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军 主编《切磋(甲辰集)》正式出版

栏目:
发布时间:2025-04-24 21:04:24
标签:
曾海军

作者简介:曾海军,男,西元一九七六年生,湖南平江人,中山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四川大学哲学系《切磋集》系列书系主编,著有《神明易道:〈周易•系辞〉解释史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诸子时代的秩序追寻——晚周哲学论集》(巴蜀书社2017年)。

曾海军 主编《切磋(甲辰集)》正式出版

 

 

 

书名:《切磋(甲辰集)》

主编:曾海军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0月

 

 

【图书简介

 

由四川大学哲学系主办的《切磋(甲辰集)》,于2024年10月在四川大学出版社顺利出版。《切磋集》为做儒家学问的师生提供一个切磋思想成果的平台,收录四川大学哲学系儒家研究方向的师友论文,2010年以来已出版九集。此次出版的《切磋(甲辰集)》由曾海军老师担任主编,一共收录儒家哲学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十一篇和两篇文献整理。

 

主编简介

 

曾海军,男,1976年生,湖南平江人,哲学博士,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以儒家哲学和晚周诸子哲学为主要研究方向。主编“切磋”系列论文集,出版专著《诸子时代的秩序追寻——晚周哲学论集》(巴蜀书社,2017年)、《诸子的生活世界》(四川辞书出版社,2018年),点校《宋元孝经学五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

 

目录

 

特稿

朱子学与东亚书院、学塾的传统

——兼论日本的学规…………〔日〕吾妻重二(3)

 

学术论文

《礼记·儒行》小考……………………高小强(27)

论天理的活动性如何可能………………曾海军(45)

蔡沈《书集传》对尧德的诠释

——兼与《尚书正义》对比……………徐亚兰(58)

朱子辨君子与小人

——以义利为中心………………………王欣雨(73)

 

理学班专区

朱子感应论探微…………………………李秋莎(97)

道德三义…………………………………张传海(117)

乾卦四德解义……………………………吴 婕(185)

 

学位论文

论朱子“志是心之深处”………………刘卓然(207)

“五诰”何以观仁:

殷民、殷王与殷制………………………沈 复(224)

求仁、不违仁与安仁

——以子路、颜子与孔子论志为中心…曹海涛(256)

 

文献整理

周子抄释商正

…………周子 原著 吕泾野 抄释 丁纪 商正(289)

灵峰精舍学规………夏灵峰 著 吴江天 整理(335)

 

提要

 

特稿

 

朱子学与东亚书院、学塾的传统

——兼论日本的学规

 

作者:〔日〕吾妻重二

 

“文化”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会有很多种解释,但我们至少可以说,“文化”常是通过与其他地域的相互接触而展开、成形的。例如,我们常常说“欧洲文化”、“中国文化”、“日本文化”等等,而所谓“欧洲文化”并不是单纯的,而是与非欧洲世界起源的基督教、伊斯兰地域等有漫长的历史交流而成立的。“中国文化”或“日本文化”也是如此,在过去也通过与印度、欧洲、美国等各地文化的接触而互动、展开,今后,这种交流也会继续开展下去。

 

特别是东亚地域之间的距离很近,文化的交流涉及很多方面,到现代也在多种领域中有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交涉。可以说,文化是能超越国界而展开的。

 

在此,笔者拟根据这种“文化交涉”(Cultural Interaction)的观点,对书院文化与近世中国、东亚世界这一问题试图探讨以供参考。

 

学术论文

 

《礼记·儒行》小考

作者:高小强

 

研读《儒行》,首先面临的便是其真伪问题,史上真有过夫子与哀公的这番对话,《儒行》不外其实录吗?倘如此,《儒行》岂不就是孔子思想的真实表达了?这方面或许会有一些证据,……然而,这么些记载,究竟哪些是出于真实的记录,哪些又是后人托名的写作,恐怕难以定论。不过,至少可以确定的是,汉、唐儒一般都肯定而并未怀疑过《儒行》,这种肯定的态度甚至一直延续到宋代,宋代君王还有过向近臣及新科进士颁赐《儒行》《中庸》的做法,后来渐次被颁赐《大学》与《中庸》所替代,理由大概是所谓《儒行》“词说不醇”吧。

 

论天理的活动性如何可能

作者:曾海军

 

对于程朱之“理”,牟宗三作了一个“只存有而不活动”的著名判断。与此同时,他又认为冯友兰对“理”的解释混淆了形构之理与存在之理。冯友兰将“理”解释为古希腊哲学中的“形式”,或新实在论的“共相”,牟氏判定其为形构之理而不及存在之理,还是颇有见地。但我们更关心的是,牟宗三作出“只存有而不活动”的研判究竟意味着什么。已经有很多学者指出这一论断充满了偏见,但要有针对性地阐明程朱之“理”的活动性内涵,这并不容易。实际上,经过现代学者对程朱之“理”不断地解释为“形式”或“共相”,“规律”或“准则”之类的,再要让“理”活动起来,似乎没有这种可能性了。尽管牟宗三对于程朱之“理”作出了“只存有而不活动”的误判,却提示我们“理”是否具有活动性内涵,其间的关系显得特别重大。本文试着探讨在现代性学术话语中,程朱之天理其活动性究竟如何可能。

