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亦、郭晓东主编《春秋学研究》创刊暨第一辑目录

栏目: 、通知公告
发布时间:2023-05-03 20:34:11
标签:《春秋学研究》


曾亦、郭晓东主编《春秋学研究》创刊暨第一辑目录



刊物名称:《春秋學研究》(第一輯)

主編:曾亦 郭曉東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5月

ISBN:9787573206510

定價:88.00圓

 

《春秋學研究》委員會

 

主編

曾亦 郭曉東

 

本輯執行主編

徐淵

 

學術委員會(按姓氏筆畫排列)

干春松(北京大學)

王江武(上海師範大學)

〔日〕古勝隆一(京都大學)

李長春(中山大學)

吴仰湘(湖南師範大學)

余治平(上海交通大學)

〔韩〕金東敏(成均館大學)

郜積意(湖南大學)

郭院林(揚州大學)

郭曉東(復旦大學)

陳壁生(清華大學)

黄聖松(臺灣成功大學)

葛焕禮(中國社會科學院)

曾亦(同濟大學)

蔡長林(臺灣“中研院”)

 

編輯委員會(按姓氏筆畫排列)

谷繼明(同濟大學)

徐淵(同濟大學)

高瑞傑(上海師範大學)

陳峴(湖南大學)

黄銘(重慶大學)

曾海龍(上海大學)

 

主辦方 同濟大學經學研究院

資助方 浙江敦和慈善基金會

 

目錄

 

發刊詞

曾亦

公羊發微

 

不以父命辭王父命,不以家事辭王事

——哀公三年“圍戚”事件中的親親、尊尊糾結

余治平

 

論何休《公羊解詁》的禮學面相    

高瑞傑

 

《春秋》“弒君三十六(或二)”考正    

王侃

 

三傳通論

 

《左傳》宋國二位子魚析論    

黃聖松

 

鄭玄的“《春秋》觀”及其《春秋》經傳詮釋先見

閆春新  劉西濤

 

廢興由於好惡:“宣帝善《穀梁》說”發微

許超傑

 

春秋學史

 

“攘夷”與“化夷”

——從《春秋集注》看張洽的夷夏觀    

王江武  王廣佳

 

略論包慎言的《公羊》禮學    

黃銘

 

陳深《春秋》學初探

張立恩

 

從素王到教主:晚清公羊學問題意識的轉換

王光輝

 

經學蠡探

 

朱熹與兩宋時期的太廟東向位之爭    

曾  亦

 

陸績與孫吳易學

谷繼明

 

“以學保教”:對康有為保教策略的一個考察

皮迷迷

 

書評書訊

 

從經學到經世:讀《春秋公羊學史》

陳姿樺

 

典籍整理

 

求古錄禮說·明堂考    

(清)金鶚 撰 徐峰 點校

 

春秋金鑰匙    

(元)趙汸 撰 惠文東 點校

 

 發刊詞

 

曾亦


漢司馬遷稱孔子《春秋》“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又謂“《春秋》辨是非,故長於治人”,蓋孔子雖欲撥亂,然不得行道於當世,因感獲麟,遂假《春秋》二百四十二年行事,而寓諸王法,此孔子所以爲素王也。故《春秋》者,雖頗存素王治世之跡,實期諸後世聖人有以樂乎此焉。


漢人尊《春秋》爲“五經之筦鑰”,蓋欲網羅諸經,以爲非此不得聖人制作之微意焉。爰洎晚周,王者之跡熄,而素王之法猶存,是以儒者雖不得自王行道,唯欲時君有以樂堯舜之道而行孔聖之垂法,此固儒者之素志。然考諸後世儒者之行跡,或入仕,或著書,莫不欲明其道而監護時君能行其法而已。


漢武以還,經學大明,其間傳《春秋》者,乃有《公》《穀》《鄒》《夾》及《左氏》諸書,其文雖不同,然考其旨,莫不自居聖門弟子而傳述素王之說也。其中,《公羊》見尊於兩漢,《左氏》則顯於六朝,而《鄒氏》無師,《夾氏》未有書,遂爲湮滅,至於《穀梁》,乃以陳義膚淺而淪寂於南渡。中唐以降,學者多兼衷三傳而明《春秋》,蓋以《公》《穀》優於義理,而《左氏》詳於紀事而已。馴至嘉道間,《公羊》復興,學者遂取其義以通群經,其後《左氏》乃託體於革命而張其說。其後經學既衰,《左氏》猶藉史學以續其學焉。


