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本源人文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本源社区书院创院院长杨冰女士:同归生命本源,共赴人文未来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24-08-31 18:40:54
标签:

同归生命本源,共赴人文未来

——访本源人文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本源社区书院创院院长杨冰女士

受访者:杨冰

采访者:杜华伟

来源:作者赐稿

 

本源社区书院由河南省本源人文公益基金会发起人胡葆森先生创立,是本源人文公益基金会下设旨在提升社会民众人文素养、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一项纯公益项目计划。书院意在以社区为基本单元,以书院为教育和传播形式,架构传统文化及人文教育推广的基础网络,营建更贴近大众的社会普及平台,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人文教育在现实生活中的落地。笔者于2024年8月实地调研本源社区书院并专访了本源人文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本源社区书院创院院长杨冰女士。

 

杜华伟(以下简称杜):杨院长您好,首先感谢您接受访谈!我之前主要研究古代书院,近年逐渐深入研究当代书院。您作为当代书院的管理者与实践者,一定有许多独特的体会和见解,所以今天想请您谈谈本源社区书院的运行和成长以及您对当代书院建设的思考,从而为当代书院的创新发展提供思路。

 

杨冰(以下简称杨):感谢杜老师的访谈,希望我们共同积极探讨,能够为当代书院的建设以及理论研究提供一定启发。

 

 

 

杜华伟女士和李芷涵同学采访杨冰院长

 

杜:请问在书院创立之初为何将其命名为本源社区书院?

 

杨:2010年,我们开始筹备河南省本源人文公益基金会,希望能够尽一份企业家的责任,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2011年,胡葆森先生正式发起成立了基金会,希望能“寻本溯源”。河南是他的“本源”,无论是商业追寻,抑或文化追求上的固守,中原都是胡先生不肯离开的一片土地。基于政策支持,加上我们希望能够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区的推广与落地,于是决定做社区书院。

 

本源社区书院是我们在2012年开始探索的一个现代书院模式,宗旨是希望能够用中国文化来服务与建设现代社会。当时我们还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要做人文教化,或者说是生命教育,而不是文化产业。作为书院,自然应当有一个归根返本的所在,也就是书院作为人文教育、生命教育的本质和根脉所在。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在此根基上生长,通过活化传统开出它的一个新形态,探索社区书院作为社区的精神凝聚地,在塑造新型家庭关系、社群关系等方面的现代功能。所以在创办基金会的时候,胡先生从诸多商议的名字中最终选用了最简单的一个名字——“本源”。因为我们一切的人生行为,就是要正本清源、回归本源。由于本源基金会的尝试缺少先例,因此自基金会成立以来,一直是边摸索边运行。胡先生知道这个过程会比较慢,但他愿意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基金会慢慢成长,并不急于看到规模化。

 

杜:大多数人听到本源社区书院这个名字,可能都会产生一些思考,何谓社区书院?本源社区书院与其他当代书院有何不同?它的独特之处在哪里?

 

杨:中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书院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书院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推动书院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今天我们在这里谈中国梦,复兴中华文化,就是既要回到本源找寻根脉,又要重视传统书院文化返本开新。

 

虽然现在有很多楼盘、很多社区,可能往往里面缺少文化润泽。唐代诗人王勃有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可是现代的境遇却是“比邻若天涯”。过去是因为客观条件的阻隔,人们的亲情、爱情难以表达,但如今的情况是,人们虽然住在一起,心中却是有隔膜的。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我们享受到了越来越多现代性的好处,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生活方式极其方便,但其中也有需要反思的问题,它对人与人的关系有一定破坏。就像大家现在住在一层楼好几年,甚至不知道对面的邻居叫什么名字、做什么工作。因此,我们认为需要用儒家智慧来面对现代的危机和弊病。现代社会中的“社区”概念与学术意义上的“社区”有所差别,但也具有一定的自然、历史及思想等诸多关系,应将人文关怀作为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我们认为相对于书院的教育性而言,书院也同样是需要放回到生活领域的,由此我们提出的“社区书院”的价值理念,就是“在生活世界中呈现意义世界”。我们希望因为有了社区书院,理性的精神在人文生活中得以延续,它的存在正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人文生活的向往。实际上,社区书院强化的是生命的实践性,关注点在普通民众的生命成长上。也就是说,每个人真正活出生命本有的样子。那么,如何把这个理念在社区这样一个最小的社会基础单元中予以呈现并落地生根,正是社区书院的使命与目标所在。

