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文】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 ——创刊110周年·我与《船山学刊》

栏目:书评读感
发布时间:2025-04-10 23:25:37
标签:
张立文

作者简介:张立文,男,西历一九三五年生,浙江温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著有《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传统学引论》《和合学概论》《新人学导论》《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人道篇)》《周易思想研究》《朱熹思想研究》《船山思想研究》等。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

——创刊110周年·我与《船山学刊》

作者:张立文

来源:“船山学刊”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二月廿五日壬辰

          耶稣2025年3月24日

 

编者按:自1915年创刊以来,《船山学刊》始终以“立乎其大,着眼于远,显察于微”的情怀和精神,深耕船山思想研究,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十载风雨兼程,学刊不仅成为船山学研究的重镇,更凝聚了海内外学者的智慧与热忱。从前辈学人富于开创意义的奠基性论述,到年轻学人充满锐气的接续探索,再到海外学人跨越国界的研究与译介,每一篇文稿都烙印着学术与时代的对话,既见船山“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求索精神,亦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鲜活生命力。值此《船山学刊》创刊110周年之际,刊物公众号特开设“创刊110周年·我与《船山学刊》”随笔专栏,诚邀四海学人、读者与同仁,以笔墨为媒,共叙与百年老刊的学术情缘。无论是资深学者,还是学术新人,无论是学术上的启迪,还是情感上的共鸣,都欢迎与我们分享。让我们共同见证百年老刊的坚守与传承,续写她新时代的华章。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张立文

 

张立文,1935年生,浙江温州人,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和合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名誉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1983年,率先提出“哲学逻辑结构论”,对中国哲学思维进行逻辑结构的分析,突破西方哲学范畴分类法;1985年,率先建构了“传统学”,把传统学从文化学中分出来,对传统与传统学的内涵、研究对象、范围、方法、结构作了明确规定和系统阐述,使传统学成为独立的学科;1987年,建构了“新人学”体系,率先否定了卡西尔“人是符号的动物”,提出了“人是会自我创造的动物”,重新规定了人;1989年,率先提出并建构了“和合学”,对21世纪人类所共同面临的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间的五大冲突,及由此而引发的生态、社会、道德、精神、价值五大危机,提出了化解之道,即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原理。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出版《和合学——21世纪文化战略构想》《和合哲学论》《传统学引论》《宋明理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学与开新——王船山哲学思想》等专著35部。主编、合著《道》《理》《气》《心》《性》《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外儒学比较研究》等40余部。著作多次获国家、教育部及北京市社科优秀成果奖,并获退溪学国际学术奖。

 

船山学刊创百年,

重探灵泉能接天。

旧刊新命复兴梦,

万树桃花色正薿。

 

《船山学刊》何以创刊,一言以蔽之,忧患中国之忧,忧患中华民族之忧。在忧患中“船山学社”于1914年在湖南长沙成立了,翌年《船山学报》创刊。刘人熙在《〈船山学报〉叙意》中说:船山先生归隐故山,槲径荒丘,矻矻穷年,上继孔孟,下启圣贤。“船山之学,通天人,一事理,而独来独往之精神,足以廉顽而立懦,是圣门之狂狷、洙泗之津梁也。”其宗旨是“昌明正学”“广船山于天下,以新天下”,其主旨是守正创新。

 

一百多年来,《船山学刊》(承接《船山学报》)虽历经沧桑,但刊物以船山先生之“天崩地裂不汝恤,其生其死如飘烟”的顽强坚毅的精神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发展延续至今。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维护中华民族独立自主,以继往圣之绝学,绍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湖湘文化和船山精神为职责。

 

王船山一生坎坷、清贫,饱经磨难。他在明末清初那个动荡的时代,依据自己的生命智慧、价值理念参与了社会政治活动,却经冷静理智思考,觉得“兴亡多事天难定,去住皆愁梦未真”。于是,在康熙十四年(1675)的冬天,他迁居于荒僻的石船山下,新筑草舍,名为“湘西草堂”,并自题堂联曰:“芷香沅水三闾国,芜绿湘西一草堂。”所谓石船山,他在《船山记》中描述说:“船山,山之岑有石如船,顽石也,而以之名。其岡童,其溪渴,其靳有之木不给于荣,其草癯靡纷披而恒若凋,其田纵横相错而陇首不立,其沼凝浊以停而屡竭其濒,其前交蔽以絯送远之目,其右迤于平芜而不足以幽,其良禽过而不栖,其内趾之狞者与人肩摩而不忌,其农习视其堘埒之坍谬而不修,其俗旷百世而不知琴书之号。”这是一个十分荒凉、偏僻而人罕至的地方,同时也是文化、知识落后的处所。刘人熙说:“船山者,湘西之一片石耳,其形似船,自衡阳子王子隐居求志于此,船山遂名于世。”(刘人熙《〈船山学报〉叙意》)

