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东海】刘再复《教育论语》点评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6-05-03 22:45:16
标签:
余东海

作者简介:余东海,本名余樟法,男,属龙,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丽水,现居广西南宁。自号东海老人,曾用笔名萧瑶,网名“东海一枭”等。著有《大良知学》《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论语点睛》《春秋精神》《四书要义》《大人启蒙读本》《儒家法眼》等。

 

 

刘再复《教育论语》点评

作者:余东海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三月廿七日乙酉

           耶稣2016年5月3日


 

有故人高度赞赏刘再复先生,视之为少年时代的精神指路人,特寄来刘先生的《教育论语》摘录,要我深度一评。遵命浏览了一下,感觉可以用六个字概括:很不错,还不够。刘先生通达儒佛道和西学,其文化修养在老一辈学者中卓然可观,然某些思想观点仍有偏颇肤浅之嫌。“不错”的就不说了,选择一些“不够”的地方摘要点评之。东海2016-5-3于南宁

 

刘再复:如果说“智育”的中心是培育工具理性,那么,德育、美育、体育乃至整个教育的要义则应是培育价值理性。

 

东海评:

 

把教育的要义说成培育价值理性,略嫌浅狭。教育尤其是德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人格的健全基于三观的正确,三观又以世界观为核心,价值观正确与否取决于世界观。价值理性仅属于价值观范畴。

 

刘再复:钱学森临终前曾发出一个提问:为什么中国的学校产生不了大人才?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回答便是:“因为中国学校缺少个性发展空间。”

 

东海评:

 

关于钱学森之问,北大陈耀松教授说“要靠民主”,郑哲敏院士说“要有自由”,中国科技大学李佩教授说“要能争论”。(中国青年报2014年5月2日蔡德诚文)我认为三位老人所答都不中肯,刘再复的回答也不到位。我的回答是:因为中国学校缺少道德启蒙教育和智慧发展空间。德智不二,缺德,会严重影响正智的开发。

 

刘再复:教育的高境界应教育学生既爱自己的祖国,也爱全人类。既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又培育学生的人类情感。

 

东海评:

 

教育的高境界应教育学生希圣希贤,成德成仁。爱是仁性的自然作用,仁者爱人,自然能够爱祖国爱人类。不仁者怎么教也不爱,仁者不用教也有爱,教他不要爱都不行。

 

刘再复:“五四”批判旧道德,实际上是批判“伪道德”,即传统道德的变形和伪形。

 

东海评:

 

大谬不然。传统礼制需要因时而改,儒家道德原则万古常新。五四名义上是批判旧礼教、旧道德、伪道德,实质上把道德当做了吃人的东西反掉了。所倡导起来的新道德,恰恰是似是而非的伪道德。所谓的五四精神,其实是民粹主义马列主义的同流合污,既反仁本主义而动,也逆自由主义而行。

 

百载沧桑待反思。然而,反思之前,必须理解以下这句话: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现代极权主义之捷径,民主主义、平等主义与党主独裁主义最配套。如果不能理解这句话,就没有反思文革、反思毛氏、反思五四的能力,所谓反思,只能是蜻蜓点水和走马观花。关于五四,详见东海《清算五四》诸文。

 

刘再复:伦理是历史的产物,也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迁。而道德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规范。

 

东海评:

 

伦理指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道德准则。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为五伦,忠、孝、悌、忍、信为处理五伦的准则,也有原则之不变性。

 

刘再复:信仰会产生智力,而且会产生胆力、魄力、毅力、定力,这多种力的合力才导致成功,才构成境界。

 

东海评:

 

信仰有正邪之别。正信才能产生上述“力”,邪信则会导致愚昧、怯懦或野蛮。儒家“性与天道”信仰特别中正,可以理解,可以实践,可以证悟。

 

刘再复:经典是人生的护身符。(卡尔维诺)

 

东海评:

 

这个也必须说明是什么经典。只有有助于致良知、明明德的经典,才是人生的护身符。有些经典不仅不能护身,反而会危身害命,如商韩马列经典。东海说得更透彻:良知是人生最好的护身符。

 

刘再复:在功利境界中,人即于“与”时,其目的亦是在“取”。在道德境界中,人即于“取”时,其目的亦是在于“与”。道德境界中的人“无我”而“有我”。而天地境界中的人,则“大无我”而“大有我”。(冯友兰《新原人》)

 

东海评:

 

“人即于取时,其目的亦是在于与”,这是利他主义的表述,立足于利他,非中道也。冯友兰如是说,刘再复赞同之,可见两位有道德而无根。中道之道德境界,超越利益,超越自他,可以取则取,可以与则与,无论取与,利己利他,一体同仁;该保身则保身,该杀身则杀身,保身杀身,一样归仁。古之学者为己,儒者利己利他保身杀身,都是为了成就自心良知。

