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屿鑫、李瑞祥】信仰、仪式与认同:以首届福州两岸联合祭孔典礼为中心的考察

栏目:思想探索
发布时间:2016-11-11 15:04:30
标签:

信仰、仪式与认同:以首届福州两岸联合祭孔典礼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古屿鑫、李瑞祥

来源:《原道》第31辑,陈明 朱汉民 主编,新星出版社2016年出版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十月初十一日丙申

          耶稣2016年11月10日

 

 

 

内容提要:本文绕开“儒教是否是宗教”的争议性话题,而从具有儒教信仰因素的祭孔仪式入手,以客观中立的立场,采用经史互证的方法,基于2014年首届福州两岸联合祭孔典礼的田野调查资料展开相关论述。此次祭孔的祭祀团队均为台湾民间宗教团体一贯道的普通民众,承办方财团法人玉山宝光圣堂是目前台湾民间唯一有能力举办大型儒家祭祀礼乐活动的宗教团体。下文首先介绍海峡两岸联合祭孔仪式的缘由,接着从祭祀人员的构成、祭祀空间的设置、祭孔仪式的流程及其阐释来还原祭孔仪式的面貌,最后总结祭孔仪式的社会历史功能与意义。两岸民众虽然有着不同的社会生活秩序和文化面相,但是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信仰依然是今后增进彼此交流、认同与互信的契机与平台,华夏民族共同的文化信仰与传统古礼,在当今社会仍然发挥着凝聚和认同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文化信仰;祭孔仪式;文化认同;两岸关系;

 

一、 祭孔沿革

 

法备于三王,道述于仲尼,祭孔仪式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追思至圣先师孔子,而在文庙举行隆重的释奠典礼,延续了两千多年,历代皆有所更迭。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孔子卒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衣冠冢改置于山东曲阜阙里孔子故里,后孔子故里逐渐演变为孔子后人祭祀祖宗的家庙,此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先圣立庙。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率军平定淮南王英布之乱后路过山东曲阜孔庙,以“太牢”(猪、牛、羊)之重礼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之先例。东汉光武帝建武五年派遣大司空至曲阜阙里孔庙,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遣特使祭祀孔子的初端。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在阙里释奠典礼中采用《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代之乐,此为祭孔用乐之始。魏晋南北朝是“孔庙设学”与“太学释奠”结合的开始,对后世颇具影响的“庙学合一”制度得以确立,“六佾舞”开始融于释奠礼之中。隋唐时期祭孔活动散布全国,“三献礼”融入释奠礼仪为此阶段之特色。继唐之后,宋代的释奠礼仪制度继续发展,到明代已升格至帝王规格,清代达到了顶峰。元、明、清三代,皇帝为孔子举行国家祭奠的主要场所在北京孔庙。随着历代帝王的褒赠加封,祭典仪式日臻隆重恢弘,礼器、乐器、乐章、舞谱等也多由皇帝钦定颁行。

 

1911年以后,中国的其他国家祭典(如祭天、祭地等)均退出历史舞台,仅有祭孔典礼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延续与传承。祭孔仪式在台湾地区得到了很好的保存与发展,即便是“日据”时代也未曾中断。1952年,蒋介石政府积极倡导对古礼的恢复,在1968-1970年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中,台湾当局统一组织专家学者对祭孔古礼进行历史还原与恢复改良,决定祭孔仪节采用明制,首先在台北孔庙推行,随后推展至全台各地。台湾当局公布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诞辰纪念办法》规定:“各级政府应于九月二十八日上午举行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诞辰纪念大会,由当地政府最高行政首长主持。其有孔庙者,并应在孔庙举行释奠典礼。”可见,台湾当局明确规定将释奠礼列为官方祭典,由各县市政府每年以资助项目的形式举行祭典。在祭典中,陈设音乐、舞蹈,并且呈献牲、酒等祭品,对孔子表示崇敬之意,祭孔典礼每年分为春秋二次。[1]

