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十大好书揭晓
年度十大好书评选的基本原则是:
甲. 所选图书应持儒家立场,要有价值关切和文化情怀,
类的应当有思想创见、学术新得,大众普及类的应当持论中正、文辞优美。
乙. 名著新版、修订再版、文献整理、典籍点校,以及境外(含台港澳)出版的图书,不参与评选。
丙. 评委由儒家学者组成,通讯匿名投票,过程不公开。
根据评委的投票结果并经
编辑部综合评议,
2023年度十大好书(分
类和大众普及类)评选结果最终揭晓,现予公布,名单如下(著者序齿排名)。
类
01陈明著《儒家文明论稿》
02王庆新著《信仰与秩序:中西文明对话与会通的思考》
03白欲晓著《朝向儒教自身——中国儒教传统形态研究》
04唐文明著《极高明与道中庸——补正沃格林对中国文明的秩序哲学分析》
05陈赟著《文明论的历史哲学》
06吴飞著《礼以义起——传统礼学的义理探询》
07王琦著《宋代“四书”经筵讲义研究》
08宋立林著《儒家八派新探》
09苟东锋著《名教与名学:儒家价值理想的实践机制研究》
10李浩然著《性其情:玄学向理学的演进与转化》
大众普及类
01郭齐勇著《返本开新》
02林安梧著《论语译解:慧命与心法》
03韩星著《孝经全解》
04杨朝明著《让儒学温暖世界》
05许石林著《戏曲里的中国》
06王杰著《家训二十讲》
07张茂泽著《儒学思想》
08干春松著《儒学与中国社会十五讲》
09吴钩著《宋神宗与王安石——变法时代》
10杨鑫 著《大人造命:泰州阳明学讲稿》
类十大好书简要评介
【陈明著《儒家文明论稿》】一种文明意味着一种世界图景,一种关于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系统论述。如果说当下中国的儒学研究,已经进入由哲学范式经思想史范式向文明论范式转换的阶段,本书正是对儒家文明相关问题的讨论。著者陈明作为当代儒家学者,通过与现代新儒家对话,反思五四以来那种基于普遍主义视角的研究范式;与康有为对话,重思广土民众的国家如何塑造认同建构国族;与朱子对话,直面四书与五经之间的理论紧张与化解;与经典对话,在宗教比较的视域里揭示其叙事方式及意义特征。在文化自信、文明自觉以及民族复兴成为时代主旋律的时候,思考儒学与文明的关系,在这一前提下重思儒教个体论述的可能与必要,是本书的突出贡献。中国文史出版社2023年1月出版。
【王庆新著《信仰与秩序:中西文明对话与会通的思考》】本书基于雅斯贝尔斯的轴心突破理论,比较儒家文明和西方文明,寻找儒家文明和西方文明(特别是西方古典哲学)之间以及先秦儒家政治思想与西方古典自由主义之间的相通性。本书有两个基本论点:第一,虽然儒家思想与西方古典思想有诸多重要不同,但它们的一些理念对于建构和维护人的内心道德秩序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第二,通过比较孟子政治思想和以洛克和康德为代表的近代西方古典自由主义,本书认为道德原则对于先秦儒家政治秩序和近代古典自由主义政治秩序的建构也同样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全书视野宏阔,视角独特,是中西宗教与哲学比较研究中很有价值一本专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3年1月出版。
【白欲晓著《朝向儒教自身——中国儒教传统形态研究》】对于传统中国来说,处身于儒教的世界是基本的历史事实。“朝向儒教自身”试图走出将“儒教”作为某种现代观念、哲学理念乃至实践需要的投射,回到对儒教自身形态的描述和说明。本书视儒教为一个“历史的社会的存在”,在宏观上作历史和社会的考察和说明。在中观方面,则将儒教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加以分析,区分为“信仰系统”“身份—角色系统”和“社会嵌含中的结晶化表现”三个方面。在具体研究中,对现当代社会理论、现象学及其方法有所借鉴和辨证,分析儒教社会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描述其“存在理解”和“神—圣”信仰,并综合运用新见简帛文献对儒教得以奠基的“信仰经验”作出说明。还通过社会“嵌含”及“脱嵌”的分析,为认识儒教的传统存在和现代命运提供参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6月出版。
