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学名家彭林岳麓书院开讲:我们如何走出“半人时代”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16-10-08 21:48:32
标签:
彭林

作者简介:彭林,男,西元一九四九年生,江苏无锡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经学研究中心主任。著有《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的播迁》《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等。

礼学名家彭林岳麓书院开讲:我们如何走出“半人时代”

作者:余孟

来源: 凤凰国学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八月十九日甲辰

          耶稣2016年9月19日

 

 

 

 


彭林教授开讲岳麓书院

 

“完成心灵进化,走出‘半人时代’。”2016年9月18日上午,著名礼学家、清华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彭林先生做客岳麓书院,以《礼乐教化与走出‘半人时代’》为题开坛布道。彭教授指出,人类的进化分两步走,第一步是体质的进化,第二步是心灵的进化。用了一百多万年,我们完成了体质的进化,但直至今天我们还没有完成心灵的进化。如果心灵的进化不能完成,我们将永远处在一个‘半人时代’。要从“半人”再次进化为“完人”,就要用理性去战胜我们内心夹杂着的那些动物的野性。这种理性的资源和力量,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就是中国的礼乐文化。

 

从《礼记》到《日知录》,从孔子到钱穆,从治国到做人,彭林教授纵横捭阖、贯通古今的学识把所有听众都深深吸引了。更难得的是,彭林教授并不是为讲礼乐而讲礼乐,而是紧密联系当代社会问题、人心偏向,以及日常生活事件来谈礼乐的教化意义。他时而严肃说礼、时而笑谈典故、时而吟唱音乐,时而起身示范,可以说是全情投入的一次授课。这样的讲座对听众而言,的确是一场心灵的盛宴。

 

当大家都在敬服彭林教授的学识时,他却说:“其实,这些在古代都是常识,是一般老百姓都知晓的事情,可是我们今天却把它看成了什么了不起的学问。”虽是彭林教授谦恭,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代人传统文化修养的薄弱,反映出我们对中国珍贵的礼乐文化的漠视和无知。

 

彭林教授强调,礼乐文化是人和禽兽的区别,是文明人和野蛮人的区别,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今天,我们必须补上礼乐文化这一课,才能逐渐走出“半人时代”。

 

“半人时代”这个说法,彭林教授直言不讳,说是借用清华名教授梁思成先生的。从这里,我们的也可以看出彭林教授对清华学术传统的传承。梁思成提出“走出半人时代”的理念,主要是感慨于大学文理科分对学生知识和人格的割裂,学文的不懂理,学理的不懂文,梁先生认为这是“半人”。然而彭林教授却将这种理念提升和发展了,不是在知识的层面,而是在一个更高的、人的全面发展和时代的整体进步的层面来谈这个问题。可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出了更有力量的呼喊。

 

这种呼喊也强烈地触动了我的内心。作为一个始终围绕着教育、和教育圈各种人打交道的、还自认为有些精神追求的人,我明显地感觉到了礼乐文化,特别是礼仪文化缺失给青少年成长带来的问题。

 

这里,我想结合教育,以及自己对礼文化的粗浅理解,来谈一点听完彭林教授讲座的感悟。算是听讲的笔记和总结,也算是对彭林教授的一种致敬。

 

当代人礼仪缺失严重

 

比起古代,当代社会是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可是,在精神和教养方面,我们却存在很多不足,突出表现为礼仪的缺失。

 

先看看青少年学生的状况。有教育专家敏锐地发现,当代青少年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的六大缺失,即感恩缺失、责任缺失、理想缺失、礼仪缺失、情感缺失、诚信缺失,其中就有礼仪缺失。

 

一些孩子在学校里不懂得尊重他人,不讲礼貌;在社会上不懂怎样称呼他人,满口粗话脏话;在家里不懂孝敬长辈、唯我独尊……这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问题,也是家庭教育的问题。

 

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了家长倾其所有的奉献和付出,很少有分享、谦让、合作等体验,很多家长也没将这些生活小节放在心上,但到了一定场合,就出现本不该有的礼仪缺失的尴尬。郑州市秦岭路小学曾针对小学生家庭礼仪,向家长发放了80个问卷,问卷结果显示,九成多的小学生在家庭礼仪方面有缺失。

 

可以说,青少年儿童礼仪教育缺失已成为不可争辩的事实。那么,我们整个社会的礼仪修养水平又如何呢?