 

二、祭孔缘由

 

唐君毅对“师道”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精神价值这样表述:“师与圣贤,尤代表中国社会文化中之至尊。天地君亲师之所以终于师者,正以唯师乃能成终而成始。使人类之历史文化相续,教忠教孝,教法天地,皆师之任,无师则天地君亲,皆失所凭依,而人道几乎息矣。天地之于人也,或利或害。君之于民也,或赏或罚。亲之于子也,爱无穷而皆出于天。而师之设教,则纯为传人之文化与万事。师生唯以传道求心之相接,而自然不容希利避害,慕赏畏罚之念,夹杂于其中。师生之关系,乃纯粹人与人之精神,其相遇于客观之道,以使道不绝于天壤之间也。”[2]2014年首届福州两岸联合祭孔仪式的承办方为台湾宗教团体一贯道玉山宝光圣堂,[3]她延续了儒家文化中尊崇师道尊严之传统,并在其教义教理之《道之宗旨》中体现出来:“敬天地,礼神明,爱国忠事,敦敬崇礼,孝父母,重师尊,信朋友,和乡邻,改恶向善,讲明五伦八德,发阐五教圣人之奥旨,恪遵四维纲常之古礼,洗心涤虑,借假修真,恢复本性之自然,发启良知良能之至善,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挽世界为清平,化人心为良善,冀世界为大同。”[4]

 

从此宗旨可见,一贯道继承了中国传统儒教中对于天、地、君、亲、师的五恩信仰,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迁,将此信仰转化为敬天地、礼神明、爱国家、讲礼仪、孝父母、尊师道、信朋友、和乡里等现代社会伦理要求。一贯道十八代祖张天然在《暂定佛规》中明确提出一贯道所取仪礼之道统乃是“行儒门之礼仪”,[5]皆本源于西周时候周公制礼作乐。一贯道内部书籍《天道古礼探源》也从礼乐祭祀为真儒德范行仪的角度,继续对此《道之宗旨》做注疏:“天道流行在至诚中正,古礼行仪在斋奇顺和,言道之‘宗旨’为‘一贯礼仪’。礼仪由‘一’出,立身行道是为‘贯’,所言礼义本体,实为圣贤本心,故天命颁定‘道之宗旨’,实为修行凭示,更为立德拄杖。由此而知,一贯礼仪率于天理,天理在仁心,仁心为礼门义路的总归;今‘天道古礼’的宏兴,在于‘复古礼’举行‘祭郊尊天,祭社谢地,祭祖教孝’,期使人人归根元始,溯返本源,此‘天道古礼’之宗义也。”[6]“古之有大道,本源出于天,降命为人伦,首曰‘孝悌忠信’再阐述‘礼义廉耻’,是为纲常伦理的大本,尽在‘礼乐祭祀’以承先,更是‘郊社禘尝’以续命,此‘真儒’之志,亦是大同世界的理想。时至今日,二十一世纪的‘师道’与‘儒行’须再加以阐扬,进而推广之。故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此为‘师严而后道尊,道尊而后礼至,礼至而后乐行,乐行则祭祀兴’。是以‘诚中行外’的天命流行,才是礼乐祭祀兴行的本体,圣道通达天理人情顺和,才是彬彬君子的儒风仪范。”[7]

 

作为当代台湾一贯道十八组线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宗教组织,此次释奠典礼的承办方台南玉山宝光圣堂秉承中华儒家传统礼乐精神,并且突出强化对于中国传统礼仪的实践指导,希冀通过对中华传统的祭祀礼仪呈现,努力将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化为今人的文化营养,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之独特魅力。因此,有学者这样评价道,“一贯道给予外界的观感特色之一是在于具有回归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社会价值的趋向。”[8]“当代台湾一贯道已不单纯是大陆时期一贯道的简单延续,而是以崭新的‘现代儒教’姿态,立足台湾,立足世界。”[9]

 

三、福州祭孔仪式

 

