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林作者简介:宋立林,男,字逸民,西历一九七八年生,山东夏津人,曲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职曲阜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兼),中华礼乐文明研究所所长,兼任喀什大学国学院院长,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孔子学会理事,山东曾子研究会副会长,《孔子研究》副主编,《走进孔子》执行主编等。著有《孔门后学与儒学的早期诠释研究》《出土简帛与孔门后学新探》《儒家八派的再批判》《孔子家语通解》《孔子家语探微》《孔子文化十五讲》《孔子之道与中国信仰》等。 |
还你一个可以触摸的宋朝——读吴钩《生活在宋朝》
作者:宋立林
来源:作者授权 首发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十月十六日丁未
耶稣2015年11月27日
对于吴钩,我已经不陌生了,虽然至今未尝谋面,但是却好好地读过他的几本书。尤其是最早读到他的《中国的自由传统》的时候,就产生了难以抑制的钦佩之情。我曾经写过一篇博文:《恨不早识吴钩》,表达了我对作者的激赏和赞叹。我当时写道:
“我平时不看微博,只写博客。所以对于吴钩的这些历史微博并不知晓,吴钩的名字也不够熟悉。既然是微博体,那么可以说,这不是一部专著。但是,千万别以为专著的价值就在微博之上。我觉得,吴先生的书,是值得认真一读,反复琢磨的。说实话,他的基本观点和我是一致的。我向来不主张将中国历史看成专制的黑黢黢的一团,把儒家看作专制的帮凶。但是我还是不得不佩服,不得不感谢,吴钩给我们提供了那么多的佐证材料。这些材料大部份是我所不知道的。对此我不得不感动汗颜。我们的儒家学者们,为什么就没有将散见于历史书籍之中的材料发现并整理出来呢?其实,近年来秋风先生所作的工作,就是如此。你看他的《重新发现儒家》、《寻找中道》、《国史纲目》、《华夏治理秩序史》都是在这一方面的努力。这些努力还没有得到人们的公认,但是我读过之后,越来越觉得价值之高,超出了想象。其实,我一开始也对此不以为然的。但是,秋风、吴钩这些学者,却给我以振聋发聩的刺激。其实,就像我这样的儒家学者,也无形中存在着大量对历史对传统的成见,这些成见来自于启蒙传统、来自社会主义的传统教育。可见,放下成见,是多么的艰难。吴钩的这本书,实在是好读得紧。因为是微博体,不那么晦涩艰深,不那么扭捏作态,而是轻松有趣,但是处处见出他对历史的体贴,对传统的敬意。……确实如作者所说,这些文字随便从哪里开始读都可以。正如古代的笔记,现代的微博体也有其阅读的魅力。大概花了一个晚上加一个下午的时间,就读完了。尽管出身于历史专业,从事着儒家文化的研习,但是吴钩提供的这些素材,我很多都没有关注过。他对于近代以来或者当下人们对于历史的理解的批驳,可以说是有力的。为什么有力,是因为有证据。过去我们的教科书的描写,都是以片面的材料来立论的。遮蔽了大量的其他信息之后,描绘出来的古代画面,自然是黑暗一团,专制统治,就是两千年之政皆秦政也。好像中国历史从一开始就走向了一条没有前途的路径,和欧美发端于古希腊的民主之路,不啻霄壤。其实,当我们平心静气地看到吴钩先生给我们提供的另外一些画面的时候,我们对于历史的理解,会不会感到振聋发聩?”
后来,我有买到了吴钩先生的《重新发现宋朝》,和上一本书一样,给人以震撼,使我改变了对宋朝的一些认知。在那本书里,他告诉我们一个我们大多数现代中国人所不了解的宋朝。以短小的微博体,以时尚的语言,重新绘制了一幅大宋文明的图画。后来又见到关于宋朝的《宋:现代的拂晓时辰》。现在又看到新书《生活在宋朝》,我简直对吴钩佩服得“弗得了”。他居然这么能写善写,将一个个精美的宋代文明的知识点,告诉我们,各个“打破常识”。他告诉我们大宋的文明是何等发达,大宋时代是何等自由。如果你要问我,希望生活在什么样的朝代,我当然也会说:宋朝。一句话,吴钩比我们所谓的很多历史学家牛得多!这本书拿到手,看得也是很快。正如我前面说的,“大概花了一个晚上加一个下午的时间,就读完了。”但是震撼依然不减。总括起来,这本书有很多历史书都缺乏的特点:
一、独到的视角。吴钩所拥有的关于宋朝的文献、图像资料,并不比一般的宋史专家多。那么,为什么他能把宋朝写活了,能够让读者喜欢读呢?就在于视角的独特。他将一千多年前的历史,用肯定的眼光去审视,就比我们近百十年来总是批判批判、否定否定的视角要客观平实得多。当我们总是带着找茬的挑刺的心思去看待历史或现实的时候,恐怕到处都是黑暗的。当然,做一种“粉”,也可能走向另一种偏颇。但是,很显然,吴钩是冷静的。他手里几乎没有什么独占的宝贝史料,只不过他能够踏踏实实地阅读正史、野史、笔记,从中勾勒梳理出一些我们“视而不见”、“意想不到”的史实。这就有赖于独特的视角,足见其“识见”不俗,眼光“很毒”,令人佩服!
