。
东府渭南诸县,没听说有专门的“孝子席”,但是,给老人“抄碗子”的习惯,至今仍然有。渭南从前是汤水席,比如大荔县近些年恢复的“九品十三花”,就是从前汤水席中最高档的席面。汤水席的菜,有扣碗、有炒菜供装碗,给老人抄菜,有的就直接用一碗扣碗,加上几种别的菜。有的用装碗,根据菜的品种,荤素搭配,通常以荤为多。
不缺吃、吃饭甚至成为负担的现代人,不理解为什么要抄一碗菜带给亲戚。
从前人缺油水,亲戚中过事的人家办设席汤水,自然少不了油水,而亲戚中的老人不一定会专门上门来吃席,一是身体原因,年龄太大,外出不方便;二是与事主家的关系,还到不了让那么大年龄的老人亲自上门来的层面;三是老人专程来一趟,衣服穿戴等等都要讲究,有点麻烦;四是遇到比如亲戚家的孩子结婚,新人见长辈,老人要给礼,是个负担;五是老人体谅过事的人家的境况,不愿意增添负担……如此等等,就使许多老人不会到场。总之,背后的原因,对地方风俗和历史没有深入体会的人是不理解的。其中许多的默契,都包含着这个地方的文化历史赋予人的担当和体谅,你要从中发现古人说的“忠恕之道”,也是不难的。
所以,办酒席的人家,尤其是主妇,从上一辈老人那里学来的习惯和规矩,不要忙糊涂了,要清醒地记得有那些亲戚家里有老人,是需要给老人“抄碗子”的。如果忙忘记了,或者根本就没往这方面想,很可能会被挑礼。老人需要的是被惦记、被尊重,并不是贪图那一口吃食。
因此,有的人家过事,忙疏忽了,会事后特别地去看老人,或者送个东西,补救一下。
现在的酒席,不像过去的汤水席,有很多菜,随时装,随时上,抄个碗子,告诉厨师,厨师会给你选几样,并且装得很好看。现在的席,一桌一炒,没有多余的菜,如果要抄碗子,就得专门单炒。所以,现在给老人抄碗子的人家就比从前少了。但是,讲究规矩的人家,会特别请厨师专门为抄碗子炒菜。比如蒲城,蒲城的“八宝辣子”、“高丽肉”,尤其是“八宝辣子”,做法比较简便,现切现炒,专门给亲戚抄碗子打包。在蒲城作厨师,“八宝辣子”一定要过关,最好还有自己的特色,能让人记住。每过大事,请秦腔界的名角来唱戏,招待这些名角儿其实很简单,他们并不在乎你上多少道菜,“八宝辣子”和“蒲城蒸馍”,再配一盘凉拌绿豆芽,这些一定要有保障,这些都是需要你上几次的菜,其他菜倒不一定。有的演员会让你给他把“八宝辣子”打包。
如果给这种抄碗子的习俗四个字的赞语,那必然是:怀橘遗风。
有个典故:汉末,六岁的陆绩小朋友跟随父亲到大官袁术家里做客,袁术用橘子招待他们,陆绩往怀里装了几个,被袁术伯伯发现了,问他:小朋友,到人家家里做客,吃不算,怎么还拿走啊?六岁的陆绩从容答道:这个橘子很甜,我想给妈妈带回去尝尝。(“是橘甘,欲怀而遗母。”术奇之,后常称说。)袁术对这个回答,十分赞赏,常常对人夸赞这个懂事的好孩子。
因此,西府的“孝子席”、东府的“抄碗子”,都是“陆绩怀橘”遗风。
不独陕西关中吧?全国很多地方应该都有这种习惯。
只是很多地方风气坏了——这几年看一些视频,有的农村吃酒席,菜一上来就被坐席的人扑上去恶狼似地抢了,十分难看,很丢人,像猪抢食一样。一位朋友对我说,他们那里走亲戚赴宴,要带大塑料袋,菜上来先抢,各自装满了再吃,所以,导致了设酒席的人家,要准备两套饭菜。想像那种狼狈的场面,亲友在饭桌上先打一仗似的,哪里有中国人“共食不饱”的文雅礼让?
这就是变质异化了的“怀橘遗风”,人忘记了礼,只记得吃。只记得吃,凡事就会争斗。
“尔爱其羊,我爱其礼。”风俗变异了,却没有匡正风俗、挽救颓败的人。更严重的是,很多绝不会在酒席上抢酒菜的人,未必知道“怀橘遗风”,反而仅仅只会矜持地对抢酒菜的人报以鄙夷和耻笑,而不知道在自己的漠不关心和骄矜之间,世道风气中,流失了什么。
2019年2月16日
责任编辑:近复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