近十數年來,經學日顯,不獨吾國數千年學統賴以不墜,且頗有樂道君子,思用經義以濟世道之窮,此誠儒者之本志,而是刊之所由編次也。

 

摘要

 

【公羊發微】


不以父命辭王父命,不以家事辭王事

——哀三年“圍戚”事件中的親親、尊尊糾結

 

余治平

上海交通大學

 

摘 要: 齊、衛大夫“圍戚”,可視為晉、齊兩大霸主對衛君不同接班人選的較量。衛大夫石曼姑率師包圍衛邑,這算諸侯長對亂臣賊子的討伐,還是屬於自己人打自己人的“操兵鄉國”,其命令究竟來自才死不久的衛靈公,還是剛剛被立的蒯聵之子輒,即衛出公,則涉及其軍事行動的合法性,或為善舉,或當大罪。經文對戚,不言“衛”,顯然是為衛國、為三代衛君遮羞,避諱其在一國之內竟然發生了父子爭位到兵戎相見的地步。被父王驅逐出境之後的蒯聵,勾結外部勢力而反攻祖國之地;知道自己兒子被立,還不視如本己,無意於緩和父子關係,更沒有為兒子著想,維持兒子的政局穩定;其納于戚,則顯得貪婪君權,太不顧親情,以至上對不起父,下對不起子。“不以父命辭王父命”,即輒不以蒯聵之命而拒絕祖父靈公之命,輒之即位是被動接受。立輒合理合法,以君奪父,使王事凌駕於家事,親親屈從於尊尊。孔子褒獎伯夷、叔齊,是在暗示輒本該有辦法挽救父子之情。

 

關鍵詞:父命;王父命;家事;王事;親親;尊尊

 

論何休《公羊》解詁的禮學面向

 

高瑞傑

上海師範大學

 

摘 要:何休注《公羊》博稽群經,尤擅引禮制,一方面秉持漢代今文博士專精之學術風氣,力圖使今文經典內部充分自洽,而對禮典出處有所甄別;另一方面又能因應漢世朝野企盼制禮作樂的制禮需求,使《公羊》體系更為謹嚴,且與《白虎通》相較,更具實踐性維度。如此使《春秋公羊》條例之學更為嚴密,以廓清今文先師固陋偏弊,並又能參與禮樂實踐,建制性更強。不過,東漢末期今文博士系統早日積重難返,何休的解經實踐並未能使《公羊》重煥活力,鄭玄以禮主導的六經體系最終佔據了上風,可謂兩漢經學的一大變局。

 

關鍵詞:何休;《公羊》;禮學;《白虎通》;鄭玄

 

《春秋》“弒君三十六(或二)”考正

王侃

復旦大學

 

摘 要:兩漢有《春秋》“弒君三十六”“弒君三十二”之說,於經何應,歷有分歧。顏師古據《左氏》家法釋之,不合古義。今據《公羊》弒例,取崔適《春秋復始》所云之三十六事,刪巢人殺吳子謁者一,添楚公子圍弒楚子卷者一,即可合於三十六之數。去外不書弒者四,即可合於三十二之數。三十二、三十六,乃一體之兩面爾:於文則三十二,於實則三十六。又分三十六事爲十三類:內諱弒者五、外弒書卒者三、外弒未逾年之君者三、稱國以弒者四、稱人以弒者三、稱世子以弒者三、稱盜以弒者二、氏國以弒者四、歸以弒者一、弒稱公子者一、及大夫者三、本直者其論輕者三、餘者五(重出者四),一一考其義例,則《春秋》書弒君之義昭然可見也。後附《〈春秋〉弒君三十六表》《董仲舒述弒君之應災異表》《何休述弒君之應災異表》三種。

 

關鍵詞:《春秋》;公羊;弒君;董仲舒

 

 

【三傳通論】

 

