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人禽之辨”:中国传统文化之始基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史上,由孔孟原始儒学所开出的“人禽之辨”,具有源头性价值和始基性意义,不唯催生了孝道与礼制、仁心与善性、德治与仁政等一系列人伦正道,而且,作为一种蕴含人类学和伦理学双重视域的视角和方法,在诠释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解决中西文化的现代性差异方面,“人禽之辨”比之司空见惯而多有遮蔽的“中西之辩”···

【刘强】苏轼的孔子观、道统论及教育思想遗产

实际上,在苏轼心目中,不仅孔子是其终生致敬效法的“圣人”和“吾师”,孔子和儒家所标举的仁义礼乐更是其秉承弘扬的“道统”,而佛教和老庄则是其常加抨击的对象。尽管苏轼、苏辙兄弟试图调和三教之关系,但其思想的立足点显然还在儒家。与此相应,苏轼的“政教观”“文教观”和“情教观”,也是植根于孔子的德治和人格教育思想基础之上的。

【刘强】苏轼的“平生功业”与“忧困书写”——兼论苏轼“和陶”之缘起及其晚年心境

本文通过对苏轼《自题金山画像》、“经学三书”、“和陶诗”之缘起及其晚年心境的深入探析,认为苏轼在贬谪之地开始并最终完成的经学及文学创作,本质上是一种致敬圣贤、砥砺人格、征服厄运、超越体制的“忧困书写”,其最终的指向,乃是“文格”与“人格”上的自我救赎和最终完成。

【刘强】亲亲互隐,直在其中 ——《四书通讲》中最“烧脑”的伦理辨析

因为“正直之道”必须合乎“义权之道”,故而其中所承载的哲学价值和智慧含量才值得重视,不容低估。接下来将要探讨的这个问题,几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思辨性、也最“烧脑”的问题之一,曾引起学术界广泛而持久的争鸣,从而将“正直之道”的哲学诠释能量发挥到了极致。

【刘强】论儒家诗学的伦理建构与审美转换——以刘勰的“华实”范畴为例

降及魏晋六朝,这一偏重伦理教化的诗学体系,因应玄学思潮下崇尚自然之审美风尚,开始发生令人不易觉察的时代转换:一方面将人物品藻的范畴(如“风骨”、“形神”等)引入文艺批评;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以自然化的审美意象来补充甚至替代伦理化审美范畴的现象,如刘勰《文心雕龙》中反复出现的“华实”这一范畴,无形之中承担着“文质”、“美···

【刘强】道脉一贯,经典永传——《四书通讲》尾声

以血缘为纽带,形成了“血统”;以学缘为纽带,形成了“学统”;以“斯文”“慧命”和“道”的传递为纽带,则形成了“道统”。这三统,远比通过强权建立且随时变易的“政统”或“势统”更强大,更持久,更深厚。

【劉強】讀老杜哀河南(詩並序)

夫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當權者可不戒慎恐慎也哉!天道輪回,報應不爽——為政者豈不警鐘長鳴也哉!言猶未已,感而欲詩,姑錄於前,聊充小序云。

刘强著《四书通讲》出版暨自序

本书区别于其他常见的“四书”译注、逐字阐释的形式,而以“四书”等儒家经典为中心,以“道”为纽带,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蕴藏的“日用常行之道”,做了全面梳理和阐发

【刘强】归名教与任自然——《世说》研究史上的“名教”与“自然”之争

《世说新语》不仅承担着为魏晋玄学“立此存照”的历史使命,同时,对《世说》的诠解和评价,一直存在着“任自然”与“归名教”的力量博弈,即便在“西学东渐”的近百年间,这一“问题意识”依然未能逸出学者的视野和论域之外,表现出十分强劲的内在张力和诠释能量。对“名教自然之争”的回答,不仅涉及对魏晋历史和人文的不同评价,也关乎每一位知···

【刘强】朱子论学的心学工夫论——兼及“朱陆异同”之会通

以往对朱子的研究,多将其当作理学宗师,而忽略其心学造诣,尤其是朱子论学的心学功夫论,未能引起足够重视。事实上,朱子论学主张“心与理一”“心要在腔子里”“读书须是虚心切记”等,皆如钱穆先生所说“未尝外心而言理,亦未尝外心而言性”,本质上可与陆王心学相得益彰,融通无碍。哲学史上聚讼不已的“朱陆异同”说,诚未可仅以“朱理陆心”···

