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彦】《孝经》与“大一统”古今阐发

栏目:学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4-10-08 15:05:10
标签:
袁彦

作者简介:袁彦,男,西元一九七二年生,湖南株洲人。多年从事儒学社会推广工作,原明伦书院广州分院院长,广州纵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全球私塾联谊会主负责人,现任广州桂第书院院长。

《孝经》与“大一统”古今阐发

作者:袁彦

来源:作者授权 首发



内 容 概 要

 

一、 《孝经》概述


年代、作者、主要内容、篇章、字数

大意、行文特点、结构完整、论述严谨

经学本质、历史地位、孝治天下

 

二、 《孝经》与《春秋》之特殊关系


孔子亲传,弟子整理;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仲尼;

 

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汉.太史公

三才之经纬,五行之纲纪—汉.董子《春秋繁露》;道德之渊源,治化之纲领。六经之本,皆出《孝经》--明.黄道周《孝经集传序》

 

微言大义、春秋笔法、案例判决、文字深奥、家法体例---拨乱反正、改制立法、反复王道

言简意赅、结构清晰、正面导向、通俗易懂、便于传颂---人心提拔、敬宗收族、正导王道

 

三、“大一统” 与三才之道(三重合法性)


• 继天奉元,养成万物;神圣价值源头;元年春王正月:以元之气--正天之端--正王之政—正诸侯之即位—正境内之治;自公侯至庶人、山川草木昆虫,一一系于正月

• 天地之大德曰生;人皆有父母(或无妻子兄弟),故统于孝道;人皆有身体,故孝可始于不敢毁伤…:由个体生命安顿—家庭—九族--社会—国家—协和万邦

• 以孝道一统天地(阴阳)、乾父坤母、民胞物与:鬼神、今古、华夷、鸟兽昆虫草木…

• 对比分裂:宗教(上帝真主神佛)、国家、君主、种族、地缘政治、阶级革命、民主 (平等自由) 、经济、生产力、科学、性别;另:环保、母爱、爱情…

•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夷狄、动植器矿物(环保、慈善、万物一体)

• 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天明地察;光于四海;通于神明…(继天奉元,养成万物)

 

四、“大一统”要素与孝道之特点发微


• 1、神圣性

• 2、最高性(对比:犹太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 3、道德性

• 4、中道性

• 5、双向性

• 6、制度性

 

五、孝道之具体内容


• 居敬、养乐、病忧、丧哀、祭严、谏诤、丧亲…(参见《论语》)

 

六、孝治天下之制度构建


• 孝敬--礼乐

• 养亲--仁政

• 扬名--名教

• 匡救--谏官

• 居治—察举

• 丧亲—丁忧

 

• 中国治理模式:大一统、创业垂统、敬宗收族、网状关系、治理成本、幸福感

• 西方治理模式:一神论、科层体制、惟上下的原子化、破家、俱乐部化、冷漠感

 

• 无为与有为、社会组织宗族化、危机应对

 

七、现代企业的治理方案


1、经营理念、价值引导、人伦构建、思维方式...(参见前文)

2、制度设计:股东关系、员工简历、祖宗神位、寻根问祖、薪酬及奖罚制度、名誉制度、礼乐教化、任免考核、上下游传播、文化输出、企业墓地、子女及接班人培养...

3、由孝道引申至大一统,重构人类的消费理念、产品以及商业模式、游戏规则;

4、以孝道精神发展为财团(百年老店)的意义及条件:资金、团队、文化;

5、家族香火不断的奥秘:敬天保民、创业垂统、开枝散叶;

6、企业精神不灭:感天动地、名垂青史、报亲/护国/敬天(宗庙);

 

八、企业的人才培养


• 耕读、经史、明理、习劳

• 礼乐、祭祀、人情、伦理

• 社会与基层实践、士魂商才、《论语》和算盘、君子不器

 

九、 提问互动


二十四孝、重男轻女、分裂的韩国、谍战影视、显隐慈善、愚孝、体罚、社保…

世界“孝道奖” VS 诺贝尔“和平奖”


 

 

 

尊敬的邵校长、各位老师同学:

 

下午好!

 

和邵校长认识有数年了!好像是2017年,我来到曲阜春耕园,跟邵校长做了一次长谈。然后到年底,就把邵校长请出山,给民间国学教育界带来了很多珍贵的教学经验,以及成果分享。个人确实特别钦佩邵校长!这么多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坚定不移的来做中国文化的推广,带动传统文化的复兴。特别是全日制的国学教育,确实非常不容易。但是邵校长确实能量十足,非常人所比。所以说她在这一领域被公认卓有成效!今天在座的师生,先要给你们的校长一个掌声。

 

下午有幸来到我们的经学班,看到大家年龄都比较小一点,估计就是初中的年龄,大一点的16岁,深有感触。对于“经学”,确实在当下来讲非常不易。失传了很多年和好几代人,甚至很多人对经学都有一些误解,不过认为如此:我读一点经典,然后看看注释,然后能讲解出来,发挥一下,就是经学。这是非常大的认知误区。经学不光是经典,也就是“十三经”,包括相配套的注释系统,如汉学的,宋学的,清代的;还包括特别是两汉经学系统的阐发,以及不同的家法师法,即对不同的流派都要有所研究和辨析。

 

在此体系当中,比如说“十三经”,相当于一个素材,就相当于平常吃的大米或者面粉。但如果没有将其做成比如说米饭或者包子馒头,就还不能称之为经学。在此意义上来讲:对经学的学习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过程,需要旷日持久,并且还要有一定的师承。不是说我一个人好像把这些书拿过来读,就可以去自学成才,其难度和可能性是比较大的!这是一方面,包括其中的文本注解,架构体系的学习;另外一方面,经学最核心的本质,就是要面对社会实际,要能提出怎样去分析、解决,以及应对的方案。要提出解决方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经世致用”。这意味着必须有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亲身的体会,以及了解探索,再结合前人学问发用。这种经学的体系,我们叫复古更化---追根溯源,返本开新---即要落实到当下!

 

那今天下午我跟大家一起学习《孝经》。讲座题目叫“《孝经》与现代企业治理”。但实际上,这不是本人的原意。因为之前给企业人士,如企业家和管理人员讲儒学的课程比较多。所以要投其所好,让他们产生兴趣,基本上就会跟企业沾边,起码让他们能有兴趣来听。如果纯粹讲学理学问,一个是他们听着也比较辛苦和困难,另外可能兴趣就没那么浓。那么实际的主题应该叫“《孝经》与‘大一统’古今阐发”,这也就是一个属于经学范畴的课题。 “大一统”在经学尤其是今文经学当中,是一个最重要的条例。自古以来,研究和注释《孝经》,并加以阐述阐发的非常多。但是本人可以说有很大的信心:虽然水平不高,但是我的出发点、思路和角度,还是比较另类与特别的,也还真是没有其他人按此种方式讲过。

 

大致有两个特点:第一,我是以蒋庆先生的学理学问体系作为一把钥匙。首先是进入到“公羊学”当中,然后再进入到《孝经》当中,去分析判断《孝经》的内容、性质,以及价值、意义,然后得出相关结论;另外,我注《孝经》有一个框架、体系,以及完整的建构。并不是随文解义,把一条条的条目拉出来发挥。而是有一个整体的建构框架,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上下要自洽,有完整的论据链条。那下面当我涉及到这几点,大家就容易理解了!

 

对于《孝经》,我想在座的各位同学,应该是非常熟悉的。本人最开始接触《孝经》,是在一本读经教材,叫《孝悌三百千》。大家一看这个名字,就知道属于蒙学教材,把《孝经》归为蒙学类。最开始我也报同样印象,想当然的认为《孝经》就是蒙学性质的一本教材,一门准经典。但实际上多年下来,才发现这是极大的误解。《孝经》的意义、分量、地位,以及作用、价值,跟蒙学还是有非常大的不同!


