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姚中秋著《尧舜之道:中国文明的诞生》出版暨目录、简介

栏目:
发布时间:2016-10-25 15:33:59
标签:


姚中秋著《尧舜之道:中国文明的诞生》出版暨目录、简介


当代儒家学者姚中秋先生,以《尚书》为底本,追溯华夏文明的起源、尧舜缔造华夏过程,反思西方文明之败落,可为当今时代治国理政和文化重建所借鉴

 

  

 

书名:《尧舜之道:中国文明的诞生》

著者:姚中秋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0-20

 

【编辑推荐】

 

★继经学大师金景芳之后详解《尚书·尧舜篇》之大义的鼎力之作

★用现代语言详述华夏文明的诞生过程,还原一个真实的尧舜时代

★尧舜时代确立的政治、道德制度,可为当今社会长治久安提供保障

★尧从根本上超越了神教,带领华夏走出神的支配,确立了人的主体

★尧舜缔造华夏,承担保民、养民之职能,成为后世中国政治之范本

★大禹起而治水,昭示了华夏真精神,使人挺立于天地之间而自主自强

★皋陶把“安民”作为治国之基本目标,使华夏文明可大可久可美

 

 

【内容简介】

 

本书以《尚书·尧典·皋陶谟》为基础,系统准确阐释尧舜是如何肇始华夏,构造超大规模之文明共同体:华夏—中国。以此窥探中国文明诞生之过程。且在中西文明源头的对比中,讲述尧舜是如何突破巫术的束缚,超过神教,从而确立中国人的真精神:敬天。中国文明,始自尧舜。在尧舜有效治理下,中国文明共同体的凝聚力不断提升,范围不断扩大,从而成为今天之中国。尧舜之道,不仅构成了今后中国政府之范本,也成为普通人成长为圣人的典范。

 

【作者简介】

 

姚中秋,笔名秋风,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宏道书院院长。作者横跨儒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哲学、中外历史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强烈的现实感。近年来致力于儒家义理的阐述,中国王道治理的研究。出版译著《法国大革命讲稿》《法律与自由》《哈耶克与古典自由主义》等十余种,出版儒学著作《国史纲目》《现代中国的立国之道》《<论语>大义浅说》等。

 

【写作说明】

 

一、本书阐发《尚书》尧舜篇之大义,据今文说为《尧典》、《皋陶谟》两篇;据古文说为《尧典》、《舜典》、《皋陶谟》、《益稷》四篇。

 

二、本书之作,缘于开设“《尚书》研读”课程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知行文科实验班,已有三轮,每年研读,略有所得。教学相长,良可乐也。

 

三、本书之浅见,得益于过去数年,与任锋、任文利诸兄,及闫恒、苏鹏辉、张舒等已毕业或在读博士生之朋友讲习。有朋共读书,不亦乐乎?

 

四、为便于诵读,恭录经文于书首。为免歧义,以繁体印制,难读者标注字音。

 

五、本书以疏解大义、探求圣人之道为宗旨,定各章体例如下:


首先,恭录经文。


其次,疑难字词释义。不作繁琐考辨,径下定论,参酌古传、今注者,亦不一一注明。


其次,试作翻译。


其次,疏解大义。

 

六、本书解释字义,主要参阅金景芳、吕绍刚合著之《<尚书·虞夏书>新解》(辽宁古迹出版社,1996年)。同时参阅古今注疏如《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本);林之奇,《尚书全解》;蔡沈,《书经集传》;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三家注《史记》之《五帝本记》、《夏本纪》等。


疏通义理,参阅其他经籍,随文注出。

 

七、本书参考近世以来考古材料,以为文献佐证。

 

【作者自述】

 

中国始于何时?


中国何以能够绵亘至今?


中国今日何以有化成天下之命?

