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远笋 著《有教无类:学以成人的教育理念》出版暨前言

栏目:
发布时间:2022-07-24 13:28:39
标签:教育理念

 谢远笋 著《有教无类:学以成人的教育理念》出版暨前言



谢远笋:《有教无类:学以成人的教育理念》(“跨越时空的中国词”丛书之一)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2年

 

郭齐勇教授推荐语:


“跨越时空的中国词”丛书,以通俗的语言系统展示中国传统学术,深入浅出,趣味盎然,生命的学问跃然于纸上。


编辑推荐


“跨越时空的中国词”丛书以中华思想文化史上影响较大的文化关键词为主题,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阐发每条文化关键词的历史背景、基本含义、思想源流及当代价值,行文中穿插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实现了思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的有效结合。“成人”与“成才”的区别是什么?什么是“为己之学”“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孔颜乐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并进”在古代教育中是怎样体现的?古人如何理解“师友之道”“经世济民”及体育思想?古代的学校和书院又是什么样子,有什么样的制度和理念?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答案。本书以“学以成人”为线索,系统讲述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及古代教育制度。内容全面,知识权威,通俗简明,帮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领略丰富而影响深远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

内容简介


《有教无类:学以成人的教育理念》以“学以成人”为线索,系统讲述了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及古代教育制度。在介绍中国古代学校、学院、科举制度等的发展史的基础上,重点解读了“有教无类”“为己之学”“师友之道”“因材施教”“学思并进”“格物致知”“知行关系”“孔颜乐处”“经世济民”“强身健体”等传统教育思想和智慧。本书文字通俗简明,可帮助读者理解影响深远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对现代教育理念亦可提供有益借鉴。

作者简介


谢远笋,哲学博士,曾从事历史学博士后研究,现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国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儒家哲学与现代新儒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论文见于《哲学研究》《哲学与文化》《中国哲学史》等刊物。 


目录

 

第一章 有教无类


一、学而知之 

二、有教无类 

三、博雅教育

 

第二章 庠序之教

 

一、学校的萌芽 

二、六艺 

三、官学的演变 

四、科举制 

五、近代学校

 

第三章 书院兴衰

 

一、书院历史 

二、四大书院 

三、鹅湖之会 

四、现代书院

 

第四章 为己之学

 

一、为己之学 

二、致良知 

三、从游

 

第五章 师友之道

 

一、亲师取友 

二、学无常师 

三、以友辅仁

 

第六章 因材施教

 

一、因材施教 

二、循循善诱 

三、教学相长

 

第七章 学思并进

 

一、学问思辨 

二、尊德性与道问学 

三、博文约礼

 

第八章 格物致知

 

一、大学之道 

二、格致 

三、科学

 

第九章 知行关系

 

一、历史渊源 

二、知行合一 

三、知行相须 

四、知行相资 

五、知难行易

 

第十章 孔颜乐处

 

一、孔颜乐处 

二、充实之谓美 

三、文质彬彬

 

第十一章 经世济民

 

一、利用厚生 

二、经世济民 

三、经济

 

第十二章 强身健体

 

一、射箭 

二、投壶 

三、蹴鞠 

四、武术 

五、导引 

六、体育

 


前言

 

谢远笋

 

《有教无类:学以成人的教育理念》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教育的书。笔者教学、做研究主要集中在现代新儒学和儒家哲学,初看起来与“教育”并不直接相关。因为通常我们对这个术语的理解,主要是着眼于其“教育学”的意义。“教育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它是研究教育原理、教学方法及学校管理等问题的科学。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教育将立德立人放在首位,其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培养各种专门的人才。如果说前者对应的是成“人”的教育,那么后者对应的则是成为“某种人”(成才)的教育。特别是儒家的教育,从教的方面来说,重在教人成德,所以称为“成德之教”;从学的方面来说,它强调人的内在德性的自觉,所以称为“为己之学”。 

 

成德之教、为己之学在中国哲学中属于工夫论领域,用现代学术语言来说,它们是就道德哲学的方法论而言的,类似康德在《道德底形上学》(Metaphysik der Sitten)中所讲的“伦理学方法论”,并非教育学意义上的教学方法。因此本书所述主要是哲学的,而不是教育学的,虽然二者并不能决然分开。

 

所谓“性相近,习相远”,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有了差别。因此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主张“学而知之”,意思是说,无论是哪一类人,都应该受教育,只有学习才能让人性得到完善和发展。“性相近”说明人皆有成德的可能性,“习相远”则凸显教育的重要性。

 

“学”可以获得知识,发展智力,但“学”并不限于知识之学,学习的过程也是成人的过程。所谓“为己”是指成就自己的人格,孔子所说“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所言“大丈夫”,荀子所谓“成人”,都是对人安身立命的内在价值而言的,是对人不受外物所役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肯定。当然成就人格,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要推己及人,与社会他人和谐,最终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有教无类、学以为己等教育理念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一直延续至今。在中国历史上,“有教无类”“举贤才”的理念落实在制度中,先后经历了荐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形式,逐步建立了健全的教育机构和完备的人才选拔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演进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近代实现了向现代学校与考试制度的转变。在现代社会,教育普及化的程度已非常高,社会分工也愈来愈细,划分科系的技术性、专门性教育大行其道,成才的教育日益兴盛,成人的教育日渐萎缩。

 

与源自西方的现代教育相比,中国传统教育有自身的特色,其中不乏可资借镜之处,本书从中提取十二个关键词,分章介绍其主要内容,目次如下:

 

第一章论述“有教无类”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实践情况,揭示其“博雅教育”的意涵;第二章“庠序之教”介绍中国传统学校教育的发展演变,以及它向现代学校的转变过程;第三章分析书院兴衰及其现代转型;第四章解读“为己之学”教育理念的主旨;第五章诠释传统是师友之道;第六章介绍“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和方法;第七章辨析学与思,指出二者均为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可偏废;第八章疏解传统“格致”理论,以及它如何向现代“科学”转变;第九章诠解中国传统知行理论;“孔颜乐处”章阐发安贫乐道、自得其乐的处世态度与人生境界,并简述“美学”概念的引入;第十一章阐释传统经世济民思想,梳理它向现代“经济”概念的转变历程;第十二章介绍中国传统体育及其现代转型。

 

毫无疑问,源自西方的分科式的现代教育体系,对中国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也造成了分科的单一化、知识的平面化等诸多问题。教育竟然忘记了它最为根本的宗旨,即我们在成为“某种人”之前,先要成为“人”。当然,提倡中国传统教育,并不是要否定近代以来中国建立起来的现代教育体系,而是以其合理之处纠现代分科教育之偏。

 

中国传统的教育是广义的教育,就像前面提到的,我们可以从哲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各个层面、各种角度对它加以解读,其中的很多专题,学界已经做了深入的研究。作为这方面的一本普及读物,本书只能择要述其大意,对已有的研究成果也多有参考,这是笔者要特别指出来的。如果说有什么新意的话,笔者自认为本书以“学以为己”的线索,将十二个主题连贯起来,构成一个整体,并做出深入浅出的论述。是否真的做到了这一点,尚祈博雅君子,不吝赐教。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