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介行)忠毅先生文集》目录暨蒋庆序

栏目:
发布时间:2025-04-17 15:22:11
标签:

《皮忠毅先生文集》封面



皮介行先生照片

皮介行,字光文,男,民国44年(西历1955年)生于台北,原籍浙江临安。因高血压促发心脏病, 西历2011年7月8日在浙江桐乡逝世,终年56岁。


曾任《大学杂志》主编、《前进周刊》编辑、《南洋周报》主编、《民主报》编辑、《民众日报》记者、《在野杂志》总编辑。担任环球通讯社副总编期间采访中共十三大,为台湾首次公开接触中共中央的记者。后又任半人马评论主编、大爱中华评论主编。


后居中国大陆,为复兴儒家文化竭尽心力,自费编印《大爱中华》报,曾任武汉云深书院院长、一元一国学网总编、南京夫子庙孔府学校校长等工作,在互联网发表大量文章。


逝世后,儒门同仁议定其谥曰“忠毅先生”。


【序】

呜呼!皮介行先生辞世,数载于兹矣。癸巳冬,常州孔君祥东,以《皮忠毅公文集》见寄,嘱余序。余读其文,感慨良多矣!

皮介行先生,可谓儒门狂者也。其志见诸文,其情发诸言,其真性洋溢乎字里,其童心跃动于行间。读者阅文集自知,不须余赘言也。而观其行,曾因首访赵紫阳遭罢职、禁出境,然其统一中国之志不稍减;返大陆又倡儒学、兴文教,终以身殉。噫!先生以介行名者,真行介于石也!

先儒尝谓:有真性情,始有真学问;无真性情,必无真学问。观今之世,有真性情者,能几何?故真性情者,儒门所以为贵也。而如皮先生者,其为有真性情者乎!

皮先生辞世,祥东君赴其寝、抚其孤、哭其灵、发其讣、治其丧、主其祭、谋其葬。夫子所谓朋友死,无所归,于我殡之义,祥东君亲践之矣。葬罢,儒林议其谥,曰:“忠毅”。此百年来儒家首行谥礼,驳乱反正,其义大矣哉!谥罢,祥东君复编其集,今日《皮忠毅公文集》之裒辑付梓,又祥东君之力也。皮先生在天之灵,亦可以告慰矣。

癸巳冬盘山叟蒋庆谨序于深圳莲花山畔之翻经斋





【后记】

为皮先生校对遗稿已经结束一段时日,多次想提笔写篇后记,又多次放下。回忆校稿的过程,如同聆听长者的教诲,而今是生死两隔的知音,写后记竟成了一件沉重的事情。每当脑海浮现出先生的名字,总感到有一颗卓然不群的心脏依然在身边跳动,那是与天地、与圣贤、与儒家近代风雨历程化为一体的灵魂,总能唤起我内心的光明。

2012年元旦之际,冯潘秋女士将皮先生的遗稿发给我,学术论文、时事散文、随笔等多达数百篇,在完成几篇之后,经过孔卫东先生的审阅,我最终接过了这个重担,承担先生诗歌之外的著作校稿。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也是对心性的砥砺,因为这些作品文体不同,体例不一,很多是即兴发挥、仓促创作的,标点混乱、繁简字混用、段落不明等等,引经据典也往往凭先生发挥记忆。

校稿的枯燥,被文字中的思想一扫而空。校对过程中,我深深的爱上了这些文体不一的文字,读起来如同一种享受。我与先生素未谋面,但可以看出先生生前是一个很随性的人,也是一个很率真质朴的人,他的思想有儒者的博大厚重,又有诗人的纯情浪漫,有精神归于天地造化的达观,又有对儒学命运的深沉忧虑。我学儒学十年以来,每每以儒者自称,以弘扬儒学为己任,但从未感到今人能对儒学的投入有如此之深,那是全部的生命,比起先生我几度汗颜。我恍然明白,当一个人自称儒者的时候,意味着他已经把生命交给了上天。敬天保民,是儒者的精神特质。内心有对天地的敬畏,才能塑成伟大的人格,不凡的精神力量,超越古今的哲思玄想;有对生民命运的忧虑,才能凝结为忧国忧民的情怀,吾国吾民何去何从的历史追问,文明返本开新的学术旨趣。

