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斌《虚实之辨——颜元的问题意识及其哲学展开》出版
书名:《虚实之辨——颜元的问题意识及其哲学展开》
作者:刘丽斌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0月
ISBN:9787522706542
【内容简介】
颜元是明清之际反思理学及整个传统学术而卓然有所立的大家。本书以颜元的问题意识为线索,从颜元哲学与宋明理学特别是程朱理学的“虚”“实”之辨入手,深入考察颜元哲学的主要内容、逻辑结构和独特表现。全书依照“全体大用”的内在理路系统呈现了颜元哲学的逻辑结构,分别从“实体”——理气论、“实性”——人性论、“实用”——理想人格论、“实行”——工夫论等层面给予了充分论证,以突出颜元哲学中天道与人道相贯通的经世致用取向。
【作者简介】
刘丽斌,河北保定人,哲学博士,现为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图书馆副馆长,燕赵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理学与反理学。主持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目录】
绪论
一 颜元哲学研究的历史脉络
二 颜元的生命体验与学思历程
三 颜元面对和思考的主要问题
四 颜元哲学的逻辑结构
第一章 实体——天道气化万物生
一 理气嬗变
二 唯气实体
三 气化万物
四 气之分殊
五 天命性形
小结
第二章 实性——气质与性皆为善
一 儒家性论源流
二 性为物则
三 气质乃善
四 情才皆善
五 恶的来源
六 以喻说性
小结
第三章 实用——全体大用成圣贤
一 人生价值
二 理想人格
三 以义为利
小结
第四章 实行——身心外内一致功
一 践形尽性
二 立志用功
三 改过迁善
四 习行事物
五 身心规训
小结
第五章 余论
一 全体大用的虚实之辨
二 儒家道统的虚实之辨
三 虚实之辨的立场溯源
四 颜元哲学的总体评价
参考文献
后记
【序】
17世纪中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明清之际,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出现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方以智、李颙、傅山、颜元等一大批富有批判个性的思想家群体。他们对中国古代后期封建宗法社会君权政治及其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宋明理学)进行了总体性的批判重构,开启了封建文化内部的自我批判与时代转型。
回省这个革故鼎新风云变幻的时代,忆起在一次纪念傅山(字青主)学术研讨会上著名思想史家萧箑父先生曾经有诗云:“船山青竹(谐音青主)郁苍苍,更有方颜顾李黄。历史乐章凭合奏,见林见木费思量。”在
上,顾炎武继承东林学风,批判晚明“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空疏浮夸,提出“经学即理学”,反对只背语录,不观经史,主张将空谈心性式的理学改造为以经史为根底的经世实学。晚明大儒刘宗周的弟子黄宗羲,继承并超越师说,在理论视野上更加关注现实,著《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等,对君权政治进行了深刻批判,开近代民主启蒙思想之先河,同时对宋、元、明时期的思想史进行了理论总结。
在哲学思维与思想文化批判的深度上,方以智、王夫之、颜元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入清以后,方以智出家遁世,借著述《易》《老》《庄》和哲学沉思安身立命,对“质测”之学(实证科学)与“通几”之学(哲学)的关系及其融通创新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质测即藏通几”(《物理小识》自序)的融通创新之路。方以智指出,万历年间传入的西学“详于质测而拙于言通几”,由于缺乏哲学基础,而其质测也未能精备;玄学、佛学、理学之类的传统心性哲学缺乏实证精神,终成为主观玄想和空谈;中国文化的主导思想儒学“守宰理”而已矣,主要贡献在伦理学而不在哲学。今后新哲学的建构应是实证方法(质测)与理性思辩(通几)的结合。方以智新哲学观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由古代直觉主义和泛伦理主义向近代理性主义的转变。
明朝覆灭,怀抱天崩地解的故国之思,王夫之与方以智一样,甘做“遗民”,隐形匿迹于湘西大山,将故国之思和亡明遗恨倾注于“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哲学大业中。他的哲学创造(气本论、辩证法、认识论、人性论、历史观)所包含的高明博大的哲理境界和刚健主动的伦理精神,堪称十七世纪中国哲学的空谷绝响。船山哲学,渊博幽深,非苦心孤诣,难窥其灵府,得其道真。辩本体之真妄,极变化之神诣,究天人之奥隐,探理势之微几,合理欲以证性,弘人生之实学,是王夫之留给那个时代的“划时代”的哲学沉思,堪称17世纪中国哲学的空谷绝响与时代强音。
