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胜】儒家思想中的“内”与“外”——“内圣外王”何以成为儒学之道的一个“关键词”?

与天道沟通的心性世界(“内圣”)与日用伦常的关切(“外王”)之关系遂成为“内外本末,始终后先,显微无间,体用一源”之关系。“内圣外王”一词因此最终成为宋明理学乃至整个儒学之道的关键词。在现代新儒家建构第三期儒学格局中,“内圣外王”一词实兼有“定性”“定向”“综合”三义于一身。

【陈立胜】修身是否终将进入一个“终结的时代”?

儒家修身学最早见于《五经》,经历了以培养“君子”为目标的“德性—德行培育”到以“成圣”为目标的“心灵操练”两个不同的时代。而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过渡时代”中,儒家修身传统被转化为培育“新君子”(国民、公民)与“新圣人”(“革命圣人”)的精神资源。

【陈立胜】哲学与工夫 ——陈立胜教授访谈

我都忘了当初为何会选择哲学专业,不过如让我重新选择,还会选择哲学。肯定有兴趣的因素,但现在回忆起来应该说是在懵懵懂懂中被“哲学”选择了。我对中西哲学都有浓厚的兴趣。读大学的时候,经常逃课,大部分时间都去看课外书了。当时读书很杂,饥不择食,能找到的书就读,有点盲目挥霍阅读精力。有三本书,至今仍有鲜活的阅读记忆。

【陈立胜】王阳明“四民异业而同道” 新解(未删减)

王阳明《节庵方公墓表》因提供了所谓“弃儒就贾”的典型以及“四民异业而同道”论而被视为“新儒家社会思想史上一篇划时代的文献”,然而《墓表》实则是一“乌龙”之作,墓表主人公“未尝一日从商”。《墓表》的写作时间既非传统所系的嘉靖四年,亦非当今学者认定的正德五年,而是正德十一年,故称其为“晚年定见”并不确切。

【陈立胜】儒家修身之道的历程及其现代命运

儒家修身学最早见于《五经》,经历了以培养“君子”为目标的“德性—德行培育”到以“成圣”为目标的“心灵操练”两个不同的时代。而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过渡时代”中,儒家修身传统被转化为培育“新君子”(国民、公民)与“新圣人”(“革命圣人”)的精神资源。当今,我们正在步入另一个“过渡时代”,一个“人禽之辨”的2.0版本(“人机之辨”)的时代,如···

陈立胜 著《从“修身”到“工夫”:儒家内圣学的开显与转折》出版

源远流长的「修身」传统大致可划分为四个时代:(1)随着游士阶层出现,而于春秋战国之际形成了德行培育的时代,修身目标是「君子」,修身焦点是德性与德行的培育。(2)随着平民社会的到来,而于唐宋变革之际形成了心灵操练的时代,「工夫」目标是「成圣」,工夫对治的焦点是「意念」,工夫修炼范围、深度均有重大拓展与深化,多元化···

【陈立胜】刘蕺山“喜怒哀乐”与“春夏秋冬”比配说申辩

本文首先对“喜怒哀乐”与“春夏秋冬”比配说的思想渊源,作了一个细致清晰的思想史谱系梳理。“仁义礼智—元亨利贞—春夏秋冬—爱恭宜别(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者两两相配,这是朱子代表的传统思路。刘蕺山别有心裁地插入了“喜怒哀乐”这一在其看来不可或缺的环节,形成“五位一体”的谱系,以新的方式呈现心性或精神世界原初的时间性和节律性···

【陈立胜】中国轴心期之突破:“身”何以成为“修”的对象?

“自我—转化”与“超越的突破”均是轴心期的特点,惟有中国文明其“自我—转化”“超越的突破”始终在“世间”与“超世间”保持“不即不离”的关系。轴心文明中普遍的“自我—转化”现象在儒家这里始终是在人间化、人伦化、在地化乃至肉身化之中展开的。儒家对修身之“身”的理解,本身就决定了中国文明之轴心突破的这种以人为中心而贯通“天文”与“地文”的···

【陈立胜】良知之为“造化的精灵”:王阳明思想中的气的面向

王阳明的良知是知孝知弟、知是知非(道德判断)、好善恶恶(道德意志)与真诚恻怛(道德情感)三位一体之概念,除此之外,良知还是“造化的精灵”,此“精灵”实则是“精灵之气”,“天”“地”“鬼”“帝”皆是在此“精灵之气”的贯通(屈伸、感应)之中“生成”的,而人之所以拥有“造化的精灵”乃在于天地的灵气在人心这里得到自觉,或者说“天地之心”最终在人这···

【陈立胜】“以心求心”“自身意识”与“反身的逆觉体证”——对宋明理学通向“真己”之路的···

朱子虽洞悉心灵省察现象,并指出我们原则上无法以“对象化”的方式把握主宰之心,但对“以心求心”工夫却颇多微词。

【陈立胜】知情意:王阳明良知论的三个面向

王阳明的良知概念是“知孝知弟”“知爱知敬”“知是知非”(“知”)、“好善恶恶”(“意”)与“真诚恻怛”(“情”)三位一体之概念;在良知所指点的本心全体之中,真诚恻怛是奠基性的,本心在根本上乃是浑然与物同体之感通、感应的觉情与能力;以“是非之心”指点本心乃是王阳明基于修身工夫之考量,点出一“知”字,工夫始有下落处、入手处。

陈立胜著《入圣之机:王阳明致良知工夫论研究》出版

阳明学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并呈现出跌宕起伏之态势。近代以降,阳明学中的心性话语成为民族国家建构、革命运动开展、政党政治运行的一个重要精神资源,阳明学的命运也由此更是潮落潮涨,极尽功罪褒贬之曲折。

【陈立胜】作为修身学范畴的“独知”概念之形成——朱子慎独工夫新论

在先秦与两汉文献之中,“独知”通常为动词,且有两义,一是“只知道”,或“仅限于知道”,而对其他方面则不知。一是“独自知道”,其他人则不知。

陈立胜著《宋明儒学中的“身体”与“诠释”之维》出版暨目录、简介

本书从“身体”与“诠释”两个维度展开论述,通过对特定概念的解剖、具体辩难的分析,揭示了儒学研究的现代意义以及儒学思想的演进机制。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