在乡间的耕读,在云深书院的辛苦经营,在光文讲堂的侃侃而谈,在网络论学的深情执着,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现代儒者的身影。先生身上沉淀着传统儒者的人格追求,又在时时思索儒学如何活在当下,安顿今人的心灵,重塑中华的文明秩序。文如其人,这些文字不假矫饰,字字皆是先生之心血,篇篇皆是先生之音容笑貌。文章中蕴含着儒学新变的思想萌动,承载着儒者安身立命的心灵之路,这是一个时代的命题,先生已在默默的笔耕。或许,很多思考还未来得及记录,斯人已永别我辈。

先生的遗文已部分的为我们实现儒学的现代语境转化,已部分的实现把现代生活融化入儒学的价值体系,因此,它们不但是今人学习儒学的教材,也具备这个时代所需的学术积淀。先生从历史深处走来,传递着圣学的文脉,又走入天地宇宙,撒播文教的种子,必将有更多的生命被唤醒,加入历史的洪流。

圣脉不绝,斯文在兹。读者当心怀敬意阅读先生的遗文,感受圣学化育生民的谆谆温情。

岛市古琴家协会国学委员会主任 王忠坤





【目录】

第一辑《儒学专论》

修养提纲之一
修养提纲之二
修养提纲之三
性善论
论学书
也谈孔子的遗产——神圣价值
毋意必我固——毋意必固我
孔子是悟道者——三谈神圣心灵
礼赞圣人——批评价值的流民意识
儒教是论出来的吗?
再论儒者的爱恨情仇
儒学能量论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从陈寅恪三纲六纪谈起试论儒学与现代性的问题
现代人应如何看心性儒学——试与赵汀阳教授商榷
试评蒋庆先生的『三重合法性』论说
文化需融通以求其大——就内圣外王之道与蒋庆商榷谈谈所谓『仁政』的合法性论说
关于『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语之解说问题
质疑牟宗三对孔子利命仁的判断
关于『半部《论语》治天下』武汉讲座
政治儒家很糟糕吗?——就教于杜维明
与慕仁先生的讨论
从王阳明《训蒙大意》谈儒学教育之方法
君子儒与小人儒
与东海君谈道德的施用
道德优于权位——谈儒者的政治态度

第二辑《儒门事议》

让奥运的光荣归属于全体中国人!
五千年的悲愿与奋起——我的奥运观
谴责中国时报的下流心术——坚决驳斥对京奥的污蔑
太平洋文化基金会副执行长吴建国
2559北京奥运——孔府与儒学界应该做些什么?
试论中国特色礼乐政治之可能性
曲阜建大教堂之我见
建立以中国历史文化为主体的孔子纪年制度
与陈明教授讨论『孟母堂』问题
从『孟母堂』被取缔谈我们的教改理念
敬告上海市教育局——我对孟母堂的评说之三
平反孔子是重建灵性神州的必要——谈天安门孔子像
也说平等——谈谈易中天的胡涂哲学
心性修为与企业软实力建设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向今日之青年提点意见!
为什么只能『用中国解释中国』?
敬致『陕西孔子研究会』
从克己复礼谈经典与力行
背离主体,何有自由?——敬达王忠先生
展开智慧人生与中道思想建立反省文化与德性社会
如何看待《孔子世家谱》——与朱维铮商榷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也谈施琅评价问题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读《孔诞、儒家与中国文化》一文有感
把中华民族的爱找回来

