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台湾万卷楼总编辑张晏瑞:用中华文化搭起两岸出版交流之桥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3-03-23 22:08:00
标签:万卷楼

专访台湾万卷楼总编辑张晏瑞:用中华文化搭起两岸出版交流之桥

来源:国际出版周报

时间:西元2023年2月27日


台湾万卷楼图书公司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突破简体字图书进口禁忌,进口九千多包简体字图书,成为较早大规模引进简体字图书的公司,并领导出版同业,推动台湾简体字图书进口法制化的过程。除了进口简体字书、出口繁体字书、以及两岸文史哲相关学术著作之外,在促进两岸出版交流与文化交流的道路上,万卷楼担任着重要角色。

 

就目前两岸关系而言,要想维护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以出版为媒、根植两岸的文化共性,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笔者透过本次采访台湾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张晏瑞,畅谈中华文化元素在两岸出版交流工作中发挥的重要桥梁作用,并对目前两岸出版交流存在的实际问题与未来出版交流路径的建构,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访者:万卷楼图书公司是两岸出版交流的重点企业,请介绍一下万卷楼的基本情况以及在两岸出版交流工作中的重点布局。

 

张晏瑞:如果从《国文天地》创刊开始算的话,万卷楼基本上已经有将近40年的历史了,在台湾可以称得上是极少数、历史较为悠久的图书公司。公司主要由台湾一百多位大学教授组成,从创办初期迄今,以“发扬中华文化”“普及文史知识”“辅助国文教学”为创刊宗旨。推动国学发展,作为两岸中文人的共同资产,一直是万卷楼的职责和使命。从历史沿革来看,万卷楼的主营业务也经历了从语文教学到文史哲学术研究的转型,不仅范围逐渐扩大,专业水平也在日益提升。

 

对于两岸出版交流而言,一方面主要通过版权贸易和图书进出口的方式,大量从大陆引进学术书籍,同时也将台湾的学术专业书籍推向大陆,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两岸学术界对彼此学术资源的需求,为两岸社会创造新的知识增长点;另一方面,我们将大量的大陆简体字图书直接引进台湾图书市场销售,在满足台湾读者需求的同时,增进了台湾同胞对大陆的了解、对两岸共有文化的认同,这种模式有助于拉近两岸同胞的心理距离。

 

我个人认为,由于大陆与台湾最大的共通点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中华文化应该成为两岸出版交流中最重要的主题。无论是在版权贸易上、还是图书进出口上,都应该将中华文化题材的图书放在优先考虑位置。万卷楼在实际出版交流工作上,也是一直秉持“传承中华文化、增大两岸共性”的理念。我坚信,也只有从两岸共同的文化出发,才可能拉近两岸同胞之间的距离,使两岸出版交流发挥切实效果,为两岸的融合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访者:除了版权贸易和图书流通,现阶段还有哪些较为成熟的两岸出版交流模式?

 

张晏瑞:现在两岸出版交流中,比较具有创新创意的是两岸合作编写的模式,也就是在“共同策划、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享权益”的“四共模式”下,两岸出版社合力实现出版价值最大化。

 

我曾经参与过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规划的两岸合编语文教材的工作,两岸专家学者集结共同的思想和智慧、共同策划、共同选文、共同组稿、共同编写,最后达成知识的共鸣共享,凝聚两岸的文化共识,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带来既深且广的影响。

 

这种教科书的编写,是一种更为高级、更具有挑战的形式。两岸学者、出版人一起做事,彼此磨合,找到彼此的共同点。未来应该积极推动的,是两岸合编历史教材的工作,这是两岸融合发展,必定要走的一条道路。

 

访者:据我了解,目前仍有很大一部分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发展情况并不了解,那么输出科技图书是否是一个较好的方式?

 

张晏瑞:两岸同胞的隔阂、两岸关系的紧张,究其根本就是认知问题。如果认知存在偏差,误会是无法减少的。尤其在新闻媒体建构事实的舆论环境下,台湾同胞多半是从新闻上听闻大陆的消息,对于从未去过大陆的同胞来说,除了容易受到误导之外,更是无法了解到真实的大陆。

 

你说用科技类图书去改变台湾同胞对大陆的认知,但事实上,这样的操作存在两点问题:其一,台湾图书出版市场的科技类图书,大部分都是从欧美、日本等地引进的,从大陆引进的比较少,大陆科技类图书要在台湾市场形成一定规模,并不容易;其二,就目前两岸关系而言,大陆科技类图书的选题,如果选择宣传意味浓重的图书,台湾同胞往往无法感同身受,并且多半会被曲解为一种“威吓”“炫耀”,造成“对话上的不投机”。因此,可能会招来反效果。

 

我认为,如果要让台湾同胞了解大陆的真实面貌,应该从以下两点着力:

 

第一,加强两岸交流往来。改变台湾同胞认知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要让台湾同胞亲自走一趟大陆,只有真正地把脚踩在大陆的土地上,才能感受到最真实的大陆。我曾经因出版工作一年要去大陆16次,自然能感受到大陆的社会发展与人际交往的情感。但是,台湾更多的同胞是从来没有去过大陆的,他们无法认识真正的大陆,只能凭借新闻媒体的报道,进行想象和诠释。

