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财贵】念兹在兹,优哉游哉——海外读经群网络四书集注读书会开课致辞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14-12-14 20:19:58
标签:
王财贵

作者简介:王财贵,男,民国三十八年(西元一九四九年)生,台湾省台南县山上乡人。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曾师事掌牧民先生、王恺和先生、牟宗三先生。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鹅湖月刊社主编、社长,台中师范学院语教系教授、华山书院院长、台湾汉学教育协会理事长。著有《读经二十年》(中华书局2014年版)。

 

 

念兹在兹,优哉游哉——海外读经群网络四书集注读书会开课致辞

作者:王财贵

来源:新浪微博

时间:甲午年十月十五

          西历2014年12月6日

 

 

 

 

 

王财贵:大家要读四书集注是一件很令人讶异的事情。因为这种书已经被搁置一百多年了。中国人很少会去读这本书的,现在大家不是学文科专业的,也不是为了去讲课的,也不是为了去当学者教授,而作为一个普通中国人,能够去发心读这样的书,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是在这个时代是一件很特别的事。所以我听说海外读经界里面有人发起,甚至也有一些朋友愿意参加这样的读书会,我感觉到非常地高兴,其实真的很敬佩各位,希望我们这个读书会可以一直持续。如果参加的人少也是没有关系,因为读书是个人的事。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为己”,都是为了个人的成长。甚至我跟主持人杨老师说,如果只剩下你一个人,你也要按时打开这个网络教室,自顾自这样学,这样讲,就好像教室里面有很多桌椅,你就对着桌椅讲。这样也是为己,这样自己可以进步。

 

念兹在兹,优哉游哉

 

至于读《四书集注》的方法,很简单。假如是有读经经验的人,就按照读经的方式,就是只管读去,不管懂不懂。本来读经是真的不管懂不懂,现在读了注解,当然是想要懂,不过不能全懂。就好象读经,一般人认为不懂,其实我们只能够说他不能全懂而已。如果不能全懂,可见还能懂一部分,何况注解呢。可能,一般人读普通其他科目的人,只要是初中高中学历以上,大概自己读注解,最少能懂了一半。如果有大学研究所程度,或许自己平常也爱看书,懂百分之七八十应该没问题。那么一开始读这边懂百分之七八十,那边懂百分之七八十,越读越多,懂的能力越强。再过一段时间,比如说再过一两个月,或者是把整本书过一遍,再回头一看,哎,以前不懂的自然就懂了。为什么懂了呢?也不知道,不知道在哪个时机,因为什么机缘而懂了,这是生命的秘密。如果不去尽自己的本分,也就是不去读一读,这个秘密就永远隐藏在天地的深处。我们的生命就永远跟它有隔阂。如果去读它呢,就渐渐地在我们面前显现出来,这种一步一步地看到真理的显现,就好像雾里看花,雾慢慢地散去了,花朵渐渐地鲜明起来。这种感受,是人间之美,也只有用过功的人才能够享受这种美景。所以读这种书不要急,但是也不能够太松散,也就是说要念兹在兹。不过呢,不要急躁,不要躁动,要安安稳稳。所以这两个心情同时存在,念兹在兹,然后呢,要优哉游哉。如果能够这样来读书,不管读什么书,一定都很有成效。

 

对待朱子注解的态度

 

现在我们读这本《四书集注》。如果有人跟你说,“这本是朱熹的注解,而朱熹的注解不一定很通透。”乃至于有人说:“儒家智慧被朱熹扭曲了”。你如果听到这种言论,先不必支持,也不必反对,因为我们现在还不能够判定这样讲对不对,所以就把它放着。凡是有一些自己不了解的东西都放着,就是孔子说的“多闻阙疑,多见阙殆”。因为这本书很有相当的深度。如果有疑问我们一时不能解决就放着。千万不要因为听到一些疑惑,就很鲁莽地就把他全部打倒。也不必跟人家辩,因为你推崇朱熹,就说朱熹是绝对要遵从的。做学问要学孔子一样,“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样才是为己之学。学问天天长进,智慧天天长进,到时候多受益。朱熹的注解与孔孟相合的,我们受益了。朱熹的注解与孔孟不相合的,而朱熹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从别的方面来解释圣人之道,也自有他的一番道理。当我们能够发现朱熹的解释在哪一个地方是切合圣人之道,在哪一个地方偏离圣人之道,当我们到达这个地步的时候,就代表我们的学问有很大的长进了。但是现在不必急,不管如何,朱熹的解释对我们都是有很重大的好处的。

