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超 著《明伦弘愿:北朝佛教与经学交涉研究》出版暨后记

栏目:
发布时间:2024-09-20 20:04:08
标签:

陈超 著《明伦弘愿:北朝佛教与经学交涉研究》出版暨后记

 

 

 

书名:《明伦弘愿:北朝佛教与经学交涉研究》

作者:陈超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4年8月

 

内容简介

 

汤用彤先生曾谓,佛法与经学在北朝的相遇乃“一大事因缘,实甚可注意”。本书从这一判断出发,通过对核心文本的再解读、对典型事件的发掘,拓展了北朝佛教与经学交涉研究的视域。通过发掘北朝僧众反思“修多罗”译名、重构佛教典籍整理方式以及三教存废论辩、征辟沙门、太后出家重构北朝的经学语境,指出经学对佛教中国转化的方向、致思理路与表达方式的真实影响。

 

作者简介

 

陈超,1988年生,辽宁丹东人,清华大学哲学博士,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儒释道三教关系、中国哲学史,现阶段研究重点为经史传统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相关成果发表于《中国哲学史》《宗教学研究》《经学研究》等刊物。

 

目录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佛教与经学交涉研究现状

第二节 本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经典·教化·人伦:北朝佛教与经学语境的遭遇

 

第二章 “佛典称经”与“训经为常”:北朝佛教的反思与接受

 

第一节 “经同尊称”与“佛典称经”

第二节 十六国至北朝中期佛教对“训经为常”的接受与反思

第三节 北朝晚期隋初佛教对“训经为常”的贬抑与再接受

小结

 

第三章 以经为本:北朝佛教对经学知识整理意识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节 经学“通经”传统对佛教知识整理的刺激

第二节 北朝佛教知识整理的“经本位”取向

第三节 北朝佛教知识整理传统的生成

小结

 

第四章 北朝佛教“设教”问题的起源

 

第一节 道·教·俗:“教化”论域中佛道辩论的焦点

第二节 道、俗相离:对《夷夏论》教俗观的两种误解

第三节 灭俗反真:对佛教教化观异质性的强调

小结

 

第五章 从“夷夏”到“形神”:北朝佛教对经学设教原则的继承

 

第一节 以“形神两异”代“夷夏之别”:北周道安对佛教教化“脱语境”能力的论证

第二节 九流同属儒宗:北周道安解构道家存在必要性的经学理据

第三节 “文质”与“末法”:净影慧远回应周武灭佛的两条思路

小结

 

第六章 人伦与家国:北朝佛教对经学设教根据的冲击

 

第一节 “孝治天下”与“家国同构”:孝与家的伦理意义

第二节 化外而臣:王权对“沙门”政治身份的想象

第三节 人伦内外:“出家”对人伦秩序的松动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附录一:道宠经学授受献疑

附录二:古典教化现代格义方案反思浪潮中的佛教声音——读圣凯《佛教观念史与社会史研究方法论》杂感

 

参考文献

 

后记

 

专家推荐意见一 张志强

专家推荐意见二 陈壁生

 

后记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小书,其主干部分是我完成于2021年的同名博士学位论文,所不同者主要有二。其一,本书按照“经典-教化-人伦”的逻辑对全文结构进行了调整;其二,增加附录,收入《道宠经学授受献疑》《古典教化现代格义方案反思浪潮中的佛教声音》两篇文章。上述调整的原因如下:

 

汤用彤先生曾谓佛法与经学在北朝的“一时俱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事因缘”,并示范性地指示了经学与佛教交涉研究的两个可能方向,其中之一便是经师与僧众的交游。成文于2019年的《道宠经学授受献疑》是我在认真消化相关方法的过程中对其中某一示范性研究的补正;也正是从这时起,我对仅以“交游”等不免“偶然”的视角与框架考察“经学与佛教交涉”是否恰当产生了疑惑,决意反思“经学与佛教交涉”的必然性、研究意义以及合适的研究路径。职是之故,将这篇作为我对“经学与佛教交涉研究”论域与方法反思起点的旧文收录于此,为读者理解本书的方法论抉择作注。

 

《古典教化现代格义方案反思浪潮中的佛教声音》是2023年夏秋之交为导师圣凯教授《佛教观念史与社会史研究方法论》撰写的书评。圣凯老师强调,现代研究必须充分尊重古典教化自身的特质与整全性。出于对这一基本立场的强烈认同,我以为“经学与佛教交涉研究”的方法正是佛教观念史与社会史研究方法的自然推展,亦是对其可能存在之不足的补充。小文是我近年持续思考“经学与佛教交涉研究”意义与合理路径的一点心得,种种原因,至今未能刊载,敝帚自珍,故附于此,既为读者理解本书的立场与方法提供一个“方便法门”,又存就教方家之意。考虑到我对待古典的立场与态度,相比于“儒佛关系研究”,“佛教与经史传统”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我的研究方法与内容。

