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石林作者简介:许石林,男,陕西蒲城人,中山大学毕业,现居深圳。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曾获首届中国鲁迅杂文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主要作品:《损品新三国》《尚食志》《文字是药做的》《饮食的隐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风明月旧襟怀》《故乡是带刺的花》《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等。主编丛书《近代学术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民族风俗卷》《晚清民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艺术家文献》《深圳杂文丛书·第一辑》。 |
这篇文字看的人一定少,就不劳神做标题了
作者:许石林
来源:作者赐稿
原载于 “许石林”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五月十九日己未
耶稣2024年6月24日
【一】魏明伦
剧作家魏明伦不久前去世。
与魏先生在九十年中有一面之缘。
朋友询问:如何评价魏明伦?
答曰:简而言之,魏无疑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魏明伦以其《潘金莲》为代表的系列剧作,对中华传统文化、世道人心的伤害极大,危害不小。
魏明伦其人天赋极高,其人性情也朴素正直。惜其不通经史,养成欠缺,终非士人心肠,故放任才情、恣纵天赋。所作剧风靡一时,为戏曲界浅薄功利者竞相效仿。
以今日情形观之,亦所幸其不通经史,不明理义,唯粗鄙鲁莽而已,故其作行而不远。
所开一代风气,后有接踵模仿者,亦理屈词穷,越来越走不下去。
其实,那些读书根底扎实、明通经史又谙熟人情世故、文采斐然的剧作者,只要社会环境较稳定,自己身体精力允许,可以一直写到最后。
而破坏型作者,往往爆发式创作几部作品,暴得大名之后,便很快消沉,连被他的作品曾经刺激得很不淡定的效仿者和观众,也都很快会将其遗忘。
令人尊重的一些戏剧文化界老先生,当时也大力支持魏明伦。
这些老先生其实也无扎实的经史根柢,一切见识,多本诸质,凭借天分而已。故见事不明,察物不深。他们支持魏明伦,多半因魏当时遭到了姚雪垠等极左人士的反对。于是,以支持魏明伦抵消极左,因此便占了上风。其实老人们都犯了错误:饮鸩止渴。
朋友赵女士有言:民国生长起来的那帮文化大家们,自己吸收了国故的红利,积攒了一些底蕴,历经世道变故碾压,故急病乱投医,以为摧毁旧的,新的一切就都是好的,结果旧的崩塌,新的无能建立,却直接毁了世道人心。经过动乱年代,人们以为一切与极左相对的就都是好的,所以才有了魏那样的怪胎。细究起来,魏博的只是眼球,但是给魏之流制造温床的,才是礼崩乐坏的肇使者,那一场场裸奔式的集体狂欢。
【二】歇戏
夏日连续高温,见某些地方戏曲剧团下乡演出,有演员中暑晕倒在台上的,有在台上以桌裙遮挡露光腿散热的。真是辛苦!
现在是为人演戏,剧团卖艺娱人,一切满足人的需求,所以演出没季节、没讲究。大夏天高温40度,也不避不歇。
故老曾告知,从前农历四月八庙会一过,戏班随即散班,封箱歇戏。艺人不再唱戏,转而另觅生计或歇息,直到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再组班开箱唱戏。
盖彼时唱戏为敬神娱神,人只是跟着听蹭戏。所以,那时候的戏,内容上不会轻易迎合人,不逞人之志。戏班的经营也随之分季节。
那时候居家过日子,不能随便听到唱戏唱歌,也不张红挂绿。
简单说,那时候的戏从内容到表现、再到戏班管理运作,可以说是“存天理”;而今天的新编戏,无不是“逞人欲”。这也是今日观察旧戏与新编戏的一切矛盾、别扭的关键。
【三】竹衣
从前有竹衣,用细竹筒连缀而成,演员贴身穿上竹衣,与纺织品服装隔开,阻融汗水湿塌衣服,也有透风凉快作用。
比竹衣高档的,应该是用珍珠连缀而成的珍珠衫。《状元媒》中柴郡主唱到过。现实生活中应该也有。
见过马连良先生穿过的竹衣照片,做工非常精细。
今天西南山区仍有会制作竹衣的。据说网店也有卖的。
【四】功嗓
过日子用钱,当宽进严出。唱歌唱戏用气使力,同理:用最节省的气力,收最好的效果。
怎样做到用最小的气力收最大的效果?方法固然重要,但再好的方法须有赖于不懈的练习实践,即技术的熟练必须由练习的量的积累去实现,世上任何技艺皆如此,金少山、梅兰芳、余叔岩还坚持每天吊嗓子呢。
【五】摄像
戏曲借助影像技术得以保存传播,功莫大焉。
因此,摄像责任重大。但对戏曲所知不多的外行摄像很多,有时候看一个演员的表演,正表演精彩处,摄像却把镜头切给舞台上别的角色,使主要角色的表语句不能全部展示。比如沈福存的《三堂会审》那一句细腻传神生动精妙的封神表演“十六岁开怀是那王……王公子啊!”旦角玉堂春正表现极尴尬的神情,镜头却一下子给了看状纸做掩饰状的王金龙,这个太遗憾了。王金龙有什么可看的!你哪怕给个中景、全景,让两人同框,也没有遗憾。
所以说,戏曲电影、电视录像,最大的功能是纪录,摄像别逞技术之能,就架好三个摄像机,中近全三景即可,不会的话,千万别搞特写,你不会取舍,舞台上精彩往往在一瞬间。
2023年6月24日整理
责任编辑:近复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