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昱文 著《西周的王权、典仪与宗室思想》出版

栏目:
发布时间:2024-08-08 17:34:15
标签:

侯昱文 著《西周的王权、典仪与宗室思想》出版

 

 

 

书名:《西周的王权、典仪与宗室思想》

作者:侯昱文

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1月

 

作者简介

 

 

 

侯昱文(Paul Nicholas Vogt),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东亚语言文化系副教授、研究生主任,研究方向为早期中国文化史、宗教史。侯昱文的研究包括大量古文字材料,如青铜器铭文、简帛文献等。同时,他也对非“正史”的史料和非“经典”的文本感兴趣。他目前的研究着眼于西周时期写作实践和体裁规范的起源,以及它们在战国秦汉时期的叙事文本中作为话语框架所扮演的多重角色。他的专著《西周的王权、典仪与宗室思想》(Kingship, Ritual, and Royal Ideology in Western Zhou China)基于青铜器铭文探讨了西周时期的宗室典仪。目前正在撰寫的书稿《追溯治国之文:周文王与权力的另类话语》(Tracing the Pattern of Rule: King Wen of Zhou and Alternate Discourses of Authority)将关注出土文献中和儒家经典以外的传世文献中的周文王形象,探索这个无所不在的历史人物所能传达的广泛的思想、文学和美学问题。

 

内容简介

 

西周一直被奉为中国典仪的黄金时代,当时的王室建立了诸多为后世王治传统奠基的典仪。在本书中,侯昱文(Paul Nicholas Vogt)通过考察青铜器铭文,在变化多端的西周王室地缘政治中重新发现了早期中国典仪之本。作者揭示了周王如何承袭原有的典仪以建立和维系政权,同时作出修正,影响了后人对周王室仪式的记忆,并塑造了中国史上的治世传统。作者借仪式与社会理论诠释西周史,追溯前现代中国传统的诞生、统治王朝如何建立和维持权力、宗教和政治如何互相支持与制衡,以及古代人民如何制作并使用艺术与器物,并为之赋予意义。

 

 

目录

 

目录

 

图表 vii

缩写 ix

致谢 xiii

导言 1

 

周的起源 3

周王室典仪的历史建构4

“礼”在西周社会的投射 7

典仪和西周宗室思想 9

作为西周典仪史料的青铜器 13

青铜器和周代思想16

本书的结构 18

第一章:周治下的商代典仪 30

 

共通的典仪实践 22

牺牲和宗室赞助 43

西周早期的典仪实践 56

周王专用的典仪实践 65

非宗室的典仪实践 71

结论:周治下的祭祖典仪77

第二章:周王的典仪面相 80

 

王权的面相 81

大丰/大礼81

籍田、籍农90

执驹 98

结论:周王的面相及其重塑 107

第三章:周王对典仪的许可、赏赐和赞助 111

 

蔑历 112

射礼 125

册命 144

结论:变化的赞助策略 152

第四章:典仪组合与周代扩张的地缘政治 155

 

麦方尊铭文 156

麦方尊所见的事件组合:关于族群认同的说服性叙事 163

小盂鼎铭文 164

小盂鼎所见的管控,强制和冲突 170

典仪组合和西周早期地缘政治 173

第五章:重读“礼制变革” 176

 

西周典仪的变化 177

“礼制变革”还是“礼制革命”?184

结论:“礼制变革”的政治逻辑 190

第六章:“在”的伦理:青铜器铭文所见宗室思想 197

 

青铜器铭文中宗室的势力范围 198

案例研究 238

直接通过祖先崇拜传递的宗室典仪信息:何尊铭文 238

促成祭祖仪式的宗室许可:尹姞鬲铭文 242

接续宗室礼仪的家族青铜器:麦方尊铭文 244

结论:作为宗室思想载体的有铭青铜器 246

结论:周代典仪与早期中国史 248

 

附录 258

参考文献 293

主题索引 310

铭文索引 321

 

导言与结论

 

(节选)

 

冯驰/译

 

导言

 