二、细节的捕捉。人们为什么喜欢看故事、小说,而不喜欢读历史教科书?因为故事和小说里有细节,教科书往往缺乏细节。我们可以在《生活在宋朝》里感受到吴钩对于宋代历史一些细节的捕捉能力,这一点往往是我们的学院派历史学家们不喜欢去做的。但是,我们正是通过这些细节,可以触摸到大宋文明的“肌肤”,那是一种真切之感,非宏观架构所能给予。当然,如果完全沉浸于细节的描摹,而缺乏整体的观照、宏观的把握,那充其量只是一些“知识的碎片”,根本构不成“理解”。显然吴钩做到了微观与宏观、细节与整体的统一。我们眼前显现出的是一个高度发达、自由的宋代文明,而她又是那样的生动、鲜活。
三、好玩的标题。你读吴钩的书,你会发现,他确实比我们的历史学家们聪明,他的书的章节题目,都格外诱惑人。就拿这本书来说吧。全书分六辑,每一辑的标题都很好玩,特有“穿越感”,但是看完之后,你就会觉得,这是“穿透力”。比如第一辑“宋人也有黄金周”,黄金周就是一个特吸引眼球的词汇。第二辑“舌尖上的宋朝”,“舌尖上的……”当然是我们这两年非常熟悉的说法。第三辑“假如一千年前有诺贝尔奖”,屠呦呦先生刚刚获奖,这不更具有新鲜感吗?第四辑“宋朝拆迁,每户能补多少钱”,拆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宿命,每个家庭可能都会遇到这事,谁不关心?第五辑“看苏轼与名妓当广告代言人”,广告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你是喜欢呢,还是喜欢呢,还是喜欢呢?反正它都在。我们就想知道原来宋朝也这样吗?第六辑“假如你在宋朝挖到一块狗头金”,这就涉及到了法律了。大标题吸引人不用说,小标题也不遑多让,甚至更有趣。什么“女人事业线”,“拆迁队”、“查理周刊”、“禁食狗肉风波”“香艳女相扑”,稍有现实关切的人,都不得不想去看看千年前的宋朝是怎一个情况,和我们今天又怎样的异同。
四,活泼的语言。历史书分两种,一种是专业的著作,论文、专著,市场上有不老少,但是读的人除了专业人士,普通读者很少看。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脱离群众”,不说别的,就是那表述的“学术腔”就是故意“与人民群众作对”。那是属于“自绝于人民”的一条路子。另外一种就是通俗读物。近年来《明朝那些事儿》等等走红,反映了普通读者对好的通俗读物的渴求。吴钩的书介于二者之间。我觉得,吴钩不是为了通俗而通俗地写宋朝,而是为了给我们“发现”一个“宋朝”,他是有学术雄心的,但是他走的是通俗表述的路子。这是一条真正有生命力的路子。但是,到目前为止,我还是认为只有吴钩做到了,而且做得那么好!
五,逻辑的论证。吴钩在解构我们原来的常识,重新树立一个新的看法的时候,他是有精密的逻辑论证的。比如《宋朝人到衙门打官司,需要下跪吗?》这一篇,就像剥笋一样,层层推进,最后说服我们。其实,这样的做法,才不是情绪性的,而是理性的表达,才是有生命力的表征。正是因为如此,他的书才有魅力,才能说服人。
读了吴钩的书,你不喜欢宋朝都难。我真的希望是生活在宋朝的一个文人。看来,我也是“宋粉”了吧,当然这个“宋”不是指我自己,而是“宋”朝。
也许,我还可以算是“吴粉”?
责任编辑:梁金瑞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