 

《尧舜之道:中国文明的诞生》为回答此三问而作。


孔子删定《尚书》,断自尧舜,可见孔子以为,华夏-中国肇始于尧、舜、禹。《尧典》、《皋陶谟》所记,正是圣王创制、中国诞生之大事。


于此时刻,中国之道凝定。无此道,则华夏不能成立;循此道,故中国绵亘至今。天不变,道亦不变,中国之底定秩序、膺承新命,端赖反复其道。


故本书以显明华夏-天下之缔造过程为表,以推明尧舜之大道为本。经史互参,古今相融,明乎古圣而知于今我,此作者之初衷也。

 

至于本书疏解经文之方法,可概括如下:立足传统注疏,参考考古发现,酌用社科理论;且置华夏-中国于天下大格局,以文明对比吾道之极高明而道中庸。当今经学,舍此别无他途。

 

姚中秋记于《尧舜之道》上市之初,时在丙申季秋

  

【目录】

 

上部 《尚书·尧典》大义浅说

 

一、敬天法古

《尧典》为《尚书》首篇,以“曰若稽古”四字开篇,彰显、也确定了中国人敬天而法古之心智。

 

二、肇启华夏

孔子列《尧典》于《尚书》首篇,盖在孔子看来,尧肇造华夏。

 

三、为政以德

《尧典》起首简练概括尧之七德,尧之形象巍然矗立,“为政以德”中国治理之道由此定调。

 

四、克明俊德

“克明俊德”意谓帝尧能让自己本有的俊美之德更为显明,然而,人何以有“明德”?“德”何以曰“明”?何以“克”明之?如何“明”之?

 

五、合群之道

帝尧克明俊德,向外发用,影响于人,以亲九族,辨章百姓,协和万邦,由小到大,由近及远,最终构造超大规模之文明共同体:华夏—天下。

 

六、和而不同

尧以其卓越德行发明、运用合群之道,从而肇造华夏,初建天下秩序,天下万民也因此而发生变化,进于普遍之和的状态。

 

七、敬顺昊天

帝尧绝地天通,而敬顺昊天。中国人之心智、中国文明之根本特征,大本在敬天,而非崇拜唯一真神。

 

八、王历法天

帝尧确立敬天之礼,而天不言,则人法天而生、法天而治,就不能不“观乎天文”,以文为治。万物皆有其文,最为醒目者为“天文”。

 

九、天人不二

帝尧建立天象观测体系,制作阴阳合历,借王权通行于天下,由此,天下人得以循天而生,天下得以法天而治。

 

十、选贤与能

帝尧有公天下之心,在完成合和华夏、确立敬天并作历这两项奠基性工作后,开始寻找继位者。

 

十一、自主自立

面对洪水泛滥,圣贤起而治水,昭示中国精神:本无救世主,人挺立于天地之间而自主自强。

 

十二、舍己从人

帝尧认为鲧不足以担当重任,但众人坚持,尧乃遵从多数意见,由此确立公共事务决策之一般原则:舍己从人。

 

十三、天下为公

《尧典》用相当大篇幅记“选贤与能”,此为圣贤确立之治理大原则,其依据则是“天下为公”。

 

十四、敬天而孝

帝尧敬天,华夏人民对生命源头有全新理解,舜有孝道之生发,并确立其为道德自觉与伦理践行之根基。

 

十五、夫妇之道

此为典籍首次记载男女婚姻,由此确立华夏婚姻之礼,初成夫妇之道。

 

十六、齐家之道

中国治道之要义在家、国之治相连,“家齐而后国治”,其理据与机理何在?

 

十七、教化为先

舜之为政,首先施行教化,舜据此确立华夏治道之大方向:治国平天下,以教化为先。

 

十八、君臣互敬

尧舜时代,天下各族群与王开始形成以义相合而互敬的君臣关系,标志着华夏治理共同体之成熟。

 

十九、文教中国

敬天则重文,尧舜王权移交仪式行于“文祖”,自尧舜以来,圣贤即以“文”化成天下,而成就“文”明。

 

二十、天统众神

尧树立敬天之礼,舜让天具体化,并以天为中心,建立祀典。

 

二十一、比德于玉

世界各大文明,唯中国重玉,君子比德于玉,以玉器联结社会关系。

 

二十二、四方朝觐

四方诸侯朝觐舜,确认其与舜之君臣关系,舜借以确立王权。

 