就《孝经》本身来讲,个人认为是由孔子和其弟子亲自所著的一部真正的经典!跟其他的儒家经典也是大致相同,由孔子亲述,然后再由弟子们来整理。《孝经》的篇幅不长,大概也就是2,000字。在“四书五经”当中,算是字数和篇幅最少的一本经典,然结构严谨、逻辑缜密。其文字特点跟《易传》和《中庸》非常接近,而跟蒙学大相径庭,确实是孔子亲述。那从此意义讲,《孝经》是一本真正的经学经典!其被后世列为“十三经”之一,历朝历代推崇备至,甚至达到无以复加的至高历史地位!

 

《孝经》对于中国人的价值理念、道德观念、风俗政治,以及对于朝廷治国的影响至深。全世界应该没有其他民族,或文明,像我们中国人和中华文明一样,对孝道这么推崇。以至于历代的正统王朝,都会讲“本朝以孝治天下”。这里的“孝”不是指“孝”的条目、概念,或品德,而就是指《孝经》。即以《孝经》治天下,以《孝经》治国,跟《春秋》之性质作用一样。

 

《春秋》大家知道,是一部改制立法的经典,就叫王道义法。那《孝经》的地位实际上有异曲同工,即同等的地位。众所周知,在《孝经纬.钩命诀》当中,孔子有讲“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大家对此应该非常熟悉。说实在的,这句话我在多年之前接触时,就觉得不是太能理解。当时仅仅是一闪而过,好像是说孔子的理想在《春秋》,即恢复王道,使得天下大同。那《孝经》讲孝道,就比较容易生活化,即可以通过日常从小处做起。所谓凡事必做于细,好像指的是先后主次之意。但是一直觉得不能太说服自己,总觉得过于简单肤浅。

 

就在近两年,因为读《春秋》,以及蒋先生的有关“王道政治”、“政治儒学”系列著作,其主要是对《春秋公羊传》进行发挥。我突然意识到,明白了圣人孔子为什么讲这句话。实际上,《春秋》和《孝经》讲的都是儒家的核心价值义理,即“王道政治”的价值义理---“大一统”。两者仅仅是立足不同的角度,针对不同的对象,通过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行文风格,阐述“大一统”之价值与功用!

 

首先来讲,到底《春秋》和《孝经》为什么说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以及两者之间的特殊关系。对《春秋》的评价莫过于太史公,即“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没有其他人对《春秋》的评价比太史公更加的精准、到位和权威。《春秋》的一大特点是文字深奥,尤其是《公羊传》。 《春秋》三传,左传比较容易理解一点,因为讲的是故事,有情节。而《春秋公羊传》讲微言大义,如果没有后世的注疏,是很难理解孔子作《春秋》的本意。光从文字训诂层面,是根本无法理解所谓《春秋》笔法。

 

大家也知道,孔子作《春秋》有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孔子视当时社会礼崩乐坏,天下无道之极,以致臣弑君、子弑父。孔子通过不载之空言,重在把这段历史种以负面为主的教材,比如贬天子退诸侯一一加以王心圣意的评判。用《春秋》笔法--笔则笔,削则削--给予不同的褒贬。就相当于“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是通过尤其对负面的案例判决,来拨乱反正,去改制立法,复兴王道,这就是《春秋》之真正意义所在,以及其风格和特点。

 

对比之下,《孝经》就有截然不同的特点。第一,《孝经》的篇幅很少,文字也比较易懂,可说朗朗上口。 对于《春秋》而言,从古到今,能去解读,特别是理解《公羊传》的少之又少;然而历朝历代都能读懂《孝经》。作为一部天下普及的经典,上到白发苍苍的老头老太,下到三尺孩童,都容易理解其内容。

 

《孝经》是通过一种正面价值--孝道--为核心,进行层层阐发。而且结构清晰,没有像《春秋》那样特别繁多的案例。 后者涉及有大量的人名和历史背景,但是《孝经》除了比如“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之外,没有其他具体的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所以非常容易理解,可以直译,也可以广为传诵。 《孝经》主要是通过对孝之德行的阐发,由浅入深的提拔人心,跟《春秋》重在揭露人性之恶完全二致。《孝经》没有去刻意提及人性之恶,而是激发人的仁心善念去提升,通过孝以明德、齐家,再上升到治国和天下,一层一层正面去导向王道!

 

后世对《孝经》的评价,首推郑康成先生的“《孝经》者,三才之经纬,五行之纲纪”。三才就是“天地人三才”之道,是中国文化当中最核心的一个概念。所谓三才之道,包蒋庆先生论述王道政治的三才之道,即三重合法性! 具体即指神圣超越的合法性,历史文化的合法性,人心民意的合法性。王道政治必须具备天地人三才之道,即合法性。那《孝经》就是三才之道,即三重合法性最根本指导,就是所谓经纬; 至于“五行之纲纪”之论,则更加震撼!太极阴阳五行,是中国人的独有思维,或者说所谓哲学思维。五行可以涵盖天地万物,包括之间的复杂关系。换言之,把握好《孝经》就可以把握天地万物!

 

另外提下明朝的黄道周,一位非常出名的忠臣大儒。他推崇“道德之渊源,治化之纲领,六经之本皆出《孝经》”。 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以其如此小篇幅的一部经典,居然判为六经之根本,该评价可谓至高无上!大家应该会感到好奇,《春秋》跟《孝经》的特殊关系,其根本共同点,讲述的是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的。即“孔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就是如何去实现“大一统”,亦即天下归往、王道复兴!

 

现在正式切入到主题,即“《孝经》与‘大一统’”。对于“大一统”,如果大家没有一个印象,可能后面理解比较困难。有同学把它概括为一个没有边界的国家,很好。无论是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即山川草木昆虫,莫不皆系于正月。 “大一统”,应该大家都不陌生,现在有很多人经常都挂在嘴上。比如说我们之所以要收复台湾,是因为中国历来就是“大一统”。即更多的理解为统一,即专对版图、政权或权力而言。然而这仅仅是“统一”,而非“大一统”。“大”是指推崇。而“大一统”的含义简而言之,指政治包括法律在内,我们的伦理、道德,甚至是经济、艺术、建筑等等,都有一个神圣的价值,即天道。所谓继天奉元,养成万物!这方面的引申有很多,比如说“大一统”就是宇宙最高的价值,所谓本体。

 

我们主要还是讲:人类的政治也好,法律也好,伦理也好,道德也好,经济也好,艺术也好,音乐也好,都有一个总的神圣价值来维系。这出自《春秋公羊传》首句开篇“元年春王正月”,何休解释为:以元之气正天之端--正王之政--正诸侯之即位--正境内之治;自公侯至庶人、山川草木昆虫,一一系于正月。以元之气,正天之端:元是先天的,元气是天的起源,比天更高一个维度,所以叫元气或叫天元。有了元的开始,才有了天之端,是大中至正的天。有了此天之端才能正王之政;有了禀大中至正天元的王之政,才能正诸侯即位,即应该如何去得到并行使权利;即位之后就有正境内之治,整个政治才能明德亲民。所述都有一个神圣的价值源头,那“大一统”就意味着天无私覆、地无私载;自公侯以至于庶人,包括山川鸟兽草木虫鱼一一系于正月。系于正月可以理解就是“大一统”。如果之前比较少接触“大一统”概念,则需要一些时间去理解。

 

