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琼华】倾汝之城说濂溪

栏目:庙堂道场
发布时间:2024-01-24 17:58:46
标签:

倾汝之城说濂溪

作者:王琼华

来源:《湖南日报》

时间:西元2023年09月15日

 

简介

 

濂溪书院系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汝城县城区西南,是为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而建的纪念性建筑物。公元1050—1054年,周敦颐任桂阳(今汝城)县令,勤民耕读,风节慈爱,吏治彰彰,在此写下《爱莲说》《拙赋》等千古名篇。公元1220年,汝城县令周思诚建濂溪祠,之后九易其址。现存濂溪书院为仿宋建筑,四合院砖木回廊结构,建筑面积1618平方米。明代两广总督、太子太保朱英,江西、福建布政使范辂,清代著名诗人郭远,当代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朱良才、李涛等均在此求学立志。

 

 

北宋皇祐二年(1050)。

 

史料上没具体记载的一个日子。汝城,又迎来了一位县令。

 

他叫周敦颐。一位眉清目秀、昂藏七尺的青年。他出生的村庄前有一条溪叫“濂溪”,后人便称他“濂溪先生”。

 

那时,汝城被称作桂阳。可惜这地方即便建县较早,然地处边徼,经济贫困,教育落后,哪怕有了一条贯通南北的骡马古道,行走也不便捷,甚至时见盗贼捣乱,还算不上一方乐土。

 

周子之前在郴县担任县令,相较之下,那里是繁华之地,与汝城似有天壤之别。我也就有了一感觉:周子这般调任,看似平调,实遭“冷遇”。

 

这般“冷遇”并没影响周子心情,更没影响他的信仰。在汝城,周子履职四年,尽心尽力,让这一方山水焕然一新。同时,他在这里开阐理蕴,著述立说,构筑了理学思想基石与骨架,因此被世人尊崇为“道学宗主”。

 

周子调离汝城时,竟有三五千百姓相送。

 

周子走了,但他没走出汝城人的心窝。于是,这里诞生了一座濂溪书院。

 

它坐落于县城一侧的金凤岭麓。金凤岭山势从东北而来,至西北起峰,并降脉于书院院址处结穴,宛如一天赐龙躯。书院前有一处广场,中央镶嵌阴阳太极图,两侧辟有莲花池,莲花盛开时,即能让人感悟周子所称“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意境。中央舞台的背景墙上有周子携“二程”郊游太极予乐湾的情景浮雕,并镌刻《太极图说》。从舞台两边拾级而上,即遇一处合院式仿宋古建筑群,这就是濂溪书院。整座书院天然古拙,巍然独秀。大门门楣高悬“濂溪书院”四字匾额。大门和檐柱各有楹联一副,“学衍道源,德化苍生”“濂溪水汇天下水,道学心达圣人心”,皆是敬仰周子的写照。

 

每次进入书院,我即会径直登至观星台,向台中央所立周敦颐手握《太极图说》极目远眺的铜像鞠上一躬。

 

自观星台再拾九级青石台阶,便可来到书院最高之处的希濂堂。希濂堂属单层建筑,一栋三间,是人们瞻仰与感念周子的地方。“希濂”意味着周子的思想与人品世所罕见,为后世典范。除了堂内展陈内容丰富,我尤其喜欢希濂堂联对,如“濯清莲守拙朴,立人极光日月”“窗前草木原本自家意思,池中莲花确系君子情怀”,这皆是揭示周子思想精髓的佳联。我此时也想起另一名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我想,汝城濂溪书院已经让这副名联有了更强的说服力。同时,这些句子以及书院内众多展物也让后人们看到了一个有灵魂、有情怀、有抱负的周子。

 

友人问我,天下有很多濂溪书院,汝城这座濂溪书院又有哪样不同之处呢?