 

刘再复:《山海经》不是一部历史,但它却是我们中国最本真、最本然的历史,是我们中华文化最本真、最本然的文化,它有一个最重要的精神,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东海评:《山海经》者,志怪古籍也。太史公说《山海经》荒诞无稽,作史时不敢参考之。此书虽不乏历史性和文化味,但无论如何当不起最本真、最本然的历史和文化之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儒家最为丰沛,何须觅之于荒诞之书哉。

 

刘再复: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最重要的不是看其书本语言,而是看其行为语言。

 

东海评:

 

言行同样重要,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系辞上》说“言行,君子之枢机也”。

 

言论对行为、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性,如果书本语言正确,就要看其人言行是否一致;如果书本语言错误,其行为语言就更不足道矣,不需要看了。像马恩列斯毛,理论上就错漏百出,恶性洋溢,还用得着看实践吗?

 

一般情况下,通过书本语言足以判断其人德性。魏征说隋炀帝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是夸大之言。一个人的言论如果时时中正处处圆满,达到尧舜水平,其行为却如桀纣,那是不可能的。换言之,桀纣要发出尧舜之言,只能是偶尔,不可能常常。《隋炀帝集》失传,其中纵有正言善语,必多似是而非,破绽百出。

 

刘再复:专制包括专制制度、专制人格、专制语言与专制氛围。

 

东海评:

 

极权包括极权学说、极权制度、极权人格、极权语言与极权氛围。古今成气候的极权政治必有相应的学说背景。刘再复忽略了这个背景的重要性。

 

特将专制换成极权。盖专制有良性恶性之别,良性专制如儒式家天下君主制,有一定的历史合法性。恶性专制即极权,任何时候都没有合法性。

 

刘再复:情感是人生最后的真实。(李泽厚)

 

东海评:

 

此言足见李泽厚的浅。

 

人心有本习之分。十六字心传说:“道心惟微,人心惟危。”道心即本心,即王阳明所说的良知,这才是人生最根本的真实。人心指习心,情感只是习心的作用和现象---习心所现之象,变动不居。

 

刘再复:教育面临的最关键的问题乃是能否把人培育成为一种超机器、超生物、超工具的社会存在物,而不是机器的奴隶和仅能使用工具的存在物。(引李泽厚)

 

东海评:

 

这样的教育目标未免太低。

 

姑不论圣贤君子,就是一般利益小人,也不难成为“超机器、超生物、超工具的社会存在物”。孟子说:“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这类不入孟子之眼的盗跖之徒,也不至于沦为“机器的奴隶和仅能使用工具的存在物”。

 

刘再复:我喜欢的近代思维学者是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李泽厚。

 

东海评:

 

王国维务外遗内,不识本性;陈寅恪博而寡要,野狐之禅;钱钟书两脚书橱,得末遗本;李泽厚才多识寡,泛滥无归。近代学者中,优秀者寡,我提三位:熊十力、钱穆、牟宗三。第四位欢迎有识之士提名。

 

刘再复:世界是微不足道的,人是一切。(爱默生语)

 

东海评:

 

人是万物的尺度。在人与万物和世界的关系中,应该以人为本。但爱默生表述过于极端,不明本末不二的道理。

 

刘再复: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以兴起。(鲁迅《文化偏至论》)

 

东海评:

 

这是将物质与灵明(精神)、个人与众数(集体)对立起来,何如《大学》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将物质与与灵明、个人与众数打成一片;何如《中庸》成己之性、成人之性和成物之性,将自己、他人和万物贯通一体。

 

刘再复:一个有知识有地位有名望的人而不霸道,这就是风范,这就是价值。(颂扬蔡元培,颂扬钱穆,颂扬孔子、孟子、屈原、傅雷、沈从文、胡适,颂扬有风范的人。)

 

东海评:

 

有知识有地位有名望而不霸道,何足道哉;圣贤君子,何止于此。以此颂扬孔子、孟子、钱穆们,未免把他们看得太低了。

 

刘再复:二十一世纪最尖锐、最根本的问题是“文明与文化”的冲突,即器世界、物世界与情世界、心世界的冲突。

 

东海评:

 

二十一世纪最尖锐、最根本的问题不是“文明与文化”的冲突,而是文明与野蛮、正义与邪恶的冲突。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器不二。正常的心世界情世界,是道心的作用,与器物世界是不会产生恶性冲突的。

 

责任编辑:姚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