《左傳》宋國二位子魚析論

黃聖松

臺灣成功大學

 

摘 要:僖公二十二年《左傳》“大司馬固諫曰",“固"或釋為堅持義,作副詞解;或解“固"為大司馬公孫固之名。清人梁玉繩不僅持後說,更首倡春秋宋國公子目夷與公孫固同字子魚。本文梳理《左傳》《國語》《史記》相關記載,證實僖公二十二年《左傳》“大司馬固諫曰"之“固"乃公孫固之名,且公孫固與公子目夷同字子魚。《左傳》記同名或同字者,為予區別而於名或字前綴加文字。《左傳》分別“子魚"“司馬子魚"亦是此理,前指公子目夷而後謂公孫固。公子目夷字子魚,此“鱼"非魚類而係馬屬,則公孫固字子魚亦當如是。《春秋經》記宋共公名“固",他書作“瑕",乃音近通假。公孫固係春秋宋人,其名當亦作“瑕"。“瑕"應讀同从“叚"聲之“騢",《爾雅·釋畜》將“騢"與馬屬之“魚"同列。又《毛詩·魯頌·駉》言“薄言駉者,有駰有騢,有驔有魚,以車袪袪";“騢"“魚"並陳,此即公孫固名與字取義之本。

 

關鍵詞:《左傳》;宋國;公子目夷;公孫固;子魚

 

鄭玄的“《春秋》觀”及其《春秋》經傳詮釋先見

閆春新 劉西濤

曲阜師範大學

 

摘 要:鄭玄作為融通今古的漢末通儒,其“《春秋》學”的詮釋“先見”,既有其對《春秋》經傳的文本文意的獨到解讀及經傳彼此兩兩關係的整體把握,又有漢末與孔子極相似的現實的考量、“五經”整體觀及其中所緣由的孔子原意的統領與融攝。

 

關鍵字:鄭玄 ;“《春秋》觀” ;詮釋先見

 

廢興由於好惡:“宣帝善《穀梁》說”發微

許超傑

湖南大學

 

摘 要:西漢宣帝末年,《春秋穀梁傳》曾立於學官,烜赫一時。學界一般將其歸之於漢宣帝對“戾太子好《穀梁》學”的繼承。但通過排比史料可以發現,經學在取得獨尊地位之後,對君主與政治產生了反制作用。漢宣帝之所以推崇《穀梁》學,更重要的是爲了借以《穀梁》爲中心的魯學以奪回經學解釋權,從而消解經學對君權之反制、加強君權對學術之控制。在漢宣帝推崇《穀梁》以取代《公羊》的過程中,疏廣、疏受叔侄之去職以懼後悔,韋賢之致仕,魏相、丙吉、黃霸之任相,蕭望之之左遷,災異、祥瑞之控制與製造,皆彰顯了宣帝朝《公》《穀》興廢背後的儒士與文吏之爭,其深層原因即宣帝“本以霸王道雜之”的君主統治。《穀梁》之興由於君主之好惡,故其學亦隨宣帝之崩而歸於沉寂。

 

關鍵詞:漢宣帝;《穀梁》;《公羊》;董仲舒;本以霸王道雜之

 

【春秋學史】

 

“攘夷”與“化夷”

——從《春秋集注》看張洽的夷夏觀

王江武 王廣佳

上海師範大學

 

摘 要:夷夏問題歷來是《春秋》學研究的重要議題,傳統思想中多以血統、地域、文明、禮樂等標準來對夷夏進行分判。張洽生於南宋,南宋《春秋》學多以“攘夷”爲重,張洽亦不外乎此。不過,在“攘夷”之外,張洽又強調“化夷”。一方面,張洽強調夷夏之間不得不防,其將夷夏問題納入陰陽災異學説之中,以輕重之勢消長言夷夏強弱;另一方面,張洽認爲《春秋》之作乃孔子以聖心裁之,夷狄慕華夏禮義可以有改其過以遷於善的趨勢,不過此趨勢只是向華夏靠近,並非使夷狄變爲華夏,由此其夷夏觀又有濃重的漸近色彩。

 

關鍵字:張洽;《春秋集注》;陰陽學説;攘夷;化夷

 