【唐文明著《极高明与道中庸——补正沃格林对中国文明的秩序哲学分析》】在《秩序与历史》前三卷中,沃格林判定中国文明为宇宙论秩序的文明,十七年之后,在第四卷《天下时代》出版之际,他对中国文明的看法发生了质的变化,将“中国天下”与“西方天下”看作平行存在的历史现象。承认多个天下的存在也标志着沃格林思想历程中的第二次突破性转变。本书聚焦沃格林的《秩序与历史》,尤其是《天下时代》,试图回答“沃格林不同时期究竟如何看待中国文明”和“我们应当如何评价沃格林的中国文明研究”这两个关键问题,在梳理其秩序哲学全貌并且高度认同其秩序哲学理路的基础上,补充沃格林原有分析的不充分性,修正不正确性,进而回应中国文明如何通过持续不断地向西方文明进行深度学习,从而获得自身的更新这一更为宏大的历史性课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10月出版。
【陈赟著《文明论的历史哲学(上中下)》】本书以世界历史中的民族更替、大国兴衰与文明升降等时代主题为背景,在古今中西之争的视野下,阐发并建构文明论的历史哲学,以回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通过对西方近代以来历史叙事中的“普遍历史”理念进行解构,揭示其构造“普遍性”的方式,指出西方近代历史哲学的文明论背景。通过儒家思想中的天经—地义—人情的思想传统,以“天下归仁”替代黑格尔历史目的论,以历史生生论克服历史终结论和历史虚无主义,以多元一体的共生意识替代文明冲突理论。在此基础上,探究中国思想与中华文明将在其中承担的使命、中国对世界历史的贡献以及个人在这种大变局时代如何探寻生存的意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10月出版。
【吴飞著《礼以义起——传统礼学的义理探询》】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如何在现代文明的基盘上,承续“礼”的精神,找到“礼”的现代言说方式?作者从“西学”转向“中学”,十余年来致力于礼学研究,本书正是他对上述问题思考的成果——以跨学科和中西文明的比较视野,对礼学中的重要论争、经典文献、服制流变等,予以重新梳理与诠释。在为传统礼学研究开拓新路的同时,也在文字、文献、服制、器物的流变中探询着中华礼乐文明的真精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7月出版。
【王琦著《宋代“四书”经筵讲义研究》】本书是迄今学界第一部有关“宋代四书经筵讲义研究”的专著,以宋代“四书”经筵讲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等经典在经筵传播情况的全面梳理,探寻士大夫如何以经筵为平台,借助经典的创造性诠释,用儒家思想观念与价值理念影响帝王及政治,以道统规范治统,成就君德圣治,寄寓政治理想,重建社会秩序,进而揭示经筵讲义、帝学、理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一个新视角展现“四书”学与理学发展的脉络,探索儒学向帝王及社会传播的有效途径,为当代儒学复兴与现代转化提供借鉴。新星出版社2023年4月出版。
【宋立林著《儒家八派新探》】本书在充分反思疑古思潮的背景之下,借助新出土的简帛文献资料,在重新厘清传世文献的基础上,对孔门后学在不同层面对孔子思想的多元诠释予以梳理和辨析,揭示早期儒家哲学的复杂面向与多元嬗变的内在脉络,进而把握其多重分化与整合的发展理路,以及不同学派之间互鉴互融的内在关系,使得早期儒学中孔门后学的学术传承与学派分化的面貌更加清晰,是对“儒家八派”研究不断拓展与深化之作,对重新理解和认识“儒家八派”早期的学术传承、流变皆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线装书局2023年2月出版。
【苟东锋著《名教与名学:儒家价值理想的实践机制研究》】每个成熟的社会都需要一套核心价值观以维持其稳定和健康运行,名教即古代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本书立足于“新名学”立场,认为由孔子实质创立的儒家名学在先秦以后发展为以名教为形式的实践形态,其基本任务是设法使人产生践行儒家价值理想的道德动力。因为动力机制不同,曾出现过两汉与宋明两种名教模型,它们各有特长与局限,由此主导了先秦以后儒家发展的起承转合。作者认为,虽然名教自诞生起就一直面临各种挑战和机遇,五四新文化运动迄今,中国社会正在遭遇历史上第五次名教危机,但现在及未来的中国仍需名教思想。名教未来是否退场取决于儒家价值理想的实践机制是否能由君子为平民操心的旧格局,转变为公民为自身操心的新格局。商务印书馆2023年7月出版。