【刘强】陶渊明接受史上的儒道博弈

当我们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深入到陶渊明的诗文旨归与人格根底中时,则不难发现,陈寅恪所谓“外儒内道”与“新自然说”,实在很难成立,梁启超、朱光潜、李长之诸家将陶渊明归于儒家的观点更具历史和逻辑的合理性。陶渊明的隐居生涯与安贫乐道,有着深刻的儒学支撑,而君子志节和圣贤追求,更是陶渊明一以贯之的精神信仰,惟其如此,陶渊···

刘强 译注、讲解 徐平 演播《论语(名家演播版)》出版暨前言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全书共二十篇,篇内分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表述了孔子在思想政治、哲学文化、伦理道德、教育修身等领域的主张和学说。《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本版《论语》精编精校,将古典···

【刘强】排诋佛老,归陶入儒——钱锺书先生论陶渊明

钱锺书先生幼承家学,深契“陶缘”,立身处世,颇有靖节“孤生介立”之风,而行文赋诗,亦得陶公风神灵气,于现代旧体诗人中可独树一帜。又其一生著述,多次论及渊明,涉及接受论、文体论、思想论诸面向,特识先觉,悟稀赏独,多有未发之覆,为陶学开疆拓土,厥功至伟。尤其是,钱氏学贯中西,而能立足中学本位,发言遣论,深中肯綮,不为···

【专访】刘强教授:专业学术研究与大众文化普及如何兼顾?

守中书院以“传承经典,涵养斯文,共学适道,守中达权”为教育宗旨,秉持“以大学师资反哺中小学”的办院理念,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播和普及推广。

【刘强】论阳明心学及其诗学与“诗教”

阳明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完美实现了自己“根本盛而枝叶茂”的诗学主张。而其“寓教于诗”的诗歌教化实践,则不仅继承了《诗经》以来的“诗教”精神,而且打破了“以《诗经》为教”的“诗教”传统,堪称一种独具阳明心学特色的“新诗教”。

【刘强】孔子研究院论语学研究中心成立贺信

前人有曰: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某亦有曰:无《论语》,则无民族精神也!故《论语》之书,不唯学者研究之书,实亦学童启蒙之书、国人必读之书!《论语》之学,不唯关注学理之讨论、章句之注疏,亦当于世道人心有劝惩、于化性起伪有赞助。此吾辈同道所寄望于《论语》学研究中心者也!

【刘强】“学缘”的凝聚——《神超形越:首届世说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弁言

在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河段因为陡然出现的峡谷、险滩或断崖,而奔突成湍急的弯道,冲决起壮观的瀑布,飞溅起耀眼的浪花,终于形成了后人视野中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

【刘强】刘勰“庄老告退,山水方滋”说新论——六朝山水审美勃兴的儒学省察

刘勰的“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说,不仅突显了玄言诗与山水诗的内在张力,更蕴含着对于诗歌本质论和文学新变论的“价值判断”。其隐而未彰的意涵是:东晋以来,以“庄老”玄理入诗的风气,阻断了诗歌言志、缘情、比兴、寄托之通道,使诗歌陷入到“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窠臼中而不得舒展,而刘宋初年山水诗的蔚然兴起,正是摆脱了玄言诗的玄···

刘强著《曾胡治兵语录导读》出版暨自序

作者对近代著名军事著作《曾胡治兵语录》进行了全面翔实的整理,注释、今译之外,又加精彩导读;正文之外,又加增补;在蔡锷、蒋中正对曾国藩、胡林翼治兵语录纂辑的基础上,做了更为细致的爬梳和整理工作,俾使读者一卷在手,可对曾、胡二公的军事思想、治兵方略及人格气度,有一个具体而微的把握和理解。

【刘强】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在拙著《论语新识》互联网研讨会上的发言

那些批判孔子的人,不仅是“智不足以知圣人”,“学”也不足以知圣人。他们忘了,孔子代表的不是“势统”而是“道统”。真正的儒家思想,一向都有“道尊于势”“从道不从君”的传统。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