 

社区书院并不是一个空间概念,而是内容服务概念。孔子曰:“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我们希望通过社区书院能够看到中国书院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书院内容性输出对于当代社会的作用及意义。本源书院以社区为基础单元,以敬天礼地、尊亲敬祖为导向设立具有人文意义的礼仪,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脉络,呈现四季课程与活动,聚合社区友邻以文化探源、以琴歌诗赋回归心灵的本源,通过社区及文化志愿者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人文教育在现实生活中的落地,使人们在这里找到人文生活的归属感。

 

2022年,河南省委提出建设“书香河南”,培育和丰富“一市一品、一地一特、百花齐放”的书香河南精品项目品牌,实施“五位一体”统筹推进,以图书馆为主体,以城市书房、社区书屋、农家书屋等阅读设施为载体,为爱读书、好读书的群众构筑起精神家园。本源社区书院也在于此,利用社区书院这一形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深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与社区民众密切融合、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公共文化生活服务模式。事实上它更是一种生活状态,而不是一种课堂,它是充满温情的。中国人文教育不是知识性的教育,而是我们所说的关于信仰的敬畏之心。在社区书院的日常运营过程中,大概有这样一些比较潜在的文化自觉的把握。

 

杜:您刚才提到本源社区书院设立了不同种类的课程与活动,请问这些活动与其他当代书院的活动相比有何不同?

 

杨:倡导并践行文化的生活化是本源的初心。本源社区书院实践形成的社区人文生活内容,以经典传家、节气生活、礼乐生活、公益生活等为脉络集合,形成了一种新型社区文化特色和邻里共建的社群、社交生活,持续性地将传统书院所寄托的文人理想带入大众视野、融入社区人文生活。因此,本源社区书院所设计的课程和活动都具有生活化和自然化的特色。本源建构了社区诗经传唱班、节气茶会、中华节日礼、传统家礼、生命礼等礼乐生活,研发推广“新礼乐新生活”的东方人文生活方式。例如我们书院有一个很明确的“中华节日礼”系列,注重每个节日礼活动的仪式化,包括生日礼、祝寿礼、成人礼、婚礼,都可以在社区书院中进行。我们希望把活动做得更加活泼、松弛,这就像现在年轻人所重视的“仪式感”一样,这些项目也得到了众多学员的认可。当然,我们书院还有各方面思想交流的会讲,有琴棋书画的培训,总之我们注重的是对孔子之道的坚守,注重的是性情的陶养、气质的变化。虽然其中也有一定的对知识掌握的要求,但我们更注重师生、生生之间情感的链接、真情的互通,这是我们社区书院的核心价值所在。

 

书院不是培训机构,社区书院重视的是人文教化,在这里是以人为中心的,重在人格塑造。社区书院作为一种书院形态所具备的一些根本的价值特征,是它区别于很多公共空间、文化空间的独特价值所在,同时这也正是我们书院最宝贵的价值特征。此外我们想特别强调的是,社区书院重视的是文化创造,而不是文化消费。文化消费注重文化需求的服务满足,而文化创造在于人的自我内在主体的开发,是人的精神、价值、意义的自我认同和成长,是我们精神生活的提升。

 

2021年3月,文旅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十四五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方向、重点任务、实现路径进行了明确。下一步政府投入的免费开放空间和社会参与空间都明确了要布局优化和空间提升的要求,鼓励在都市商圈、文化园区等地引入社会力量,打造一批规模合理、布局科学的“城市书屋”“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目前来看,河南已经有不少这样的服务,但我认为,下一步要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再到“美不美”,过去我们说公共文化服务要打通最后一公里,现在我们是要美到最后一公里,这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当然,这仍需要不断地去体认、践行,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但同时,我觉得社会大众对书院的认知上也需要有这样的角度与维度。

 

 

 

杜华伟女士在本源社区书院参加抄经活动

 

杜:去年秋季,由本源社区书院主办的第八届全国书院高峰论坛上,其中有一个“生活儒学的回归与实践传承”分论坛,十位夫妇嘉宾围绕“真我与真爱”“爱情与婚姻生活”“生命的共同成长”等相关议题共话交流,反响很不错,也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请问当初为何考虑设计这样一个分论坛?