2014年福州祭孔参与的嘉宾来自社会各界人士,计有台湾前“法务部长”萧天赞先生,前“立法院副院长”饶颖奇先生,一贯道总会李玉柱理事长及各位副理事长,国台办副主任龙明彪先生,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教授,张新鹰教授,世界宗教所曹中建书记、金泽副所长、儒教研究室卢国龙主任、叶涛教授、陈进国副教授,李春园总编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赵署青所长,佛光大学宋光宇教授,慈济大学林安悟教授等,都亲临福州文庙观礼,还有宝光玉山道场王宝宗先生率领包括礼生、乐生、歌生、文佾生、武佾生在内的祭祀人员近200人,实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一次盛举。祭孔仪式在9月28日上午9点28分正式开始,由福州市社科联主席林山先生主持,国台办副主任龙明彪先生及台湾前“立法院副院长”饶颖奇先生致词,为两岸联合祭孔画下完美开端。祭孔仪式在三通鼓声中展开序幕,由于全场的嘉宾及工作人员都有着虔诚之心,让与会人员强烈感受了礼乐文明的庄严肃穆。以下笔者主要从祭祀人员的构成、祭祀空间的设置、祭孔仪式的流程及其阐释来还原祭孔仪式的面貌。

 

(一)祭典人员

 

祭孔仪式的祭典人员分为献官、礼生、乐舞生三部分,他们分属于不同的祭典区域,其职务与功能各异,他们齐心协力地共同参与使得整个仪式圆满完成。

 

1.献官。献官就是在祭孔式典仪礼中向神位行献礼的主要人员,又可分为正献官及分献官两种。正献官又称主祭官,古时除了皇帝亲临祭祀,派遣官员钦祭之外,都是由衍圣公作为主祭。衍圣公是孔子的长孙嫡系后裔的官位,蕴含着传续传统儒家文化之义。唐宋时期,只有正献官,分别由丞相、翰林学士及国子祭酒来担任。明代洪武十五年后,设正献与分献。今日福州孔庙的空间规划承袭了唐宋时期的旧制,三位正献官,十二位陪祭官及一位读祭文官。

 

2.礼生。礼生是指祭孔仪式中的执礼人员,依照其职务的不同,执礼区分为赞礼生、爵帛生两大类。在祭孔仪式中的礼生分为通赞、正引赞及副引赞,上执礼、下执礼与纠仪者等,对仪式进行最为重要的就是通赞。通赞主要负责仪式顺畅进行的宣唱,掌握着祭孔仪式的全部流程;正引赞及副引赞的工作就是引领祭祀人员进出祭祀场所;上执礼及下执礼则是负责祭祀人员行礼时的宣唱工作;纠仪者为监督及纠正执礼人员有错误的行为。礼生的设置始于明洪武七年,在传统的孔庙祭孔时,礼生皆是孔庙专属的人员。此次来自台湾的礼生,均为一贯道玉山宝光圣堂的虔诚信众,其中祭孔仪式的礼节由司礼处负责及训练。

 

3.乐舞生。乐生是指音乐演奏人员,必须由具有多年演奏经验的人员担任,歌生是指音乐歌唱人员,佾舞生是指佾舞舞蹈人员。宋金时期以前,祭孔乐舞的表演全部由孔子后代中的优秀子孙担任。此次的祭孔仪式中,乐生、歌生、佾舞生都是由宝光圣乐团的人员负责。演奏乐生乾坤(男女)各为六十四员,歌唱乐生乾坤各也为六十四员,八佾舞乾坤总数为六十四员,人数众多的乐舞生增强了塑造庄严隆重的祭孔释奠仪礼的祭祀氛围。

 

(二)祭祀空间

 

