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服复兴:乐观前景及其复杂问题(王达三)

栏目:国服暨当代中国公礼服
发布时间:2010-03-14 08:00:00
标签:
王达三

作者简介:王达三,男,西元一九七四年生,山东高唐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独立学者,现居北京。二〇〇四年与陈明等人创办儒学联合论坛网站,曾任总版主;二〇〇六年起,创办并主持中国儒教网暨儒教复兴论坛网站。二〇〇六年九月份起草并连署海内外五十四位学者发布《以孔子诞辰为教师节建议书》,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份起草并连署十名青年博士生发布了《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耶诞节”问题的看法》,二〇〇九年四月份起草并连署五十多个儒家组织发布《须尊重历史,宜敬畏圣人——致电影《孔子》剧组人员公开函》,均引发强烈社会反响。

 

 

 



“复兴”往往就意味着恢复曾经有过的、特别是一度辉煌过的某种东西。古代中国的服饰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灿烂辉煌,令人叹为观止,古代中国就曾被称为是“衣冠上国”。由此而言,国服的复兴有可能成为奈所说的“中国复兴”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早在1997年,“软实力”概念的首创人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就曾明确指出:“‘中国崛起’堪属用词不当,‘中国复兴’更为准确。”很简单,因为中国在历史上就曾是一个东亚乃至世界上的大国,国力强盛无伦,历史悠久连贯,文化博大精深。因此,当代中国的发展不是“崛起”而是“复兴”的问题。 

“复兴”往往就意味着恢复曾经有过的、特别是一度辉煌过的某种东西。古代中国的服饰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灿烂辉煌,令人叹为观止,古代中国就曾被称为是“衣冠上国”。由此而言,国服的复兴有可能成为奈所说的“中国复兴”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1997年出版的《文明的冲突》一书准确地预见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他提出:有些国家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初期往往是以“西方化”促进现代化,后期则往往是用已取得的现代化成就促进“非西方化”和本土文化的复兴,其动力就是这些国家因国力强大而导致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增强,进而导致自身历史文化传统的回归。他认为最典型、最成功的例子就是日本,而中国则已经开始走向了本土文化复兴的道路。 

年之后的今天,当中国人为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就要挤入世界前三甲并直言不讳地讨论“中国崛起”时,方兴未艾的读经热、国学热、孔子热、祭祀热、传统节日热、传统礼仪热、中华纪年热等现象和话题,验证了亨廷顿的预言和判断,表明中国本土文化复兴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个既内在又普遍的心理诉求和基本共识。重穿国服则因其直观性、简易性、大众性而成为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马前卒和急先锋,或说成为中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畅快表达,正如《国语》上所说:“夫服,心之文也。”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还有个观点,即日益深入发展的全球化迫使每个人不断追寻“我是谁”的问题。因为全球化不可能消除相反却容易凸现人们基于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而这种认同往往来自与他者的辨异。毫无疑问,穿着具有自身民族传统特色的服装,成为标志自身民族属性即“我是谁”从而表明“我不是谁”的最简易的途径。正如著名影星成龙所说:“在国外一些大场合,我从来都是穿唐装、中山装。我就是想告诉所有人:我很骄傲,我是中国人!” 

不难看出,“中国复兴”和全球化,是国服复兴的基本源动力。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全球化的深入,重穿国服将会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乃至海外华人的选择。或者说,国服复兴的前景是值得期待的,也是可以乐观其成的。 

但是,在传统服装衰微没落了百余年后,国服复兴运动遭遇到不少的质疑和批评,这是国服复兴倡导者和力行者不得不予以正面回答的问题。 

到底应以哪一种服装为国服?这个问题虽然困扰着许多人,但实际上并不重要,因为国服重在“国”而不在“服”,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而不宜特指某种服装。凡是能够体现中国性和表达民族性的传统服装,比如汉服、唐装、长袍马褂、旗袍,甚至是中山装等,都可纳入国服的范围。更为可能的是综合各个朝代的国服样式,创新和改制一种现代的国服。此外,国服的体系性还体现在包括礼服、工作服、休闲服等诸多系列在内。 

重穿国服会导致或助长民族主义?如果说穿国服就是民族主义,那么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都有民族主义,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传统民族服装。一个人穿着外来服装也并不意味着他不爱国:“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重穿国服也不等于排斥异域文化和拒斥全球化,而是“国服在身,我心包容”。日本和韩国吸收异域文化和参与全球化的程度并不比中国低,但日本人和韩国人还是时常穿起自己的民族传统服装。所以,服饰文化与民族主义是两个问题,不能纠缠在一起。 

提倡国服会侵害人的服饰自由?服装是人的第二张皮肤。生理的皮肤受之于父母,无法选择;服装却可随个人喜好,随时更换。依此而言,穿什么样的服装,确为人的自由。但一个人总是属于特定的族群,而一个族群的服装总有自己特定的历史传统、文化内涵、审美基调和民族特色,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美国人穿西服、日本人穿和服,难道美国和日本就不是自由的国度?特别是,提倡穿国服绝是强迫千人一面、万身同装,而应各遂其愿各随其便,充分尊重人的服饰自由。 

 复兴国服就等于全盘复古?穿着某种服装总会体现某种特定的心境甚至是某种价值理念和文化观念,国服复兴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了中国一些传统的服饰文化、风俗习惯、礼仪传统和精神理念的复兴。但是,把国服复兴等同于“全盘复古”,显然是夸大了服装的意义,正如有人把穿着西装也等同于“全盘西化”一样。百余年的历史证明,“中/西”、“新/旧”、“古/今”、“传统/现代”等水火不容、彼此对立的二元化思维方式都是有害无益的。服装问题,亦当作如是观。 

是汉服还是国服,抑或是华服?不少人强烈主张汉服就是国服,但汉服本身就是个具有歧义性的概念。是汉朝的服装呢?还是汉族的服装呢?中华民族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大力鼓出汉服有激励汉民族主义之嫌,即是初衷未必如此。所以,与其称汉服,不如称国服。当然,鉴于汉族在中华民族中的主体性地位,汉服在国服中的主体性地位也是不能抹杀的。此外,自中国人观之,国服为国服;自外国人观之,国服可称华服,体现的是中华性。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服装和礼仪以及文化精神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国服复兴运动的关键在于通过穿着国服以重建中国的礼仪系统,进而找回失落已久的文化精神。 

原载(《华人世界》二〇〇七年第九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