这些跟《孝经》以及“孝”又有什么关系?“大一统”于《春秋公羊传》来讲,是从上到下,从元气到天子、诸侯、公侯伯子男,再到庶民,以至动物植物、山川鸟兽虫鱼,即从高往下一直到万物;那《孝经》则不同,走了另外一条路径。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有生便存在孝道的可能。即每个个体生命,首先都有自己的身体。那身体是从父母的生生而来,父母的身体又是从祖父母等一代代的祖先而来。很多人也许没有妻儿,但一定会有父母。所以起码每一个个体的人都是有孝道基础的,即父母跟子女的互有关系。

 

我们先不做价值判断,比如说孝道是好是优是劣,或者有什么副作用,片面局限等等。它首先是有一个放置天下及四海皆准的特性:因为我们每个个体生命都有身体,故肯定是有父母。通过克明俊德(孝悌即德之本),再进一步亲睦九族,然后平章百姓,以达协和万邦,万物一体。

 

对于《孝经》和“大一统”之关系,本人受董子的影响启发非常大。在董子所著的《春秋繁露》当中,专门有解释《孝经》中的“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即用阴阳五行来解释所谓天经地义。以此而推,后世有讲乾父坤母:天是父,地是母,都是由董子而开端的,即由孝道引申而来!北宋横渠先生讲民胞物与,即所有人都是我的同胞。物也不光是动物植物,包括矿物器物。甚至是无形事物,跟我都是同一类。所谓万物一体为仁,就是由孝道引发而来的。那以此类推,孝道不光是可以推而广之,涵盖现实存在于世界的人类,也同样适用于鬼神,所以跨越古今。不光是我们当下的人有孝道,就是已经远离我们和过去的人,也是有孝道的,即父母祖辈都同样具有孝道。且将来子子孙孙不管多少代,跟今天的人一样也是有孝道。同样既包括中国人,所谓华夏,还有以前讲的夷狄,即现在所谓的地球村,四海一家,其他种族的人也都同样有孝道!中国人有孝道,欧洲人有孝道,非洲人也有孝道。那一直到鸟兽昆虫、日月星辰,动物植物等等。

 

上述并非个人的发挥,而是受董子的启发,以太极阴阳五行来涵盖而得出的结论。乍听有点匪夷所思,但是历朝历代就有认为,以《春秋公羊传》为代表的今文经学就有一些怪异之论。但我认为这完全是能够理解的! 不光是星辰日月、山川河流、鸟兽昆虫草木,就是矿物器物,比如杯子、桌子,投影机,就是今天我们引以为常的分子原子、电子质子、量子,都有孝道之质。除了实物,也包括非实物。比如说我们写一篇文章,作一首诗,组建的一个家庭、创办的一家企业,莫不有阴阳之道。所谓“一事一太极,万物有阴阳”。有太极阴阳和五行,就意味着存在孝道,所以大家明白,这也就是“大一统”的先决要素!

 

由此可见,一方面《春秋公羊传》讲的从上到下,万物不遗的角度和路径;另一方面,则是从下往上,由孝道来统合世间万物。即无论古今中外,山川草木。大到日月星辰、黑洞太空,小到分子原子;再到我们的七情六欲,即看不见摸不着的喜怒哀乐,无不有孝道!这就是另外一种形式对“大一统”的理解。估计相当多的人有点不敢相信,甚至震撼或是吃惊。但以上所述是先给大家一个印象,没有人这样讲过,但也确实是有根有据。像分子原子电子质子量子这些现代概念,属于个人的发挥。但其理念思想,都是可以从董子那里推导出来的!


 

今天为什么讲“大一统”,其意义究竟何在?那当然是要解决社会的现实问题。当今人类社会已经成为了所谓全球一体,对于传统社会而言绝对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当然有其正面价值,但在另外方面来讲,又似乎是危机重重。比如新产生出各种矛盾的冲突分裂及斗争,甚至对人类生存的危机非常之大。

 

比如说,因为宗教信仰而造成人类非常大的分裂。要知道即使是到了今天,任然有很多无休无止的战争和冲突。其起因就是宗教和信仰的不同,即文明的冲突。尤其是某些一神论的宗教固执认为只有自己的神才是真神,并以上帝选民自居。宗教战争在中国的历史上不太明显。但在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欧洲和中东,是非常残酷的人类血腥历史。因为不能统一,吾神跟尔神就不一样,结果造成严重的分裂。

 

第二个造成分裂的是国家意识,即从欧洲近三四百年兴起的民族国家观念。其实中国之前并没有像今天这种强烈的民族国家意识。即一个国家,必须有一个主体民族,甚至是单一民族,有共同的风俗语言习惯,有固定和明确的疆域主权等等概念。这在中国以前是没有,或者是不大明显。同样就不会因为这些概念产生对应的矛盾和冲突纷争。随着国家主权民族的意识在近代被不断地强化,发展到把所谓爱国主义和国家利益奉为最神圣的价值,不容侵犯的地步。那可想而知,全世界有这么多国家,都把爱国主义和国家利益视为最高价值,那人类的矛盾还少得了吗?今天你有美国梦,明天我有德国梦,都要复兴要强大,然后加上我们的中国梦,不可能和平共存。其实这并非中国人所固有,真正所有的是儒家天下大同的梦!所以过于强调国家民族意识,事实上是导致了人类非常大的纷争矛盾,以及冲突战争。

 

君主至上原来也是一种非常神圣的价值,是国家和民众的象征。在很长的历史时期起到了凝聚人心民意,团结上下的不可替代作用。但和国家民族意识一样,有其天然的局限性!比如说日本人认为天皇万世一系,所有日本人都是天皇的子民。所以在二次大战的时候,日本士兵包括神风特工队,支撑他们的信念就是为了天皇要去杀人,要去牺牲自己去玉碎,以后进入靖国神社。试想,他们为了天皇可以去效忠甚至送命,那我们中国人不就惨了吗!故纯粹君主至上观念同样有造成人类的分裂。

 

包括种族不同造成的人类分裂自更不用说! 最极端的例子就是二次大战,纳粹因为认为犹太人等为劣等民族,对其进行了大屠杀。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开始有部分人由自豪感上升到一种民族及民粹主义。比如宣称印度人为垃圾阿三,黑人愚蠢、懒惰,日本美国天生大坏蛋等等言论。种族主义也在开始侵蚀华夏文明,误导中国当下的舆论与风气,非常有可能会造成相关的冲突矛盾,何以实现人类的和睦相处!

 

地缘政治也是近代以来,造成国家民族乃至世界分裂的重要因素! 目前进行的俄乌战争,实际上不是因为别的原因,而恰恰就是地缘政治。你组织一些国家形成一个集团,我也纠集几个国家一起。当你把我逼急了,觉得没有安全感,就先下手为强把对方干掉。这就是地缘政治中的拉帮结派,尤其俄乌战争。懂得一点军事的都知道,现代战争不再像以前炮火洗地,或硝烟弥漫。其实炮弹和子弹真正在战场的杀伤力有限,而现在无人机以及信息技术加上卫星精确制导,一炸一个准。当下俄乌战争又是前所未有的高科技战争,可见高科技本就是双刃剑,一方面确实可以给人类带来便利福祉,另一方面让战争杀戮更加的登峰造极!