略論包慎言的《公羊》禮學

黃銘

重慶大學

 

摘 要:包慎言是一位被學術史遺忘的《公羊》學家。就《春秋》禮學而言,在禘祫、女君尊降父母、兄弟異昭穆等問題上,包氏的考辨遠超淩曙、陳立等《公羊》名家。其學術特點表現在:對於鄭玄、何休的區分有更加清晰的認識,更加注重維護《公羊傳》的立場,又能精當的指出何休的錯誤。是一位值得表彰和深入研究的《公羊》學家。

 

關鍵詞:包慎言;《公羊》禮學;親親尊尊

 

陳深《春秋》學初探

張立恩

西北師範大學

 

摘 要:在宋元新《春秋》學史上,存在著一些成就卓著但卻鮮為論者關注的《春秋》學家,宋元之際的學者陳深即屬此類。《四庫總目》對陳深《春秋》學的一個基本評價是:其說經平易,不廢傳求經而能考據事實。但《總目》以其宗主胡《傳》,則有推之太過之嫌。在《春秋》觀上,其主張孔子據史修經,通過筆削、直書等筆法實現褒善貶惡之目的。在解經方法上,其發揮和綜合據實直書以見褒貶與文辭分析以見微言大義之方法。因此,與其說其《春秋》學是宗主胡《傳》,不如說其學是綜合以程子、胡《傳》為代表的發揮文辭微言之解經路向與朱子為代表的據實直書經學風格,並總之以己意以通經。

 

關鍵詞:陳深;《讀春秋編》;《春秋》

 

從素王到教主:晚清公羊學問題意識的轉換

王光輝

山東理工大學

 

摘 要: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爭論的一個焦點是孔子之身份問題。今文經學尊孔子為受命之素王,古文經學尊孔子為先師。問題在於,今文經學家的孔子“素王”說有其局限性。這種局限性表現在,其關註的中心是“天子”。換句話說,作為“素王”的孔子所制定的禮樂制度只是一種“文在”而不是“實在”,其需要借助一個真正的“天子”將這些禮樂制度實現出來。然在晚清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中,皇權沒落而民權意識高漲是其社會的真實境況。這迫使晚清之公羊家轉換問題意識,將思考的中心由“天子”轉移到“民”,以與大變局相適應。由此產生的新的理論,是孔子“教主”說。

 

關鍵詞: 晚清學術;孔子;素王;教主

 

图片

 

【經學蠡探】

 

朱熹與兩宋時期的太廟東向位之爭

曾亦

同濟大學

 

摘 要:朱熹作爲程朱理學的集大成者,而且有著豐富的禮學思想,並且參與了寧宗朝初年關於僖祖祧廟的禮學實踐。所謂僖祖祧廟問題,實源於宋初以來太祖於宗廟祫享時正東向位的爭論。到了神宗熙寧間,由於王安石當國,導致了追崇僖祖爲始祖的禮學舉措,從而推翻了漢晉以來“祖有功”與“親盡祧遷”的主流意見。即便如此,王安石的意見和舉措得到了程頤、朱熹等理學家們的支持。詳考這種主張的理論依據,可上溯至《孝經》“嚴父莫大於配天”之說,而這種說法又進而影響到後來明世宗尊崇本生父爲帝,乃至稱宗祔廟等一系列禮學舉措。我們通過這些禮學實踐背後的的理學依據,足見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分享了共同的理論前提。

 

關鍵字:禮學;理學;朱熹;王安石;陳傅良

 

陸績與孫吳易學

谷繼明

同濟大學

 

摘 要:陸績《周易注》或《周易述》在宋代已經亡佚,宋人如朱震、晁說之所載,當係轉引自唐人之《易》注。張惠言以為虞翻傳孟氏《易》,陸績之學與虞翻近,故亦傳孟氏《易》。其實張氏對陸績的許多理解頗有削足適履、強陸績以就虞翻爻變說之嫌。虞翻、陸績、姚信皆孫吳易學之翹楚,上承漢代易學,較之汝穎名士易學相對保守。然虞翻將漢《易》體例極端形式化,屬於保守派中的激進派,陸績則相對平穩,故與虞翻之學有別。陸績、姚信《易》學的最顯著特色,在於將卦爻辭、卦爻象的詮釋與其天體論結合起來,這反映了在玄學興盛之際,孫吳學術群體的思想取嚮。