 

杨:我们一直认为真的儒学本来就在生活里面,所以特别设计了“生活儒学的回归与实践传承”这个分论坛,希望儒学回归本源、回到生命、回到生活。夫妇伦是古代中国“五伦”之一,夫妇有别乃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平等相爱、相濡以沫之道。所以我们邀请了郭齐勇夫妇、曾昭旭夫妇、杨庆亮夫妇、高玮谦夫妇、冯哲夫妇参与此次生活儒学对谈,分享了他们各自的求学经历、人生实践以及多年的夫妇相处之道,共同研讨其生活儒学及其道德实践。我们讨论这个议题,就像曾昭旭先生所说:“现在女性启蒙了,男女平等了,师友之道可以完全引进夫妇的爱情生活中。我称这个叫友谊风的爱情”。通过基于自由、平等的两性互动,实现如曾昭旭先生所言,人人能够养成自由、自主、自尊、自信之独立人格,经营好相知、相爱、相信之圆满人我关系。

 

杜:我们本源社区书院还十分注重家庭教育,设计了许多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的活动,请您做一些分享。

 

杨:所谓“蒙以养正,圣功也”,在孩子的自主意识还没有完全建立的时候,最好用正面引导,这时候的教育是最有效、最好的。如果小时候没有建立良好的独立人格,孩子长大后独立意识起来,就表现为人们常说的“叛逆”。这时已经失去了生命的正格,还用正面引导,往往会造成孩子的逆反。纵然家长说的是对的,是为孩子好的,但他为了保护自己所谓的“独立人格”,无论好坏,都和家长反着来。这时候的教育就不能用儒家的刚健、直取,而是要用道家的柔顺、无为。也就是回到一个人最真实的生命感受上,顺情顺性、宽柔以教、顺势而动、静待转机。

 

《礼记·学记》有云,教育有四要: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意指努力学习应当和充分休息、游玩相结合,才能够有所成长收获。例如今年清明节前,我们策划了一次“大地的孩子——本源自然课堂”。人生于自然、长于自然,爱自然是人类的天性,更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希望通过家庭教育,涵养孩子的心灵,释放他们的天性,打造和谐家庭氛围,助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杜:您认为本源社区书院作为创新性的现代书院,应当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

 

杨:书院是文化传承与人才养成的阵地,为文化复兴蓄积人才。书院也应成为思想交流与对话的平台,甚至成为国际间文明对话与文化交流的使者。书院又深具民间性,它是市民心灵归属之地。书院不是一汪死水——只能临水凭吊、思古感叹,而是渊渊之泉——不间断地滋养与其亲近的人。儒学精神植根于生活之中,滋养中国人的心灵,这是其生命力之所在。返本开新是现代书院的历史使命,它既是理论问题,也应付诸实践。其中的先行者,应以其示范效应带动全国书院,发挥真正的生命力。如此,书院方是实至名归。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内心处于一种迷茫状态,迫切需要心理慰藉。在我看来,现代书院的存在模式更像是一种寻求内心的安抚和精神的寄托,在经典学习中去寻求古人的生命智慧。书院精神是书院的灵魂,是古代书院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在人文精神不断失落,功利主义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书院精神更能体现出其价值,需要我们大力弘扬和传承。因此,我们希望进一步深化对中华文化、书院文化的研究,充分发挥书院密切联系各界的优势,助推中华文化、书院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提升中华文化、书院文化的集结力、融合力和生命力,从而努力实现中华文化、书院文化穿越千年却年年如新、生生不息。

 

杜:本院社区书院开办已有十二年之久,“十二”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很独特的指向与内涵。请问因为书院的存在,学员们有了怎样的改变和提升?