 

像我们这一代人包括更早的一代,曾深切体会到什么叫意识形态纷争。你是资本主义,我是社会主义;包括不同的阶级,如资产阶级、贫下中农、工人阶级等的人为分裂。在文化大革命最疯狂的年月,甚至连父母和子女因为不同的阶级,都必须划清界限甚至要相互检举仇视。数十年前,全球最为激烈的对抗是东西方的“冷战”,就是因为意识形态之争。所谓西方是资本主义,东方是社会主义。然后社会主义要把西方的资产阶级消灭,要让无产阶级专政,从而解放全人类。所以阶级革命和阶级斗争,对于以往中国人来讲,最是记忆犹新、刻骨铭心以及不堪回首的一段历史。

 

接下来是西方乃至全世界目前都特别流行的自由主义,即把自由民主平等奉为现代文明的最高和普世价值。众所周知:现在西方要跟中国脱钩,关系严重下滑,以致有对抗的潜在风险。源于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认为我们不是民主政体。因为没有多党竞选,以及一人一票的制度。本人并非反对民主,而是肯定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非要作为最高价值来评判一切,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先不说民主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以及不同的阶段,更重要还有其存在的文化背景差异。如果是以民主为标准,而把其他的价值统统抛开,只会造成不同国家、不同政体的撕裂甚至对抗。即便条件和背景相同,更遑论民主在内部与外部的天然分裂性质。

 

除了民主,目前全世界奉为最高追求目标的就是经济,包括生产力和科技。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强调发展经济,不管是早就实现了富裕的国家像日本美国新加坡等。他们的人均收入,早就超过贫穷国家几十上百倍,仍然没有说自己的经济足够了。还是强调要如何发展,不时抱怨GDP增长又低了,要去引进什么产业,加大投资,要去开发新领域的科技拉动经济。凡此种种,事实上更加剧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与撕裂!

 

对于那些不富裕的国家,着力发展经济是可以理解的。那有没有人问过,经济到底要到何种程度或标准,才会说还可以和足够了。或者不那么注重,可以放一放了。好像真的是没有!如果照此毫无节制的发展经济,不但不能带给人类真正的幸福,而且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都得完蛋!

 

前面也有提到科技尤其高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各国之所以如此重视,很大的原因是由于生存的压力。即别人有了某方面的高科技,而自己没有,就会寝食难安,担心哪一天醒来就被灭掉。美国联合西方要制裁中国的华为公司,尽管有其他方面的博弈。不可否认的主要原因是出于国家安全甚至生存的焦虑。其实中国要突破美国的高科技封锁,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如果高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更大的生存焦虑,造成国家之间的冲突矛盾与不信任。那能成为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吗?显然是不能的!


 

以上所涉是造成当下人类的矛盾和分裂最主要一些因素。 然而另外一方面,哪怕就是大家认为一些能为多数人接受的道德观念,比如男女平等、性别平等也存在不足。当然在一般情况下是正面的,没有太大副作用,但是一过了头就乱套了!尤其像现在西方流行的LGBT(多性别跨性别)运动,已经到了严重撕裂社会,形成人群对立的状况(2023年去加拿大美国旅行时,令我大为感慨,各地所见无处不有彩虹旗)。同性恋跨性别群体认为除了男女两个性别,还有其他的,比如什么中性、双性、跨性… 今天可以是男的,明天就可以是女的。或者同时又是男的又是女的,甚至动物类型的。各种奇奇怪怪,性别可以分为几十种上百种。而且他们认为是必须要社会尊重的弱势群体,必须要保护。他们要争取应有权利,争取法律地位,比如要配备给不同性别的洗手间;政府部门公司企业都必须给予各种不同的产假,包括专用办公室、用品设备等等。简直就是细思极恐!

 

所以性别也变成了撕裂社会的现实存在,而且非常严重!如果有人敢公开发言,认为世界上只有男女两个性别。那几乎接近自我毁灭,等同犯了严重甚至十恶不赦的政治错误,几近名声扫地。一帮人每天会追着你游行示威,公司企业也只好把你解雇,都没人敢租房子给你。绝对就是社死,被舆论谴责,或至死无葬身之地!为什么会造成如此耸人的分裂,如此厉害?跟西方的选票制度有关系。有同性倾向或者跨性别的,本来应该是很少数,比如3%~ 5%。但恰恰这些人极其团结,往往能起到决定作用。造成附和者不一定当选,但反对者肯定没戏的结局,最终变成了少数人绑架了多数。

 

前面主要有讲一些被不同时期视为最高价值,但造成人类、国家和世界分裂的因素。另有就是被给予一定肯定,如性别和男女平等,同样在当下也造成意想不到,甚至是更为古怪,令人匪夷所思的分裂。以致于如果不同意我的观点,你就是罪人的魔幻逻辑!

 

除了以上,还有一些虽然没有被推崇为最高价值,但被公认为正面,以及有非常积极作用的道德价值,比如环保就是当今的热门话题。其本身当然是一个很好的道德理念,然而西方的主流环保思想还是基于从所谓主客观关系的考量。比如温室气体会对人类造成什么样的伤害,动植物灭绝对人类的生存又如何等等…都还是从一种斤斤计较的利益关系去看待环保。而非从一种神圣价值,比如说从孝道和万物一体去看待。这不得不说是非常大的遗憾,缺失中国文化中“毋不敬”的精神元素!

 

至于谈及母爱,应该来讲是全世界共有的正面价值。母爱之伟大没有人可以否认!但老天在设计母爱时又有一个漏洞(bug),即不是唯一对应关系,以及人人具备的属性。男性有接受母爱,当自己无法将母爱践行并传递给后代;即便是女性,如果没有孩子,母爱也没办法推及下去。并且多数母亲会有数个孩子,不是唯一对应,母爱程度必有所不同。所以母爱毋庸置疑伟大,但无法作为人人皆能具备,可以非常明确推而广之的道德价值。

 

至于男女之间的爱情同样不幸有所缺陷。毫无疑问,爱情是伟大的,孔子对男女夫妇的结合也是特别看重。但似乎老天在设计爱情的时候,也有个漏洞(bug),即并非是一个男性就明确对应一名女性,所谓天生相配,而是带有一定的选择或随机性。尤其对现代人来讲,甚至发展成“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矛盾情仇。今天我爱死你,也许明天就恨死你。故此确实我们没有办法,把爱情当做人人皆有明确体会,可以正向去推而广之的价值。

 

以上所提导致人类分裂的原因,可说多种多样。尤其是那些被奉为最高价值或道德,其本身就带有致命因子,让人类产生矛盾纷争甚至冲突战争,故无法担当“一统”或“普世”价值! 那中国人的孝道情况又如何?大家通过《孝经》知道,孝道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以及士和庶人的不同理解。这是按照中国文化之礼乐精神而定的分殊, 并非按照阶级、种族、经济等等。按照礼乐,从天子、诸侯一直到庶人,涵盖所有的华夏人群,皆有孝道。而不同的人群当中,孝道的内涵、责任和意义会有所不同。比如庶民,把父母照顾养好就可以称为孝道。

 

接着是本人的理解和发挥。在华夏的礼乐文明之下,才有天子、诸侯直到庶人之分,所谓生民无遗、各正性命,由孝道而臻于和谐至善。然而对于夷狄来讲,没有华夏的礼乐以及文明程度,但是一样具有孝道。哪怕其他方面非常不堪,文化不足,礼乐缺失,人伦不彰,但是他们一样天生孝道,并可提拔晋升! 那推而广之,万物皆可涵盖,包括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流、动物植物、矿物器物,包括所有一切古今中外,大到宇宙,小到微尘分子原子、质子量子… 亦皆可“各正性命、保合太和”。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在此维度上即不难理解万物都完备孝道。而万物一体即可被视为“一统”,大家于是可以从非常直观的角度去理解“大一统”之意。

 

相较之下,如果从《春秋公羊传》的“元年春王正月”等文字去理解“大一统”,确实是非常的深奥难懂。本人愚钝,也是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有所部分领悟。 《孝经》中有讲“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又讲“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来自四海之内,各地的诸侯,包括士和卿大夫,都来祭祀后稷与文王; “天地明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意指孝道通于鬼神。孝道不光存在于今人,也包括逝去的前人,当然还有将来的后世子孙。 古往今来都通于孝道,这正是《春秋》经的大义所在,即“继天奉元”、“养成万物”,“曲成万物而不遗”!

