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博 著《晚明清初儒学转型研究》出版暨序言
书名:《晚明清初儒学转型研究》
作者:鹿博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3月1日
【内容简介】
本书指出晚明清初的儒学经历了“泛阳明学”由漫衍到解体的过程,以阳明学人士的流动、晚明清初阳明学与朱子学的诠释路径、阳明心学境界诉求的衍化、主体性思维的转向等为议题,从哲学及历史的维度,揭示了晚明清初儒学转型的细部因素及具体实现过程。
【作者简介】
鹿博,浙江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贵州师范大学阳明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宋明哲学、明清思想史。已出版专著两部,主持完成国家课题、省级重点课题、一般课题各一项,在研省级青年课题一项,学术文章见载《人民日报》《新华文摘》《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浙江社会科学》等报刊。
【目录】
【序】
盼望已久的一部厚重扎实的思想史著作,鹿博的《晚明清初儒学转型研究》,呈现在眼前,我感到分外惊喜。鹿博这部著作旨在研究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最重要的天崩地解时代的思想巨变与转型,这是一个高难的文化思想研究课题,历来说法很多。在20世纪,对这一重大问题的研究还如雾里观花,总隔一层,流行的看法是认为晚明清初是一个启蒙思想生成的巨变时代,但说法显得笼统空泛,缺乏真实的历史感,有套用西方思想发展模式的痕迹。有人把晚明说成是“思想裂变”的时代(比“思想巨变”的说法还厉害),但又不知“裂变”在哪里。更多的人还局限在“清代有无哲学”的争论上,不得要领。21世纪以来,人们思想眼界大开,新说纷呈,对这一时代的思想巨变与思想转型逐渐有了明晰的认识。“思想巨变”的空泛说法遭到质疑,人们不再泛泛研究晚明清初的“思想巨变”,而开始由对“思想巨变”的认识转向对“思想转向”的探讨,对明清儒学的演化与脉络作了多重描述:如尊德性向道问学的转向;宋学向汉学的转向;阳明学向朱子学的转向;思辨哲学向人文实证主义的转向等。尽管这些说法还多各执一偏,视界狭窄,但“思想转型”的宏大认识已呼之欲出。鹿博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层,明确提出了晚明清初的“儒学转型”问题,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与前人不同,她花了十年时间潜心研究这一重大问题,从全面开拓、搜辑、考定文献资料入手,把宏大的共时的探讨与细密的历时辨析结合起来,全面摸清了晚明清初各个派系复杂的思想走向,各个派系的思想演变的脉络及其分合纠葛;从概念史与范畴史的演化切入,发掘晚明清初儒学核心范畴的诠释思路与解读方法之变,融思想史研究与哲学研究为一体,把问题的研究从泛泛的“思想巨变”研究聚焦到“晚明清初儒学转型”上来。她是从五大思想维度上展开了对晚明清初的儒学转型的明晰探讨:
一是从整体上厘清了有关明清儒学思想转型的历史分期与思想分期的脉络,由此揭示了晚明清初的儒学转型实际上是经历了一个“泛阳明学”由漫衍到解体的过程。
二是借由对龙溪学脉、近溪学脉其师承、学承的流变的梳理,及对泰州门人子弟与东林党人、学人关系的研究,深入考察了晚明心学士人的流动、走向与“泛阳明学时代”解体之势的形成之间的关系,将注意力投向了对“人”的活动,即阳明心学末派人士的交游活动的考察,厘清了龙溪一脉及近溪开创的“旴江一脉”在晚明清初活动的实情,进而揭示了“二溪”各自后学思想的演化、转承的基本趋向。又以泰州、东林为例,详考了泰州人士与东林学派、党派之间的往来交游,梳理出两大思想流派之间关系从切近到疏远的过程。由此指出“泛阳明学”后期众儒者因流动间域的扩展,其学脉意识越发淡薄,呈现更为强烈的主体建构意志。