 

杨:最初我们设计书院的时候,邀请的第一批学员是书院工作人员的父母,包括我自己的父母也来书院参加了许多活动。我能感受到最直观的变化就是,他们更加理解我们所做的一切,不再像以前那样质疑我们的工作,甚至以我们在书院工作而骄傲。而他们最突出的变化就是气质变化,其实学员的改变从进入本源社区书院的那一刻就开始了。通过礼仪课、茶艺课、读经典等一系列活动,学员们的心中不知不觉地种下了“不学礼,无以立”的种子。比如说,经常来书院参加活动的学员,尤其是小孩子,都会非常有礼貌,讲究待人接物的礼貌礼节,见面主动问好。虽然看起来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但这就是知礼的外在表现。还有一些年轻的上班族告诉我,书院就像社区里的“充电站”,能够让他们得到治愈和满足。每当听到这样的正向反馈,我都会觉得无比欣慰,这证明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有价值的。

 

 

杨冰院长在“返本开新,灵根自植——民间书院的双创发展”书院对话论坛上发言

 

杜:我关注到本源社区书院前不久开办了一场孔子当代艺术展,请问策划这一展览出于怎样的考虑?

 

杨:孔子当代艺术展是我们每年都在坚持做的事,每年的主题也会略有不同。去年十一月,我们在郑州建业天筑开展了“孔子·游侠——当代艺术展”,展览由本源社区书院主办,摄影艺术家姜健担任艺术总监,文化学者宋功作为学术指导,策展人齐岸民策展,汇聚了河南省内20多位艺术家,包括AI艺术、数字影像、装置艺术、雕塑、油画等多种艺术形式。

 

这次“孔子”主题展,主旨延续2020年第一届孔子展,以当代艺术前沿的形式和语言,诠释孔子精神的内涵,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大家了解到一个有血有肉的孔子,而不是课本上苍白单薄的孔子。孔子十四年周游列国,其行之远、其志之壮,无疑为侠之大者。因此本次展览的副标题为“游侠”,意在展现孔子与人们印象中所不同的侠勇的一面。

 

在传统的艺术形式之外,AI艺术和数字艺术是本次展览最大的特点。展览现场展出了AI生成的少年孔子画像、孔子讲学的场景以及智能合成的孔子视频等运用了最新技术的作品,这些都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展体验。在我看来,艺术表达应该是多元的,当代艺术有着自由、灵活的特点,在探索“孔子”这一主题上有着独特优势。

 

此外,在现代书院举办当代艺术展,能够体现出艺术与生活的交互,传统与创新的联结。可以让艺术展览融入社区生活,讲述人文精神,丰富社区居民和老百姓的精神生活。本源书院一直以来都坚持以社区为基本单位,以书院为教育和传播形式,致力于传统文化和人文教育推广的基础网络,营造贴近大众的社会普及平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人文教育在现实生活中的落地。我认为此次展览就是一次很好的实践,未来本源也会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究。

 

杜:书院虽然是公益性事业,但正常运行也需要资金维持,请问本源社区书院的造血功能体现在哪里?为什么在企业经济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本源依然坚持公益事业?

 

杨:本源最根本的“学田”就是基金会,正是因为基金会的支持,我们才能长期保持公益运营。我们目前推广的茶艺课程、插花课程等一系列活动都可以称之为书院的学田项目。我们希望社区居民能够在闲暇时间来到书院,品着清茶、闻着花香、翻着闲书,度过一个轻松愉快的午后;或者周末带着孩子参加一场亲子户外活动,充分享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但我们开办的这些活动并不是盈利性的,我们一直以来秉持的宗旨就是:人文教育是不能被经营的,不能作为盈利的目标。近几年我们的经济压力确实比较大,企业的经营状况也比较严峻,但是只要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就一定要有人去做。书院成立十二年以来,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也得到了很多老师、朋友、同道的支持和帮助,在探索中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接下来的道路也许依然充满荆棘,也许会有更多困难,但既然已经选择这条路,有一群志趣相投的人一起坚持走下去,就已经没有遗憾了。胡先生也充分表明了态度:无论房地产企业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可以没有房地产公司,但不能丢失文化,所以这件事我们会继续做下去。