二十三、巡守四方

为与所有诸侯建立君臣关系,并宣示对天下之治理权,以维护华夏共同体之一统,舜乃巡守四方。

 

二十四、统一标准

舜巡守各地,与诸侯协商,统一华夏共同体之基础标准,此为舜制礼之大端。

 

二十五、礼仪之邦

舜修饬礼仪,尤其是君子相见之仪,以增进和维护君子群体内部之凝聚力。

 

二十六、中央之国

四方诸侯朝觐帝舜,帝舜又以王城为中心出巡四方,“中国”观念逐渐形成并昭示于天下。

 

二十七、礼刑并行

帝舜作礼,有礼而无刑,则礼不足以行于天下,故舜制礼之后,协同刑制。礼、刑并行,华夏治理体系乃初步成形。

 

二十八、蛮夷戎狄

华夏文明趋于成熟,未加入这一共同体的族群成为蛮、夷、狄、戎,并与华夏形成复杂关系。

 

二十九、天下观念

天下观念肇始于尧舜时代,敬天,则有“天下”。天下是至大至广之文明与治理共同体,无清晰边界而持续扩展。

 

三十、尧之大德

孔子删定《尚书》,断自帝尧,惟自尧,华夏才是华夏,华夏—中国之道初步凝定于尧。

 

三十一、作民父母

尧驾崩后,天下之民深为悲痛,如同丧失自己的父母。正是尧,树立了君子作民父母的政治伦理。

 

三十二、远近秩序

十二牧命舜以王者职事,首在“柔远能迩”。王者于天下只有远、近之别,而不分肤色、种族、宗教等,故天下可以至大至广。

 

三十三、平治水土

舜即位之后即选用贤能,出任百官,以治天下,众人推举禹作司空,平治水土,以为万民谋生创造条件。

 

三十四、礼让自牧

众人举荐禹作司空,禹辞让,并另荐他人,圣贤就此确定礼让为君子之大德。

 

三十五、农业生产

圣人以为,政府有养民之责,故舜命弃任“后稷”,播种百谷,确立农为国本。

 

三十六、敷教在宽

政府除了养民,更需教民,故舜命契作司徒,教化万民,宽和而不可苛细。

 

三十七、先教后刑

舜委任皋陶为士,在委任契作司徒之后,由此次序,可见舜、也即华夏治国之道:教化在先,刑罚后之。

 

三十八、工业工程

舜任命垂管理王室之工事,发展礼器工业,建设公共工程。

 

三十九、生态平衡

天生人,人最贵,天要人各遂其生,万物自可为人所用,然而,人取物,有其道,循此道则人、物可以共生。

 

四十、祭祀之道

舜命伯夷典祭祀天神、地祇、人鬼之礼,并阐明祭祀之道:敬、直、清,如此则天、神、人各得其所。

 

四十一、乐以养德

舜命蘷主管音乐和乐教,可见尧舜时代,乐制趋向成熟,并形成乐教,乐教是中国教育之最早形态,旨在养成君子之德。

 

四十二、文字之国

舜设立纳言一职,极有可能推动了华夏文字之成熟。圣人取象以作文,言、文分离而互动、平衡,是中国文明的根本特征之一。

 

四十三、以人治人

通过上述君子共同选贤与能之程序,舜组建华夏第一个政府,承担保民、养民、教民之职能,构成后世中国政府之范本。

 

四十四、文德武功

舜、禹共同确立华夏—中国应对边患之基本原则:以武力为后盾,修文德以来之。

 

四十五、舜之大德

舜树立普通人成长为圣人之道,在天之下,人皆可持续提升生命境界,以至于成圣。

 

四十六、建国事业

在尧舜禹有效治理之下,华夏已初步整合成为统一的政治和文明体,其凝聚力不断提升,范围持续扩展,而为今日之中国。

 

下部 《尚书·皋陶谟》大义浅说

 

四十七、圣人臯陶

皋陶把尧舜之法度抽象为万世可言、可传、可学之道,故虽无大功,而为圣人。

 

四十八、修身为本

皋陶总结尧舜之治道,提出华夏治理之大纲,关键是两条:修己之身,任用贤能。

 

