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知否知否?宋朝人的四般闲事是如何玩的

栏目:钩沉考据
发布时间:2019-01-24 15:14:51
标签:宋朝人的四般闲事、知否知否
吴钩

作者简介:吴钩,男,西历一九七五年生,广东汕尾人。著有《隐权力:中国历史弈局的幕后推力》《隐权力2: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游戏》《重新发现宋朝》《中国的自由传统》《宋:现代的拂晓时辰》《原来你是这样的大侠:一部严肃的金庸社会史》《原来你是这样的宋朝》《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宋仁宗:共治时代》等。

知否知否?宋朝人的四般闲事是如何玩的

作者:吴钩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原载于 “我们都爱宋朝”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腊月十七日己未

          耶稣2019年1月23日

 

 

 

据说正在播出的宋朝背景长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再现了宋代雅致的的生活文化,剧中人说出了“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的台词。这句台词出自宋人笔记《梦粱录》,是南宋时杭州的民谚:“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许戾家。”台词中的“累家”,准确的写法是“戾家”,是外行人的意思。宋人认为,这四件雅事不可草率、马虎,应该以专业的态度对待它。由此可见宋人的生活审美风尚:追求雅致、讲究品质。

 

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宋人的四般闲事——

 

 

 

【烧香】

 

宋朝人所说的“烧香”,是指作为雅玩的“焚香”,并非“烧香拜佛”的意思。以前“烧香”确指佛堂供香,但宋人将其发展成为文人雅道,“煮茗烧香了岁时,静中光景笑中嬉”,文人雅士的生活离不开焚香,不管是读书、闲居,还是雅集、宴客之时,他们都会烧一炉香,氤氲一室。

 

宋代的香品,一般都是合成的香料,叫做“合香”,并不是直接将沉香、檀香等拿去烧掉。许多宋朝士大夫都喜欢亲手调香,并将调香当成文人生活的雅趣。我们熟悉的爱国诗人陆游就是一位调香高手,他的《焚香赋》描写的就是调香之法:“暴丹荔之衣,庄芳兰之茁;徙秋菊之英,拾古柏之实;纳之玉兔之臼,和以桧华之蜜。”

 

不要以为焚香是富贵之家才玩得起的雅道,清贫的宋人如果有雅兴,同样可以体验香道。宋代有人调制出一种成本十分低廉的“山林四和香”:“香有富贵四和,不若台阁四和,台阁四和不若山林四和。盖荔枝壳、甘蔗滓、干柏叶、茅山黄连之类,各有自然之香也。”宋代的“四和香”是名贵香品,由沉香、檀香、龙脑香、麝香四味珍贵香料合成;而“山林四和香”的原料只是荔枝壳、甘蔗滓等生活废弃物,可谓“变废为宝”。

 

宋朝市井中也有香道。你到酒店喝杯小酒,只要付一点点小费,招呼一声,便有“香婆”捧着香炉上前,在你的酒桌上给你焚香。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说,杭州的酒楼“各分小阁十余,酒器悉用银,以竞华侈。……及有老妪以小炉炷香为供者,谓之香婆。”当然,“香婆”所用香丸,肯定不是名贵香药,好在价格便宜,一般市民都消费得起。

 

 

 

【点茶】

 

点茶是宋代特有的茶道。我们现在喝的茶叶,除了少数茶品如普洱茶之外,通常都是炒青过的散茶;但宋朝人的茶叶并不是这样的,他们需要用一套复杂的工艺将茶叶制成茶饼,烹茶的时候再将茶饼敲碎,研磨成茶末,用沸水冲点,这个过程就叫做“点茶”。宋亡之后,点茶的烹茶方式便慢慢消失了。

 

宋朝人对点茶极为讲究,该怎么制作茶饼,怎么研磨茶末,用什么水点茶,火候以第几沸为宜,配什么茶盏最佳,点出来的茶汤为何种颜色,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好茶的士大夫之家,还必备一整套茶具,南宋人董真卿将这套常备的茶具绘成《茶具谱赞》,共有十二件,故又称“十二先生”,还给它们分别起了人性化的名字:

 

储放茶团的茶焙笼叫“韦鸿胪”,用于捣碎茶团的茶槌叫“木待制”,磨茶的小石磨叫“石转运”,研茶的茶碾叫“金法曹”,量水的瓢杓叫“胡员外”(因为一般用葫芦做成),筛茶的罗合叫“罗枢密”,清扫茶末的茶帚叫“宗从事”,安放茶盏的木制盏托叫“漆雕密阁”,茶盏就叫“陶宝文”,装开水的汤瓶叫“汤提点”,调沸茶汤的茶筅叫“竺副师”,最后用来清洁茶具的方巾叫做“司职方”。

