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中国人文关键词之十一:赵丽华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10-03-19 08:00:00
标签:

吹剑按:去年,我们推出“2005中国人文关键词”以后,得到了各界朋友的关注和好评,同道们也希望将此定制,每年都推出一辑,以发出“不同的声音”。故此,我们决定在每年岁终,择选出本年度发生的若干热点人文话题,特别邀请同道学友撰文评述,回顾去岁,以望来年。   

今年,我们择选了以下二十一个话题:电视剧《施琅大将军》(予沉),上海重写历史教科书(冼岩),鲁迅逝世70周年(石勇),孟母堂(张波),美国总统布什会见中国基督教家庭教会成员风波(陈勇),中韩申遗之争(谢泉峰),国学大师评选(赵晶),孔子标准像(谢泉峰),易中天(谢泉峰),李银河(石勇),赵丽华(思芬),女儿状告父亲婚外恋(石勇),教师节改期(冼岩),废除中医(东民),草根历史(谢泉峰),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简照霜),学部委员遴选(赵晶),七夕情人节(东民),于丹说《论语》(谢泉峰),大国崛起(王达三)、十博士生倡议抵制西方圣诞节(谢泉峰),汇辑曰“2006中国人文关键词”,由原道网(www.yuandao.com),孔子2000网(www.confucius2000.com),中国儒教网(www.zgrj.cn)联合发布。   
    
孔历2559年(西历2007)年1月1日   
    
目录   
    
2006中国人文关键词之一:电视剧《施琅大将军》   
2006中国人文关键词之二:上海重写历史教科书   
2006中国人文关健词之三:鲁讯逝世七十周年   
2006中国人文关键词之四:孟母堂   
2006中国人文关键词之五:美国总统布什会见中国基督教家庭教会成员风波   
2006中国人文关键词之六:中韩申遗之争   
2006中国人文关键词之七:国学大师评选   
2006中国人文关键词之八:孔子标准像   
2006中国人文关键词之九:易中天   
2006中国人文关健词之十:李银河   
2006中国人文关键词之十一:赵丽华   
2006中国人文关健词之十二:女儿状告父亲婚外恋   
2006中国人文关键词之十三:教师节改期   
2006中国人文关键词之十四:草根历史   
2006中国人文关键词之十五: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2006中国人文关键词之十六:学部委员遴选   
2006中国人文关键词之十七:废除中医   
2006中国人文关键词之十八:七夕情人节   
2006中国人文关键词之十九:于丹说《论语》   
2006中国人文关键词之二十:大国崛起   
2006中国人文关键词之二十一:十博士生倡议抵制西方圣诞节   

 


2006中国人文关键词之十一:赵丽华


作者:思芬
发布:原道网(www.yuandao.com),孔子2000网(www.confucius2000.com),中国儒教网(www.zgrj.cn)


经过了二三十年代的探索期和七八十年代的黄金发展期,新诗在经历了一段长久的沉默之后,终于重新走进了公众的视野。这一次不是因为佳作迭出,众口传唱,而是因为“国家一级诗人”赵丽华写出了这样的诗句:“我坚决不能容忍/那些/在公共场所/大便后/不冲刷/便池/的人”。经过近两个月的喧嚣与吵闹之后,人们已不再关心此事是有意的恶搞,还是无心的玩笑,因为赵丽华事件早已超越个人恩怨,成为悬挂在新诗头顶的巨大疑问:“新诗到底要走向何方?”


回顾新诗的发展还不足百年,但自其产生之日起就不由自主的置身于激烈的时代变革之中,先是文学革命,接着是救亡图存,然后是十年文革,现在是改革开放(现代化的集中体现),时势构成了诗人生存的基本境遇,他们的诗歌也不由自主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样的诗句之所以能家喻户晓,无外乎它传达出了时代压抑下的心声。


除了外在的社会生活以外,诗人们还受到两大传统的冲击——如果可以将“西学东渐”所带来的西方诗歌传统与中国古代的诗歌传统并列谈论的话——这两种传统间的争辩与融合就是更深刻地影响着诗歌发展的内在因素。九十年前开始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那场革命所提出的课题不仅仅是语言和技巧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东西方象征之林的转换,更应该是一场高难度的思想博弈的开始。


但我们的当代诗人有几个曾自觉地意识到并且严肃地对待这种时代境遇和文化境遇?废话诗人的脱衣秀永远达不到艾伦•金斯堡在酒吧间裸体诵诗的效果,在中国,这种行为艺术只可能变成一场闹剧,原因是什么?难道剥掉“中国语境”下的各种衣服就足以解决全部问题?他们的诗句表明,他们早已不是在努力把废话写成诗,而是在不自觉地把诗写成废话。在这个问题上,公众也许的确缺乏欣赏能力,但即使是面对好诗,诗人们自己也未能达成一致。不久前在市场上翻到“著名诗人”伊沙遴选的《现代诗经》,其中谈到他和另一位诗人选诗的交叉率不足百分之四十,恰是最好的例证。而在这本名目振奋人心的诗选里面,伊沙给自己留出了三篇的位置,却见不到闻一多的影子,也许就更能说明当代诗歌所面临的问题了。


来源:原道网、孔子2000网、中国儒教网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