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晓光作者简介:康晓光,男,西元一九六三年生,辽宁沈阳人。现任职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院长。著有《君子社会——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阵地战——关于中华文化复兴的葛兰西式分析》《中国归来——当代中国大陆文化民族主义运动研究》《仁政——中国政治发展的第三条道路》《起诉——为了李思怡的悲剧不再重演》《NGOs扶贫行为研究》《法伦功事件透视》《权力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地球村时代的粮食供给策略——中国的粮食国际贸易与粮食安全》《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等。 |
我为什么要做公益?因为孔子教导“仁者爱人”
——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成立大会上的发言
作者:康晓光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六月廿六日壬子
耶稣2016年7月29日
编者按:西历2016年7月26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正式成立,来自政府部门、公益界、学校、企业和媒体的百余名代表参加了成立仪式。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张建明、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付长良等7位代表分别在成立仪式上致辞。中国人民大学校友李晓波先生专项捐赠一千万元,支持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的成立和发展。
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以慈善文化、公益领域跨部门合作、公益部门治理为主要研究方向,旨在通过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实践咨询、社会倡导和决策参与等方式,成为公益研究的领导者和公益创新的发动机。
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通过理事会对重大学术和行政事务进行决策,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双院长负责制。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徐永光担任名誉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张建明担任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所长康晓光担任院长,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政策与实践学院副教授郭超担任国际院长。
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院长康晓光教授介绍了研究院的概况和战略规划。以下为康晓光教授发言全文。
感谢各位朋友今天光临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成立大会,谢谢你们!我受理事会的委托,代表我们的执行团队来向各位朋友汇报和介绍一下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的来龙去脉。
我的介绍主要分为六个部分。一是公益领域面临的形势与任务;二是大学应该以及能够为公益做些什么;三是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将如何回应社会需求;四是研究院有哪些优势;五是研究院通过怎样的治理结构来组织资源、实施战略、发挥优势;最后谈一下我们对公益的使命与价值的理解。
一、公益领域的形势与任务
最近十几年,中国的公益领域发展日新月异,变化迅猛而深刻。首先是多元化和弥散化,公益的主体、资源、行动方式和效用都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公益元素向各种领域渗透的同时也在不断融合其他领域中的元素,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融合无所不在。现在重要的公益行动几乎都是在跨界合作当中完成的,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公益领域创新的主体不再是专职、专业的公益组织,个人、形形色色的组织、企业、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都成为推动公益领域创新强有力的力量。从以上现象可以看出,公益创新发动机的结构和运行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公益领域中的价值和文化也日益多元化,这对现实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政府如何治理,社会各界怎样发挥作用,都面临着全新的问题。公益领域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革命性变革的时代。
造成这样局面最直接、最深刻的力量之一是市场化改革,它开启了中国又一个伟大的时代。对外开放使中国融入了全球市民社会。中国在与全球市民社会的深刻互动中,既改变了自己,也影响着世界。公益领域自身也在成长,公民整体素质、生活水平、教育水平以及需求层次都在提升。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民公益、人人公益的时代。作为新生代的90后、00后开始进入社会舞台和公益领域,并成为公益创新的生力军。他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也给我们这个领域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变化。
公益意识的普及,正当性的提升,给各个领域产生巨大推动和压力。企业也在积极地介入公益领域,并获得越来越大的发言权,成为新的主导性力量。政府从未放弃主导公益领域发展的努力,而且确实发挥了主导作用,更加系统的政府行动策略日益浮现。所以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势力参与到公益领域当中,大家都在发挥自己的影响力,所以公益领域越来越复杂,我们要想看清它,把握其内在逻辑,厘清背后的力量已经越来越困难了。
另外一个无所不在、洞穿一切的力量就是互联网,我们今天公益中所有最深刻的变化都和互联网联系在一起。在这种形势下,公益领域呈现出力不从心的状态,在价值观、专业能力、组织形式、行动方式、资源结构等方面落后于时代。如何回应时代的需要,怎样促进公益领域的健康发展,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二、大学应该以及能够为公益做什么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份子,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公益研究的一个团队,我们首先要问自己的一个问题:大学应该以及能够为公益事业做什么。
首先,大学是开发与守护社会基本价值的最重要的阵地,如果一个大学都没有了梦想,放弃了原则,都不敢坚持的话,那这个社会就没有了希望。那大学怎么样来坚守自己的立场、开发人类社会的梦想呢?我想可以通过学术探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手段,支持公益领域的能力建设,通过政策倡导和舆论导向来发挥自己重要的作用。
人民大学是如何做的呢?早在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董克用教授就提出要筹办一个非营利研究所,然后董教师、魏娜老师和我就开始尝试。2009年,我正式来到公管学院,董教授也破除了千难万险,把研究所的牌子给要来了,这个研究所就成立了。非营利组织研究所经过八九年的努力,一直走到了今天,取得了还算不错的成绩。2014年,我们的李晓波校友捐资1000万,同时倡议成立公益研究院。在人大校友会和教育基金会的全力推动下,在公管学院的支持下,研究院筹备的速度开始加快。
今天,我在这里正式向各位报告,我们的公益研究院正式成立了。研究院最初的起点离不开我们前任院长的倡导和推动。今天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董教授来做总结发言,我在这里非常感谢董老师!