从思想文化史的区域性看,如果说以生成于江淮流域的顾炎武、黄宗羲、方以智和浸润着荆楚文化、湖湘文化基因的王夫之为代表的社会思潮属于广义上的“南学”,那么,活跃在三晋大地的傅山与燕赵大地的颜元及颜李学派的崛起,则可以归属于广义的“北学”。南国山水毓秀,陶冶出灵性睿智的南学情采;北方风土粗犷,磨砺了刚毅朴悫的北学气质。南北学风,互为因果,遥相呼应,谱写出明清之际思想文化史独有的风采。表面看,生活在穷乡僻壤偏僻村落、性格冷厉、交游十分有限的颜元的思想与那个时代似乎存在着几多隔膜;然而从思想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之深层看,一种有影响的思想或学术风气的产生,从来都不是孤立的、突兀的、偶然的。颜元的思想与上述历史文化场景和时代精神的风云际会密不可分,或者说属于这一时代社会基础变迁所引发的思想文化裂变转型的跌宕共振。
颜元生活在明末清初这个以批判、反省、重构为历史主题的早期启蒙时代的末尾,作为这场文化批判思潮的一支异军,在这个时代“历史乐章”合奏中留下浓重的一笔。颜元辟“虚”崇“实”、斥“静”主“动”的经世“实学”精神,集中反映在其先后撰写合编而成的《四存编》中,其中含《存学》四卷,《存性》二卷,《存治》一卷,《存人》四卷。《存学》主旨是“明道不在诗书章句,学不在颖悟诵读,而期如孔门博文约礼,身实学之,身实习之”(《存学》卷一),阐明实行实习是为学之根本,其最惊世骇俗的一句名言是: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存性》的主旨在于明理气俱是天道,性形俱是天命;性善则气亦善,气善则性乃善。从性气合一、理气融为一片的立场,批判程朱把“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截然二分、气外言性的错误,以性善论驳斥程朱的气质性恶说,强调恶是后天引蔽习染所致。《存治》原名《王道论》,以托古改制的形式阐述政治理想和复井田、复封建、兴学校三大治理纲领。为早年墨守宋儒之学时所作,后来虽在细节上有所修正补充,但大纲宏旨终未改变。《存人》原名《唤迷途》,是批判佛、道二教及各种伪道门的通俗之作。站在时代潮头,颜元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强烈反教条主义的程朱理学,反脱离实际的训诂辞章,反闭目静坐的涵养工夫,反喜静厌动的士子风气,反轻生厌世的佛道异端,其批判的方式尽管有些矫枉过正,但在久被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科举辞章之学束缚的思想界,无疑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对于颜元哲学的思想特色及历史地位,民国时期不少学者均有所评论。钱穆先生在其《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的有关评论最为确当且影响广泛。钱穆评论颜元“学术大要”说:“习斋,北方之学者也,早年为学,亦尝出入程、朱、陆、王,笃信力行者有年,一日翻然悔悟,乃并宋明相传六百年理学,一壁推翻,其气魄之深沉,识解之毅决,盖有非南方学者如梨洲、船山、亭林诸人所及者。”又说:“以言夫近三百年学术思想之大师,习斋要为巨擘矣。岂仅于三百年!上之为宋、元、明,其言心性义理,习斋既一壁推倒;下之为有清一代,其言训诂、考据,习斋亦一壁推倒。‘开两千年不能开之口,下两千年不敢下之笔’(自注:王崑绳语),遥遥斯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可以为习斋咏矣。”钱穆先生真可谓知习斋者!
刘丽斌是我的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宋明理学。在读期间,他对颜元及颜李学派产生兴趣,于是选定颜元实学研究作为学位论文选题。丽斌同学,聪颖好学,刻苦努力,焚膏继晷,潜心研学,顺利完成了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学位论文写作及论文答辩。答辩前,外审专家对其学位论文给予了较好的评价并提出一些深化研究的建议。又经过两年多的沉淀、修订、完善、补充,在答辩稿基础上完成了《虚实之辨——颜元的问题意识及其哲学展开》这本学术专著。概括起来,该书有三个优点:一是问题意识突出,主题鲜明集中,选题内涵深厚,具有学术价值、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二是研究基础扎实,对选题相关的研究现状、学术前沿、存在问题了解充分,引用资料精审、丰富、详实,文章布局结构完整,论证充分,语词流畅,语义清晰,注释规范,体现了作者的严谨学风和扎实的研究基础;三是具有创新性,作者在研究中既不轻信他人,也不盲目自信,而是让资料说话,能够在认真总结、广泛吸收、积极扬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学术见解。总体来看,该书以“虚实之辨”提领全书,从“实体”“实性”“实用”“实行”层层入扣再现颜元哲学的精神特质、逻辑理路和历史地位,是一篇优秀的学术成果。
本书作为一个专题研究算是卦到“既济”,而放在学术长河中仍是“未济”。愿能以此书为契机,扩展纵深研究,定能获得更大的收获。日前,获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将出版该书,作为指导教师,本人乐观其成。刘丽斌博士约我为该书作序,前人及本书对颜元思想已有系统论述,这里已无从置喙。作此短文,略述明清之际思想文化转型风云际会之大势与颜学之关联,权作今后研究的一个愿景。是为序。
李振纲 于河北大学紫园寓所
2022年6月17日
【上一篇】【唐文明】三才之道与中国文明的平衡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