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居渊 刘舫 编纂 《周易图像汇编》(全5册)出版暨前言

栏目:
发布时间:2024-08-08 17:56:27
标签:

陈居渊 刘舫 编纂 《周易图像汇编》(全5册)出版暨前言

 

 

 

书名:《周易图像汇编》(全5册)

编纂者:陈居渊 刘舫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5

 

编者简介

 

 

 

陈居渊,1952年7月出生于江苏苏州,1968年插队江苏吴江县务农。1979年回到苏州。1982年进入苏州市图书馆古籍部,从事古代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其间曾师从沈延国先生治学。1986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研究方向中国思想文化史,主要研究焦循易学,导师朱维铮教授,1989年获硕士学位。同年直升复旦大学古籍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主要研究明清诗歌与阳明学,导师章培恒教授,1992年获博士学位。同年留复旦大学古籍所工作。2001年转调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哲学文献学的教学和中国思想史、中国经学史与中国易学史的研究。出版学术专著(包括导读、点校)十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曾获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

 

 

 

刘舫,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2000年考入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2015年获得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经学史,主要领域为礼学、易学。在《哲学与文化》《中国哲学史》《复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周易图像6000余幅,依时代为序,以图像作者为线索编排,全面反映历代易图学的特点及发展变化,同时直观地呈现了历代易图学者的易图创作特点,是对历代易经图像的一次全面的梳理,为易经图像学的全面深入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尤为难得的是,作者在搜集图谱的过程中,翻阅了大量明人、清人文集,从中这些明清学者的非易学著作中挖掘出大量的易图资料,这是前人易图研究中所忽视的。书后附易图作者索引、引书书目索引以及易图名称索引,为研究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目录

 

前言

周易图像目录

周易图像汇编

宋元以前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道藏所载周易图像

附录

周易图像名称索引

周易图像作者姓名索引

周易图像引书书名索引

 

前言

 

《易·系辞》中说“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又说“象也者,像也”,所谓“成列”,即是一种展示,试想《周易》中如果没有图像,何以“成列”,又何以理解“象在其中”?或者有人认为《周易》所载六十四卦本身就是《周易》的图像,这也是见仁见智而没有定说。事实上,《周易》中的图像,是涵泳于中国古代民族心灵印记与文化生态的产物,也是中国古代民族哲学思考的易学投射,从而形成了其自身发展、演化的独特轨迹。古代学人在长期的《周易》研究实践过程中,每每因为相关史料文献的不足,文字语言的晦涩不详等原因,都十分重视《周易》图像以及所蕴含的史料价值,借此来比较完整地表达自己对《周易》的理解与诠释。由于图像比文字更为直观,内涵更为丰富,更容易得到理解和传播,所以《周易》所表达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大衍之数”“天地之数”“阴阳静动”等宇宙发生、衍化的原理和主题,更加接近古人所说的“天道”,因此展现出所谓“左图右书”“上图下文”“下图上文”“前图后文”“后图前文”等图文相互陪衬、相得益彰的书写习惯。宋人郑樵《通志· 总叙》说:“河出图,天地有自然之象,图谱之学由此而生;洛出书,天地有自然之文,书籍之学由此而生。图成经,文成纬;一经一纬,错综成文。古之学者,左图右书,不可偏废。刘氏作《七略》,收书不收图,班固即其书为《艺文志》。自此以远,图谱日亡,书籍日冗,所以困后学而堕良材者,皆由于此。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舍易从难,成功者少。……图谱之学,学术之大者。天下之事,不务行,而务说,不用图谱可也。若欲成天下之事业,未有无图谱而可行于世者。”这说明古代《周易》的图像,不仅与古代经学的“注疏之学”“章句之学”并列,而且还成为一种叫“图谱之学”的学问。也正因此,人们习惯上称它为“易图学”或“图书易学”,其实就是“周易图像学”。

 

《周易》的图像,是整个中国古代象数易学发展史上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环节,虽然常常被视为 “易外别传”,但它却是古代象数易学遮蔽下的一种易学形态,它既有传承、整合,又有扬弃、拓展。其透视出来的《周易》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并非千篇一律和毫无学术价值,它是对传统象数易学的传承与回应,凸显出象数易学衍化过程中的一种自我辩护、自我肯定的新的象数易学话语,不仅已经具有了对《周易》加以经典化的明确意识,而且为传统象数易学注入了新的时代因素和美学因素,从而彰显出《周易》的真实面貌和多元的易学生态,有利于我们今天重新思考和评估古代象数易学的哲学蕴义与学术价值。

 

 

 

先天图

(郑樵《六经奥论》)

 

《周易》的图像,所体现的各类象征意义,展示了其由具象而不断抽象化的过程,较为成功地应对了汉代象数易学以及王弼对于汉代象数易学的批评:不仅使“象”不再支离、繁琐,反而使之逻辑化、系统化,更使“象”成为可以直观的理与道、理念世界与经验世界间必不可缺的桥梁。《周易》的图像并没有所谓的象数与义理的区别,而是通过图像进一步对二者作解读,既揭示了象数中所蕴含的义理。义理通过图像来表达,而图像本身也在此基础上表达了其特有的义理,以其特有的方式讨论了《周易》中的主要概念与范畴。

 

《周易》的图像,是基于对中国古代形上学中的道器观念的重新认识,强调图像重于文字,直探《周易》本源的一种哲学思想在《周易》研究中的反映。特别是从宋代迄晚清,易学研习者借助描绘《周易》图像的不同图型,无论在理论批评还是在图像创作上,都跳出了象数易学或义理易学的畛域,其诠释也就不断地被重新解读。就图像本身而言,曾经被僵硬地封闭在其图像中的话语,通过每一幅图像的改制更新,被再次鲜活地“书写”。因此理解《周易》的图像,并不完全意味着回溯到原初易图的过程中,而是仅仅通过图像的变化,解构图像与文本之间的互相依存的联系,并且在它不断再现的过程中予以摒弃,为研究传统象数易学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图像世界,成为近现代学者研究“科学易”的起点。