 

我答:这一所濂溪书院盖在了周子任过县令的地方。据专家考证,汝城濂溪书院也是国内目前仅存的一座古建濂溪书院。

 

 

 

濂溪书院。 本版图片均为吴义忠摄

 

 

汝城濂溪书院,最初的修建者是谁呢?

 

周思诚。

 

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这人出任桂阳(今汝城)县令,即修濂溪祠。明嘉靖年间,在湖广兵备副使潘子正复建汝城濂溪祠后的第二年,知县徐兆先在濂溪祠增设讲堂和学舍,正式命名为濂溪书院。

 

周思诚当初动这建一濂溪祠念头,缘于他是周子的“铁粉”。清嘉庆《郴州总志》载录了周思诚《初建濂溪祠记》。其云:“思诚叨令兹邑,入境诸学,谓学必有先生祠。乃巍然独存大成殿,其门庑遗址尽没于蒿莱。惟一厅一寝室,傍无他屋。欲求拜先生之遗像而竟莫知所向,惕然为之不宁。”周思诚便利用修建县学的机会,于大成殿右庑之西南,建濂溪祠以祀周子。

 

当地民众也纷纷参与,工匠不取报酬,街坊则是轮流送茶,场面热闹得很呐。

 

看看刚落成的濂溪祠,周思诚却是皱起了眉头:设施这般简单,哪能表达出敬仰之情?

 

史料上也就有了新一款记载,称周思诚“又思县之正堂,先生者尝居之,因榜其中间曰‘濂溪堂’,俾得伸其景仰。别创屋三间于东边,榜曰‘光风堂’,亦祀先生像于其中,其傍二间,则以为政睱读书之所,庶几朝夕如见先生。”这段文字挺让后人感动。

 

周思诚当时感动的,则是周子留在汝城的口碑。据清同治《桂阳县志》载,“在县东六里许,尖岗岭下,亦说是宋濂溪凿,灌数十顷,今湮。”这段文字描述周子兴修水利时,在尖岗岭下辟成一处蓄水池子,俗称泉塘池,这也是汝城最早的一口官塘。即便这口官塘早已消失,但那年我与友人特意跑到旧址寻访,蓦然间有恍如昨日,却似经年的感触。

 

濂溪书院成了后人追忆周子的地方。时至今日,汝城人仍是念念不忘周子的功绩。

 

谒拜者仿佛看到,周子在立春之日率吏民到炎帝神农氏首作耒耜之地——汝城城头寨神农庙祭祀先祖,之后下田扶犁,劝事农桑。他见境内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易遭水涝与干旱,便组织民众筑山塘、修水渠。那处泉塘池便是他亲自爬山越岭、考察地形后,确定的坝位。听到一老农抱怨坝堤难见牢固,周子便找来工匠商量,又做试验,终于找到了一个牢固坝堤的办法,即用石灰、黄泥、沙子加糯米稀粥制成三合土筑坝。

 

同时,周子号召乡绅大户捐资筑民塘。他也带头捐款。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全县防汛抗旱的能力大为增强,民众耕作积极性也逐年高涨。看到村民勤耕乐作场景,周子愉悦吟道:“东风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乐趣多。归路转鞭牛背上,笛声吹老太平歌。”那一刻,周子真是获得了满足。

 

又传,周子四年无冤情。

 

周子断案,公正清明,每遇案件,即要翻山越岭,到实地了解案情后再升堂公审。甚至为使讼案公断,周子亲率衙役追捕逃贼,这途中还只能吃干粮,喝泉水。老者朱氏曾跟我提及一事,周子当年得知一犯案男子家中有一老母,在其得到应有判决后,他又特意去探望这男子的老母,交代衙役逢年过节时记得救助老人。

 

治穷,先治愚。

 

周子悟透了这道理,创办县学也就成了他的头等大事。皇祐四年,周子与乡绅携手,修建孔庙。孔庙落成之后,周子即在大成殿内开设讲堂,亲自授课。汝城教育新风由此得以开启。

 

周子任职汝城,励精图治,倡导教化,劝耕讲学,访贫问苦,防疫驱瘟,故在《宋史·周敦颐传》中得一评语:“移郴之桂阳令,政绩尤著。”

 

一位老百姓的好公仆!