孔庙的建筑功能是祭祀孔子,这是就孔庙的家庙功能而言,然孔庙兼具庙学合一的推崇人文教化的社会历史功能,因而孔庙的规格应有一定的标准。但孔庙建筑初期时,并没有一定的标准。明朝时期的孔庙是仿照元朝时期的:“大成殿门各六楹,棂星门三楹,东西庑七十六楹,神厨库巴楹,宰牲所六楹。”(《明史˙礼四》)此后沿袭成制,明世宗依据吴沈明[10]的文章,提出孔子不能称王,嘉靖九年遂更改祀典,称“至圣先师”。文庙就是祀奉孔子的孔庙。据明朝相关记载:“洪武十五年,新建太学成。庙在学东,中大成殿,左右两庑,前大成门,门左右列戟二十四。门外东为牺牲厨,西为祭器库,又前为灵星门。”“三十年,以国学孔子庙隘,命工部改作,其制皆帝所规画。”“大成殿门各六楹,灵星门三,东西庑七十六楹,神厨库皆八楹,宰牲所六楹。永乐初,建庙于太学之东。”“改大成殿为先师庙,大成门为庙门。”(《明史˙礼四》)

 

现今流传下来的孔庙建筑,多为清朝时期建设或重修,清皇太极时就派遣大学士致祭:“至圣先师孔子崇德元年,建庙盛京,遣大学士范文程致祭。奉颜子、曾子、子思、孟子配。定春秋二仲上丁行释奠礼。世祖定大原,以京师国子监为大学,立文庙。制方,南乡。西持敬门,西乡。前大成门,内列戟二十四,石鼓十,东西舍各十一楹,北乡。大成殿七楹,陛三出,两庑各十九楹,东西列舍如门内,南乡。启圣祠正殿五楹,两庑各三楹,燎炉、瘗坎、神库、神厨、宰牲亭、井亭皆如制。”[11]康熙当朝伊始,就视太学于祭孔释奠仪礼,康熙十四年,将孔子之“大成”及“文宣”去除,成为“至圣先师孔子”,后来全国都沿用此制。今福州孔庙祭孔释奠仪礼相关位置说明如下:

 

大成殿正中一龛:至圣先师孔子圣像;

 

东配二龛:复圣颜子圣像、述圣子思子圣像;

 

西配二龛:宗圣曾子圣像、亚圣孟子圣像;

 

左右:七十二贤圣像;

 

大成殿内部陈设:祝、敔、搏附二、编钟、编磬、建鼓、特钟、特磬等;

 

丹墀:八佾舞;

 

丹墀前:乐生、歌生;

 

广场:正献官三、分献官十二、读祝文官一、陪祭官三十六;

 

广场两侧:贵宾观礼;


  

福州孔庙祭祀空间图 [12]

 

(三)祭祀流程

 

祭孔仪式是古代帝王推崇儒学、宣扬宗法思想和伦理道德的一种教化形式,将音乐、舞蹈、仪式三者融为一体的庙堂祭祀仪礼,通过庄严肃穆的音乐和雍容大方的舞蹈,集中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礼正乐垂的秩序意识与中和位育的和合之美,具象化地阐释了“乐合同,礼别异”的中华礼乐精神。祭孔仪式完整地呈现出礼的秩序与乐的和谐。笔者全程参与并记录了此次释奠典礼的流程,现整理如下:

 

1.释奠典礼开始(9:28)。为纪念每年9月28日之孔子诞辰,开始时间定在早上9:28分。

 

2.鸣炮。现今大陆地区已不能燃放鞭炮,此鸣炮动作用全体贵宾鼓掌代替,这也达到了人人参与的效果。

 

3.启扉。最早使用启阖扉仪式是从元代开始,称为闭户及阖户,清朝时称为启户及阖户,其动向为南北不同;台南孔庙在开始之前,乐生、佾生及迎神队伍均在大成门外排班等候,等总执礼宣读“启扉”之后,礼生才将大成门打开,乐生、佾生及执事人员才依序进场,这是“启扉”已入就位“迎神”;台北孔庙则是就位后,“启扉”以出“迎神”,祭典开始前,乐生、佾生及执事人员已在大成门内等待典礼开始。“瘐毛血”是敬告神灵祭牲的洁净,将少量的血埋入零星门外南,但因此次都是采用素食为供品,所以此项目保留。