 

 

 

本源社区书院外景

 

杜:本源社区书院的活动空间十分独特,请您分享一下当初设计时的考量。

 

杨:从建业·天筑社区设计之初,就规划了本源社区书院的位置,希望能够给居民提供一个文化生活场馆。最初我们的设想是做一个社会实验,设计一个承接传统的现代书院,所以书院的硬件设施也是考虑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书院在装修设计时高度还原了古代书院的意境,实木茶桌、棉麻桌布和坐垫、大量的绿地,还融入了荷花、竹子等代表中国文人高洁品质的细节元素。目前本源社区书院有太极馆、演礼堂、中医食养坊、花道学堂、木作学堂等一系列多种多样的活动空间,都是希望能够让居民暂时远离城市喧嚣,穿行于藏书、字画和绿地中,安安静静地读一本书、品一杯茶,感受古时文人的那种惬意。之前有学员跟我说,书院的天井设计特别好,空闲的时候坐在窗前观察光影变幻是一件非常治愈的事情,可以抛开工作中的烦恼,远离各种杂念,每每听到这些我就感觉特别欣慰。总之,我们希望书院以独特的空间设计和充实的文化熏陶,使更多人在繁忙工作之余留一点时间和空间给自己,真正疗愈自己的身心。

 

杜:请问本源社区书院未来的社会化推广实践思路是什么?

 

在过去的二十年,书院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它是文化复兴的号角,是复兴的起点。然而二十年的创生探索,只是解决了“有”的问题,那么未来当是解决书院“活”的问题,如何让书院在当下“活”起来,精神性地继承、创新性地活化,扩大与发挥书院的教化作用,是今天我们作为书院人应当面对的重大课题。

 

本源社区书院所蕴含的生命教育及文化服务内容是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与精神气质、服务最基层社会,聚焦和谐社会最后一公里的终端文化端口建设。本源社区书院自觉承担公共文化社会化服务的功能,以“共有”“共建”“共享”的理念构建让人有充分的参与感、成就感和归属感。

 

社会化推广我们也是一直努力在做,目前已经与郑州市6个社区联合做自主性的人文社区建设。刚才提到的社区人文生活的几方面内容,全部是由书院的志愿者与社区居民担当执事,与书院的同事共同完成的。此外,包括社区的诗经唱诵班、社区演礼团、社区乐舞团,也都是把礼乐引入社区生活,希望推动大家都过这样的礼乐生活。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更多艺术方式来呈现文化内涵,因此书院安排了两个比较大的品牌性展览,一个是刚才提到的《孔子》当代艺术展,另一个就是丝路文明艺术展,每年春分时节开幕,希望透过丝路文化拓展国际化视野。同时我们有一个公益生活系统,通过社区自组织的培育,每个人成为志愿者,加入书院的内容共创与联合运营。

 

关于社会化共创,走向社会规模化推广并不容易,我们过去这十二年也是在不断摸索,才获得了今天一定的成绩。但我们有一个思路,就是希望通过社会化普及,建立与政府、社会组织、志愿者、自组织的多方共创,大家各司其职,共同发挥作用。未来我们还希望做出更多内容性的输出,用不同功能的模块去支持其他社区的建设,例如社区书房、社区礼乐中心、少年国学堂等等。社区书院公共文化服务将以郑州市文旅部门试点社区为基地,联合试点社区办事处、社工和社区居民,为郑州试点社区提供社区人文生活、社区文化服务的运营管理与协作执行,主要根据本源社区书院传承并研发实践形成的文化内容系统进行内容服务输出。未来,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与郑州市本源社区书院亦将在协同创新、拓展合作之下,为郑州社区市民带来更多礼乐传承之美、社区共建之乐,让更多社区居民回归温情且美善的东方人文生活。将来我们可能还会创办自己的刊物,从而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见证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还能够起到加强推广传播的作用。

 

 

 

第八届全国书院高峰论坛在本源社区书院举行

 

杜:您刚才提到书院的公益生活系统,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

 