 

可以说,汝城濂溪书院,即是一座诠释周子实践为民谋福祉宗旨的书院。

 

 

 

濂溪书院观星台内的周敦颐铜像。

 

 

少年时,我喜欢跑到县城西郊予乐湾游泳。

 

予乐湾,以前叫朱家湾。程颢、程颐也到过朱家湾。这当然是一个好地方。周思诚曾有描述:“县西五里,有山环合,林木茂翳,而溪流清泻,萦纡其间……”这时刻,杨柳飘拂,花团锦簇,好一派惹人心醉的江南风光。

 

程颢见景生情,即吟:“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缘于这首脍炙人口的《春日偶成》,又因周子有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予”与“余”同音同义可相通,朱家湾便改称予乐湾。

 

当日,“二程”是随其师父周敦颐来访予乐湾的。

 

周子将学生带到朱家湾,便是要在这里将《太极图》授予“二程”。这当然有满满的仪式感,也有其缘故。予乐湾外环两山抱水,两龙护堂,形成一个大圆球,似如宇宙世界的混沌状态;内环的浙水呈S形流贯,像太极图的阴阳分界线,将圆球一分为二,形成阴、阳两鱼。山高为阳,水田为阴,两山不连而断,气口有水注入,长流而动,阴阳相生。湾内五行顺布,五气旺兴,阴阳互动,化生万物,变化无穷。

 

见此地形,周子怦然心动:这不就是一幅天然太极图?在周子欢喜万千之时,予乐湾也欣然化为他那份“太极图”及《太极图说》的成思之地。专家近年考证发现,予乐湾之朱家、唐家刚好建在太极图的阴阳眼上,唐氏宗庙又居阳鱼眼正中,犹眼之睛,甚为传神。

 

《太极图说》言简意赅,却是周子学术之纲领,也是一纸宇宙发生论。周子从儒家角度把宇宙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世界万物如何构成说得清清楚楚。他把本是被道家奉为“看家宝贝”的太极拿来自己用,随之完善了儒学体系的哲学观。在我看来,文中“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一语,正是周子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并给予了完美的回答,即“形既生矣,神发知矣”。是的,人和人类有其他物类不具有的思想和精神。这抑或就是周子在讲一堂人生观课程。

 

“太极图”及《太极图说》成了周子在汝城最重要的研学成果,当然有令人信服的历史依据。

 

还得再谢一次周思诚。他当年搜集周子遗物与事迹时,曾从文柜中发现有周子的相关书稿。惊呼之后,他在《桂阳濂溪祠记》一文中特意记录此事:“先生之道,具于人心;先生之训,垂于图典。”所指其“图”,即“太极图”和《太极图说》;所称其“典”,则是典籍,特指周子另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通书》。

 

这一传奇在濂溪书院早就有了详尽的解读。

 

书院所描绘的朵朵莲花更是惹人注目。自北宋以来,莲花被汝城民众视为周子的精神化身。

 

《汝城县志》载:“爱莲池,周敦颐为县令时所凿。遗址在典史署北,县堂之东。”据传,池子是周子令人挖成,却一时不见水。周子当即走入池中,抓起锄头,连挖九把,结果落锄之处,冒出九汪泉水。如此,民间称之为“九眼莲池”。周子大喜,当即撒下莲种。这种子,还是街门口一位老奶奶送给周子的。之后,在池旁盖一爱莲亭。周子遇闲,即会移步爱莲亭,观赏池中之莲,甚至喜见池中长有一株并蒂瑞莲。

 

在清雅莲香之中,周子静思悟道,获得“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心得,成就了《爱莲说》。看似写莲花,实则以莲喻人、以莲化人、以莲动人,揭示了君子人格的本质。

 

他一直在这般努力践行。清代邓显鹤在《周敦颐年谱》中记载:“时于桂阳县厅置木匦一,高四尺,阔视其高加尺焉,以贮官文书,上锓‘皇祐四年置,桂阳县令周’十字而书押于下。”一方县令连个放官方文书的柜子都没有,只好自制一口木箱,足见周敦颐如何廉政!