 

蔡沈《书集传》对尧德的诠释

——兼与《尚书正义》对比

作者:徐亚兰

 

经典对于汉代人的意义类似于“宪法”,汉代经师通过诠释经典直接作用于现实政治与社会生活。汉代以降至宋初,经学几乎处于记诵之学的僵化状态。宋代学者通过“玩味”和“涵泳”的经典诠释方法使“经典对成德之学的作用成为可能,或者说,经典所具有的工夫论意义因之在理学中得到了凸显。”本文的研究希望以《书集传》对尧德诠释为例,在《尚书正义》的对比下,展现宋代学者诠释经典的路径与方法,突出其工夫论意涵。

 

朱子辨君子与小人

——以义利为中心

作者:王欣雨

 

朱子辨君子与小人,以圣人之言与圣人之心为准,对经典之中“君子”的用法有敏锐的分别,在不同语境下,不仅君子和小人有德、位上的含义差别,在以德论人品时,君子所处的位置则须在圣人、贤人、善人、信人等不同层次等级之中细细推究。可知,圣人之至德才是儒家真正的、终极的人格追求与标准。君子与小人之辨实属紧要,而其后仍有大段可为之事。

 

理学班专区

 

朱子感应论探微

作者:李秋莎

 

“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中庸》),人所混然中处的天地,并不仅是头顶之清轻、脚下之重浊,而是人知觉思虑所及的全部人事场域,是上下四方、往古来今。而遍在盈满天地之间的,是全体太极,是浩浩气化,是动静,是感应。

 

说是全体太极、全体气化,是分言形而上下。虽然理纯而气驳,但都是“全”,天下一太极,盈天地一气。说是动静、感应,则更强调理气不离而生生无穷。但是,动静和感应看起来几乎同义,所指向的也都是道理的流行通复与气化的生成不息,那为什么还要两言天下无非动静与天下无非感应呢?以似乎属心、属人的感应言之于天地,其意义何在?本文拟就朱子所论,探其微义。

 

道德三义

作者:张传海

 

朱子论佛老之学曰:“弥近理而大乱真。”自汉末佛教传入、魏晋间玄学兴起以迄于今,儒家道德之义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非道德乃至反道德,而是灵觉主义之类道德。灵觉主义之于中国,在魏晋隋唐则为释氏,宋明以来则为陆王,晚近百年来则为耶氏。释氏本心,耶氏本神,一主观,一客观,皆以灵觉为本根,此最足以惑人。张南轩曰:“有异端者乘间而入,横流于中国。儒而言道德性命者,不入于老,则入于释。”程子亦曰:“今人不学则己,如学焉,未有不归于禅也。却为他求道未有所得,思索既穷,乍见宽广处,其心便安于此。”程子之言可谓警醒之至!仿程子此言,我们今天未尝不可以说:“今人不学则已,如学焉,未有不归于平等、自由者也。”平等、自由之义未尝不可论。然以平等、自由为终极价值,便是以自家灵觉为本根,此既可以视作佛教本心之学之绪余,也可以视作耶教神本论之辩证的开显。所以,对我们今天来说,至为紧要的事情仍旧是:超越灵觉本体论对道德的遮蔽。

 

乾卦四德解义

作者:吴婕

 

理学家所言道德,乃自天德而言人之所得,陈淳尝谓“所谓天德者,自天而言,则此理公共,在天得之为天德,其道流行赋予,为物之所得,亦谓之天德。若就人论,则人得天之理以生,亦谓之天德;其所为纯得天理之真,而无人伪之杂,亦谓之天德。”故“天德”有四层含义:自天而言,乃普遍公共者;为物所得与人得之以生者,则由天至人;从人之所得与人之所行,则见天德之真实在我。故从其本源来说,在天;从其流行赋予,则在人物。如此,论天德首在推明天道,而《周易》作为众经之首,“乾之四德”是探讨此议题的大纲目。

 

学位论文

 

论朱子“志是心之深处”

作者:刘卓然

 

对于儒家学者来说,志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是儒家学问的端始,又贯彻其全部。理学家对于志有许多发明,如濂溪周子要学者以伊尹、颜子为志,确定儒者之志的范围;又说希贤、希圣、希天,指出志的浅深。伊川程子的《颜子所好何学论》,第一次明确指出圣人可学可至,又阐明为学之本和学圣之功。此外程子还强调志的存主义,区别志意,横渠张子则提出志公意私。陈北溪的《字义》,将志专门列出,并有许多发明。有学者认为,相对于前后儒者对志的讨论,朱子论志并没有新意。而钱宾四先生说,“志是心之深处一语,极堪研玩。理学家不言立志,皆由不了此义”,不仅提出朱子论志有要语,并认为此语对于领会志具有根本的意义。由此,讨论朱子“志是心之深处”一语,可以了解朱子志论的关键,也能对“志”有更深入的理解。

 

“五诰”何以观仁:殷民、殷王与殷制

作者:沈复

 