 

读论语的态度

 

我就请各位安心地去读这本书,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体会。如果在读书会上能够互相讨论一下,当然是更好的。不过,讨论的态度是这样的,就是有见解可以提出来讲,但是一定要知道,这是个人的意见,这叫“意见”,这不一定是学问,当然这很难是个真理,所以每个人有自己的意见,这是可以表达的。而如果听到别人的意见跟你自己的不同,也不必就产生激烈的辩论。只要把这些文句解得对自己有益。我曾经说读论语很简单的,包括读论语的注解都是很简单的。为什么呢?如果读来读去,没有把孔子理解为坏人,孔子还是个好人,他在劝我们存好心做好事,我们读论语就受到益处了。这样解论语都对。所以解论语有自己受益的解法,有学究的解法,都有益处。最好的是能够有学究的学问,而又能够用智慧的态度来读它,那么这些学问都变成智慧。要不然有人读了,他很有学问,能够解释得非常精细,甚至能够引申发挥,也能够说古人哪里错了。不过他本身没有受用,这样的人是个很愚昧的人,他忘记了读书的目的。因此各位同学,各位朋友就不要太紧张,每个人都怀着一个敬意、诚恳来读这本书。

 

今天我讲的太多了。大家不是来听我讲话的,那么就开始吧。

 

(主持人请王老师继续为读书会网多讲几句)

 

嘿嘿,还要我讲啊。今天是海外读经群网络四书集注读书会的第一天,杨老师在开课前告诉我,她预定请大家读一下我在五年前,在江西庐山脚下的东林寺所举办的佛学研习营做的演讲。他们请我去讲儒家,我说你们是佛学的研习营,怎么要我去讲儒家呢?他们说他们没有这个机会,要我去讲,那我就去讲了。因为我只会讲儒家。

 

“七易其稿”的四书集注

 

我认为,要学儒家就要读儒家的书;要读呢,我都建议要从最高明的读起,儒家最高明的书当然就是论语和孟子嘛,所以要从论语和孟子读起。但是我们又不能有太长时间来讲论语孟子,所以最好是能自己读,纵使要听人家讲,也要先自己读过才好。那么,读经的方法应是自己先把文句读熟,就是所谓读经了,囫囵吞枣,这样读啊读,读个一百遍。然后呢,就可以听人家讲课了。但是,如果没有机会听别人讲课,最好也可以自己看注解,比如《四书集注》。其实,自己看注解可能比听别人讲课收获更大。因为我不相信当今有多少人对论语孟子的理解能超过朱熹的。朱熹把他平生的心血贯注到四书集注里面。他是用很多心的,“七易其稿”,就是七次重抄。古人不像我们现代的人,有电脑,要改文章,只要按几个键,就可以重新编排,重新改造了。古人都是用写字的,而且写毛笔字的,要改他的书,往往就要重抄。有时改动太多,不能在一张纸上涂涂抹抹,所以“易稿”是非常麻烦的事,但是朱熹就一再地改易自己的文稿。象这么用心的一个学者,千载之下,我们想到这件事情,都非常非常地感恩啊,敬佩啊。他的学问这么好,这么用心,所以这本书自从成书以后,就是中国读书人必读的书。

 

纵使有人不满意朱熹的注解,但是我们 一开始读四书,最重要的参考书还是这本。乃至于读遍了很多注解,最终还是要回归这本。朱熹的四书集注是读四书的一个标准本,一个重要的基础,甚至是讨论的核心。所以选这本书来读,从其中的论语集注来读,读了论语,又读论语最经典的注解,算是我们读中国书的第一本,这是很正确的。

 