四十九、知人安民

皋陶第一个把“安民”作为治国之基本目标,其预设是:人是人,治理的过程中必须把人当人对待。

 

五十、德行有常

皋陶展开了中国伦理学之根本命题:德是行之特定属性,且恒常行之,全面塑造心身,方为德行。

 

五十一、德位相应

尧舜以德行为权威之本,以德行凝定中国,皋陶总结为如下义理:有德者必有其位,有位者当有其德。

 

五十二、法天而治

尧屈神而敬天,尧舜确立法天而治之基本原则,皋陶将其总结为“抚于五辰”。

 

五十三、慎独无逸

王者当引导整个君子群体节制欲望,保持忧患意识,以在高度复杂而变动的世界中向上提升。

 

五十四、天工人代

皋陶论述天道治理观,称政府职能为“天工”,既证成政府职能之正当,又为政府职能设定审查标准。

 

五十五、则天立法

规范一切人际关系之典、礼,终极渊源在天;政府所用之服章、刑律,终极渊源也在天。

 

五十六、代天养民

如何保证君子始终服务于民众,而非滥用权威、残民以逞其私欲?皋陶阐明“天民论”,把民关联于天,确立民本观。

 

五十七、学为政本

皋陶是治道之第一位自觉表达者,中国第一位思想家,初成“道学”。道学引领政治,中国文明才可大可久可美。

 

五十八、不言而治

禹是笃行者,第一次阐明圣人之言、行观:行比言重要。社会治理的最高境界是“化”民,不言而教,不言而治。

 

五十九、文明大地

禹走遍华夏大地,获取各种知识,并普天之下提供公共品,从而大幅度提升华夏共同体之凝聚力。

 

六十、知天知命

舜是知天命之典范:尽其在己,听天由命。

 

六十一、君臣一体

在平治水土过程中,禹重视君之作用,最终通过家天下强化王权,凝定华夏共同体,舜则更为重视君臣共治。

 

六十二、华夏服章

在王权确立,政治秩序初步建成后,尧舜作服章之制,以分别君子之尊卑,稳定政治秩序。

 

六十三、君亦有过

尧舜屈神而敬天,在天之下,所有治理者都是人,始终是人,且仅仅是人,故必有过。

 

六十四、养臣诫勉

人生而不完备,故治国平天下所需的贤能之臣,需养而后成,政府也可以是养成之所。

 

六十五、天地生人

天生人,天欲人生,天和生是理解中国人之生命观、生死观与治理模式之枢机。

 

六十六、民之仪表

通过授予民众中卓越者以名誉,激励普通民众积极向上,可以美风俗,成良序。

 

六十七、舜禹之变

尧舜与禹之间实有制度上的断裂,从公天下到家天下;但禹所强化之君道中仍有天下为公之大义。

 

六十八、声闻之教

王者之教,自有其声,闻于四海;然而,是否受此教,由闻者自己决定,故圣贤教化有宽和之风。

 

六十九、华夏巩固

天下对禹之继嗣或有质疑,但最终,华夏还是得以巩固。

 

七十、诚敬祖先

华夏敬天,天生人,具体的呈现是人生人,即父母生人,故敬天必敬祖先,礼以祭祀祖先为本。


七十一、让位为宾

自确定禹继嗣王位之日起,禹就是王,舜则退而为宾客。

 

七十二、神人以和

君子有德,则政通人和,万民喜乐,而后作乐,此乐可以和神、人。

 

七十三、惟时惟几

舜在王位交接之际,诫命禹以“时中”之道。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行止皆得其时,则上膺天命。

 

七十四、为政之道

舜与皋陶二人通过歌唱阐明为政之道,首先是君臣分工协作之道。

 

七十五、敬慎法度

法度就是“文”,新生的华夏政治共同体因“文”而“明”,故皋陶再三诫命君子敬慎法度。

 

七十六、敬天敬德

《尚书》开篇记尧有“钦”之德,舜退场时呼吁“钦哉”,可见,圣王教人,就是钦、敬。


 


 责任编辑:梁金瑞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