 

《周易》的图像,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总结了历史上各个不同时代的学者持续性地以图象解释世界本源的经验,探索与重新认识《周易》所体现的人文关怀,即远古时期形成的最主要的社会因素,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等,尤其关注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人伦关系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周易》的图像,作为研究《周易》的重要文献,保存了丰富而又原始的易学图象资料。不同的图像背后,都有对《周易》的不同理解与诠释,它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古代学人心理的微妙变化与易学生态的变化,具有多方面的文献价值与研究价值。目前可以考知的《周易》的图像,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些图像较为简略,图式也比较随意。如西安半坡出土的先秦陶器上的鱼纹,与《周易》符号及《河图》《洛书》《太极图》等极为相似。秦汉时期的瓦器、钱币、铜镜等所显现的易图图案,如秦瓦中便有配以“与天无极”等文字,类似宋人自创的太极图。传世纬书中所提供的各类《周易》的图像,有“商卦象卣”“清华简人体八卦图”等。隋唐时期,《周易》图像也往往镌刻在各式铁鉴上,如“隋十六符铁鉴图”“唐八卦铁鉴图”“唐凤龟八卦铁鉴”等。事实上,从汉代至北宋前的《周易》研究中,以图诠释《周易》不仅是一种常态,而且还呈现出多元的趋势。如汉代用“卦气图”“纳甲图”“卦变图”“爻辰图”等来诠释《周易》便是证明。根据《隋书·经籍志》的记载,当时专门以图像诠释《周易》的就有《周易新图》《周易谱玄图》《河图》《洛书》与《河图龙文》等,子部类著作则有《八卦斗内图》《周易八卦五行图》《周易斗中八卦绝命图》《周易斗中八卦推游年图》《周易分野星图》《易通统图》等,这不仅说明宋代以前的《周易》研究与图像始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更可证《周易》的图像历史,同样是源远流长的。

 

 

洛书对位成十互乘成百图

(李光地《御纂周易折衷》)

 

不过,从古代《周易》发展的实态而言,《周易》图像的创作及其诠释,则始于北宋时期。当时的《周易》研究呈现出一个新的取向,学者突破了以文字为主体的传统注释《周易》的方式,跳出汉代象数易学家法师法的局限,另辟新途,采用文字与图像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周易》,绘制“河图”“洛书” “太极图”“先天图”“后天图”“卦变图”等图像,开创了新的象数易学范式,成为《周易》研究领域中的一门“显学”。如北宋学者刘牧、朱震、张行成,南宋朱元昇、丁易东、杨甲,元代学者俞琰、张理,明代学者韩邦奇、章潢、胡世安、郑旒,清代学者胡煦、杨方达、汪泩、万年淳、冯道立等所作《周易》的图像,少则几十幅,多则几百幅,这些“穷神变,测幽微”“象天则地”来源于对《周易》理解而精心描绘出的图像,不仅绘出了“圣人立象以尽意”“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哲理观照,也绘出了“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的阴阳、刚柔卦爻象的变化和吉凶悔吝的含义。可以说,《周易》的图像历经宋、元、明、清等不同时期持续性地创作与研究,已成为研究《周易》不可分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江河之水一脉流贯、混融交互,表现出像中有易、易中有像的《周易》本原文化属性,在传承接续数千年《周易》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中,呈现出自己独特的品格,为我们今天的《周易》图像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信息与图像信息。

 

在中国古代的《周易》研究史上,学者每每借助《易传》中庖牺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的话来论证八卦与六十四卦卦象起源与产生,然而对其由来则语焉不详。于是通过画图结合爻辞内容进行观察总结,再加上个人的比附发挥,虽然带有明显的牵强附会的痕迹,但终究提升了人们探索易学象征宇宙自然在阴阳化育沟通中生生不息的古代宇宙图式演化的思维。《周易》的“以图书意” 与传统的“立象取意”具有相同的思维模式与易学价值,这意味着它们不仅是历史的,同时也是现在和将来的。

 

这部《周易图像汇编》在图像收集范围上,不局限于古代《周易》著作中的图像,而是基本上汇集了古代文献(经史子集)包括道家作品中具有《周易》特征的图像,尽可能做到应收尽收。从先秦到清为止,在近千种历史文献中,采集图像6000余幅。为了展现历史上《周易》图像创作的实际传衍脉络,此次汇编,按朝代先后,分为“宋以前”“宋元”“明清”三个时期,每个时期下按图像作者,汇集编排,图像作者以生卒年先后排序,生卒年不可考者,以其生活年代先后排入。各图像作者附有简略的小传,以清眉目。编末附有“周易图像名称索引”“周易图像作者姓名索引”“周易图像引书书名索引”,以利通检。需要说明的是,汇编的图像中,不包括历代学者探索《周易》阴阳平衡,仅有冗长且又重叠或翻新的文字表述,而未能比照图式制成的“变卦图”。

 

《周易图像汇编》的编撰、复核、定稿的工作,都是在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完成的,得到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研究生和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老师及研究生的热忱相助,编辑胡欣轩先生为该书的出版不辞辛劳,认真踏实地工作,审读了全部书稿,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限于学识,本编尚存错漏或不妥之处,敬希读者不吝指正。

 

陈居渊

2023年3月于安徽大学磬苑校区蕙园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