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齐勇作者简介:郭齐勇,男,西元一九四七年生,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武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哲学学院院长,现任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社会兼职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等。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儒学之精神》《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学与现代化的新探讨》《熊十力哲学研究》《熊十力传论》《守先待后》《文化学概论》《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研究》等。 |
提倡儒家经典教育并非要回到过去
——访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
作者 受访者 郭齐勇
采访者 深圳商报
来源:深圳商报
时间:甲午年腊月初七
西历2015年1月26日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
在此次“经典、经学与儒家思想的现代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郭齐勇带来的主题演讲是《〈礼记〉哲学诠释的四个向度——以〈礼运〉〈王制〉为中心》。郭齐勇提倡儒家经典教育,在其下榻的酒店,郭齐勇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文化广场》:近年来,随着一股股“国学热”、“儒学热”在社会上传播,看起来我们对经典好像很熟悉,但对经典的理解似乎又很遥远?
郭齐勇:应该说,现今的中国人对自己的经典是陌生的,这种陌生造成了很多极其荒谬的解读。比如《礼记》中有一句话,叫“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一直到现在,我们对这句话的误解都很多。所谓“刑不上大夫”,绝不是对于大夫没有刑律来约束,而是过去对古代士大夫等级的人不单独设刑,若大夫犯了法,参照大夫以下的刑律来加以判决;身为大夫,也要按照仁义的理想修身治国,起到表率作用,不要去触犯刑律。当然,现实中反面的例子,古今历代往往皆有。所谓“礼不下庶人”,不是说对士以下的人可以不尊重,也不是说小民没有礼可以遵守,“礼”本身就有对劳动者的尊重、对小民的尊重,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为庶人即士以下的人单独制礼,一般民众参照士礼而行。因为包括婚丧嫁娶这些礼,需要一定的财力,小民参照士礼,量力而行即可。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对经典的理解还存在很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回到经典,否则我们还会局限在过去那种对传统文化的形式的上、似是而非的批判中,妄自菲薄,丧失自信。
《文化广场》:现在不少家庭、中小学都在努力推动传统经典教育,在您看来究竟有没取得成效?
郭齐勇:从一定意义上说,这十多年来国人对儒学、对经典的体会和了解是多了一点,但是不是真正理解,理解得是不是准确,还要进一步考量。考量的指标,就是我们的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学的内容、经典的内容占有多少。因为国人没有受到经典的浸润,大体上是国民教育的问题。现在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经典教育的内容还是很缺乏的。中国历朝历代重视教化,但是现在将其剥夺了,教育完全成为知识的灌输,而没有很好组织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了解经典。而西方不一样,比如法国、美国,经典都渗透到中小学教材中,一些哲学家的思想在很多中小学教材中都可以找到。所以,现在公民应当受到中国传统经典的教育。
《文化广场》:您是否支持增加中小学课本的文言文比重?
郭齐勇:当然支持。不只是增加文言文,我一直呼吁“四书”进中小学的教材。不是什么东西都能称作经典。现在一提起经典就是“四大名著”,就是明清小说。这些作品固然很重要,但仍不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和真精神所在。在我们心目中,“四书五经”或者十三经,才是经典,才是我们传统文化真正的根源,其次才是史学、子学等,至于小说更是末次了。因此,谈论经典教育时,我们还要注意不要喧宾夺主。
《文化广场》:提倡经典的现代诠释,提倡儒家经典教育,对于今天社会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郭齐勇:现在是到时候了。参照中国历史的经验,凡乱世孔子被打倒,凡治世孔子被请出来。如果没有祖宗基础,不承认文化的延续性,中国文明就不可能维系长存。特别是儒家文化,是中国文明的主轴,没有文化的排他性,对诸子百家都是包容的,可以真正用于治国平天下。我们不能在马上治天下,治理国政一定要和谐之道,儒学可以给我们提供这样的资源和参照。儒家文化还可以帮助我们反省自己,反省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我们需要一种更深层的长远思考之道,因为现在人变得很浅薄,好像完全只是经济动物,只会赚钱,没有道德的和美感的修养,这是很可悲的。但我们提倡儒家经典教育,并非要回到过去,而是置于现代社会框架中来讨论的,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
责任编辑:姚远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