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尚书》 学研究的价值与成就
作者:闫现霞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孔子二五七四年岁次癸卯十月十五日己丑
耶稣2023年11月27日
经学是诠释儒家经典的一门学问,对传统中国的文化、社会意识等有着深刻影响。作为儒家经典,《尚书》为历代学者疏解训释。对《尚书》的形成与流传、注解与考证等问题的持续研究,形成了专门之学——《尚书》学。清嘉庆、道光以降,经学研究在传统与现实的双重冲击下被重新诠释,加之甲骨文、金文的出土研究,《尚书》学获得新的发展,在晚清民国的时代交替中呈现出新的嬗变路径。晚清民国时期的《尚书》学经历了两次大的变化,一是由崇尚考据的乾嘉学派为主导,变为重视阐发微言大义的今文学派为主导;二是随着出土文献研究的勃发,传统经学渐趋式微,加之今文学的发展,现代《尚书》学研究出现新的研究范式。厘清晚清民国时期《尚书》学的发展脉络,分辨各派间的传承,归纳研究路径,总结其发展规律,对于今天的《尚书》学研究仍具有意义。
晚清民国《尚书》学研究的价值。将晚清、民国视作一个完整的发展阶段,对此期间的《尚书》学发展历程作全面、系统、深入的考察,同时从不同研究视角进行晚清民国的《尚书》研究,能很好地分析这一时期《尚书》研究的学术方法,发现《尚书》学的发展规律。研究晚清民国《尚书》学的成就,应将之置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的视域下进行观照。晚清民国《尚书》学发展经历了两次嬗变,因此要重点探究1840年以来晚清社会与今文经学的关系,更要关注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的学术思潮。
通过考察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土的《书》学文献,可以反思晚清民国学者的学术思想,进一步梳理《古文尚书》辨伪、传统儒家经学质疑等学术疑案。通过考察晚清民国《尚书》学的发展脉络,分析这一时期学术思潮与学术流派的关系,理清学者的播迁路线,可以为进一步加强大陆与台湾地区的文化联系提供现实依据和理论支撑。通过分析晚清民国间常州学派、桐城学派、古文学派、证实派、古史辨派等《尚书》学学者或群体,揭示他们的学术特点,明确地方文化或学术思潮对学术研究的影响,对全国各地今后的文化建设具有特殊的借鉴作用。最后,探究晚清民国经学成就与特色,是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需要。对晚清民国《尚书》学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有助于深入挖掘儒家经典在中国经学史、学术史上的独特内涵与价值,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传统学术资源的沟通与融合。
晚清民国《尚书》学研究的成就。深入分析晚清民国《尚书》学流派及其学术特点,按照地域、学术思想划分晚清民国《尚书》学学者与流派,可分为常州学派、证实派、古文学派、桐城派、古史辨派。此外,晚清民国出现了与历史上其他时代不同的学术研究路径,即运用出土文献考证《尚书》。在西方学术思潮的影响下,运用西学理论与方法诠释《尚书》中的天文、地理问题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常州学派《尚书》学研究在晚清民国最为引人瞩目。刘逢禄《尚书今古文集解》发挥今文学派的阐释观念,兼收并蓄,采用汉宋今古见解,注重稽古求是之法,以通经致用为是。宋翔凤《尚书略说》寓义法于朴学研究,既讲微言大义,又重训诂名物;但牵引饰说,时有穿凿附会之处。魏源《书古微》治经好求义理,专宗西汉,主张阐发微言大义;虽迭出新义,未免有立说武断之嫌。皮锡瑞《尚书》学研究具有明显的西汉《今文尚书》总结性质,《今文尚书考证》广罗众家之说;疏证《尚书大传》,注重文字训诂、名物考订。