 

得了老奶奶所赠莲种,周子也在秋后送与老奶奶半只竹篮的莲子。调离汝城时,他唯一从汝城带走的一样东西,就是产自这池中的莲种。

 

后来,周子的莲花开满了神州大地。

 

同时,清嘉庆《郴州总志》及汝城历代县志收录了周子一篇很特别的作品——《拙赋》。

 

特别之一,《拙赋》极短,仅65字,内涵却是非常丰富。

 

特别之二,“拙”为汝城方言,至今沿用,意为入世不花巧。因一字方言,得一篇不朽文章,当属奇迹。看到周子不贪私利,不弄权术,忠诚厚道,当地民众即称他是一“拙”者。一字褒扬,似是轻描淡写,周子却是感慨万千,即以一“拙”之字写成了体现“守拙”才能“立诚”本质的《拙赋》。

 

周子在《拙赋》中称:“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这一番话,既是他内心的表白,也是他亲历的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

 

山还是这座山,水还是这汪水,遇见周子,却能充分激活潜在他内心的理学与文学的“因子”。这叫结了良缘吧。于是乎,周子也回馈给了不朽的文章和见识,让这一方山水有了它不凡的禀赋,汝城从此有了更动人的韵味。

 

如今,游人们走进濂溪书院拜谒周子时,皆会感叹:这座史上历经九度修葺的书院,不仅是当地民众敬仰圣贤的赓续,更是汝城文脉所在,它宛如一朵千年不败的莲花。

 

 

秋日,我又访濂溪书院,看到几位学生正向周子雕像行礼。很多考上大学的汝城学子,都会走进这书院拜谒周子。

 

而在古时,遇到春秋两季开学,当地县令皆会率属僚在濂溪书院祭祀周子。民间也有一习俗,少年年满18岁行成人礼时,在家吃两只红壳鸡蛋向父母施礼后,必到濂溪书院祭祀先生,祈求今后学业有成。

 

汝城濂溪书院,自古便是莘莘学子追求梦想的精神圣地。

 

当然,这座古老书院也培养了许多英才。自它建成之后,汝城走出了39位进士,不少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他们绝大多数在濂溪书院就读过,或深受理学文化影响,也秉承了周子好读勤学的精神。这其中包括状元朱经贯、太子太保朱英、獬豸冠史朱海、监察御史范辂等人。朱良才、李涛等汝城籍革命先辈也曾在濂溪书院念过书。

 

上将朱良才,文武双全,被毛泽东称为“军中良才”。朱良才所著的《朱德的扁担》,也入编了全国小学教材。上将李涛,任作战部长达10年之久,是战争年代在毛泽东身边负责参谋工作时间最长的高级将领,被称为“解放军第一高参”。

 

翻一翻古籍,也能找出进士们不少故事。

 

理学专家把一个古时偏隅小县能涌现那么多进士,称为罕见的“进士现象”。同时深受周子守身如莲品格的影响,汝城还有一种“监察御史现象”。

 

《明史》记载,汝城人范辂担任监察史期间,多次弹劾太监毕真、黎安等人,又揭发宁王与宦官勾结谋反的罪行,被诬陷入狱,宁王谋反被诛后,才得以复出。范辂走出牢房,唏嘘几多,唯有自知,但未见半分懊悔。甚至他倔强地把头一仰,那一句挂在自己嘴上十几年的口头禅又冲了出来:“此心若有纤毫伪,口舌飘零不得还。”如果不能做老实人说老实话,我这舌头就用不着了!之后为表彰范辂功绩,朝廷特意在其家乡范家修建了一座绣衣坊。