第三辑《兴儒倡言》全部

缘结大方学校,琳琅犹存古雅之一
改革『大成至圣先师奉祀体系』——迎接中华新世纪
改革『大成至圣先师奉祀体系』之二——讨论
留取一片丹心,成就人间大爱!
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给《原道》的建言
我们应该如何追求儒学的复兴——向《原道网》进一言
《原道》可真是雷大雨小啊!
《中华民族人文史系年》写作构想
致《儒学联合论坛》的公开信
《太一之爱》论坛宣言
谁与斯人慷慨同——给鸳湖书局的祝福
书院的价值与意义在重建儒学精神
评介刘明武先生《寻找元文化》一书——兼及文化复兴之道
读经及其联想
谈谈反读经的蒙味心灵
再植灵根,重起神性——期待《论语》回到人间
权力意志与儒学青年
拥抱儒学挥别鲁迅与柏杨
再谈鲁迅
成心忘然后可进于道——再评鲁迅的『礼教吃人』
我看儒教运动
当前复兴儒学儒教的若干设想
《诗经》与我们的身心修养
一切之庄严,从自我开始——敬达天涯网友
有关『儒教』建设的一点想法
心学是人类智慧的最深法门——再谈中国学术价值重建问题
如何重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
以儒学思想教化民族幼苗——中华复兴的根本要图
敬致《原道》十周年贺词
走向文化主体之昂扬壮大——也谈读经运动
请选用《文化主体主义》之大旗!
恢复民族自信心从孔子 Kongzi 的译名开始——反思五四
请善待中华灵性资粮——与反儒人士谈儒学
复兴国学以支撑中华崛起——试评建设国学门的争论
敬贺『第五届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召开
建设爱与光明的儒学教育
敬祝中华义理经典研讨大会庄严成功
儒学道场论纲
谈书院的价值与意义——儒学教育精神的重建
中国君子的天命召唤与人文追求
中国文化意像的爱恋与追寻
试论儒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呼唤经学回归——重建中国学术之核心价值
现代化的除魅与礼乐中华之推动
请自任以天下之重——敬致《原道》诸君
请自任以天下之重之二
答复恺玄先生
《太极之爱》论坛宣言
《太极之爱论坛》
孔子2557年开年记感
皮先生在中国儒教网的评论
再谈中国文化主体与孔子纪年制度
中国思想愚蠢吗?——与黎鸣先生商榷

第四辑《四书讲习》

嘉兴『鸳湖四书研习班』
写在『鸳湖四书研习班』启动之前
『鸳湖四书研习班』第一讲如何学习《论语》
『鸳湖四书研习班』第二讲学习为成人之本
『鸳湖四书研习班』第三讲礼之用和为
『鸳湖四书研习班』第四讲知人与自知
『鸳湖四书研习班』第五讲知天命而悟大道〔上〕
『鸳湖四书研习班』第六讲知天命而悟大道〔下〕
『鸳湖四书研习班』第七讲观人之道
『鸳湖四书研习班』第八讲言与行的关系
『鸳湖四书研习班』第九讲为政之道
『鸳湖四书研习班』第十讲仁之追寻
『鸳湖四书研习班』第十一讲君子的风仪

第五辑《光文讲堂》

光文讲堂手记01
光文讲堂手记02
光文讲堂手记03
光文讲堂手记04
光文讲堂手记05
光文讲堂手记06
光文讲堂手记07
光文讲堂手记08
光文讲堂手记09
光文讲堂手记10
光文讲堂手记11
光文讲堂手记12
光文讲堂手记13
光文讲堂手记14
光文讲堂手记15
光文讲堂手记16
光文讲堂手记17
光文讲堂手记18
光文讲堂手记19
光文讲堂手记20
光文讲堂手记21
光文讲堂手记22
光文讲堂手记23
光文讲堂手记24