杨:福德者,得也,人生升腾向上的力量培育之得,人之生命意义感、价值感、尊严感层面的体验积累之得。我们相信,每一念的公益发心,每一次的公益践行,都是生命的福德。本源的公益生活系统主要包括本源青年养成公益计划和本源乡村书馆公益项目。

 

本源青年养成计划始创于2014年。项目本着“修身养正、立德树人”的基本宗旨,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国传统人文教育涵养、社会现实关怀与公益践行担当的当代青年儒者。核心板块包括:青年人文训练营、青年义工学社、青年人文公益论坛。本源青年项目培养出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他们又回到本源任职,继续完成公益事业。本源乡村书馆项目同样始于2014年,通过十年的发展,已经建成六座乡村书馆。这一项目主要针对乡村中小学,致力于中国传统人文教育的推广、乡村少儿阅读的普及,城乡公益实践平台的创建。具体以乡村校园图书馆为基本载体,藉由乡村少儿人文夏令营、乡村师资人文研修营、系列经典阅读课程等主题活动的广泛开展,以开阔乡村师生人文视野、营造乡村礼乐学风、助力乡村基础教育。总之,我们的所有项目出发点都是人文教育、生命教育,创造生发的角度并不是出于利益。

 

杜:作为书院人,您对书院同仁有何建议?

 

杨:作为书院同道,我深知做书院的艰辛。作为一个书院人,我也想代表本源社区书院对书院界同仁有几点共勉,这也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第一,书院人要挺立。我们应该有“斯文在兹”的信念,有“若某则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的自信。第二,书院人要喜悦。喜悦才没有踽踽独行的哀怨,才有不惧困难的勇气,喜悦才能不勉强,才能坦坦荡荡。第三,书院人要深情。对生命深情,生命就不会被虚度;对生活深情,生活就不会枯燥乏味;对人深情,才能理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悦乐;对事深情,才不会被事所累。文化是长久事,书院需要慢功夫。书院事是大家的事,书院的未来是文化的未来。

 

 

 

天下书院,四海归仁

 

杜:在第八届全国书院高峰论坛上,由本源社区书院倡导并协同多家书院共同发起《天下书院宣言书》,请问其初衷是什么?未来有怎样的愿景?如何贯彻落实?

 

杨:在第八届全国书院高峰论坛上,天下书院已经正式启动,来自海内外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书院山长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书院不仅仅是讲学的道场,更是中华文化对天人一体、自主独立的生命精神弘扬与力行之所。精神的书院没有边界,人类的共融共通没有围墙,即使书院所处地域不同、功能不同、发挥的作用不同,但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凡书院,皆为“天下书院”。要重新接续中华文化、传接道脉,找回让心灵活泼的活水源头,必须直溯孔子;社会要回归温情与敬意,必须回到书院。没有书院,就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中国。如今虽然全国已有几千家书院,但还未形成精神风气,各家书院也都是在各自摸索发展,没有形成一个类似于“行业”的形态,书院参与社会生活仍然比较狭窄,没能发挥真正作用。因此,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服务和推动书院群体的聚合与生长,倡导设立具有实际共享和传播功能,辐射全国的“天下书院”服务平台,以期走进生活,走进普罗大众,让书院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载体。

 

我们的具体倡议包括:第一,设立天下书院传播平台,让天下书院能够彰显与记录书院人生活、实践和理想;第二,设立天下书院传播品牌,让天下书院成为书院进入社会公共生活的精神资源和传播声音。第三,设立天下书院服务平台,让天下书院成为书院间信息交流和建设的共享平台。第四,设立天下书院联络秘书处,建立会议沟通机制,让天下书院成为资源整合交流平台。

 

天下书院,四海归仁。愿我们海内外书院同仁,凝聚共识、携手齐力,汇聚天下书院,含章天下深情,光大天下视野。

 

杜:感谢杨院长接受访谈,祝愿本源社区书院越办越好,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不忘初心,不断进取,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的一张文化名片,也成为中国当代书院的典范。

 

杨:谢谢!书院发展需要我们书院人共同努力,希望我们能够一起推动当代书院发展,让更多人了解、热爱传统文化。也欢迎您再来到本源,期待与大家同归生命本源,共赴人文未来。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