【李浩然著《性其情:玄学向理学的演进与转化》】王弼“性其情”的提出,为玄学性情论的发展确立了一个经典的范式,并在魏晋时代经历了“情”的自然化、“性”的分层和“心”的再立三个层面的演进。至北宋时,理学家们在延续了王弼对本性虚静内涵之规定的同时,又进行了更为复杂的理论设计,即在虚静本性中建构出历来被儒家重视的仁德的发生机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理学家们分别由不同的进路对天人关系与性理结构做了进一步探索,并使得性情论实现了由玄学向理学的转化。本书把王弼的“性其情”置于玄学与理学的宏大学术视野下,大大深化和拓展了这一命题的哲学史意义,并以此对中国哲学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玄学向理学的演进逻辑提出了系统全面、扎实深入的认识。人民出版社2023年6月出版。大众普及类十大好书简要评介
【郭齐勇著《返本开新》】本书是儒家知名学者、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先生的学术自传。郭齐勇先生在书中自述一生经历、学思历程和师友交往故事,比较全面地介绍其研究中国文化及其哲学的经历,以及在前贤的基础上,普及并创造性转化儒家传统,倡导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重建“六伦”“八德”等新价值体系。郭齐勇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多年着力于研究儒家哲学与20世纪中国哲学。在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上,被评为“世界儒学研究杰出人物”。岳麓书社2023年10月出版。
【林安梧著《论语译解:慧命与心法》】台湾知名学者林安梧教授《论语》学集大成之作,将四十余年的研究心得与生命实感汇入其中。“年少十五,喜读《论语》,至乎今日,已逾四十年。不只是自己读《论语》,后来也教学生读《论语》。读之、讲之,感其意味,体其意韵,明其意义,常有快然不可以已的证会。讲读《论语》,其意味温润如玉,其意韵绵绵悠长,其意义明白透辟。每次阅读,或者每次讲论,都觉欢喜。这里有的是鸢飞鱼跃的悦乐,有的是青山绿树的生机,有的是宽广深平的智慧之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11月出版。
【韩星著《孝经全解》】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不仅在儒家学术思想体系和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而且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历史作用。本书按今文本《孝经》篇章次序分为十八章,每章分为“原文”“注释”“译文”“解读”四个板块,广泛根据历代代表性的注疏来解读原典,领悟原典义理,梳理学术思想演变;以经证经,以子证经,引用儒家经典和子书中材料扩展原典思想;以史证经,以文证经,引用历代史书故事和文学作品,印证并发挥原典思想。东方出版社2023年10月出版。
【杨朝明著《让儒学温暖世界》】本书分为“坚定文化自信”“明德引领风尚”“经典照亮人心”“致力文化两创”四个部分,是作者几十年来围绕孔子、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开展研究的学术集成之作。本书旨在引导国人正确理解孔子“集大成”的历史地位,正确认识儒学的高度与深度,并阐释了如何从经典入手,让儒家文化走进千家万户,温暖世道人心。山东教育出版社2023年3月出版。
【许石林著《戏曲里的中国》】本书涉及数十种中国戏曲剧种的经典剧目。作者以散文笔法、导赏式评论,用文字营造戏曲演出的现场感,将读者带入戏曲的故事情节、声腔抒情之中;以独特的视角,搜剔挖掘,探幽发微,阐释中国戏曲艺术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本书尽量避免学术式评论、教材资料式介绍,文字力戒做作矜持,追求不衫不履,自然松弛的状态,凸显作者一贯的文字风格——辛辣而俊快、端庄又尖新。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一二处能令人怦然心动,使人读后,或有恍然大悟之感,或有对戏曲相见恨晚之叹,尤寄希望于对戏曲陌生者读后对中华戏曲产生敬意: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中国华侨出版社2023年8月出版。