刚才说了读的方法,如果我们读书的方法如果能参考古人,尤其朱熹所敬佩的程子,程子就是泛指二程——程明道和程伊川。古人比较不能了解程明道和程伊川两个人的差别。但是,学问深厚的人对这两个人的表现确实会有偏爱。比如说,朱熹就偏爱程伊川,而陆象山和王阳明就偏爱程明道。所以,朱熹在他写四书注解的时候,也收集了二程劝人读论语孟子的方法,叫做“读论语孟子法”。这个在朱熹全集里有的。

 

程子的“读论语孟子法”

 

那么,在东林寺我做的演讲,我是想让大家能自己读论语孟子,所以就引用朱熹所收集的二程的“读论语孟子的方法”这几条,我就一条一条地在演讲上跟大家解释了一下。如果大家能依照二程的意见,他们的教导,也就是他们所教给我们的读书的方法,读论语孟子的方法这样去,可能就是一种正确的读书法。这篇演讲后来就整理出来,也有很多朋友很喜爱,杨老师也是其中之一。她读过这篇文章后,就很有印象。现在要成立这个读书会,就想到这篇文章,或许可以给大家做参考。其实这不是我的学问,我的见识,这是朱熹的见识,而朱熹的见识是来自于二程的见识。这么有历史感,有深度价值的文献,我们一读就会被它所吸引。比如说我在东林寺时那一场演讲之前,因为有两百多人参加,我就请东林寺的一个同仁读论语孟子法的这几条印出来。那个人印完了,把书还给我的时候,他就说,他在印书的时候,他就一边看,看得非常感动。可见好文章是可以动人的。如果各位以前没有读过这几条,现在就有机会读这几条。我相信,尤其是听过我的解释,跟你说一句悄悄话,我的解释还是不错的,可以让你更感动的(笑)。就不是听我的,是听程子教我们怎么读书,读论语孟子。经过读我的这篇讲稿,就有个正确的读书法。就是有个法门,就是开个门,能够让我们很方便地登堂入室,不会走弯路。而且不仅是知道了读书的方法,而且发现,论语孟子居然这么重要,而且居然这么亲切有味道,那么就会增加我们读论语孟子的信心,乃至一种兴趣。

 

如果有人看了这个“读论语孟子法”,或是看了我这篇演讲以后啊,居然还不想去读论语孟子,那我看这个人是真的没智慧了。所以,大家看看这篇文章,假如看完了以后,你不仅是“于吾心有戚戚焉”,乃至于你是迫不及待,非读不可。假如你是这样的人,你是大智慧者。那若有人看过这篇“读论语孟子法”,听我讲过,而居然没有什么感受,那恐怕这个人不能读书,因为他的心已经死了。所以真学问就是真生命的一个表现,任何学问背后都有活生生的生命一直在支持。这就是所谓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篇“读论语孟子法”虽然只有寥寥数语,只有几条,都很短,但是它道出了读书的滋味。所谓的有眼者必定看得到,有耳者必定听得到,有舌者必定会品尝得到。这样的话,会发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样我们就能与古人神交,这叫“德不孤,必有邻”。我们会忽然发现,原来古人离我们不远,原来程子也是这么样地活泼可爱,那么孔孟呢,那是永恒的生命;有这种发现的时候,是真的令人满心欢喜;所谓“法喜充满”。请各位自己去品尝,所谓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心存恭敬 与圣贤同在

 

呵呵,我说得有点多。我说来说去,还是鼓励的话,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用功,下点工夫——叫工夫。工夫深,像滚雪球一样,累积起来的能力就大。所以最先开始,好像觉得这样读书,进步也不很大,甚至有一点枯燥;但是,越读进去呢,假如你路走对了,书读对了,就是读到好书了,用正确的方法去读了,其实它累积的力量是很大的:它有累积性,一层一层地累积,像滚雪球,越滚越大,当雪球滚得很大的时候,它只要滚一圈,就可以沾上千千万万个雪片。也就是说,你功力小的时候,进步少;功力大的时候,就好像强大的磁铁,一在哪个地方,就会有许多铁屑飞过来,这就是生命的长进。