 

4.三通鼓(鼓初严、鼓再严、鼓三严)。“严”乃戒意,亦即提醒众人典礼即将开始,务必诚心肃穆。鼓初严执事及执礼人员请速至祭祖会场准备鼓再严执事及执礼人员请就定位鼓三严最后通知所有人员祭祖大典即将开始。

 

5.排班。据《礼记·冠义》:“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此时祭祀人员需要对其自身仪态仪容等自行检视。

 

6.执事者各司其事。大成殿内的执事人员就位完毕。

 

7.乐生歌生就位。乐生及歌生于大成殿及丹墀两侧,随转班鼓之五步一顿方式,进入演奏场地。

 

8.佾舞生就位。佾舞生分别由广场正中央,从丹墀阶梯而上,依然是由五部一顿之转班鼓声引领。

 

9.纠仪官就位。由引赞唱领,纠仪官就位(长音)。

 

10.陪祭官就位。三十六位陪祭官在引赞引导下就位。

 

11.分献官就位。十二位分献官由引赞引导就位。

 

12.正献官就位。依唐宋旧制,正献官三位分别于初献礼、亚献礼及终献礼。

 

13.迎神。迎神将仪式神圣空间升华,旌旗仪仗队伍于泮池等候,通过大成门,临经丹墀而进入大成殿,位列于至圣先师圣像之左右侧。此时乐奏咸和之曲至进馔结束。其词为:“大哉孔圣。道德尊崇。维持王化。斯民是宗。典祀有常。精纯并隆。神其来格。于昭圣容。”

 

14.全体行三鞠躬礼。当迎神队伍进入大成殿时,全体与会者行三鞠躬礼。

 

15.进馔。为供奉孔子及四配十哲的供品,将其盖子打开。

 

16.行上香礼(台湾贵宾)。乐奏天和之曲,引赞将上香人员引导净手,再至大成殿香案前上香,后复归位。

 

17.行初献礼。乐奏宁和之曲、舞以宁和之舞。正献官随引赞至大成殿香案前行初献礼,献帛、献爵,行三鞠躬礼。其词为:“自生民来。谁底其盛。唯师神明。度越前圣。恣帛具成。礼容斯称。黍稷非馨。唯神之听。”

 

18.行初分献礼。分献官随引赞至大成殿四哲香案前行初分献礼。

 

19.恭读祝文。乐长唱“乐止、舞止”,通赞唱“全体肃立”。

 

20.全体行三鞠躬礼。读祝官读宣完毕后,通赞引导全体人员三鞠躬。

 

21.行亚献礼。乐奏安和之曲、舞以安和之舞。正献官随引赞至大成殿香案前行亚献礼,献帛、献爵,行三鞠躬礼。其词为:大哉圣师。实天生德。作乐以崇。时祀无数。清酤唯馨。嘉牲孔硕。荐羞神明。庶几昭格。

 

22.行亚分献礼。分献官随引赞至大成殿四哲香案前行亚分献礼。

 

23.行终献礼。乐奏景和之曲、舞以景和之舞。正献官随引赞至大成殿香案前行终献礼,献帛、献爵,行三鞠躬礼。其词为:万世宗师。生民物轨。瞻之洋洋。神其宁止。酌彼金罍。唯清且旨。登献唯三。于嘻成礼。

 

24.行终分献礼。分献官随引赞至大成殿四哲香案前行终分献礼。乐奏景和之曲,奉祀官上香,依照民初制定的祭孔仪节,孔子后代子孙代表在此上香,此次释奠典礼,孔子第七十五代孙担任此次的正献官。

 

25.饮福、受胙。正献官随引赞至香案前,饮福酒、吃福饼。

 