 

到此可知,孔子讲“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皆因两者同为“大一统”!作为最重要的经学理念之一,我们具体应如何去看待其性质和意义?然后怎么去理解,以及将来通过分析应用,以解决问题?那就必然要讲《孝经》之孝道的特点发微,只有具备这些,才能真正有“大一统”的完整属性! 本人查看历代相关文献,没有发现其他人有按此思路和框架,也是完整的体系,去分析阐发,因此称之为发微。

 

首要者,《孝经》之孝道有其神圣性,所谓“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即天经地义。“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甚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我的天呐,好厉害!有了孝道,连地震火灾洪水瘟疫都没有了,大家敢不敢相信? 这就是神圣性! 现在也有不少人认为,孝道并没有了不起及特殊处。 或者说外国都有孝道,如西方人也很尊重父母,甚至比我们很多人更尊重父母。有一定道理,但可以肯定的是,西方人和文化的孝道没有《孝经》所述之神圣性。仅是在世俗层面上的理解,即父母养育孩子,故孩子有责任义务尊重和敬爱父母。

 

孝道神圣性的体现跟中国文化的信仰直接相关,即每个人跟自己的父母,以及祖先有着特殊关系! 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不息是天地宇宙的最大恩德。而儒家讲生生之道,由此推导出的价值理念和相关文化。天道为生生不息,那每个人都应生发起这种神圣性,即《孝经》所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之本意。并非是父母提供了吃喝,很辛苦的抚养了我们,才不能对不起他们,因损害自己的身体,让父母伤心。其深层之意是我们的身体发肤,即生命就来自于天意与天恩。不光是属于自己,同时也属于父母和祖先,带有明确的神圣性!


 

就此分享一个案例。2023年年初,我去北京一所大学讲课。有老师和学生聊到就在前一天发生了大事。 一男一女两位学生因为谈恋爱被学校处理要求退学,想不开去跳楼。结果轰动了整个学校,警察都过来了,还铺了气垫等。第二天讲课,我也不能直接点破,于是便有意提到孝道的神圣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大家想一想,我们的生命来自父母,父母来自祖父母。 一代一代,经历了多少磨难,如战争、饥荒、洪水等等,天灾人祸,兵荒马乱,历尽千辛万难,秉承天意把生命传给我们。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自己的身体发肤,把难得的生命看得神圣无比,此即天地之大德曰生。个人没有资格去擅自去处置,甚至伤害!大家想一想,以后碰到什么再困难和挫折,再想不开,再郁闷痛苦也好。想一想,孝道有其伟大神圣性,这正是华夏文明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的鲜明特点!

 

接下来是《孝经》之孝道的第二属性,即最高信仰。天道先有元,后以元之气正天之道。中国文化一直讲“天人合一”,就是最高的信仰和价值。“大一统”是由天从上往下到万事万物,而孝道是从个体由下往上到天。两者,其道一也!孝道就是天道,亦为奉元,因此自古中国人把孝道视为最高信仰和价值。 

 

相比之下,世界其他几大文明则大为不同。比如犹太教,主要经典是《旧约》。相对《新约》,家庭价值会更注重一些,但不是最高的。其中记载亚伯拉罕(犹太教和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的先知)听从上帝的指示,要杀掉自己的儿子去献祭。由此可见,在他们的文化当中,上帝耶和华和真主最高。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主要信仰《新约》以及耶稣基督。《新约》中对家庭价值的认同不如犹太教的《旧约》,如耶稣基督告诉信徒,如果其父母阻止,就要毫不犹豫的抛弃他们来追随自己,才有资格成为真正的信徒。目前在基督教国家地区,家庭价值急剧崩塌,离婚率相当高,导致丁克以及单亲家庭越来越多。美国的黑人孩子有70%是单亲家庭长大,白人当中估计也有50% 。一半以上的孩子没有亲生的爸爸或者妈妈,家庭价值崩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其最高信仰是上帝或者是耶稣基督,而非孝道!

 

至于佛教,虽然今天的汉传佛教也非常推崇孝道,但同样并非其最高义理和价值。更多是受了中国的固有文化即《孝经》影响,以感恩的角度去解释孝道。 伊斯兰教相对于基督教而言,比较注重家庭价值,所以婚姻关系以及家庭价还是远远胜过西方国家。双方历史上的严重矛盾,往往就是处于相关信仰和道德价值的冲突。

 

尤其可见,孝道作为最高信仰对中国文化的最重要意义。《孝经》讲“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礼;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德”,充分体现孝道具有的最高性!我如果不爱父母而爱上帝,或者神,是完全不会被接受的,称之为悖德。如果一个人说爱上帝或者其它对象,但是不爱父母,或者认为孝道不好,是错的。那对于中国人来讲,此人绝对是不可接受的。

 

其道德性亦然,孝道是其他一切道德的由来与前提。 《孝经》开篇就讲“夫孝,德之本也”;《论语》讲“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即同于俗话亦讲“百善孝为先”。无论是普通人,还是或有成就者,尤其是古圣先贤,甚至神明,如三皇五帝、文武周公、岳飞、文天祥和包公;山东的泰山神、岳庙,广东和台湾有的妈祖…尽管各有不同,其德行与功绩性质程度不一。但是无一例外,不可能有悖于孝道!众所周知,舜以孝道而成为天子。尧和禹虽有不同,但他们绝对不能违反孝道。否则不可能成为圣贤或者神明,所谓一票否决! 在西方则不是,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例,恰恰是某些神杀掉自己的父亲,或者是跟母亲乱伦可以成为众人的膜拜对象。这种观念在中国不可想象,无论一个人有多大的丰功伟绩,或任一位神明,只要违反了孝道,就不可能走上神坛,就不可能成为中国人的道德楷模及效法样板!

 

半个世纪前,在中国最为荒唐疯狂的年代,全民曾狂热崇拜伟大领袖和红太阳,甚至到所谓“爹亲娘亲不如红太阳亲,万岁万岁万万岁”。但是再怎么宣传,绝对没有人敢说,红太阳曾经对父母不好或者不孝。这是老百姓的底线。他们内心当中再怎么崇拜某人,如果万一传言其对父母不孝,那都不会奉为膜拜的对象。孝道之道德性的体现,确实就如此严重和绝对!

 

《孝经》之孝道另外体现出明确的中道性。 所谓“自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即最高性必然是中道!近代尤其是新文化运动开始,一部分人对孝道产生非常大的非议。认为强调孝道必导致愚忠愚孝,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一些现代知识分子对孝道甚至也持负面看法,认为压抑了人性,是不平等以及等级和专制的源头。

 

但实际上《孝经》之中的孝道有着明确无误的中道性,有从正反两面来论述孝道之本质。当然大部分内容是从正面来讲孝的价值,并同时有涉及反面或逆向思考。 《谏诤章第十五》中“…故当不义,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可见不是说天子或者父亲做了错事,臣和子就要顺着才是孝。恰恰相反,如果天子诸侯或者父亲做了不好的事,或有亏德行,不去劝诫那才是不孝!另外在《事君章第十七》中的“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可见愚忠愚孝反而是有违孝道!近代以来,一些西化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尤其对孝道的妖魔化,从根本上是站不住脚的。

 