 

——什么叫做“精致的生活”、“风雅的审美”,这就是了。怪不得宋徽宗敢夸口说:咱大宋的茶道,“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对了,宋徽宗本人就是一名点茶的高手,著有一册《大观茶论》。

 

但是,点茶并不是上层社会的专利。宋朝之时,茶叶已经成为市场上的寻常商品,即便是贩夫走卒,也有点茶、饮茶、斗茶的习惯。

 

 

 

【挂画】

 

宋朝的士大夫多有收藏古器、名家书画的喜好,厅堂房阁往往都挂有名家书画;每遇雅集、文会、博古之时,亦会展挂出自己平日收藏的名画,供文友鉴赏。这个过程就叫做“挂画”。你若以为挂画只是将一幅图画张挂起来,谁人不会?那便是望文生义了。其实挂画的学问大着哩,宋人赵希鹄著《洞天清录》,其中有一节专门介绍了挂画的学问:

 

“择画之名笔,一室止可三四轴,观玩三五日别易名笔。则诸轴皆见风日,决不蒸湿。又轮次挂之,则不惹尘埃。时易一二家,则看之不厌。然须得谨愿子弟,或使令一人细意卷舒,出纳之日,用马尾或丝拂轻拂画面,切不可用棕拂。室中切不可焚沈香、降真、脑子、有油多烟之香,止宜蓬莱笺耳。窗牖必油纸糊,户常垂帘。一画前,必设一小案以护之。案上勿设障面之物,止宜香炉、琴、砚。极暑则室中必蒸热,不宜挂壁。大寒于室中渐着小火,然如二月天气候,挂之不妨,然遇寒必入匣,恐冻损。”

 

——不简单吧?不过你也别以为挂画只有大富大贵之家才玩得起。其实市井人家亦有机会挂画。当时开封、杭州等大都市都设有一种叫做“四司六局”的商业性服务机构,专门替士庶人家办理宴席、接待宾客:“常时人户,每遇礼席,以钱倩之,皆可办也”。这个“四司六局”替你办的事情,可不仅仅是烧几桌菜,它下设的“帐设司”可以将屏风、绣额、书画等名贵物品租赁给你暂用,“排办局”则专门帮你挂画、插花,将宴会环境布置成士大夫雅集的模样。

 

总而言之,只要你掏一点钱雇佣“四司六局”,它就能够将一场吃吃喝喝的宴会办得非常“高大上”,既有鲜花点缀,又有名家书画可鉴赏。

 

 

 

【插花】

 

宋朝是中国插花史上的鼎盛期,插花作为一种生活装饰品,广泛出现在不同阶层的宋朝家庭中。宋代之前,虽然也有插花艺术,但一般只流行于宫廷与贵族家庭,或表现为佛堂供花。到了宋代,插花成了整个社会的生活时尚,深入到寻常百姓家。今天比较追求生活情趣的市民、白领、小资,经常会买一束鲜花回家,插在花瓶中,装饰生活。宋人也是这样。

 

在洛阳,“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大抵洛人家家有花。”其实“好花”不仅是“洛阳之俗”,宋人都喜欢在家中摆放一瓶鲜花点缀生活。特别是五月端午节,更是家家户户皆插鲜花,“都插菖蒲、石榴、蜀葵花、栀子花之类”,“虽小家无花瓶者,用小坛也插一瓶花供养,盖乡土风俗如此。寻常无花供养,却不相笑,惟重午不可无花供养。端午日仍前供养”。

 

宋代插花时尚的流行,催生出高超的插花技艺。你去看看南宋画师李嵩的《花篮图》,便可以真切地领略到宋人精妙的插花艺术与精致的审美情趣。

 

《花篮图》有春夏秋冬四幅,其中《夏花篮图》中的插花作品,以夏天盛放的大朵蜀葵作为主花,栀子花、石榴花、含笑、萱草为配花,衬绕于旁边。《冬花篮图》中的插花作品,以带叶的大红山茶为主花,配上绿萼梅、白水仙、腊梅、瑞香等冬季花卉、绿叶,主次相从。竹篮也编织得非常精巧,与花卉相得益彰。整个插花组合看起来相当惊艳。(此处参考了网友“加斯列莫夫”先生《关于李嵩款《花篮图页》的一点推想》)

 

 

 

(李嵩《花篮图》之一)

 

可惜的是,宋朝兴起的挂画、点茶、插花、烧香四雅事,在宋亡之后都渐渐式微、没落了。倒是这四雅事中的点茶、插花、烧香传到日本,发展成日本人的茶道、花道、香道,算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又一例证。

 

责任编辑:近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