本书将重述中国西周时期(前1045-771年)宗室典仪的历史。西周时代始于周人及其同盟征服商——当时中国北方的主要政权,终于周王室被逐出位于今陕西渭河流域的家园。在此期间,西周见证了单一政治宗教制度在中国北方大部地区的传播,通用文字的广泛流传,以及很有可能的是,目前传世文献早期部分的写作。最近的研究证实了这一时期职官体系的出现,即使是略览早期史料,也可见西周与后世官名之间有很强的连续性。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西周时代被看作一个摇篮,孕育了关于正当社会组织的许多重要设想。例如,将天视为一种道德力量,将天命视为政治合法性的来源,这些都是后来帝国意识形态中的关键概念。这些概念源于周王室为维系新国家所做的努力,而以宗庙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在传统上被认为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因此,西周的统治者在前现代中国的文化历史意识中占据了特殊的地位:文王和武王这两个名字成了“胡萝卜加大棒”的治国之术的代名词;周公是德才兼备的臣子的典型代表,后世传说他曾将礼制系统化;周穆王西巡的经历为《穆天子传》(也许是中国首部奇幻小说)提供了素材。后世认为西周诸王的成就创造了一个作为重要参照系的、共同的中华文明。

 

本书重新发现了典仪是如何促成这种创造行为的。通过青铜器铭文这扇最清晰的窗户,我们得以观照西周诸王当时的仪式实践。有铭青铜器是虔敬的物品,是社会地位的标志,是上下级互动的记录,在国家、血缘、宗教和经济的交互场域中建立了连接点。本书经由仪式研究和物质文化研究的现代学术框架来探讨这些重要物品的铭文中描述的宗室活动,建立一种独立于儒家经典传统的诠释视角。通过这一视角,将西周典仪解读为一种思想议题的载体,承载了有关王权本质以及王室与早期中国政治舞台上其它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的讨论。

 

周代上层社会的典仪在西周时期经历了重大且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对王的形象塑造方面。本书尽可能将这些变化与王室的历史背景联系在一起,解释周早期的王室典仪事件如何将血缘和臣服融合成一种灵活且可复制的归属模式,帮助周王朝跨越时空的遥远距离团结在一起。随着周王朝前所未有地快速扩张到达极限,王室典仪的部署发生了变化,以适应新的地缘政治环境。短暂的多样化之后是巩固以及系统性的努力,以使王权自然化,为后世对西周典仪的记忆奠定了标准。

 

本书通篇意图让读者窥见周代上层社会典仪变化的标准如何服务于不同甚至可能相互冲突的利益,由此重现中华文明形成时期宗室典仪思想与实践的多样性。

 

结论

 

本书试图用周王自己的语言重述西周典仪的历史。因此,我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铭青铜器,这是西周时期最丰富、最可证实的同时代资料,也是最清晰的可断代资料。青铜器铭文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西周典仪的数百种或详或略的叙述。然而,许多不同的力量——祭祖典仪的虔敬精神、王与宾的政治目的、作器者的表现力,以及他们对因果关系的理解——塑造了这些叙事,而后才形成不朽的青铜器。至少后来的仪式史学家很清楚这一点,正如《礼记·祭统》所言:

 

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着之后世者也。为先祖者,莫不有美焉,莫不有恶焉,铭之义,称美而不称恶。此孝子孝孙之心也,唯贤者能之。

 

在某种程度上,青铜器本身在这个过程中有自己的能动性:它们的形状和应用习俗为其所承载的仪式记录设定了物理和叙事边界。因此,从叙事的角度来看,将西周宗室典仪的特质与铭文书写的传统分开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本书所写的既是宗室典仪的文本表述史,也是仪式本身的历史。这些文本表述在形成和传播西周时期王权与精英身份的共同愿景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正如将自己置于王国中心的周王所设想的那样,周王朝因而被青铜器联结,因为青铜器所承载的信息将王国维系为一个整体。但另一方面,王室传递的信息被青铜器制约,因为有铭青铜器作为媒介,对宗室典仪叙事的范围和力量施加了自己的限制和期望。由于本研究依赖于宗室思想与其它利益复合体之间这种富有成效的冲突的成果——也就是有铭青铜器,它也被青铜器约束,只能尽可能囊括该媒介提供的细节。笔者希望未来进一步的工作能够摆脱这些约束,运用这里得到的见解来更好地理解周宗室典仪在后世中国的文化政治史中的修辞性功能。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