 

先看几个例子。第一个是天安门广场升旗。这是很庄重的一件事,按照中国的礼仪,应该衣着整洁,安静地看升旗。但是曾有媒体报道,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完全是另外一副景象:人群乱乱嚷嚷,都在叽叽喳喳说话,有的穿大裤衩、背心,有的甚至赤露上身,完全是一副在看马戏团表演的情景。

 

再举个旅游例子:旅游景点乱扔垃圾的现象非常严重,而且到处都有大声喧哗的人,到处有乱刻乱画的痕迹。香港文汇报《失礼的吵嚷:反省中国礼仪文化》里的一段话说:“我曾在国外的某个公园里遇到了来自国内的旅行团。团员们似乎属于同一单位,彼此相当熟悉,下车后就开始高声地谈论种种以形象、性、权力为主题的趣事,起劲地相互调侃,还不时爆发出狂野的大笑。在那个游客众多却很安静的公园里,这队说汉语的旅行者显得十分突兀。说实话,那个时刻我感到了羞耻,甚至不希望让别人知道我是他们的同胞。今年,我参加了旅行社组织的境外游,再次体验到了类似的尴尬。”

 

当代人礼仪缺失,集中表现为三点:其一,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尊重,也不懂谦让。凡事争先恐后,生怕吃亏,在这种心态下,不愿排队,不肯让座,无论是骑自行车的还是开汽车的,彼此都在抢道。其二,是没有公德心。自己家里弄得干干净净,门外如何就不管了。有的人把大地当作大垃圾桶,乱吐乱扔,使得大环境脏乱差。其三,是不会用敬语。很多人说话以粗俗为美,以带脏字为豪爽。不知有雅言,不会用敬语,见到人不知道怎么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关于称呼这件事,彭林教授在讲座中还专门做了讲解。的确,本该是中国文化常识的东西,在今天却真的成了学问了。其实,“礼”在中国文化中享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讲座现场

 

“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而庞大的体系。那么,它的核心是什么?就像一个优秀的人会有很多好的素养,但总会有一个最为核心的素养。

 

1983年,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接见美国学者邓尔麟时指出,中国文化的特质是“礼”,礼是中国人一切行为的准则。他还说:“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著名学者唐君毅也说:“先秦儒家之精神,首先表现于其对礼的重视。”

 

事实上,从古代中国的家庭到家族、国家,都是按照“礼”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从国家典制到人们的服饰、建筑、行为方式等等,无不贯穿着礼的精神。看不到这一点,就无法从本质上把握古代中国的文化,也就不能真正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首先,天人关系属于礼。人如何顺应和利用自然,如何与万物相处,在古代中国都是以礼的形式规定下来的。我们读《礼记》,上面就记载着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气象的变迁周期,动植物的成长过程,社会生活的各种规范。

 

其次,国家典制属于礼。在中国文化中,制订符合道德理性的国家制度称为“制礼作乐”,好的制度被破坏了称为“礼崩乐坏”。礼是经邦治国的大经大法,无礼则无从措手。如《左传》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荀子说:“国无礼则不正。”

 

最后,治国理念的实现也必须通过礼。再好的治国理想、理念,只有通过礼仪,才能层层推进,逐步变成现实。可以说,抓住了礼,就抓住了中国文化的核心。

 

  


认真听讲的观众

 

“礼”的四个基本涵义

 

通过彭林教授的讲座,再结合一些相关的书籍,可以发现,“礼”虽然包罗万象,有着非常宽泛的外延,但它还是有一些基本的涵义,我们应该把握。 

 

孔子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究竟什么是礼呢?其实,礼有四层涵义、三个特点。

 

四层涵义分别是:秩序义、共识义、符号义和教化义。

 

