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云飞】孟子论“存”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25-04-12 11:54:36
标签:

孟子论“存”

作者:崔云飞

来源:“儒道释身心修养工夫故事”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三月初二日戊戌

          耶稣2025年3月30日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人的生存就是要顺天行道。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存乎人,就是道义在人的反映,就是眼睛。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于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这里就是君子存之,就是君子存留了天理、仁义,进而由仁义行。所以,人的信中必须保存道义。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强调“存心”的概念,进而用仁义礼智存心。这里的存等于是让信中充满了仁义礼智的知识,保存了诸多的记忆、意识内容。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櫱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这里就是以道义存心,但却时刻都伤害他,最终导致道心的丧失。

 

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操则存,舍则亡,更是描述了道心的状态,只有保持、操作、使用道心,那么道心就长期保存,否则道心就丧失了。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存心与尽心是两个状态。存心是保持道义,尽心则是发用道义。

 

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孟子提出“所过者化、所存者神”。过者化,就是外用的教化。存者神,就是用了道义之后,其状态难以言明的神奇。进而有了出神入化的概念。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这里的恒存就是时刻保持灾难疾病的意识,进而使得自己不忘危机。总是保持底线思维,意识到事物向负面转化。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这里否定了“王天下”的重要性,进而产生了超越性,就是追求“君子三乐”,分别是家庭伦理的完成、自我道德的完成、外王事业的完成。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君子所乐不存,就是要看轻外王,而注重内圣。最终注重的“君子所性”,即存留了仁义礼智。其中的“仁义礼智根于心”就是最重要的说法。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这里的“存”就是说只要人做到寡欲,那么,不存道义的人是很少的。如果人多欲,那么,存在道义的人是很少的。欲的多少决定了道义存在的多少。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