 

我希望大家从此以后多读好书,不止是要多读书而已,而且要多读好书,读永恒的著作。而且读这种书的时候,态度要摆正,跟读其他书不太一样。就是刚刚所说的,要存“恭敬之心”,要有一种“与圣贤同在、与天地同在”的那一种向往之情。像这样子,读书是喜悦的,你会发现自己的生命像一朵花一样,慢慢地绽开在阳光下。像这样子,你会为自己庆幸。而且,有这样一种经验的人,比较能够知道怎么教导他(她)的孩子。对他(她)的整个人格、生命品质,会有一种提升。还有,这本来是自己做人应该有的态度,应该培养的能力,而有了这样的态度、能力,对整个的国家民族,对整个世界是有益处的。因为“成己”,就是“成人”,就是“成物”。所以《中庸》上说,一个君子,不仅是“自成己”而已——不仅是成就自己而已;他也能够“成人”,也能够“成物”,到最后是,“与天地参”,能够参天地的化育。

 

好了,越讲越多了,不好意思。我们是不是请主持人来对我的评论做个评论,看看大家有什么意见没有。

 

(网络共读王财贵先生2009年东林寺演讲讲稿《读论语孟子法》,共读结束后,大家请王老师做结语)

 

好书不厌百回读

 

谢谢各位。谢谢德国的杨老师、美国的妞妞妈妈。刚才杨老师说,妞妞妈妈读得很好,确实很好;你的声音有一点沙哑,但是这更有磁性,听起来不会累的。我都感觉到这一篇怎么这么短,还想听更多一点。是想要听你念,而不是说我讲得好。很谢谢你和大家一起来参与,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来让大家受益,这也是很值得感谢的,很值得尊敬的。像这样子,这一篇讲词,大家看,我也看了一遍、听了一遍,我觉得还是不错的。如果别人来讲,我来听,我也是觉得还是不错的;这就是所谓的,虽然出自主观,但是它有客观性;也就是说,一讲出去,就不止是哪一个人讲的,而他如果讲得有道理,那就是人人来讲也都应该这样讲。每一个人看到这样的文章,听这样的话,如果这个文章这个话真的是客观的道理,每个人也都能够受益,心里也能因此而开朗起来。我不敢说我讲得很好,但是有的是一种诚意,大家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发现,我也是相当的敬重。刚刚说的,读古人的书,要心存敬重,有一种向往之诚意。我是一直勉励自己,要有这样的心态的。当然我也不能够说把程子的意思都表达得完整,但也算是抛砖引玉吧。大家也可以再去体会。

 

那么今天我们了解了这样读论语与孟子的方法,如果真的能够用这种态度去读书,不管是领悟多少,这条路是走对了。每个人多用功一点,我们读书最好是每个星期大概有一些相当的进度。在还没有开课之前,自己能够先读过一两遍,如果能够自己思考一下更好;如果没有时间思考、去发挥,那就读过了有印象,大家再来这里上课、会谈,效果会更好。当然如果有时间,多读一点,读得更多;虽然你读过了,读多了,你再跟别人一起从头来,这不叫“吃亏”,因为好书是不厌百回读的。这一种书,每一次读有每一次的体会。所以请大家告诉大家,都来参加我们的读书会。假如以后我有空闲,不是很忙的话,我尽量也来参加这个会。但是以后我就少发言,我都听听大家的。现在我这里是晚上11:35,还不算晚,好,就这样子,今天很高兴,能够跟大家在网上见面。

 

现在我们请主持人来跟我们做个总结。

 

解经之基础是读经

 

怀仁:谢谢王老师,真的非常非常感谢您,感谢您今天给我们的教诲,感谢美国的妞妞妈妈,我们一起把这篇王老师东林寺的演讲词《读论语孟子法》读了一遍,我自己个人再读的时候仍然感觉是身心一片光明啊。好的文章,给人以启发,所以大家可以在结束之后有时间的话,再读一下王老师的文章,或许能够给我们在读《论语》和《四书集注》时一些方向性的把握。

 