26.彻馔。乐奏咸和之曲,执事者将供品撤离。其词为:牺象在前。豆笾在列。以享以荐。既芬既洁。礼成乐备。人和神悦。祭则受福。率遵无越。

 

27.望燎。乐奏咸和之曲,正献官随引赞将祝及帛高捧至燎所,将祝及帛等焚燎。

 

28.送神。乐奏咸和之曲,旌旗仪仗队伍由至圣先师圣像座左右侧离开,从大成殿中门出,经丹墀、广场,从大成门至泮池归位。其词为:“有严学宫。四方来宗。恪恭祀事。威仪雝雝。歆兹唯馨。神驭还复。明烟斯毕。咸膺百福。”通赞唱“全体肃立”。

 

29.全体行三鞠躬礼。

 

30.鸣炮。全体来宾掌声以示庆祝。

31.复位。正献官随引赞归位。

 

32.撤班。正献官、分献官、陪祭官、纠仪官相继随引赞退位。礼生、乐生、歌生及佾舞生随转班鼓退场。

 

33.阖扉。将大成门关闭。

 

34.礼成。仪式结束。

 

四、福州祭孔意义

 

此次两岸联合祭孔仪式的举办响应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示精神,承办方台湾一贯道玉山宝光圣堂的同胞们秉承着同宗一脉,纪念先哲,礼乐中华,圆梦两岸的活动主旨,以弘扬儒家尊师重道的优秀文化传统为己任,为福州市民展现了一次完整而庄严的祭祀礼仪,让现代人身临其境体会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也在某种程度上印证着国内研究一贯道的专家杨流昌先生的建言:“正视一贯道在台湾成功转型的事实,全面客观评估一贯道在台湾政治社会生态条件下标榜坚持传扬中华文化的积极意义,切实重视一贯道在台湾和海外华人社会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的作用,抑弊趋利,善加引导台湾一贯道组织和人士,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作出努力和贡献。”[13]从2014年福州文庙两岸联合祭孔活动的举办可见,两岸虽然有着不同的社会生活秩序和文化面相,但是却有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信仰和审美追求。两岸民众同宗一脉,纪念先哲,积极发扬尊师重道、慎终追远的优秀文化传统,相同的文化情感与审美雅趣是我们今后增进彼此交流、认同与互信的契机与平台。[14]

 



注释:

[1] 台南孔庙因其特殊的历史传统,以及拥有专属的以成书院之文化格局,仍然延续了清制的释奠仪节,形成今日台湾释奠仪节“南清北明”的现况。

[2] 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台湾正中书局1979年版,第283页。

[3] 一贯道在当今台湾社会乃政府批准之合法宗教团体,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以儒为宗,以道为本,以佛为相,兼采清真、基督教义,五教杂糅,倡导礼乐大同,支持两岸统一,希冀世界和平,笔者将其视为现代版的儒教形态。

[4] 庄壁嘉编:《天道古礼探源》,台湾大道文化编辑中心2007年版,第13页。

[5] 郭廷栋等:《一贯道疑问解答》上卷,台湾国圣出版社1997年版,第60-62页。

[6] 庄壁嘉编:《天道古礼探源》,第13页。

[7] 庄壁嘉编:《天道古礼探源》,第612页。

[8] 李亦园:《文化的图像》,台湾允晨文化2004年版,第49页。

[9] 杨流昌:《天道传奇——一贯道在台湾的传播与影响》,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10] 吴沈,字浚仲,兰溪人,言“孔子封王为非礼”。后布政使夏寅、祭酒丘浚皆沿其说。至嘉靖九年,更定祀典,改称“至圣先师”,实自沈发之也。

[11] 《清史稿校注》,台湾商务印书局1999年版,第2743页。

[12] 此图取自财团法人玉山宝光圣堂,由其分支机构圣乐团的工作人员绘制。

[13] 杨流昌:《天道传奇——一贯道在台湾的传播与影响》,第3-4页。

[14] 例证可见陈文源:《近代居澳华人的国民身份选择与文化认同》,《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