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明】从陈寅恪悼念王国维的诗文谈儒教人伦思想中的自由观念

在两篇悼念文字中,陈寅恪分别以“殉大伦”和“独立自由之意志”来刻画王国维的自杀行为。能够将这两种理解统一起来的只能是一个伦理自由的观念。不过,这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是基于人伦的实现能力理解自由,一种是以自由为基础重构人伦。这个思路的分叉处正是儒教与黑格尔的伦理自由观念的区别所在。儒教人伦观念的规范性重构应···

【唐文明】五伦观念的再检讨——再读贺麟《五伦观念的新检讨》

从五伦说到三纲说的一个重要转变,其实是使儒家伦理思想从以美德为核心转变到以义务为核心。这个转变不仅改变了儒家伦理思想的本来面目,而且使人伦变成了一种桎梏。我们或可推论说,三纲说虽是从五伦说转变而来,但与韩非子那种以法则为核心的伦理思想有极深渊源。质言之,三纲说实际上是儒家思想法家化的后果。贺麟所洞察到的三纲的···

【唐文明】治统与教统

道统是儒学研究领域的大问题。本文从韩愈的道统说开篇,论及孔子在道统分化为治统与教统转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凸显了孔子“继往圣,开来学”的立德、立言的不朽贡献。

【唐文明】仁感与孝应

如何理解仁与孝的关系,这个问题在汉、宋儒学史上都被明确提出过,可见其重要性。程、朱在其新的人性论框架中提出仁体孝用论,将儒门义理中所提倡的爱的普遍性与差等性成功地统一起来,但在落实于生活经验时犹有重要缺失。本文前半部分提出应当从天人之间的感应来理解仁与孝的关系,这样仁与孝皆归属于人直面天地的超越性经验;后半部···

【唐文明】中国思想的转向与经学问题

古典意义上的经学和近代以来的经学研究根本上就是两回事——岂止是两回事,后者根本就是前者的反动!要恢复经学首先就要彻底清理和批判近代以来种种以国故立场、疑古立场或反古立场出现的所谓经学研究,而这亦应当成为终结“五四”之思想行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专访】唐文明:儒学研究必须紧扣六大张力

儒学研究的主题已经远远超出原有的中国哲学领域,不仅产生了大量新的思想主题,也使原来很多旧的思想主题呈现出相当不同的面貌。可以断言,立足儒学的义理,就社会各阶层都关心的公共问题展开独特、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将是今后中国社会公共话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唐文明】“根本智”与“后得智” ——梁漱溟思想中的世界历史观念

梁漱溟确立起一个以文化的演化为核心、以佛法的实现为归宿的世界历史的观念,而他之所以能够认同儒家,首先是因为儒家思想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精神在历史演化的过程中正在成为“合乎时宜”的,也就是说,人类精神有着客观的演化历程,而儒家文化意味着人类精神在其客观演化过程中所必然经由的一个阶段。

唐文明 著《彝伦攸斁——中西古今张力中的儒家思想》出版暨跋

本书以人伦问题为思考主轴,重新刻画了中西问题、古今问题以及在中西古今的张力中展开的中国现代性的相关理念、主张与道路等思想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清晰地呈现了儒教传统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所遭遇的重大问题和巨大张力,详细地分析了现代儒学的思想方向与理论困境。

【唐文明】现代儒学与人伦的规范性重构——以梁启超的《新民说》为中心

在《新民说》中,梁启超基于耶林式的法权观念批判旧伦理与旧道德,并以此建构新的社会伦理。但他并未因此而完全否定了旧伦理与旧道德,而是基于新的权利义务观念对旧伦理进行规范性重构,将旧道德淬厉为新道德。

唐文明 主编《公共儒学》创刊暨第1辑“王道理想与批判精神”出版

唐文明 主编《公共儒学》创刊暨第1辑“王道理想与批判精神”出版

【唐文明】朱子论天地以生物为心

按照朱熹的理解,太极图每相邻的两层都有天地之心的作用,也就是说,太极图其实也可以称作天地之心图;朱熹特别重视天地之心的主宰含义,在其思想架构中,天地之心的理论功能是统合理气,也就是说,与工夫论层面的心统性情相应,宇宙论层面则是心统理气。

【唐文明】何谓现代性?

现代性要想成功地继承传统中有活力的、积极的遗产,必须通过现代性本身的原则(而非传统主义的方法)将古典性吁请回来,即通过追认将古典性本真化——本真化是一个现代原则,是吁请传统的唯一的现代方式——从而实现传统的现代性。在此,交往理性将成为一个历史的概念。

【唐文明】乌托邦主义与古今儒学

一方面,在现代儒学的各种版本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空洞的仁学,其实是将原本来自实际生活经验的精神指引彻底抽空其内容而为种种大而无当的爱人类主张背书,而这些大而无当的爱人类主张自然也会呈现出明显的乌托邦主义倾向;另一方面,被经过有意的扭曲性解释的阳明学成为现代儒学的主流,其实是在“夷天地为物质”的科学主义蛊惑下继续···

【唐文明】共和危机、现代性方案的文化转向与启蒙的激进化

内在于启蒙主义的信念,新文化运动经历了两次激进化:第一次是启蒙的自我确认,旨在为启蒙清除一切旧制度及其相关的旧文化;第二次是启蒙的自我反思和继续推进,在政治主张上表现为从自由民主转向社会民主。在争夺对新文化运动的解释权的过程中,断裂论者和连续论者虽然呈现出尖锐的对立,但仍共享着启蒙主义信念。

【唐文明】乱世儒行——熊十力1940年代给徐复观等人部分信札读后

现代儒学的开展以来自西方的哲学思考为主要方法,归属于遭遇古今变革的中国启蒙时代。既然现代儒学关乎现代中国人对本族历史、文化的理解与认知,那么,以哲学为其主流形态的现代儒学在思想界发生的巨大影响表明来自西方的哲学思考已然成为现代中国人自我认知、自我反思的一个重要工具。

【唐文明】中国革命的历程和现代儒家思想的开展

现代儒家思想的开展,更多地表现为调动乃至挪用儒家传统思想资源顺应革命之潮流,而很少能够做到坚守儒家立场以反思、回应革命所带来之问题。与此相关的另一个历史事实是,恰恰是儒家传统中的某些思想资源,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真实的精神动力,尽管儒教中国,正是革命的对象。

【唐文明】隐者的生活志向与儒者的政治关怀——对《桃花源记并诗》的解读与阐发

孔子以前对士的理解的重心在“仕”,强调的是任官职事,孔子对士的理解的重心则在“学”,突出的是弘道崇德。这一转变意义重大,使得弘道成为士人出仕的根本目的,从而也影响到了君臣之伦的重新建构。简而言之,既然士人出仕的根本目的在弘道,那么,道就成为君臣之伦的规范性基础。这样一来,臣对君的从属关系实质上来自士对于道的遵从,···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