证实派《尚书》学研究延续毛奇龄《古文尚书》非伪书的观点,继续考辨证实。洪良品“龙岗山人《尚书》四种”,认同《古文尚书》价值,辨明《古文尚书》传授源流。晚清考辨《古文尚书》的亮点体现在诸家之说踵继,谢庭兰《古文尚书辨》、吴光耀《古文尚书正辞》、张谐之《古文尚书辨惑》。这些著作观点集中,考辨阎若璩等众家学说,力辟伪古文说,为晚《书》二十五篇正辞。
古文学派《尚书》学研究沿用传统注疏体例,注重汉唐旧说,时有新解。王先谦《尚书孔传参正》仍用孔氏经传,参以他书,以明《尚书》古今真伪之辨;兼辑马融、郑玄传注,旁证诸家义训。简朝亮《尚书集注述疏》因袭马、郑古文之旧,多采古文之说,时有兼采宋儒之义。章太炎《尚书》学研究受古文学派影响很深,擅长发挥文字训诂之长,借助石经材料,对勘甲骨文、金文,阐发古文意蕴;同时善于名物考证,疏通《尚书》文理。
桐城派学者借鉴其古文创作理论,探讨《尚书》学研究的诸多问题。戴钧衡《书传补商》先采汉学家之说通其训诂,从古文章义法角度求其贯通;又推重宋学,补商蔡沈《书集传》,专释《尚书》难解诸篇。著作简而有用的吴氏父子中,吴汝纶《尚书故》注释简明,吴闿生《尚书大义》承其父说,增以己意,简洁扼要。此外,辞章、义理、考据交糅影响的著作尚有姚永朴《尚书谊略》、马其昶《尚书谊诂》、王树枏《尚书商谊》。这些典籍的特色集中体现为卷帙不重,精粹见长,简要清新,诂释明确,句读通畅,时有创获。
晚清民国《尚书》学研究的新路向。运用出土文献考证《尚书》学相关问题,是晚清民国以来经学研究的新趋势。俞樾《尚书》学研究金石材料与训诂并重,寻绎文句成例,辨析经义,迭有创见。孙诒让《尚书骈枝》借助金石文字通雅辞,广征金石文献,借用文字学素养,疏通《尚书》文义。王国维明确创立二重证据法,以地下材料结合纸上材料直接考证《尚书》而对史实多有创获。郭沫若以甲骨文、金文结合社会发展史的理论探索《尚书》文字释义与史实,丰富中国上古史研究。于省吾《双剑誃尚书新证》基于甲骨文、金文的古文字研究造诣,结合传世文本等,探索文字本原,纠正误释。作为民国甲骨文、金文研究的殿军,杨树达、陈梦家等学者以古文字研究成果疏释《尚书》晦涩难通之处,《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和《尚书通论》《殷虚卜辞综述》成为以考古文献研治经学的名著。
随着西方学术思潮的持续影响,运用西学理论诠释《尚书》成为一种趋势。在星象历法方面,曹元弼以西洋历法讨论《尧典》“历象日月星辰”问题。在传统《禹贡》地理学方面,杨懋建《禹贡新图说》、李慎儒《禹贡易知编》、姚明辉《禹贡注解》引进西方天文地理、开方数学等现代知识,用西方知识丰富视野,构成对儒家经典的重新审视。
古史辨派作为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经学、史学研究学术流派,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顾颉刚是疑古辨伪的杰出代表,其《尚书》学研究继承宋代疑辨学风,深受康有为“上古茫昧无稽”的影响,从文本出发解读《尚书》,具备取精用宏的学术视野,将《尚书》学研究推进到新水平、新阶段。
晚清民国时代作为中国经学发展的晚期,虽然传统的治经路径渐趋式微,但新材料、新思潮、新方法不断涌现,促进《尚书》学研究出现嬗变。考察晚清民国的学术思潮,探索它与《尚书》学研究的关系,揭示晚清民国《尚书》学的现实影响力,公允评价晚清民国《尚书》学研究的价值,成为学术研究的趋势。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晚清民国〈尚书〉学嬗变研究”(22YJC751040)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徐大明】三十而立的记忆
【下一篇】【杜阳 光瑶】鲁学的界定与源流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