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力 著《儒脉——中国儒家学派史》出版暨序言

栏目:
发布时间:2023-07-28 00:30:56
标签:中国儒家学派史、韦力

韦力 著《儒脉——中国儒家学派史》出版暨序言

 

 

 

书名:《儒脉——中国儒家学派史》

作者: 韦力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出版年: 20235

 

【内容简介】

 

在中华文明赓续传承中,儒学思想深深地渗透在中国几千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中,在塑造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本书从梳理儒学学派发展脉络切入,纵观解读了近3000年中国儒学发展流变。以时代为经,以儒家各学派重要人物为纬,从儒学的开创为始,简述儒家的核心概念,继而讲述其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嬗变的各个阶段,并对不同阶段儒家派别的起源、继承和影响进行了详尽的讲解。

 

通过本书,广大读者不仅可以对儒家及儒家学派史有系统而清晰的了解,而且能更好地看懂到中国历史、政治和文化演进的底层逻辑。

 

【作者简介】

 

韦力

 

国际儒联出版宣传委员会副主任,故宫博物院兼职研究员。复旦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目录版本学、藏书史,中国传统文化史等,著有《觅圣记》《觅文记》《觅诗记》《书楼寻踪》《鲁迅藏书志》《中国古籍拍卖述评》《芷兰斋书跋》《古书之爱》等三十余部专著。

 

【序言】

 

本书通过梳理学派的方式来讲述儒学史,以时代为经,学派重要人物为纬,从儒学的开创为始,首先简述儒家的核心概念,继而讲述其递变环节,希望通过这样的讲述,能够使读者对儒家史有概念性的了解。

 

孔子曾对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说明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有了儒者。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儒,柔也,术士之称”,早期的术士乃是巫的一种,后来从巫中分化出来,渐渐演变为从事宗教活动及文化教育的儒士,而《周礼·大宰》称:“儒,以道教民。”可见儒者的主要事务是教化人民。

 

尽管儒者早已存在,但是自从有了孔子,才确立了儒家的整体概念和思想框架,因此,后世将孔子视为儒家的创始人,故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说:“孔子不是儒之创始者,但乃是儒家之创始者。”

 

在孔子所处的时代,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并且学在官府,孔子在民间招收弟子,有教无类,将文化传播到了民间,这个行为对社会风气产生巨大影响,与此同时,孔子整理和修订六经,使之成为儒家学派的核心经典。孔子以入世的态度来教化弟子,其观念被后世所继承。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中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中国无文化,自孔子以前之中国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之中国文化,赖孔子而开。”梁漱溟在《梁漱溟自述》中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孔子是接受古代文化,又影响着他之后中国文化的。这种影响,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古人都不能与孔子相比。他生活在前二千五百年和后二千五百年的中间,他本人是承前启后的。”钱穆在《孔子传》中有着同样的论述:“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

 

孔子认为,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乃是由于人们不遵从礼制,所以他强调要克己复礼,同时他认为,“仁”是人类的最高追求目标:“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可见礼与仁乃是儒家的核心思想。

 

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继续弘扬老师的思想。孔子弟子三千,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这些人构成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学派——儒家学派。到战国时期,该学派在诸子百家中已经成为两大流派之一,韩非子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当时只有孔子创建的儒家和墨翟创建的墨家能够并称于世。

 

孔子在教授弟子时因材施教,使得大多数弟子只传承了孔子思想的一个侧面,同时,孔子的思想也在不断地发展完成中,其在教授弟子时,早年与晚年有所不同,致使他的弟子们在一些观念上各有侧重。至战国时期,儒家分成八个大派别,这是儒家的第一次分派。此八派之中,对后世影响最深的是孟氏之儒和孙氏之儒,前者弘扬了孔子的仁学,强调心性和内圣;后者发展了孔子的礼学,强调礼法与外王。孟氏之儒的开创者是孟轲,他的学派被后世称为“性善派”;孙氏之儒的开创者是荀况,他的学派的主体观被后世称为“性恶派”。