三是梳理、剖析了晚明清初阳明学、朱子学新的诠释路径与演变实况,更为细密地探讨了明清之际所谓“由王返朱”之说,心学修正思想流行之说,道学重构思潮泛滥之说等。在以个案探讨呈现晚明心学、朱子学基本面貌之后,又以学案研究切入对晚明清初重构道学之努力的考察,为晚明清初儒者的道统理解与传承提供了合理解释。
四是细致厘清了阳明心学境界诉求的衍化趋势,发掘“效验”议题经由阳明学至清初诸儒的发挥、重诠的重要价值与影响,由此揭明了清学的特具要素——实证主义生成的契机和具体显现。作者重点分析了阳明心学境界诉求及后期演化的必然趋势,围绕“工夫境界”与“境界工夫”在阳明后学思想家哲学体系中的发展、演变,境界诉求与共证渐趋发展为晚明清初文化界的共同诉求。由此作者梳理彰显出了“效验”议题在晚明清初的显现过程,揭示出了心学“效验”论向实证主义的过渡、转进历程。
五是对晚明清初儒学主体性思维的迁移历程与宋明道德性命之学在此之际的衰颓之势做了系统梳理与分析,揭示了明清儒学转型的哲学实现过程与表现。作者立足于晚明清初儒学主体性思维内涵的发掘,呈现出了晚明清初阳明心学由“合一”意志趋向“二分”思维的经过,系统厘清了晚明以降延至清中期的儒学性命论由形上义趋向世俗化的过程,并最终揭示出基于“天人合一”理念下的道德性命论于晚明清初已完成向突显个体感性人生、现实人生的世俗性命观的转进,促使心性之学暂退历史舞台成为定势。
在此基础之上,鹿博进一步从总体上对晚明清初的儒学转型作了四条简约醒目的总结:(1)晚明清初的儒学演化实质上就是一个“泛阳明学”解体的过程,王学成员从派系、思想两个层面走出,促成了晚明以降思想大融合趋势的形成;(2)明清之际儒者深入理学的方式,也是造成明清儒学思想转型的重要因素;(3)晚明诸类境界工夫论发展至清初,已具求真求实之诉求,明清儒学转型的重要内涵即为认识论向知识论的全面回归;(4)宋明道德性命之学的衰颓为晚明清初儒学转型提供了众多契机,而儒学转型实现的标志正在性命论世俗化的完成,儒学主体性思维从超越义解脱。
显然,鹿博对晚明清初的儒学转型的思想轨迹的描述十分清晰,她以充分的文献资料与过人的思辨眼光揭开了晚明清初儒学转型的真貌,视界博大,辨析细致,历史内涵丰富,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为后人提供了研究晚明清初儒学思想发展演变的更大空间。
我以为,由于中国封建君权社会长期发展的停滞性及儒家思想超强的文化保守惯性,中国古代社会并没有出现过“思想巨变”的时代,几千年的古代社会中发生的思想变化,都只是儒家在自身的惯性文化价值思想体系内部作着自我的调节、重构与转换,没有能突破儒家思想的牢固模式的禁锢,真正的思想巨变的出现还是到了“五四”时期。鹿博用“思想转型”来描述中国古代大变动时代的思想变化,我认为是很精确的,这对我们认识整个一部中国思想史都具有重要意义。读罢鹿博的这部著作,我深感欣慰,觉得新一代的学者成熟发展起来了。他们有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不为旧说所宥。他们凭资料史实说话,不说空话大话。他们的眼光贯通中西,返本开新,善于同世界各国展开文明对话交流。振兴中国未来文化学术的希望就寄托在这一代身上。在晚明清初的儒家思想转型的研究上,鹿博跨出了坚实的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她用充分的文献资料证成了晚明清初儒学转型的生成与演进,这就如同破解“哥德巴赫猜想”一样,她把晚明清初儒学转型这一“哥德巴赫猜想”的文化之谜破解到“1+2”,完全破解晚明清初的儒学思想转型也就为期不远了。
束景南
2023年11月7日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