 

何谓绣衣?意指皇帝特派的执法大员。这座绣衣坊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属国内罕见专门旌表监察官员的年代最早的珍贵文物,也是湖南石牌坊建造时代最早的一座,被誉为“湖南第一坊”。

 

宋朝以来,汝城出现过十几位监察御史和按察史。明朝年间,朱海与朱守恕父子,先后担任监察御史一职,皆是扬名立万,被乡人称为“父子绣衣”。外沙村人朱英,这位进士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当属实权在握的响当当九卿一把手,也是一身正气。所以,除了绣衣坊,汝城还保存有完好的朱海豸史第,明代御史孙逢吉与孙奎彰御史第以及为纪念朱英而命名的太保第,皆为汝城“御史现象”的生动见证。这些人物激浊扬清,堪称楷模。

 

汝城成为朝廷御史的“摇篮”,自古就是一个热门话题。这与周子的示范效应密不可分。

 

清康熙桐城举人高佑玘应桂阳(今汝城)县令盛民誉之邀,到汝城考察民风,也发现了这一现象。他在《重修濂溪书院碑记》中,分析了周子离开汝城数百年后,仍被当地民众所崇仰的原因:“尝读先生所著《拙赋》有云:‘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其《爱莲说》则云:‘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先生又谓其友潘兴嗣曰:‘可仕可止,古人无所必。束发为学,将有以设施泽于斯民,必不得已,正未晚也。’今诵其言以思其学术治行,俱灿然如在目中,宜其去桂阳六百三十年,能使后人思之愈久而愈深,岂非学道爱人之明效耶。”高佑玘其言,深刻诠释了周子深受祖祖辈辈汝城人崇敬的思想原因。

 

德配天地,功昭日月,是老百姓看得见的哲理,也是社会的价值标杆。崇敬贤者,自古就成为汝城民众的共识,同时体现了一种价值导向与精神温度。而历代汝城县令新任当临书院拜谒周子灵位,目的是使“桂阳之人士,过先生之祠者,悚然知敬,相与勉为忠孝而耻为浮薄。日记习于道德命之说,以渐摩乎仁义,岂不彬彬乎圣人之徒,而先生之流风遗韵历久弥光也哉。”

 

如今的濂溪书院,依然在娓娓讲述周子清廉的往事。

 

周子染病,昏睡一昼夜。其好友,曾为德化县尉的潘兴翤到汝城探望,并留有记述,“见他服御之物,只一敝筐,钱不满百。”

 

他拿到的工资放哪去了呢?

 

原来,周子当年在汝城所得俸禄,大部分施舍给了当地穷人。我的舅父当了一辈子老师,周子是其偶像。舅父曾讲过周子一故事。一日,周子要救济一生病农妇,却发现自己身无一文,只得跟衙门看门人借钱,并立字据。看门人把钱给了周子,却不肯收其字据。周子便笑,你不怕周某不还这钱。看门人即称,先生之恩情,吾等乡民怕是报答不了一二。

 

《濂溪志·年谱》也有记载:“妻子饘粥不给”,周子却“旷然不以为意”。

 

每次读到这句话,我都有心被戳疼的感觉。

 

周子却是很坦荡。他曾在一首写给家乡族人的诗中表达出自己奉公无私、清廉为官的无悔心境:“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性情旷达又能“以名节自砥砺”的周子。

 

这位志清而材醇、行敏而博学的先贤,克勤克俭,令一代又一代汝城人叹服。

 

而这座濂溪书院的一砖一瓦,一树一草,一字一画,皆是彰显周子的风采。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座书院,因为在汝城洋洋洒洒的历史文化进程中,这座古老书院始终承担着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共呼吸的特殊使命。我们已经明白了,这座充满历史文化符号印迹的千年书院,即是汝城人的心灵图腾,一座培根铸魂的“炼炉”。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