第六辑《诗歌文赋》及新文章

莫干山歌
我在雨中种豆
曲阜拜谒圣灵记
儒者颂歌
感赋
中秋记感
怅望神州
谒圣庙有感
别哭
丹心
两岸东吴行吟
痛悼张纯如女士
记皮家古柏
故乡故国两迷离
望月
可怜故国梦
田野春歌
别嘉兴
流萤感旧
忆旧
故人离别
只是相思太久长
莫干山寻梦
游楠溪江
有感
参观台北花展
赠何可永
重逢
访子路庙竹坨故居游记
风叶的故事
溪河琴音

第七辑《萍踪毅影》

重回皮家湾
儒学神州重回首——记大陆学思之旅追忆
我采访中共十三大的缘起
我从历史走过——记大陆之旅
记我与台湾记者皮介行先生的交往(槟榔)
生如夏花——纪念皮介行君(高钫)
悼念皮介行先生(于善伟)
两岸情怀与文化复兴:以儒者皮介行为例(上)
两岸情怀与文化复兴:以儒者皮介行为例(下)
儒门志士天涯客万里归来鬓未苍——皮介行先生曲阜谒圣行记(段炎平)

后记:圣脉不绝,斯文在兹



附录一


讣告

皮介行先生,字光文,民国44年(西历1955年)生于台北,原籍浙江临安。因高血压促发心脏病,不幸于西历2011年7月8日早晨在浙江桐乡逝世。终年56岁。

皮介行先生,曾任《大学杂志》主编、《前进周刊》编辑、《南洋周报》主编、《民主报》编辑、《民众日报》记者、《在野杂志》总编辑。担任环球通讯社副总编期间采访中共十三大,为台湾首次公开接触中共中央的记者。后又任半人马评论主编、大爱中华评论主编。上世纪九十年代来大陆经商工作,历任三极高工教务主任、台商广东龙眼焊材厂副总经理等职。

皮介行先生是当代著名国学专家,以复兴中华文化为己任,为推广儒家文化竭尽心力。自费编印《大爱中华》报,曾任武汉云深书院院长、一元一国学网总编、南京夫子庙孔府学校校长等工作,同时在传统文化网站发表大量优秀的文章。

皮介行先生灵堂设于桐乡市濮院镇工贸大街1969号。遗体告别仪式时间待与皮介行先生亲属商定后发布。

特此讣告

皮介行先生治丧小组
西历二〇一一年七月八日


附: 治丧小组联系方式

海风 固定电话:0573-88835387 手机:13806735287
孔卫东 手机:13901492627 


附录二

议定皮介行“忠毅先生”之谥公告


泱泱华夏,礼乐之邦。谥法之制,固其一端。周公垂宪数千载以降,凡天子公卿之崩薨,朝廷重臣之物故,司礼者辄视其平生德业之崇卑,赠以谥封。以寓荣辱,以资劝戒。实亦孔子《春秋》褒贬之义也。


汉魏以来,士君子立德、立功、立言可称不朽而不及位者,师友故交每考其平生之行谊实迹,道德文章,易其名讳,以表尊尚。此私谥之制,非惟无违古圣谥法制作之本义,抑亦亚圣天爵人爵一义之推广也。


皮介行先生之逝,同道友朋既忍痛经纪其丧,复念其德劭行高,足为学者矜式,不可无谥。乃近世夷夏倒置殊甚,斯文荡然,且皮介行先生一生颠沛民间,其谥固无涉今之有司。责在吾人也。


吾人考皮介行先生生平,生于海岛,心系一统。仰钻圣道,笃行仁义。处匹夫之位,膺天下之任。虑国忘家,善行不怠。临患不反,经德不回。乃循古易名之例,议定其谥曰“忠毅先生”。世之有道君子其深察而谨志焉!


皮忠毅先生不朽!


皮介行先生治丧委员会


孔元二五六二年九月初二日
西历2011年9月28日


相关链接

儒家邮报第161期(悼念皮介行先生专辑)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