这样的读书会呢,大概每次都是进行一个到一个半小时,今天的时间也差不多了。王老师在北京,那边的时间也比较晚了;我们下一次应该就可以来正式开始读《四书集注》。当然,如果我们读《集注》其实有一个条件:我们之前在汉堡的读书会,基本上参加我们读书会的朋友,都是我们学堂的家长,那么这些家长,我们之前都跟他们讲,参加集注的读书会,是要求完成《论语》一百的,或者至少你要学习的这一篇论语,你要读上一百遍。所以我们也希望参加这样一个网络读书会的各位朋友们,也都至少要完成《论语》一百,或者您还没有完成,可以尽快完成,每天多读一读《论语》。因为只有“辞熟”,才有可能“义透”;最后您再看《四书集注》的时候,可能才会更有心得。所以大家都先把读经的第一步工夫做好了,再来做所谓第二步的解读的工作。

 

王老师最后还有给我们什么嘱咐吗?

 

王老师:刚刚有人问我什么时候去美国巡讲。现在正在规划,或许明年三四月去美国,或是美国加拿大一起。我十几年前去过北美巡讲一个月,真的是久违了。其实我听说,我也在海外的读经群看到,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有人开始关注读经、甚至有人开始让孩子读经,我觉得很高兴。美国的华侨人数最多,现在美国的读经人数的比例也渐渐地合理化,也就是说美国这个地方读经的朋友、知道读经的朋友,也越来越多了。希望我明年再去的时候,可以看到遍地开满了“漂亮的玫瑰”。

 

我们现在这个四书集注读书会也是因为读经和这种读经推广而附带成立的,所以基本上还是读经、推广读经和教孩子读经,自己也读经,这样子才是建立了根本。总之我是很高兴的,希望我们大家常常来聚会,希望大家告诉大家,我们这个语音教室,可以让许多人参与、许多人受益。谢谢各位!

 

按:北美友人周林燕女士主动承担了部分讲话的整理工作,并在整理后在微信中写下她的感受:今日有幸参加王财贵先生的第一次网络家长读经课,解语“程朱”;接受主办方的小“任务”,将王先生的讲话录音誊抄出来整理成文字,于是又多了一个机会重新来聆听、省思王先生的文字——于灯下“码”字时,突然又有了一种深深的感动与敬重;先生之苦心孤诣、披肝沥胆,又及循循善诱、平易谦下,那一种“参天地之化育”而“为民生之多艰”奔走的心,岂非行菩萨道也?岂可不鉴焉?于此世间求学多年的经验,早已对所谓“学者”、“名师”失去了信心,觉得可亲可敬、值当仰望的大师,都在书本里、在画册里,早已乘鹤西去、远离浊世;而今发现,乃是自己眼光局限、修为不够,其实“师者”从未曾远离,只不过、他们多不在学术界、也不在象牙塔里了...若真寻道者,心中留存这一份向道之心,反观己身、时时熏修,自有遇道之因缘...藉此感恩遇师遇读经同道之缘...

 

……

 

读王先生的文字,每每有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与不能自已的感动,先生的文字中透出的那一片光明,真如喷薄而出的一轮红日;洋溢其中的灵光与智慧,又如千江映月;而深掩其后的悲悯心怀,又岂亚于古之圣贤——生活在这个时代,世风所致,大抵以低下俗媚无聊无耻无知无智为荣,五四以来对中国文化对圣贤道统的评论,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文字,多也透着一股或愤懣或壅塞或惨淡或鄙俗或厚黑乃至或凶残的小气劲儿,至先生这里再见清风霁月,星辉朗耀。

 

周女士的微信发文,得到很多朋友的回应,大家纷纷表示颇有同感。王财贵先生读到她的感受,请问她是否可以连同整理稿一起放到博客上,周女士回复道:写下那些文字时正是刚从厨房琐事中脱开来的片刻、读到先生的文字,顿感从一片沉郁琐碎的凡尘俗事中开出一片心光,不吐不快——原是那一刻偶然纯然的感发,没想到竟然得到不少人的赞同,我想大概是说出了大家的心声!感恩先生,感恩读经同仁!


责任编辑:姚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