三、使命愿景及实现路径
扎根中国,具有国际视野,做公益研究的领导者和公益创新的发动机,这是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的使命愿景,也是我们对自己的期待,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会兢兢业业地付出努力。
如何实现这样的使命呢?我们将通过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系统运行模式,围绕公益创新来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
在学术研究方面,慈善文化研究、跨部门合作、公益部门治理将作为我们的主要研究方向。在研究团队建设方面,我们希望通过扩展研究合作网络,整合校内外和国内外的专家,作为我们的驻院学者和非驻院学者,另外还计划通过招收专职的教师和博士后以及培养博士生、硕士生等方式建立我们的研究团队。
在学科建设方面,我们希望能够完善学科体系建设,系统的开发教材和案例,培育研究和教学力量,强化学术型人才培养及非营利方向MPA(公共管理硕士)的教学。
在社会服务方面,我们会积极进行实践活动,进行政策和社会倡导。具体来说,要积极参与重大公益活动,提供公益项目和公益组织的设计、管理、评估等咨询服务,探索、研究、总结、推动公益创新,同时推动公益行业的文化、标准、规范的建设,为政府提供立法、管理及其他咨询服务,引导舆论,为公益行业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独立发布公益行业的年度观察报告。
四、研究院优势分析
我们有哪些优势呢?首先,非营利组织研究所十年耕耘为研究院的成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有比较好的行业地位和良好的声誉,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准的研究成果,我们培养了博士、硕士,也建立了自己MPA培养体系和百人计划项目,得到了学校的认可和支持。
第二,我们的执行团队有一定的人才优势。双院长的独特设计,能够充分发掘国内外学术资源,扩大影响,吸引海内外的优秀学者。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国际院长郭超在国际非营利领域是卓有建树的学者。另外,公共管理学院可以依托中国人民大学这一资源,整合中国最好的人文社科研究队伍,支撑我们这个事业的发展。
第三,前面杨开峰院长介绍了理事会的构成,我们高度重视吸纳和整合国内外的优势资源,服务于中国,反馈实践。充分利用国际院长、国际理事,进一步开发已有国际资源、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研究院的事业发展。杨院长也是雄心勃勃,希望在这个领域不仅仅贡献于中国,还能够贡献于世界。
第四,此前,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些广泛而富有价值的合作关系,与国内公益领域中关键行动者、国内外学术机构、国内外基金会、政府、媒体等都有良好的合作。
第五,我们有外部捐赠、课题经费等多元化的资金渠道。
五、治理结构
那么怎么样来管理这一切?我们建立的组织架构是非常规范的。理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双院长负责制。我们非常荣幸请到了公益界的领袖、30多年来引领我们开辟中国现代公益事业的徐永光先生担任名誉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的党委副书记张建明教授担任我们的理事长。我本人担任院长,我本身也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任职。郭超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副教授,他担任国际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的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基金会的秘书长郭海鹰先生也是我们的理事,还有刚才致辞的公管学院院长杨开峰先生,我们的捐助人李晓波先生,还有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授RamCnaan,乔治梅森大学的教授 Alan Abramson。我们理事会的组成包含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外,整体很平衡、很综合、优势互补。在这样一个理事会的领导下,我和郭超会好好干活,争取不辜负理事会,不辜负社会,不辜负时代给我们的机会。
六、公益的使命与价值
最后我想谈一下我们对公益的使命的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做公益?为什么这么多人对它情有独钟?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常常讲公益事业是追求公共利益的事业,而和谐世界是全世界最大的共同利益。公益的活动范围及其影响所及不仅仅限于狭义的社会,公益不仅要塑造美好的社会生活,还要以不同于政治和经济的逻辑,塑造美好的政治世界和经济世界。
如何实现上述的使命呢?笼统地说,要有一套有效的公益的条件。从个人的层面来说,要有正确的理想、价值观,还要有行之有效的行动方式。从社会的角度来说,要有良好的宏观环境尤其是适合的文化氛围和政治法律框架。那么我们怎么样创造这样的有效条件呢?第一,以我为主,立足本土,返本开新;第二,放眼世界,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我个人理解,中国人的公益哲学还是从孔子讲的“仁”出发,是个人的幸福与社会和谐的统一,最通俗的理解就是“仁者爱人”。实行仁爱的途径就是忠恕之道,通过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由近及远的造福自己、造福家人、造福社会、造福天下。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成功的一生就是一个修齐治平的一生,也是利他的一生。当我们要超越有限的生命,追求不朽的时候,我们在追求什么呢?我想是通过在今生此世,为自己、为他人、为人类做出不可磨灭的历久弥新的事业,让自己的影响力永远的延续下去。
无论是追求完美,修齐治平,还是追求不朽,造福他人、造福社会是成就自己的必由之路。所以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公益是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使我们的人生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葛灿
【上一篇】【张颐武】重视国民教育的核心意涵
【下一篇】 “丙申年横渠书院会讲”活动在张载祠举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