 

文本结构次序的调整,始于对唐文明老师修改建议的思考。圣人之教见乎经典,经典之贵在乎教化,教化之本在明人伦,“经典-教化-人伦”正是对古典时代居处治教场域中心的经学“通经致用”逻辑的展开,构成时人认知、理解佛教的文化惯习;对于同样重视经典传承、怀有淑世理想的佛教而言,经学型塑的文化惯习构成其在中国生发的限制条件与转化方向。经学与佛教在经典阐释、典籍整理、问题论域与思维方式等方面虽日趋融合,但二者在治教场域的根本分歧始终存在。明伦、弘愿之别,既是对这一分歧的概括,亦是二者必然发生交涉的原因所在——“明伦弘愿”,是毕业之际圣凯老师书赠于我的内容,亦是老师对这本同样凝结了他诸多心血的小书之主题的精当概括。

 

对思想得以展开之场域结构的识别与还原,使本书具有明显的思想史外观。但我需要为自己申辩的是:正如列奥·施特劳斯指出的,哲学史最初的理论意图并非将哲学历史化,而是在对真理性内容的分析中适度引入历史,以寻索真理在历史中自我绽现的方式。场域浮现于对特殊事件的发现,其结果是识别场域的内部结构与边界;场域的识别又使更多事件被发现。场域与事件的交互使本书主体部分在写作时取材广泛,也使本书给人以主题繁杂的印象。“我欲载之空言,不若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提示的方法论原则适用于“佛教与经史传统”研究,“言”与“事”的失衡是陈壁生老师对本书主干部分的批评,也是我目前最难释怀但却力所不逮之处。

 

此外还需说明的是,本书第四章第一节的核心内容以《〈夷夏论〉对佛道论衡论域的重构及其经学理据》为题发表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2年第8期;第六章第一节涉及熊安生的部分,扩充为《试论〈礼记熊氏义疏〉的释经方法与学术旨归》,收录于《经学研究》第七辑;第六章第二节以《“隐逸”与权力语境下的姚兴劝道恒、道标罢道事件》为题发表于《中国哲学史》2021年第2期;第六章第三节以《权力、价值与信仰:北魏宣武帝高皇后出家事件探析》为题发表于《宗教学研究》2022年第3期;附录部分的《道宠经学授受献疑》发表于《佛学研究》2020年第2期。第二章在保留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刘熙《释名》“训经为径”传统与“训经为常”之关系及其对佛教释“经”之影响的考察,扩充为《佛典称“经”与训经为“常”:东晋南北朝汉传佛教的反思与接受》,收录于《中国诠释学》第24辑,待刊。

 

以经学、佛教学术之宏富,皓首难明其一,况乎二者兼取?挂一漏万之作而敢冒以如此大名,又兼行文粗陋,每念及此,诚惶诚恐。三年前的四月,我心怀忐忑地将论文送审;三年后的今天,拙著即将付梓,势必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接受更加严格的审视,虽然每以“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自慰,然心中惶恐,不减当年。

 

三年前,圣凯老师、陈壁生老师、唐文明老师、李四龙教授以及两位不具名的评审专家满怀善意的批评与肯定,激励着我在这一领域继续深耕。在本书部分内容的发表、海外交流方面,张志强教授、王大伟教授、陈金华教授、汲喆教授都曾给予无私的帮助。决定参加“日新文库”第三辑评选的时间,正值岁末年终,圣凯老师不辞辛劳参与评审资料的筹措,张志强教授、陈壁生老师在百忙之中为这本小书撰写推荐意见。在此谨对诸位师长多年的教诲与关心表示感恩,并真诚地道上一声:谢谢!

 

本书的顺利出版,首先要感谢“日新文库”学术委员会的肯定,让这本小书有幸入选“日新文库”第三辑,感谢本书编辑董学美女士的辛勤付出,还要感谢商务印书馆的慷慨资助。书稿校对过程中,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本科生汤云翔帮助我逐条核对引文,在此一并致谢。

 

感谢我的朋友杨鸣龙夫妇、司健夫妇、王奕岩夫妇、张铭雨夫妇、梁涛、梁峻铭、祝浩涵,毫不设防地让我走进他们的生活,用生活特有的那份平淡中的温暖,带我走出内心最漫长的一段黑夜。还要感谢高蕊医生用她的专业与细腻,引导我走出内心的困境。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与妻子,感谢你们的陪伴、包容与鼓励,在这个人之相与变幻莫测、聚讼不已的时代,为我之为我,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点。

 

2024年4月13日 于历城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