对孝道的正反两面论述,涉及到一个内容多少即比例问题。现在很多人动辄就谈西方的辩证法,即正反合等概念。所谓凡事都有两面性,都由矛盾产生转化;以及任何事物有正面就要思考其负面。包括孝道,一方面有正面价值,另一方面千万要想到孝的负面价值,以免束缚了人性,造成社会的落后… 对此,前人早在《孝经》里面就有圆满解决。除孝以外的德行,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等,我们首先要给予更多的是认同和领悟。尤其对孩童,就是要从正面去引导并理解,包括人性为善。 负面作用不是我们不懂,但是要清楚其所占的比例以及轻重权变(知几)。 《孝经》总共有十八章,从负面论述只有两章,那大概是9:1的比例。 由此可见,对一种道德也好,像仁义礼智信,三达德、以及五常五伦等,更多的是要从正面去思考和认知。不要条件反射似的拿起辩证法,就想到负面作用。比如一个年轻人刚参加工作,首先就把自己和单位对立,生怕吃亏,要签合同保护权益。一个新人连事都没干,就想着要保护自己的权益,不要吃亏。确实也是有可能吃亏的,但更多的要从这种9:1的比例,或程度去考虑,才会真正于己有益。可见《孝经》之智慧无穷,奥妙无比,远远优于舶来的辩证法! 此后,我们把包括孝道在内的道德条目, 按大致9:1的比例去思考和运用,才会对对人生有实际意义以及决定作用,这正是孝道的中道性! (注:《孝经》是唯一部论述儒家单一道德条目的经典,故可按其核心原则推论至其他条目,必收触类旁通、豁然开朗之功)

 

接下来还有双向性, 《孝经》之孝除庶人为“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外,其余都各有“立身行道、扬名后世”的不同引申内容,即由此可见。很多人误以为,孝道不过就是对子女的要求,即对父母尽什么样的责任,好像仅仅是一种单方面的义务和付出。这种认知其实大错。孝道对子女而言,更是父母祖先等给后代的最大生命动力! 现在有些流行的论调,说一个人不要为别人而活,而是要为自己而活,要走自己的路。乍听有理,但纯粹就是一个空洞的理念。以本人的人生体会而言,没有一个人能真正为自己而活。尤其是那些在不同方面,如德行、事业、才华、名望上有所成就的,一定是在外有所牵挂。相反,一个人如果是自己吃饱,全家不饿的心态,其实是非常容易躺平,没有人生意义甚至沉沦与自生自灭。 

 

改革开放以来,不少从一无所有的草根发展起来的地区,比如广东、福建和温州即为此例。这些原来是非常贫困之地,为什么能迅速发展起来?最重要的就是孝道文化及观念的强烈影响,保留了深厚的传统家庭价值。吃苦奋斗精神的背后逻辑是要对父母尽孝,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兄弟姊妹的生活有保障。进而让家族兴旺、光宗耀祖。而对于接受了现代西方价值的部分人而言,那种为自己而活,追求自由,追求个性独立,往往就容易缺乏生命的动力。所以从此意义上来讲,孝道才是中国人最根本最彻底,或者说效率最高的成功学,这称之为双向性!

 

至于《孝经》和孝道的制度性,本人是受益于蒋庆先生及其学问的启发而得。 《孝经》的孝道历来来讲,不仅仅是分散的文字、理念或概念、条目。历朝历代讲以孝治国治天下,其实就是根据《孝经》的精神,形成了很多可落地可执行的制度。在以往大部分的《孝经》注疏当中,没有把这一点明确的指出来。本人希望为大家梳理一下,孝治天下之制度构建。 

 

众所周知,传统中国以礼乐之邦自豪,推崇礼乐文明,跟西方的契约文明有非常大的不同。其源头虽然从其他经典可以得到一些印证,但是跟《孝经》的关系特别大。因为《孝经》更容易让绝大多数人去理解,影响更大更广泛。“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即孝悌礼乐,非常明显。传统中国之所以推崇礼乐,而不是强调法制至上,就是受《孝经》的影响至大。由此从汉以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礼乐治国之典章和文物制度。

 

在礼乐制度下,法不是最大的价值,而是德主刑辅,即老百姓讲的情理法—法律之上不外乎天理人情。有个故事可以参照理解,二次大战结束德国战败投降,社会管理出现真空。老百姓忍饥挨饿,然后想到树林里去砍伐木柴烧火取暖。但是看到公告牌上有写以前的法律条文,禁止砍伐。 所以即便是在没有监督,没有政府的情况下,大家也自觉的不去砍伐。以此证明德国人注重法律,而相比之下中国人就很落后云云。现在回过头来想,这种契约精神固然值得钦佩,但是我们的礼乐精神也不差。到了饥寒交迫,老百姓都要饿死冻死的时候,那不得已突破一些教条式的法律,由(礼俗产生)德高望重的长者乡贤做主,适当的让大家为了暂时的生存,去砍伐一些树木来取暖。如此又有一定的节制,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法治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老百姓能比较合理,兼顾各方和永续的一种生活方式。那既然都能达到,为何不更推崇礼乐呢! 为什么一定要把自己打扮成跟西方一样要讲契约?所以对于礼乐,我们还是要重新反思并回归其价值,重新在当今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以及家庭制度、企业制度等等来重新审视,经过损益恢复礼乐制度,而不是过于的强调法治!

 

从养亲到仁政,由理念构建出相关制度。历朝历代,中国确实没有提及所谓民主。推崇的是“民为邦本”,也就是仁政,要对百姓关爱和照顾。我们并不需要打扮自己,说非得自己早有民主的传统,甚至要找出某些证据,没有必要。民主的目的是为了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那么仁政和民本不也是同样目的吗?当然,我们也不是要反对民主,有些内容是可以借鉴的。但绝对不能妄自菲薄,而是更需要强调仁政! 《孝经.庶人章第六》中讲庶人之孝,不同天子诸侯等,庶人的孝道就是要颐养父母,就即是仁政之发端,由仁政进而建立起“名教”制度。对此可能不少人会比较陌生,其实“名教”是中国文化中(王道)政治制度最独特的利器。其来源就是《孝经》的开篇,所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大体而言,“名教”包括爵位制度,谥号制度,封荫制度…等等。比如某位臣子或者官员,因为对朝廷有功,对百姓有德,而封以不同爵位,享有一定的名誉地位。还可以把他的父母加封进爵,流芳后世;又如一些忠臣义士,像岳飞文天祥,朝廷给其家族颁赠牌匾“一门忠孝”,那不光是当时的家人感恩戴德,甚至连子子孙孙都感自豪和激励,志要忠君报国。凡此“名教”比当下的惟物质刺激或经济利益更能得到内心及情感的安顿!

 

谏官制度也是中国政治制度的独有亮点,其源头亦自《孝经》中的“谏诤章第十五”和“事君章第十七”,即由所谓“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天子有诤臣七人,诸侯有诤臣五人”等而产生而来。当然其他经典也提到谏诤之义,但主要是受《孝经》影响。中国从汉以后,明确确立了谏官制度,比如御史大夫、台谏等部门和官职。汉之前也有,但多是兼任,没有完全独立出来,或正式纳入到政府的职能当中。 我们今天也有党政的纪委、监察、反贪等部门。但基本是对下不对上,最多是对平级。而不同的是,历朝历代的御史谏官是可以直接针对天子劝谏。大家从影视作品可以看到,谏官当面跟皇帝抬杠,指出天子的不对。或是委婉一点的讽谏,甚至激烈的死谏和尸谏。此种制度不是想当然任何时代都有,比如今天我们就不大完善,没有专门的职位可以对最高领导人提出质疑和批评,更别说抗争。故现行的政治制度是不是符合中国文化以及《孝经》传统,是所谓进步,还是退步,这些都值得商榷。由此可见,谏官制度就是《孝经》带给历朝历代,具有鲜明中国传统政治特色的职能岗位!