 

现当代学者对孔门派别的划分与古人略有不同,姜广辉在《郭店楚简与〈子思子〉》一文中将子游、子思、孟子一系称为“弘道派”,认为该派的特点是:“在早期儒家之中,这一派人民性、主体性、抗议精神最强,是早期儒家的嫡系和中坚。”他把曾子一派归为“践履派”,认为该派特点是:“重孝道的践履,其基点在家庭父子关系上。这一派所讲的孝道是广义的。”同时他认为,子夏一系属“传经派”,子张一系属“表现派”。

 

现代学者还有另一种分法:认为曾子开创了“主内派”,其思想倾向是重仁、内省、明心见性,由孝治推衍为德之教化,孟子属于主内派,该派被视为儒家正统;子夏开创了“主外派”,这一派的思想倾向是重礼、博学,从宇宙本体推天及人,重视政治参与,发展法治思想,这一派在先秦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荀子。

 

从先秦到现代,按照重要历史节点及学术观,学界对于儒学有原始儒学、汉唐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和现代新儒学之分,在每个时期,又分出许多学派,这种现况正说明了儒学的开放性,本书就是以此为框架,来讲述各个阶段重要的学术特点以及重要的学派。一个学派的成立,需要有宗师和门徒,以及基本一致的思想理念,但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某些派别也会发生裂变。梁启超认为一个大学派成立后会出现三种现象:注解、分裂和修正。注解就是对经典的注疏,分裂则是“一大学派,内容既然丰富,解释个个不同,有几种解释就可以发生几种派别。往往一大师的门下,分裂为无数几家。这也是应有现象之一。”(《两千五百年儒学变迁概略》)修正则是对本门派的观念加以补充。

 

秦王朝用法家言排斥儒家,儒家经典遭到严重破坏。汉朝建立后重视儒家,因为汉室起于草莽,需要利用儒家的伦理思想体系来稳定社会,经过一些大儒的努力,使得儒学在汉朝取得了独尊的统治地位。在朝廷的一系列措施下,很多因战乱而散失的经典再现人间,人们为了整理这些经典,以及如何阐释这些经典,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派别。自此,儒学走入了经学时代。

 

秦朝时,秦始皇和李斯认为天下已成为一家,各家学说没有存在的必要,儒家也在被禁之列,儒家经典遭到了第一次大破坏。到西汉时,儒家的核心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中,《乐经》已经失传,古文经学家认为《乐经》焚于秦火,今文经学家认为“乐”本无经,乐在《诗》《礼》之中。

 

六经原本是多家供奉的经典,至西汉时成为了儒家专学。对于如何解释六经,儒家形成了两大派别:重视师徒间口口相传的今文经学派和重视古典文献研究、解读的古文经学派。

 

在《诗经》方面,申培公传鲁《诗》,辕固生传齐《诗》,燕人韩婴传韩《诗》,三者属于今文《诗》学,鲁人毛亨所传则为古文《诗》学。

 

《春秋》的传授分为三大流派,公羊高传《公羊传》,穀梁赤传《穀梁传》,左丘明传《左传》,此即《春秋》三传,前两者属于今文经学,后者属于古文经学。古文经学派与今文经学派对儒家核心经典的解读有着极大的不同,这两派的斗争从西汉一直延续到了民国时期,可谓是中国儒学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两大学术派别。

 

汉代是儒学第一次大放异彩的时代,经过董仲舒的努力,至汉武帝时出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儒学成为了官学。对于儒家经典的研究,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目录】

 