 

關鍵詞:陸績;三國易學;張惠言;天體論;姚信

 

“以學保教”:對康有為保教策略的一個考察

皮迷迷

首都師範大學

 

摘 要:康有為在晚清傳統儒家文教式微和西洋文明強力衝擊的背景下,提出以建制化手段保全和維繫“孔教”,但除此之外,他還有一項“以學保教”的措施未得到充分重視。與維新派大臣張之洞等人的看法不同,康有為認為,亡教之禍甚於亡國,且中國二千年來之文教已經淪入最危急時刻。為了從根本上實現保教,康有為的策略是,通過重建經學的普遍主義性質以保孔子之教,核心落在對《春秋》“三世”理論的重新解釋上。前人研究多將康氏孔教思想與經學革新看作互不關聯的內容,從“以學保教”的視角出發,康有為對中國固有之“教”的內涵與危機的理解能夠得到更為清晰的呈現,同時,康氏的經學革新,尤其是他的“三世說”理論,也獲得了一種新的理解背景。

 

關鍵詞:康有為;孔教;經學;以學保教

 

【書評書訊】

 

從經學到經世:讀《春秋公羊學史》

陳姿樺

同濟大學

 

摘 要:《春秋公羊學史》,曾亦、郭曉東教授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作者在整體的經學史觀下,磨勘通貫歷代注疏,剖釋了公羊學自先秦至晚清兩千多年的沿革與流變,並揭示出公羊學對中國傳統政治的深遠影響。

 

關鍵詞:《春秋公羊傳》;公羊學;經學史;經世

 

【典籍整理】

 

金  鶚《明堂考》

——《求古錄禮說》卷一

徐峰

無錫科職學院

 

金鹗(1771—1819),字风荐,号诚斋,浙江临海人。按《清史稿》谓其表字“诚斋”,《求古录礼说》附郭协寅作《金诚斋先生传》乃谓此其号,以号行字耳。清嘉庆二年(1797)阮元任浙江学政时,于西湖孤山南麓建诂经精舍,遂延揽孙星衍主讲席,又檄召浙江全省知名士肄业,其中就有金鹗、洪颐煊、洪震煊等人。嘉庆二十一年(1816)得选优贡生,后又受知于山阳汪廷珍,与析难辨论。其学邃于三礼,披郄导窾,著有《求古录礼说》十五卷、《乡党正义》一卷、《四书正义》八卷。后世赞其“莫不推阐汉末先儒诸说,辅翼群经,发前人所未发;无墨守门户之见,矜资标异之情。” 从《求古录礼说》所载诸篇观之,金榜于礼学之辩说皆乃清学已有之目,且多为疑难之题。其中《庙寝宫室制度考》《庙制变通说》《天子四庙辨》《明堂考》《四阿反坫考》《夹室考》《禘祭考》《五帝五祀考》《会同考》《天子营国之制考》《月令四时食说》《鲁郊考》《王宫内外九室考》《四方之祭解》,此十四篇皆与明堂有关。是篇论明堂制度考辨精审,多有新说。

 

《春秋金鎖匙提要》

惠文東

復旦大學

 

元趙汸撰。其書撮舉聖人之特筆與《春秋》之大例,以事之相類者互相推勘,考究其異同,而申明其正變,蓋合比事屬詞而一之大旨。以《春秋》之初,主於抑諸侯。《春秋》之末,主於抑大夫。中間齊、晉主盟,則視其尊王與否而進退之。其中如謂聖人貶杞之爵,降侯為子。與毛伯錫命稱天王,稱錫為以君與臣之詞。召伯賜命稱天子、稱賜,為彼此相與之詞。雖尚沿舊說之陋而發揮書法條理,然程子所謂“大義數十,炳如日星”者,亦庶幾近之矣。考宋沈棐嘗有《春秋比事》一書,與此書大旨相近。疑汸未見其本,故有此作。然二書體例各殊,沈詳而盡、趙簡而明,故不妨於並行也。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