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冯志】在“面向未来的经学与礼学”学术研讨会的发言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17-07-03 19:14:46
标签:
张延国

作者简介:张延国,网名承冯志,男,西历1980年1月出生,西历2004年毕业于河北理工大学,目前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工作。钟情于公羊学,撰有《公羊学入门心得》一书。交流邮箱:43729596@qq.com。


在“面向未来的经学与礼学”学术研讨会的发言

作者:承冯志

来源:“尊周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六月初十日辛卯

           耶稣2017年7月3日

 

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和各位同道一起讨论经学与礼学的未来。在过去的某一段时间里,有一种观点认为经学是没有未来的,经学时代已经结束了。人民大学能在今天召开这样的一个研讨会,可以说是对这种观点的一种回应。

 

经学有没有未来,经学能不能回应今天我们面对的各种问题,这是我们今天要思考的。在我们试图以经学来回应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时候,我认为我们应该有一个深入经学、深入经学中的流派的过程,首先以一个完整的经学流派来展现先儒的智慧。

 

我个人的兴趣在春秋公羊学,因此我想从春秋公羊学的角度来谈经学的未来。在我看来,经学源出孔子,孔子之前有“诗”但没有“诗经”,有“书”但没有“书经”,有鲁国国史春秋,但没有“春秋经”。孔子之前没有经,这是一种断,未经孔子整理的典籍只能是历史资料,并不是经,这是一种信念,是无可辩驳的。这也并不是我的发明,我们可以在皮锡瑞的《经学历史》中找到类似的观点。

 

在公羊家看来,经学是一种希望之学,是失望乃至绝望中的希望。因此我们学习经学,首先可以获得一种希望,这种希望是对尧舜之道的希望,也是对中国的希望。其实也不单单是公羊家,谷梁家在《谷梁传》的最后疏解说:

 

麒麟一致,不为暂有,虽时道丧,犹若不丧。如此为文,是所以取贵于中国,而王道颂盛,麟凤常有,此则《春秋》之意然也。

 

因此对于谷梁家而言,无论中国“学绝道丧”到何种程度,只要有《春秋经》在,就不用太过悲伤。因为只要儒生能体会《春秋经》的义理,努力践行,王道随时就会降临,就仿佛王道从来没有离开过中国一样。

 

公羊家认为《春秋经》是孔子在绝望而又充满希望的心态中写成的。说孔子绝望是因为麒麟生于乱世而死,此在孔子心中意味着天下乱世不会很快结束,天下百姓将继续遭受战乱之苦。公羊家疏解说:

 

尔时天下土崩,英雄鹊起,秦项之君,视人如芥,殽函之处,积骨成山;平原之地,血流如海,故曰积骨流血之虐也。

 

我们今天一般不承认孔子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但是如果我们认为孔子从当时各个诸侯国国君、大夫的态度,预测“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情况将愈演愈烈是合乎理智和逻辑的。

 

说孔子心中充满希望是因为孔子深信“尧舜之道”是善道,深信“德不孤,必有邻”。尧舜生活的时代距离孔子有1700多年,但孔子在整理尧舜留下来的典籍的时候,孔子的内心和尧舜发生了共鸣,孔子感受到尧舜伟大的人格魅力,也似乎听到了尧舜对自己的鼓励,这种鼓励虽然间隔了1700年仍然令人怦然心动。对于孔子而言,承认尧舜之道为善道,知晓尧舜对自己的期许,内心是怎样的一种快乐啊!尧舜不对后来者绝望,孔子又如何会对后来者失望?尧舜给后世的圣贤留下了大量的制度及典籍,饱学如孔子又会给后世的圣贤留下什么?这应该就是孔子在“西狩获麟”后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经学”应该思考的问题。

 

公羊家认为孔子是怀着希望离开的,孔子的希望就是尧舜之道大行天下。那么当我们有一天离开的时候,我们是否也能获得这样一种希望呢?在孔子写了《春秋经》之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提前获得这样一种希望,并把他转化对王道的希望、对中国的希望、对圣人的希望,并以此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我认为,或许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先儒的语境,这样的经学才是活得经学,才是面向未来的经学,同时也是经学(希望之学)本身。

 

从上面的引文大家可以看到,我引的都是疏文。这和我个人的治经习惯有关。我个人倾向于专经而治,也就是皮锡瑞所说的“治一经得一经之益”。刚开始不要做什么会通,那样只能是浮在表面,缺乏深度。我治《春秋公羊传》,一开始最注重不是经文、传文,甚至也不是注文,而是疏文。在我和同道交流的时候,我经常建议学习春秋公羊学先从疏文开始,在家法师法断绝的情况下“以疏为师”是治经的最好选择。我反对只读经文、传文而不读注、疏,我们现代人根本没有那么高的悟性,可以越过注疏而得到先儒真意。此外在学习经学的时候,我们最好“放下我们的所有”去学习一门经学,专看、专思,在划定的某一个时间段内(比如半年、一年之内)以注疏的是非为是非,这样可以深入,是一条治经的捷径。

 

本次会议我提交的论文为《春秋义理视野下的“隐桓之祸”分析》,这篇论文的出发点就是三传分治,各传并行,在承认三传自身体系的基础上探讨各传面对问题时的解决方法。经学是黑暗历史时期绝望中的希望,作为希望的经学面对的问题大到天下秩序,小到日常生活,用什么来解决?有什么原则?在公羊学以及谷梁学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两个原则,一个是“礼”,一个是“正”。礼的本质是“中正”。正一般用来处理大事,偏外,中一般用来处理小事,偏内。我的这篇文章就是分析公羊学和谷梁学是如何试图用“礼”、“正”的原则来解决现实问题的。

 

在我思考经学复兴的时候,我根据《公羊传》中“制《春秋》之义以俟后圣”和《孟子》中“有王者起”提出儒生渴望“新文王”的说法。大家一般都承认没有文王也就没有“旧邦新命”,那么今天的儒生是否还渴望新的王者降临人间,我们为新的王者降临做了什么?一些东西是大明的、还是大清的,是不是最终都是新的王者的。“有王者起”这个孔子(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孟子(有王者起,必来取法,)心中的精神支柱我们心中有没有,这个精神支柱还要不要?不与现实权力相妥协的经学,是否可以以“新文王理想”为皈依。我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注:本文为在“面向未来的经学与礼学”学术研讨会的发言

 

责任编辑:姚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