序言

第一章儒学的产生及相关概念

一、儒、儒家、儒学

二、儒家创始人

三、儒家主体思想

四、儒家核心概念

五、初期分化:儒分为八

六、曾子学派:以孝为本

七、思孟学派:子思,强调中庸

八、孟子:性善论

九、荀子:性恶论

第二章儒学定于一尊的时代

一、尊儒时代背景及原因

二、礼制的确定者:叔孙通

三、经学的先声:陆贾

四、从儒道之争到独尊儒术

五、经学的两大流派: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六、汉代古文经学的四次抗争

七、汉末今文经学的反击

八、郑玄遍注群经,会通今古文

第三章魏晋玄学下的儒学

一、三国时代的儒学

二、王学郑学之争

三、易学的象数派与义理派

四、南朝经学派与北朝经学派的异同

五、南朝经学派名家

六、北朝经学派名家

第四章隋唐时期的注疏之学

一、南北两派儒学的统一

二、河汾学派

三、以音释义,训义兼辩

四、钦命诸儒共修《五经正义》

五、刊刻九经《石经》,平议《孝经》派别

六、盛唐三贤创新《春秋》学派

七、韩愈重立儒统

八、李翱:强调复性,开宋代理学之先河

九、晚唐五代儒学

第五章宋代新儒学——理学

一、范仲淹与宋初三先生

二、荆公新学

三、温公朔学

四、元公濂学

五、横渠关学

六、苏氏蜀学

七、尧夫数学

八、二程洛学

九、程门四先生

十、道南学派

十一、湖湘学派

十二、金华学派:经史并重,传承中原文献之学

十三、永嘉学派

十四、永康学派:王霸义利之辩

第六章朱陆异同:理学与心学的顶峰

一、晦庵闽学:朱熹,性即理

二、象山心学:陆九渊,心即理

三、勉斋学派:传承儒学道统

四、沧州学派:播朱学于世间

五、西山学派:使理与数灿然于天地间

六、九峰学派:数尽万物之则,尽天下之理

七、清江学派:与朱熹同撰《小学》

八、北溪学派:心为太极

九、木钟学派:朱子传《诗》《易》弟子,以理解经

十、鹤山学派:通过实践明心致知

十一、潜庵学派:以朱子说解《诗经》

十二、巽斋学派

十三、深宁学派:汉宋并采,研经究史

十四、东发学派:四明之学宗朱氏者东发为最

十五、真氏西山学派:泛滥释老心学,归本朱子

十六、北山学派

十七、陆学在浙江的传播

十八、宝峰学派:私淑慈湖,以心理政

第七章金元:儒学的衰落与衍圣公的确立

一、赵秉文:金朝斯文主盟

二、道统的北传

三、鲁斋学派:传理学于元廷

四、静修学派:刘因,圣贤,我也;我,圣贤也

五、草庐学派:吴澄,内主敬尊德性,外格物而致知

第八章明初的朱学与陆学

一、曹端:月映万川,开明代理学之先

二、河东学派:以关闽诸子为法绳,以古圣贤为归宿

三、崇仁学派:南方朱学大宗,兼采陆学

四、余干学派:以主忠信为先,以求放心为要

五、江门学派:奠基明代心学,静中养出端倪

六、甘泉学派:心与事应,天理自现

七、三原学派

第九章阳明心学及其主要流派

一、悟道及悟理

二、浙中学派

三、江右学派

四、泰州学派

五、纠正王学观念之偏

第十章清初儒学:继承与反思

一、以崇儒重道为国策

二、心学余波

三、朱学的承继

四、反击理学,倡导实学

第十一章汉代经学的复兴: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

一、惠栋:开创吴派,一尊汉儒

二、吴派嫡传名家

三、戴震:开创皖派,以考据达义理

四、东原著名弟子

五、常州学派:今文经学崛起

六、以今文经学论政

七、章黄学派:古文经学的反击

第十二章晚清理学

一、艮峰学派:以居敬穷理来日新其德

二、湘乡学派:重礼,事功

三、养知学派:质疑经典释读,提倡事功理财

四、葵园学派:趋重考证,编校典籍

第十三章现代新儒家学派

一、梁漱溟:开创“新孔学”,析文化三路向

二、熊十力:体用不二,倡导大同

三、冯友兰:以逻辑分析方式创建新理学

四、贺麟:以西哲观释儒,创建新心学

五、牟宗三:创良知自我坎陷说,倡三统并建

六、钱穆:天人合一观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