 

第二,从直接宣传到间接共情。比起科技图书直白地灌输,反而那些传统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戏剧文化、旅游文化等类型的图书,更能够让台湾读者接受,也更能够让台湾同胞了解到大陆的发展变化。我举个例子,比如这个“吃”,如果台湾同胞通过阅读了解到新疆的羊肉串、上海的生煎包、山东的馒头、福州的佛跳墙等都是源自于大陆。他们不想去大陆尝试一下吗?不想去探索一下大陆美食和台湾美食的不同之处吗?比起宣传式的图书,用文化吸引力让台湾同胞自发自愿地想去了解大陆,感受到大陆的不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总之,我的理念就是,科技成就的宣扬不如文化深耕来得好。

 

访者:在互联网时代,大部分的年轻人已经被碎片化的信息包裹,热爱读书的年轻人已不占多数,并且在不了解台湾年轻人喜好的情况下,大陆的图书该如何更好地走进台湾市场,如何进一步吸引台湾年轻人的注意力呢?

 

张晏瑞:没错,现在台湾年轻人确实都不怎么爱看书了,看电视剧、网剧等才是大头市场。两岸出版人完全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深度挖掘,输出一些和电视剧有关的图书,可以是IP剧的原创小说,也可以是根据电视剧、网剧改编出版的作品,通过电视剧的影响力直接给图书做宣传,台湾年轻人可能会更愿意购买、收集、珍藏这些图书。这样做,是一个比较浅层的做法,但还是有一定的市场效果。

 

另外,就是在整个出版产业的选题策划方面,应该要改变单一传统出版发行的思维,让出版选题策划走向“立体化”的发展模式,也就是所谓的文化创意产业。例如:两岸都有油纸伞,台湾有些年轻人喜欢油纸伞带来的意境、背后的文化氛围等。大陆的出版产业可以抓住这样的商机,围绕油纸伞的制作流程、历史、文化等不同角度,结合油纸伞相关的主题,开发文创商品、文化旅游、文化鉴赏等,全面地去开发出版物。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福建的雕版印刷、土楼等,有没有可能围绕文创和图书,两岸共同推广。这样的交流模式,可能比单纯的传统图书出版来得更加具有吸引力,也更加年轻化、时尚化。我们也更能够以书为媒,带来更多的文化跨域发展。

 

访者:多年来,万卷楼在两岸出版交流过程中遇到的机遇和困难有哪些?你有哪些建议?

 

张晏瑞:对于机遇而言,首先,两岸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和共同的历史根源,中华文化是两岸共用共享的资源,是两岸共通性所在,围绕这个共性,两岸出版市场可以策划出很多共同议题,可以诞生很多吸引两岸读者的出版品,为两岸携手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创造了前提条件。其次,大陆有着很大的阅读市场和消费潜力,无论是对于万卷楼还是其他出版社而言,这都是台湾出版社谋求发展的机会。也就是说,台湾出版产业能够借助大陆市场的力量,迎接美丽的朝阳,开启美好的明天,台湾出版产业应该好好把握机会。

 

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未来大陆图书出版市场多引进台湾出版的有关“弘扬中华文化”“追溯两岸共同根源”为选题的图书,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让台湾积极拥护中华文化的知识分子、专家学者去大陆传播文化认同感、文化理念,加强两岸同胞对彼此的了解,加强两岸出版人的沟通。

 

访者:未来,两岸文化融合与认同的加强,将对两岸出版业及其交流有何促进作用?

 

张晏瑞:文化对经济产业具有一定的反哺作用,具体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文化融合的环境可以为两岸出版业找到更多的共同点,两岸出版社可以共同生产更多的出版作品。第二,共同的文化环境,意味着共同的出版市场,台湾出版社可以去大陆投资,大陆出版社可以来台湾投资,进一步加强对当地读者的了解,可以生产出更多适销对路的出版品。

 

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作为两岸各领域交流中开始时间较早、效果较为显著的两岸出版交流,一直以来在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拉进两岸同胞心理距离等目标的实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不可回避的是,在两岸同胞思想认知差异的影响下,两岸出版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并非顺畅,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有着多年从事两岸出版交流活动经验的张晏瑞,从独到的文化视角出发,呼吁两岸出版人要积极从文化根源上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在两岸出版交流工作上要重点关注两岸共同的文化议题,以“同”的文化基础去修复“异”的隔阂,用文化共性重塑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提升两岸同胞的共情能力,这无疑给两岸出版交流工作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张晏瑞简介

 

文学博士,台湾彰化人,一九八一年生,毕业于台北市立大学、东吴大学。现为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国文天地杂志社总编辑兼业务副总经理、章法学会祕书长、台湾师范大学、东吴大学、真理大学兼任助理教授,开设编辑相关课程。曾任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理事、副祕书长。著有:《张寿林生平及其诗经文献学研究》《孙德谦及其校雠目录学研究》《台湾历史辞典补正》(合著)及相关学术论文多篇,编辑出版著作多部。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