第一层,礼是秩序,即天地万物人事的内在本然秩序。《礼记》说:“凡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故谓之礼。訾之者,是不知礼之所。”就是大自然和社会的运行规律。比如阴阳、五行,人间的五伦纲常都属于秩序。再比如,一天有晨昏,一年有四时,人有生老病死,有情感的需要,男女之间有情欲的需要,这些都是都是天地人事的本然秩序。

 

第二层,礼是共识,即人类社会通过约定或俗成建立起来,以利于人事运行的生活秩序与共识。《礼记》说:“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比如在中国是靠右走,在泰国却是靠左走。再比如进入别人房门前要敲门。

 

第三层,礼是符号,即表达道德情感态度的外在形式。比如抓周礼,成人礼,结婚礼,丧礼等,都是通过不同的外在的表现形式来表达不同的情感。还有就任礼,毕业礼,生日礼等都是符号意义的礼。

 

第四层,礼是教化,即教育人成为人,培养德性,移风易俗的工具。《论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就是说,礼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和内容。比如《礼记》作为“五经”之一长期以来就是中国人在学校的必修科目。

 

  

 

讲座结束 观众向彭林教授要签名

 

“礼”的主要精神

 

关于的礼的特征,彭林教授提出了“敬、静、净、雅”四个通俗易懂的说法,让人很容易理解和践行。

 

第一个字“敬”。人人彼此相敬,就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关系。《礼记》开篇第一句话便是“毋不敬”。儒家以月亮的盈亏为喻,提出“满招损,谦受益”的理念,提倡谦虚自守、低调行事。故处处尊重他人,凡事多看他人长处,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既是修养,也是美德。自谦而敬人是中华礼仪最重要的特色,在各种礼仪中体现得极为充分,交际语言中的谦语与敬语,堪称是最能体现东方文化特色的典范。

 

第二个字“静”。言谈柔声平和,环境安静不喧嚣。人在相对静止和安静的状态下,就会主动讲究一个“正”字。比如坐姿,要保持上身的正直。儒家讲究身体的“正”和内心的“中”要高度一致,认为这是君子内外一致的表现。在坐的时候双腿要并拢,不要打开,无论男女都是如此。 

 

第三个字“净”。保持身体、服饰、器具以及场所的洁净。保持自身身体、衣着和用品的干净,不仅是对于自己的健康有利,也是对他人有礼貌的一种表现。除了自己的卫生,家庭的卫生、办公室的卫生、社区的卫生,乃至城市的卫生,每个人都要尽一份力,这也是懂礼知礼的表现。

 

第四个字“雅”。言谈举止有度、文雅,进退从容。比如,言谈要注重一个“度”字。一些谈话场合,喋喋不休不行,,一言不发也不行;交谈时, 不痛不痒不行,,尖酸刻薄也不行;既不能吞吞吐吐、遮遮掩掩,也不能无所顾忌,,过于放肆;既不能拿腔拿调, 也不能没轻没重。

 

如果要在“敬、静、净、雅”这四个字之外,再加几个字,我觉得“和”与“节”这两个字也非常重要。

 

先说和。人的个性各不相同,家庭、社群各有自己的利益,因而很容易发生冲突。儒家承认并尊重个体的差异,但主张求同存异、和谐共处。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具有普世价值的真理。走向“和”的世界的桥梁就是礼,所以《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主旨,就是促进人的身心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最终达到全社会的和谐。

 

再说节。节的意思是节约、节制。节约容易理解,就是不铺张浪费,例如吃饭时做到“光盘”。节制,就是控制自己。控制就是掌握住不使自己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例如控制好自己的负面情绪。节制也是限制自己。所谓限制,就是规定一定范围,不许超过,如限制行动无限度的自由。节制更是主宰自己,就是自己掌握自己的人生。歌德坦言:“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因此,每个人都要做到:“我要做我的主人。”

 

彭林教授说到“礼乐人生”。我觉得,一个人能做到知礼达礼的人生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如果还能用高雅的音乐来不断陶冶自己的心灵,就是一个走出“半人”的“全人”了。

 

责任编辑:柳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