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东海作者简介:余东海,本名余樟法,男,属龙,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丽水,现居广西南宁。自号东海老人,曾用笔名萧瑶,网名“东海一枭”等。著有《大良知学》《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论语点睛》《春秋精神》《四书要义》《大人启蒙读本》《儒家法眼》等。 |
乾元论
作者:余东海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时间:甲午年八月初三
西历2014年8月27日
《易经》乾卦彖辞开宗明义:“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乾元就是道体。道体是阴阳合一、动静一如的。“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一体,同为乾道;“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动静一如,同在乾元。“刚柔者,立本者也。”阳刚阴柔不二,都是“立本”的,本即乾元道体。
《易经》有乾元有坤元,还有人提出人元的概念,貌似多元论,其实《易经》仍是一元论。因为坤元统于乾元,乾元涵盖坤元,所以乾坤一元。
对于道体,儒佛道的认证同中有异,都证到了道体不灭,这是同;佛家空寂,道家虚静,儒家生生,这是异。关于道体健动和生生的特征,儒家经典阐述甚多,《易经》讲得特别透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即天性,天之本性,宇宙之本体,即乾元。
《系辞上》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这段话是对道体动静一如特征的最好阐述。无思无为,寂然不动,静也;感而遂通,动也,生生不息新新不已也。明朝张振渊说:“此遂字已含有神字意,非精变之外别有神。”
清李光地编纂的《周易折中》在《系辞》的这段话下加案语说:“‘遂通天下之故’,即上文的‘遂知来物’,‘遂成天地之文’,而此谓之至神者,以其皆感通于寂然不动之中,其知来物非出于思,其成文定象非出于为也。神不在精变之外,其即精变之自然而然者欤。”
“非精变之外别有神”,“神不在精变之外”,可以理解为,非“变易”之外别有“不易”,还可以理解为,非现象之外别有道体,道不在现象之外、宇宙之外。
或说:“健动则必有动之因,必有动之缘,无有因缘则无所动。”此言适用于在现象界,不适用于道境界。道体的健动之因就在道体之中,好有一比,宇宙大爆炸的动力就在奇点之内。盖道境界无不为而无为,“其成文定象非出于为也”,生而无因,动而无缘,至神不测,不可思议。
《系辞上》又说:“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明确将生生视为易道的第一特征。成象、效法、通变、不测等等作用,无非道体的体现。
另外,“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天生神物,圣人则之”,“ 夫乾,天下至健,德行恒易”,“ 天地之大德曰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系辞》中这些经典句,都是对道体“生动性”的指认。不仅乾元,坤元也有健动的一面。《系辞》说:“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健动的特征贯穿乾坤二元。
当然,佛道对道体“生动”的一面并非全无认识,只是终归于空虚、以空虚为本罢了。我在《儒眼看老子》中指出:
《周易》首乾,乾性阳刚,富有刚健中正诸德,孔子法乾,取义于阳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黄帝归藏易首坤,坤性阴柔,老子法坤,取义于阴柔,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有人嘲笑道家之道是“阴之道”,不是没有道理的。
独阳不生,孤阴不长,孔子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故儒家阳中有阴,集阳刚阴柔诸美;道家阴中有阳,静中有动,不乏阳刚之气,坤卦说“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所以,说道家虚静,也是相对而言。《老子二十五章》对本体的描述有“周行而不殆”句,亦合《易经》“不易”和“性健”之旨。
但道家毕竟主乎阴柔,其本体论毕竟偏于虚静和归本虚静,其经典更多的是对虚静无为的强调,人生唯重超脱,政治唯倡无为。坤元不能涵盖乾元,乾元则可以涵盖坤元也。儒家乾坤并建,阴阳刚柔圆满统一,毕竟高于道家。
佛道强调空寂和虚静,殊不知,空寂的尽头,是生生不息至诚无息;虚静的尽头,是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儒眼看老子》)
儒家认证的道体,虚静而生生不息,空寂而新新不已,最得道体之全。熊十力先生指出:
“乾元遍为万物实体,即于一一物而皆见为乾元,是故于器而见道,于气而显理,于物而知神,于形下而识形上,于形色而睹天性,于相对而证入绝对,于小己而透悟大我,于肉体而悟为神帝。彻乎此者,不独无生死海可厌离,实乃于人间世而显天德。人生日新盛德,富有大业,一皆天德之行健不息也。范围天地之化,裁成天地之道。曲成万物,辅相万物,极乎天地咸位,万物并育,一皆天德之行健不息也。人禀天德以成人能,即于人道实现天德,天人本不二,非可求天道于人道之外也。”(《十力语要初续》)
又说:“孟子‘形色天性也’一语,直含佛氏《大般若》无量甚深微妙义,有其长处而无其流弊。《般若》破相显性,何如不破相而于相显性?破之固以遮执,而亦易于耽空,且有性相不得融一之过,故孟子语更妙也。诚知形色即天性,即于世间直证为天性流行,岂复有世间相乎?于一一物象或器界直认为天性显现,岂复有物象或器界相乎?于小己直证入天性,岂复有小已相乎?孟子即相显性,则不待破相而相缚已无。”云云(《摧惑显宗记》)
“于一一物而皆见为乾元”,相当于“一归万法”---一指道体,万法指一切现象。佛教认证的“一”是“无生”的,只能讲“万法归一”,不能讲“一归万法”,道及最高处,有割裂体用之嫌。熊十力这两段话对乾元真理作了很好的说明,亦揭示了佛道两家的根本性区别,值得求道之士三复。
责任编辑:李泗榕
【上一篇】【唐文明】康有为与当下中国的思想界
【下一篇】【蒋庆】儒教宪政的监督形式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