孔子有“‘五诰’可以观仁”一说,其揭示出了《尚书》“五诰”与仁这一儒家思想之核心的内在关联,故而堪称《尚书》学史上最值得关注的思想之一。“五诰”指的是《周书》中的《大诰》《康诰》《酒诰》《召诰》和《洛诰》五篇,五者皆成文于周初。诚如苏轼所言,周初面临着一“安殷之难”,意即安殷是周初所面临的社会政治主题,那么其自然也是“五诰”的主题,故而,周初安殷之事应当可以作为我们讨论“五诰”的着手处和理解“‘五诰’可以观仁”说的中心。其中,“安”并非狭义上的安抚,而是更为广义的安顿,遍见于“五诰”中的安抚怀柔自然属于“安”,而《大诰》中的征伐、《康诰》中的刑杀等亦应被视为“安”;“殷”则包含三个主要方面,即殷代遗民、殷代先王和殷代旧制。当周初之时,以武王、周公为核心的周初统治集团面临着十分复杂而严峻的社会政治环境,殷与周之间、周之王室与诸侯之间和周王室内部成员之间的三重矛盾共同构成了周初安殷的现实背景。本文即以周初安殷为中心和视角,分别论析周初统治者对于殷民、殷王和殷制之安顿,对“‘五诰’可以观仁”说进行阐释。

 

求仁、不违仁与安仁

——以子路、颜子与孔子论志为中心

作者:曹海涛

 

自有宋理学家出,“学以至圣人”渐为儒家学者之共识。“学以至圣人”,在伦理生活方面,直接关乎“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要过怎样的生活”这类根本问题;而其内里,又可引发对圣人之为圣人、达成圣人的方式与途径等不同面向的问题的思考与理解。要应对这些问题,在理学家看来,儒家学问有一重大关键内容,即圣贤气象问题,应予以优先重视。

 

文献整理

 

周子抄释商正

周子 原著

吕泾野 抄释

丁纪 商正

 

丁按:丁酉《朱子抄释商正》之后不久,《周子抄释商正》亦已完篇,惟置箧中数年,不曾示人。当时为《朱子抄释商正》所写按语中,虽谓对泾野内省不疚,然于其守程朱不变之疑终有所不能自安。顷读贺清麓集,每见其于泾野既极致敬意,然于其所以未能尽契朱子处亦不惜指为有欠沉潜工夫矣。因思辑清麓论泾野诸语置此篇端,适又来海南临高,手边文献未备,采撷不便,姑付阙如,以俟后来。

 

《周子抄释》卷首有胡五峰《〈通书〉序》、朱子《周子像赞》二篇。正文三卷,卷一内篇,收《太极图说》、《通书》全篇,附朱子《太极通书后序》三篇、张南轩《后跋》一篇;卷二外篇,为周子诗文选及杂记若干,附潘兴嗣撰《墓志铭》、朱子撰《行实录》;卷三附录,收《宋史》本传、蒲宗孟撰《墓碣铭》、何子举撰《墓室记》、朱子撰《事状》各篇,又《濂溪先生行录》一篇未具作者名,乃重出卷二朱子所撰《行实录》。附录卷无泾野释语,此次为节省篇幅,从略。

 

灵峰精舍学规

夏灵峰 

吴江天 整理

 

据民国十四年灵峰精舍铅印本。灵峰精舍为夏灵峰于浙江富阳里山创办的古典书院,经灵峰弟子刘可培、何绍韩、刘子民等人捐资兴建,于民国七年落成,《灵峰精舍学规》亦书此时。最初,《灵峰精舍学规》以单篇形式于民国八年(己未)由灵峰弟子张延玢与夏灵峰所著《孟子讲义》合印于河南开封,后又刊载于民国十年(辛酉)灵峰精舍自办刊物《灵峰小识》第一期。夏灵峰殁后,门弟子所编《灵峰先生纪念刊》亦刊载《学规》全文。现存《学规》单行本,乃民国十四年由灵峰精舍印行,为夏灵峰门弟子日常讲学用本。此版《学规》与《分科大旨》、《课程》合为一帙,另附王展成民国十四年(乙丑)所作《灵峰先生讲学宗旨》、夏灵峰之子夏成吉民国十三年(甲子)与朝鲜学者金榥(字尼晦)书信一通,均见载民国十四年刊印《灵峰小识》第七期,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夏灵峰平生经历与为学要旨。此次点校,以民国十四年灵峰精舍铅印本《灵峰精舍学规》为底本,参校民国八年《孟子讲义》、民国十年《灵峰小识第一期》与《灵峰先生纪念刊》。《学规》引用经传,十三经部分参考嘉庆二十年阮刻《十三经注疏》本,《四书》、《春秋繁露》等则参考中华书局整理本。《灵峰先生讲学大旨》、《复金尼晦》参校第七期《灵峰小识》。另将《纪念刊》所载《灵峰精舍季课考试第一期文题》单独摘出,附于文末。原文小字夹注、按语,皆标示以楷体。吴江天负责文字录入、通校、标点,张传海、王亚中、卢辰负责各版本对校。

 

责任编辑:近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