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慧】理学家如何体贴天理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4-04-09 19:19:10
标签:

理学家如何体贴天理

作者:殷慧(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二月三十日壬寅

          耶稣2024年4月8日

 

宋代新儒学的复兴有着深厚的政治、社会和学术基础。在“学以至于圣人”的时代呼声中,天理论的提出无疑具有划时代意义,是儒学体系整合和建构中具有标志性的理论创新。程颢曾言:“吾学虽有所授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天理”这一概念早在《乐记》“灭天理而穷人欲”中就有,可到二程才大明于天下。这一论述的重要意义,正如黄百家所言:“盖吾儒之与佛氏异者,全在此二字。吾儒之学,一本乎天理。”与佛家所论“理障”相对,宋代理学家以“天理”二字立其宗。从此“天理”成为鲜明的儒学话语,全面涵摄原始儒学的仁礼体系,成为新儒学引人注目、独具特色的概念。

 

何谓天理?天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于现代人而言,也许需要像审视陌生人一样,另眼打量一番。为何在宋以降的士人们看来,天理如此切合他们的理想、信念和需求,需要念兹在兹、奉若神明?这是因为,天理既是天地生物之心的天道,也是社会伦常的秩序和规范,更是个体内在的道德情感和判断。天理无所不包,涵盖天道、人性、伦常,既是所以然,也是所应然。天理论主要有“天即理也”“性即理也”“礼即理也”等命题。无论是以天下为己任、与帝王的共治天下,还是觉民行道、将儒学平民化渗入基层,天理论无疑最大程度上吸引了大多数士庶。“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的这一论断,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这种对天理的认同与服膺,成为士庶精神生活的纲领。天理不是高高挂起的理论,而是日用常行、关切身心的实践。理想的生活就是在天理指导下的生活。

 

天理为何不能顺手拈来,而需要自家体贴?“自家”一词值得细细品味,这意味着天理之学不是简单的传承授受之学,亦非人云亦云之学,而是为己之学、自得之学、切己身心之学。“体贴”,是指个体的细心体会和领悟,需要学习者调动足够丰富的热情、经验以及学识来读书明理,涵养工夫,变化气质,从而练就圣贤气象。“体贴”的近义词是体察、体认、省察、体究、体量等。如果说天理论的提出顺应了时代精神和需求,提出了普遍性的伦理精神,那么有着丰富个体经验浸染的理论建树与实践工夫,具有何种魅力?在问题与方法之间,如果说“天理”是针对时代问题给出的答案,那么“自家体贴”就是个体总结的独特方法。朱熹这样理解二程的“体道”之说:“‘体’,犹体当、体究之‘体’,言以自家身己去体那道。盖圣贤所说无非道者,只要自家以此身去体它,令此道为我之有也。如克己,便是体道工夫。”天道、天理,不会增一毫,不会减一厘,只有全身心地投入、体察、领悟才能尽心知性知天。个体体贴的心性之学和工夫,就是天理与人事的沟通方式。

 

体贴,意味着一种对话的展开。朱子读书法中的“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正是这样一种体贴天理的方法。在给张元德的信中,朱熹说:“大抵读书须且虚心静虑,依傍文义,推寻句脉,看定此句指意是说何事?略用今人言语,体贴替换一两字,说得古人意思出来。”如何从字里行间体贴古人意思,领会这亘古亘今、颠扑不破的天理?精神往来依靠的是不断地切磋琢磨。对话是今人与古人的攀谈,古人无法再给出答案,今人需要体究古人之意,形成往复的“对答”,最终达到今人与古人心与理的高度契合。这一场主动的模拟对话,正是体贴展开的方法。后来王阳明所悟的“心与理一”“天理即是良知”也是如此,《传习录》云:“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无有终始。天理即是良知,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无论是天理、人心还是良知,都是体贴方式的延展,勾连古今,哲学话题的展开形成一个又一个相互嵌接的圆环,从而如链条般坚韧而可延续。

 

体贴,需要投入主敬的工夫。有没有一种方式可以贯通天人,可以为儒家提炼总结一种修养工夫来应对佛教的静坐和道家的坐忘?吕大临感叹“独立孔门无一事,惟传颜子得心斋”,表达了儒者对修养工夫的强烈追求。程颐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他发明主敬工夫,强调主体精神的收束与集中,主张格物穷理与涵养工夫知行互进。这种知天知人,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体贴方法,是形上形下、本末精粗一起格过的不断努力,也同样是儒家礼教“礼主于敬”“毋不敬”工夫的继承与提升。

 

体贴,需要累积式的格物穷理,更需将自家放入经典中体察涵泳。在科举兴旺发达的宋代,读书仍然是体贴天理的一种快捷径路。如何通过读书来体贴天理?宋儒认为,经典的传承与创新在于意义的创发与贯通,须将自家放入六经中抽绎玩味。朱熹曾言:“某尝患《尚书》难读,后来先将文义分明者读之,聱讹者且未读。如二《典》三《谟》等篇,义理明白,句句是实理。……体贴向自家身上来,其味自别。”可见,天理通过玩味,可以不断向自身的言行延伸,产生强有力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人们被圣贤所同化。

 

这种体贴之效果如何?这种体贴天理的方法是如何层层累积而具有感染力的?吕大临《礼记解·中庸》这样说:“修身,九经之本。必亲师友,然后修身之道进,故次之以尊贤。道之所进,莫先于家,故次之以亲亲。由亲亲以及朝廷,故敬大臣,体群臣。由朝廷以及其国,故子庶民,来百工。由其国以及天下,故柔远人,怀诸侯。此九经之序。”这一体贴法,使得士庶和圣贤之间形成了共同的理想与追求,设身处地相互体贴,从而形成学术与政治共同体。正如《通书》所言“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学以至于圣人”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境界,而是每位士庶笃志力行就能触手可及的目标。

 

理学家的体贴天理之法,充分体现了中国哲学创新和发展的特色。借用这一体贴法,我们可以说孔子于三代礼乐文明中体贴出“仁”,孟子体贴出“义”,董仲舒体贴出“明其道不计其功,正其义不谋其利”,程朱体贴出“天理”,陆王体贴出“心”。宋代新儒学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吸引力,正可以从“自家体贴”之法中品味一番。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