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瑶】敬事而信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3-07-10 19:28:54
标签:敬事而信

敬事而信

作者:张艺瑶(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时间:孔子二五七三年岁次癸卯五月十八日甲子

          耶稣2023年7月5日

 

敬事而信,出自《论语·学而篇》,原文是:“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具有千辆兵车的国家,要严肃治事并有诚信,要节约财用并爱护人民,要根据农时来使用民力。“敬事”代表严肃的治事态度。在孔子看来,严谨认真地对待事情,以身作则,才能够使人信服。

 

《说文》:“敬,肃也。从攴茍。”攴,治也,治事肃恭之意。茍,急也,通亟,有自我告诫、自我反省之意。今也有说法认为“茍”是“敬”字的初文。“敬”字在“茍”字基础上累加义符而成,作为表示肃敬之义的专字,为端肃、敬慎之义。

 

“信”,《说文》解释为“信,诚也。”本义为言语真实,引申指诚实,不欺,信用。在先秦文字中,信字从人、言,或仁、言,会“人言可信”之意。直到现在,我们还经常说“人言为信”,就是期望人言诚信,这或许也是造字者的初衷。

 

听其言而观其行。判断一个人是否可信,要听他说的话,古语讲言为心声,说出来的话,在很大程度上就表示了人的内心。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言行是否合一,是判断一个人品行的基本准则。如果一个人言行一致,真诚老实,对待任何事情都能严肃认真,忠实可靠,说到做到,那么他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诚信之人了。

 

诚信之人,大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有一颗诚敬之心,故而能做到信实无欺,这恰恰源自于对待事物恭敬的心态和负责的态度。我们熟悉的“程门立雪”的故事,与其说是杨时延续自己拜二程为师的信诺,不如说是出于对老师之敬意、对求学之执着。这种诚敬并不只是履行一个诺言,而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处世态度。

 

“敬事”之“敬”,可以理解为严肃真诚地对待。这种态度就是一种信用。《四书章句集注》中,朱熹引杨时的话说:“上不敬则下慢,不信则下疑,下慢而疑,事不立矣。敬事而信,以身先之也。”敬事而信就是要求领导者做到以身作则,专心致志,敬慎奉事,那么自然上行下效,万事可成。汉代飞将军李广身先士卒,打仗时遇到困难和危险,总是冲锋在前,所以“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士兵心甘情愿随他一起去拼命,奋勇向前,从而战胜敌人。太史公司马迁对此评论道:“《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率先垂范的表率作用,是令人信服的最有力的力量。

 

“敬事而信者,敬其事而信于民也。”(《四书章句集注》)“信”是孔子教育学生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儒家思想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信,是诚实不欺、守信用,也是相信,是信任。对于治理国家而言,信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以严肃的态度,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才能取信于民。孔子论治国,把敬事惠民列入首要。节约财用并爱护人民,根据农时来使用民力,这种对百姓负责的态度,就是对百姓有信的体现。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这是初心、是承诺,也是矢志不渝的行动。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什么事就怕认真,什么事就怕较真。胸怀理想,诚敬担当,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实现不了的愿景。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