【王杰著《家训二十讲》】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是每个人生命之所、生活之所、精神之所。优良的家风家训,是中华儿女深植灵魂的“基因密码”,是中国共产党永不褪色的“传家宝”,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能量”。本书通过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主旨的家训,试图唤醒人们心中传承了千百年的修身传统、家国情怀,使人们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道德滋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为使千千万万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提供文化支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3年11月出版。
【张茂泽著《儒学思想》】本书主要是对2000多年在中国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儒学思想进行简要概述,辨析了儒学不是维护君主专制、尊卑等级制度的学问,儒者并非皆追名逐利、汲汲于仕进。共分三编,上编“孔子的思想”,对儒学创立人孔子的思想进行了重点而详尽的绍介。中编“儒学思想的历史发展”,简要介绍说明了儒学史上的重要思潮和代表性大儒的儒学思想。下编“儒学思想总论”,扼要概述了儒学思想中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人性修养论和文明教化论的思想要点。其中孔子的人文观、孔子的价值观、孔子对传统宗教的改造等思想、洋务儒学、维新儒学、革命儒学等儒学史概念、人性修养论、文明教化论等儒学思想组成部分的概括等,都令人耳目一新。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5月出版。
【干春松著《儒学与中国社会十五讲》】在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已发生巨大变革的背景下,重新理解儒学对于当下社会与个体生活的作用,理解儒家思想与西方各种思潮之间的关系,既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关心中国文化复兴的社会大众所普遍关注的。本书的基础是北京大学干春松教授在北大讲授多年的“儒学与中国社会”课程的讲义,通过探讨儒学的重要问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中国,进而加深对当下中国问题的理解。书稿由北大课堂讲义经多年打磨而成,语言简洁流畅通俗易懂而不失深刻。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10月出版。
【吴钩著《宋神宗与王安石——变法时代(上下)》】“宋史热”推手之一、“中国好书”作者吴钩重磅新作。王安石变法是北宋神宗时期的重大改革,它是成功还是失败?是利民还是害民?抑或导致了北宋的灭亡?引发的争议至今不断。本书旨在放下成见与立场,着重展现变法的细节,并阐释那段历史何以惊心动魄;再基于史实,以大历史视角,重新审视这场重大变革的逻辑与得失。本书摒弃过往以全知视角点评历史的做法,力图带领读者回到现场,跟随主角们一起经历那段跌宕起伏的不凡过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9月出版。
【杨鑫 著《大人造命:泰州阳明学讲稿》】本书源于作者在江苏东台面对广大市民的系列讲座。作者不但将自己对儒家心性学的切身领会凝聚为穿透文本的创见,而且将高妙的心性道理拉回地面,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彼此印证,化本体为“现代工夫”,重新焕发了儒学的生命力。如何将王艮深造自得的“淮南格物说”作为生命的学问在现代的烟火世界中落地,让它成为现代人“造命之道”,在喧嚣骚动的加速化时代中依然可以安身立命,收获自信、平和与快乐,本书给出了一条可行的路线图。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11月出版。
编辑部敬告
孔子纪元2575年暨耶稣纪元2024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