 

从察举制度到科举,其产生渊源与上相同。从汉以后中国逐步弱化了贵族世袭制和官员世卿,平民开始可以往上层流动,直到形成文治的主流。 《孝经.广扬名章第十四》中“孝子…居家理,则治可以移于官”,意即普通人能尽孝道把家治理好,就能出来做官,就能教化和管理百姓。汉代据此确立举孝廉,然后发展到隋唐以后得科举制度,同样是《孝经》引发出来具有中国特色的选官制度!

 

丁优制度和《孝经》的关系密不可分。影视剧就经常会出现的情节,某些大臣和官员父母过世,必须请假回家守孝三年。如果隐瞒不报或者不满三年,则属欺君重罪。该制度即源自《孝经.丧亲章第十八》中“孝子之丧亲也…三日而食,教无以死伤生,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

 

为什么要“三日而食…丧不过三年”?这又涉及到上文所述的中道属性。父母至尊至大,不幸离开我们,人之常情令孝子悲痛欲绝。 哪怕是一位好友相处多年,突然间要远离去外地谋生,可能以后再也不能相见,大家告别时自然都很伤心。所以孝子之于丧亲更是会“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但按照中国人的信仰,我们的生命来自父母和祖先,所谓原始返终,总有一天,我们也会于百年之后重新回到父母祖先身边团聚。故亲人的离开只是暂别,而非诀别,不是“人死灯灭”永远就没有了。只要对《孝经》坚信不疑,父母在世与否都践行孝道,那我们仍然可以跟父母祖先亲人相聚!故此孝子丧亲之际也要中道而行,不能悲痛太过,即示民有终也。以三日和三年为常例,所以据此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丁忧制度。

 

丧亲制度包括“为之棺椁衣衾…陈其簠簋…擗踊哭泣…卜其宅兆…为之宗庙…春秋祭祀”等内容。被一直沿袭下来,称为中国人的日用习俗,无论朝野民间。如清明扫墓、祭日上香、灵台孝服、棺椁明器、入土为安,还要祠堂牌位等等,其制度都是从《孝经》而来!

 

上面所举了一些《孝经》制度化的实例,但实际上还有很多。不妨给同学们留一个课题,即由《孝经》阐发的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社会制度,以及家族制度,还有哪些?相当于留一个作业,下次我和大家再一起交流讨论。

 

对于政治制度的构建,在人类历史大体形成了中西两套不同的治理模式,其核心区别即源于“大一统”理念的有无!中国的治理模式是由“大一统”产发,或称之“创业垂统,敬宗收族”。真真正正将万物视作一体,由天(道)由孝(道)发端,统合人类、动物,乃至植物、器物等等。 小至如面前的杯子和桌子,没有理由认为没有生命就不具备价值。其一样包含孝道,一样符合“大一统”精神以及“万物一体”本质。

 

当然在此本质上,另有所谓“爱有等差”,即“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人为万物之灵,其地位价值跟动物植物器物等确有所不同,但是整体必须保有“毋不敬”的态度。不能因为一只小小杯子不起眼,我今天不高兴,跟人发火就随意摔碎。慎重慎重,曲成万物而不遗!这是一种信仰和尊重,而非主客观的利益分析或算计。

 

至于西方的治理模式,包括其“一神论”、民族国家意识,以及经济发展、阶级划分等等,统统来讲是造成分裂的起因。其结果甚至愈分愈多,愈分愈烈,以致当代全球的一个普遍现象,即社会的原子化!每个人、每个小家庭,直接赤裸裸的面对政府和社会。以致每个人都要变得十项全能,造成心灵上的孤独冷漠。没有一种自然形成、可信赖的社会组织,给予依托、关照,可以抱团取暖。每个人都要变得紧张警惕,时时面临考学、择业、婚恋、教育、医疗、养老等等,以及各种陷阱风险,如同大海中的一叶孤舟。现代人生活得很累,也更加辛苦。我们完全接受源自西方的原子化和不断分裂的治理模式!分裂便于专业化操作,分工和效率确实大大提高。虽然带动了科技经济、物质财富等五花八门的增长和选择,但是更多的人反而失去了以往的幸福感,失去了默默温情的安全感,造成今天各种各样的隔阂与撕裂!

 

当然任何一种治理模式都不是十全十美,有其利则有其弊。在此也稍微提一下,传统中国在“大一统”和“孝治天下”的治理模式下,非常有益于实现所谓“无为而治”。即由老百姓自发生成所需的社会组织和自治形式,更能获得人情和幸福感。在社会结构上形成了事实上的“多中心结构”。 但当遇到一些突发尤其外部的重大危机时,不太容易能在短时间动员起来应对,不大具备西方那种强大的动员能力,抵御外来的挑战危机。近代以来中国为什么落后挨打,屡战屡败,其实不能简单归结武器或者制度的落后。更多的是民间的无为而治,老百姓基本上不大受政府和朝廷的强力管制,从负面来讲即为所谓“一盘散沙”。

 

所以这两种不同的治理模式并非绝对的好坏,或能十全十美,但一定要弄清两者真正的本质所在。以后如何正本清源,去扬长避短,才是我们要分析总结,加以变通运用的关键!那拿到今天来讲,大家学习了《孝经》和“大一统”的关系,从现实意义上对于当代的国学学子来讲有什么作用?

 

首先我们要有文化自信!尤其是本人多次旅居国外,深深了解,当下外界对我们有非常大的误解。当中国在经济还没有发展起来,不够强盛的时候,倒还无所谓。尤其是西方觉得中国虽然跟自己不一样,想法不同,价值观和政治制度各异,并不会太过忧虑和反感,甚至会给予一定的同情。然而一旦你强大了起来了,外界不免就紧张及惊恐起来。尤其认为我们跟其不一样,肯定是异类和挑战。比如大部分国家都还是宗教为主的文化氛围,普遍认为没有宗教信仰就会没有道德,是件很恐怖的事情。不像唯物主义者,认为有宗教信仰才是不正常和落后愚昧的。事实是:当不少中国人移居到国外后,却受环境影响,却往往皈依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甚至其他形形色色的新兴宗教。

 

如果我们的国学学子将来碰到此类问题,被质疑没有上帝和神以及耶稣基督的救赎,就会没有信仰的,没有道德的话,该如何回答?现在我们肯定就知道,不要去跟他们直接争论,更不可否定其信仰或者神有问题,避免造成对抗和分裂,而是以孝道回应! 我们尊重你们的信仰,尊重你们的上帝和神明。耶稣基督也好,穆罕默德也好,都很值得尊重。但是我们相信这些先知圣徒、真主救世主也有父母,也有孝道,从而取得共识。无论任何一个宗教,其神明、上帝、先知,我们都会诚心诚意尊重,看其在孝道上面值得学习和效法之处。如果其教义或个人在孝道上面有好的东西,那我们就会认同!一定想办法去找到共同点,懂得孝道的无所不在,而非直接去理论宗教的差别优劣。 

 

在小女去加拿大读书之前,我曾反复如此交代她。尤其是渥太华大学,有很多教堂,还有其他的清真寺等等。我说都应该尊重,但同时也要坚信中国文化,以及孔孟所讲的孝道才是最高的天理人心。尤其很多青年学子到国外去读高中或大学,多少都会受到所谓“政治正确”的文化影响。包括大学教授,高中老师,很多都是“白左”,甚至宣扬大麻彰显个性、自由,以及年轻人的独立思想和选择权,很有诱惑力!至于同性恋、丁克、跨性别更是不容质疑和批评。那怎么办?你难道就跟他们叫板吗,说大麻就是害人的,就是毒品;同性婚姻就是罪恶的,跨性别是不符合自然…? 如果去如此直接针对辩论,很可能还没说服人家,你自己就完蛋over了。那怎么办?答案就是孝道。

 

对于与众不同的性别婚姻形式,我们可以表示尊重,但是更看重孝道! 父母祖先把神圣之生命传给我们,那我们要爱护好自己的身体,像曾子一样,要在临走时,完完全全把身体交还给父母祖先。同理更要正常的嫁娶成家并生儿育女,不能把神圣生命和孝道中断,“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孝道生生不息,就是天道之大德。既然需要生儿育女, 那自然而然不就有正常的家庭婚姻关系吗!所以本人整体还是乐观的。因为这些自由主义、同性恋等思想一定会慢慢消退。很简单,没有后代,其思想价值观就很难直接传递下来。那强调孝道以及传统价值观,注重婚姻和家庭,推崇和谐的两性关系,才会有不断的繁衍。所以肯定永远生生不息,立于不败之地!大家要有这个信心,对不对?