 

 

 

船山在“湘西草堂”反思中华传统哲学、经学、政治学、史学、文学而成为时代巨人。他效法晋代刘琨力挽危局的举动以自况。在学术上他以张载为依归,赓续气体学而成气体学之集大成者。他构建“船山学”,与程(程颢、程颐)朱(熹)理体学,陆(九渊)王(守仁)心体学鼎足而三。

 

康熙十五年(1676)王船山在“湘西草堂”始撰《周易大象解》一卷,他认为《大象》与《彖》《爻》自别于一义,“唯《大象》则纯乎学《易》之理,而不与于筮”,有独到创新之见。康熙十八年(1679)撰成《庄子通》,他在《叙》中语:“己未春,避兵楂林山中,麏䴥之室也,众籁不喧,枯坐得以自念:念予以不能言之心,行乎不相涉之世,浮沉其侧者五年,弗获已,所以应之者,薄似庄生之术,得无大疚媿。”以此概述五年来在错综复杂形势下自己如何立身处世,及如何应对的方法,并给弟子讲解《庄子》。康熙二十三年(1684)初春王夫之大病,病中写成《俟解》,这是一部评论时弊和道德修养的笔记。次年孟春他又写成《张子正蒙注》,批判释、老,超越朱陆,绍承张载,阐发哲学思想等。

 

王夫之晚年,长期的哮喘病更加厉害,发作更为频繁。他“体羸多病,腕不胜砚,指不胜笔,犹时置楮墨于卧榻之旁,力疾而纂注”。这种不顾病体执着著书的精神,导源于其因文化自信、思想自信和理论自信而来的崇高信念。他在“指不胜笔”的情境下仍写作不绝的坚强精神也不断激励着后继者。他“自题墓石”,并自为铭曰:“抱刘越石之孤忠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幸全归于兹丘,固衔恤以永世。”①

 

王夫之潜居草堂十七年,贫病交加,犹发愤著书,对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其子王敔在《行述》中写道:“自入山以来,启瓮牗,秉孤灯,读十三经、廿一史及朱、张遗书,玩索研究。虽饥寒交迫,生死当前而不变。……于《四书》及《易》《诗》《书》《春秋》,各有《稗疏》,悉考订草木鱼虫山川器服,以及制度同异、字句参差,为前贤所疏略者。”他潜心钻研,竭力著述,鞠躬尽瘁而后已的精神,感人肺腑。这与他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学术的价值理想分不开。

 

船山一生,风骨嶙峋,时代的风涛、民族精神的砥砺和传统文化的涵养,使他培育起“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学术信念,陶铸出“壁立万仞,止争一线”的人格精神。

 

《船山学刊》赓续船山精神,弘扬船山学术思想和价值理想,创造性转化中华传统经学、史学、儒学、政治学、文学,并加以创新性发展。随着历史的发展,《船山学刊》与时俱进,虽经百年风风雨雨,名称几易,几度停刊又几度复刊,但其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船山学术精神、价值理想即“昌明正学”的宗旨始终未变,可谓道贯古今。百余年来国内外著名学者纷纷赐稿,他们抱“荆山之玉”,赋予并活化了《船山学刊》的生命力、影响力和创新力,使得刊物历久弥新。《船山学刊》立足百年发展,在新时代将以新生面、新思维、新理念、新价值,新学风,高扬中国化、时代化的船山学。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注释】
 
①刘琨,字越石,中山魏昌人,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初,琨之去晋阳也,虑及危亡而大耻不雪,亦知夷狄难以义伏,冀输写至诚,倖倖万一。每见将佐,发言慷慨,悲其道穷,欲率部曲死于贼垒。斯谋未果,竟为匹碑所拘,自知必死,神色怡如也。”(《刘琨列传》,《晋书》卷32,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686页。

 

责任编辑:近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