 

孝道就是厉害,本人深有切身体会。这两年在国外碰到很多人,包括一些青少年,动不动就讲民主自由人权,被政客和媒体误导而不知。一谈到中国和西方的矛盾,也不分析具体原因,甚至有一种以道德自居的傲慢,批评全是中国的过错,因为没有民主没有自由没有人权。那要怎么跟他们回应?难道像中国的外交部发言人,各家官方或自媒体的生硬回应方式?这些其实不过是以西方的话语方式对着干。譬如非得争辩:中国有民主啊,你们美国才没有民主;我们有中国特色的民主,你们是假民主,是金钱民主;完全是以西方的话语和价值观来讲我们的文化价值,讲中国的故事和目标。结果是越吵越闹,越发对抗。

 

其实民主本身是个中性名词,我们既不应完全否定,也不用去膜拜。不妨回应:民主很好,但我们更重视孝道。因为通过孝道可以让自己安顿,才能让父母安顿,让我们的家庭和睦。进而通过孝道来以己推人,让身边的人得到关心照顾,人人都有一个依托。包括所在的社会组织,比如企业、学校、机关以及社会团体,都可以得到很好的生命安顿!民主的目标也是为了社会有序,人民幸福。那如果通过孝道,可以让从个体到家庭,到家族,到社会组织都能得到较理想的安顿,都能各正性命,不就是一样的作用吗?我们不反对,但也不必非要靠投票制度选出某个总统或主席,道并行而不相悖。其实上层的政治制度,多数时候跟普通人的关系并没有那么大。而通过孝道,运用得当,一样也可以实现社会和百姓的安定幸福。国家社会也是由各个组织以及家庭宗族组成,即便是上层政治制度有所不足,或有时运作不灵,反而不大影响老百姓的伦常日用!之于此类,大家想一想。通过找到有理有据和充分的理由, 以《孝经》之孝道为真正的“普世价值”,去化解由不同理念造成的人类与社会纷争。求同存异、立己立人、修己安人;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不要采用西方式的强辩及对抗模式去讲中国故事,而是通过“大一统”和孝道去阐明发用!

 

最后谈下本人建议对“经学”研究的几项原则。第一,“经学”不是故纸堆的学问。不是一个纯粹去从某些已有观点,去证明另外一些观点为对或错的所谓文字游戏,最终仅制造出各种论文和学术垃圾。做经学的意义在于思考和回应、解决当下问题,即经世之用。当然并非凭空而来,更不是要完全创新。而是必须有根有据,以及有源头活水,再根据所在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去复古更化和损益发挥。所谓有根有据,是要有经学的师承或家法传统,不是完全自己凭空想象创造。今天所讲的《孝经》和“大一统”,就是有根有据。当然本人是在此原则上,进行了一些个人的发挥,贵在能自圆其说;另一方面,不必拘泥或一定要无懈可击。因为世界不存在一种绝对正确的理论尤其是材料来源,即使“四书五经”亦非存在最标准、最正确、最原始的圣人本意。不可能指望一劳永逸,找到一种万世不易的理论方法或制度设计。宇宙世界以及人类和生命的情况非常复杂,不可能只有一种学问,来解决所有的问题!

 

哪怕“经学”当中也有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很多地方就非常不同。很多人在拘泥于是“今文经学”更正确,更符合孔子的原意。还是“古文经学”最正确,更符合孔子的原意。这都没有太大的意义!“经学”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两套体系传承,各自会有针对不同的对象,或善于解决不同的问题而已。不要太执着于某一家之说,唯其不可,除此皆错… 除了能自圆其说的复古更化,从理念到落地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而不是过于虚幻缥缈,尤其是类似西方哲学的纯粹思辨。最好是有一定系统、框架以及制度构建。 即如《孝经》,既具备有解决生命信仰、道德和价值的功用(心性儒学),同时更自成体系,具备严谨的论述框架和制度构建(政治儒学)。在此方面,个人认为蒋庆先生给当下学人的启发至深!


在座的国学学子, 将来肯定要面临诸如怎样走向社会,以及将平日所学包括“经学”如何去应用的问题。当然进入社会初期,先要放低姿态,放空自我勇敢面对,大胆去历练去学习,获取别人的经验。在所从事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所在的企业等社会组织,践行并敬业乐群。到达一定时候,即对这份工作以及所在行业熟悉之后,再运用“经学”去分析研究行业跟所在组织的本质特性,加以总结判断,进而损益改善。就是我们所说的“改制立法”和“经世致用”!找到治学的源头活水,努力完善以及更有助于相关行业,使其符合“大一统”精神,符合人类真正幸福,协和万邦,万物有续发展的方向;包括所在的企业等社会组织,志在使其符合王道,符合“大一统”精神,最能体悟“继天奉元”、“养成万物”之义!

 

“经学”的学问不像儒学的其他学问, 如文学、史学、考据、训诂等等,或可以被一定的学术化,尤其是近代以来新儒家哲学化的思辨之学;也不大同于纯粹的心性之学(更多的是修身工夫,而非概念和文字的堆砌)。做“经学”的核心与关键是要能应用到当下,上到宇宙政治、人类命运,下到个体家庭,所在社会组织和行业当中。都是大有可为的治学广阔天地!这就是今天和大家来共同学习“《孝经》与‘大一统’”的意义所在,也是本人的莫大期许!

 

谢谢大家!

 

 

注:后有半小时的提问互动。内容有:如何看待古人所说“忠孝不能两全”; 《孝经》与“二十四孝”之区分;孝道和体罚…

 

2023年9月30日 


 

 

附: 蒋庆先生 寄语


袁彦如晤:来函及《〈孝经〉与“大一统”古今阐发》一文已阅,该文将《春秋》与《孝经》关联讲疏,虽古已有之,但不若该文之深切著明。该文更将《孝经》与“大一统”关联讲疏,宗旨皆以《孝经》义理一以贯之,论婚姻、家庭、社会、政治与制度以辩析之,复参西方宗教、伦理、社会、政治与现状以评判之,主旨鲜明,直中要害,乃发前人之所覆,孟子所谓“深造自得”,阳明所谓“学有头脑”者也!汝学有长进,渐斯于成。可嘉可贺,以慰吾衰年老怀矣!


吾尝言:儒家所谓“孝”,乃综合天、地、人“三才之孝”。祀天及祭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孝于上帝诸神也;祭地及祭社稷山川,孝于大地社神也;祭先祖先圣及祭飞潜动植,孝于鬼神百灵也。而此“三祭”《孝经》皆有之,《孝经》可谓“大一统之经”也。以今语言之:孝于上帝诸神,宗教性超越性之孝也;孝于大地社神,生态性国家性之孝也;孝于鬼神百灵,生命性灵魂性之孝也。是故,“孝”无所不包,所以为“大一统”之孝,而与《春秋》及《周官》“三才之道”通矣。    

           

汝文庶合斯旨,故言及之。


谨颂  学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